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些美轮美奂的老行当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吗?
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有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布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民俗。我国还设立了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保护。
福建软木画
一种“雕”和“画”结合的手工艺品,色调纯朴,刻工精细,形象逼真。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云锦
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名云锦。在中国三大名锦中,只有云锦还在使用传统老式提花木机织造,是唯一流传至今尚不可被机器取代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被誉为中国织锦艺术的“活化石”。于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扬州漆器
起源于战国,技艺精湛,色彩绚丽典雅,造型古朴庄重,既具有着南派漆器的隽秀精致,又兼具北派漆器的雄浑和博大气质。2006年,扬州漆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观之令人心情畅然,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乐清细纹刻纸
乐清细纹刻纸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分丰富,有“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之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整个花灯不用一根骨架,只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张黏贴接合,再盖上用绣花针刺出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2006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新一代美女中医:
在微博上很靠谱地问诊
高荣荣Gao Rongrong
80后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硕士毕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师,《美丽俏佳人》《今夜女人帮》等节目特邀专家,出版有《〈黄帝内经〉中的经筋美颜术》。
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治医师的高荣荣,在博客上自称“80后新一代中医”。
受过中西医教育的她,能用英语和外国学生讲中医,她会扎针灸、拔罐和推筋导络,也学过打针、输液和外科手术;她读《老子》和《易经》,也爱看美剧;既能烹制药膳,也会去吃洋快餐。每一天,她的微博会收到上百条粉丝问诊信息,自媒体成了她向人们传递古老中医学的平台。
这样一位活力四射的女中医,当初选择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原因竟是“久病不愈”。
“从小小病不断,可以说是医院常客,西医治疗对我作用不大,加上犯了哮喘病的姥姥是让针灸控制住了病情,于是我决定学中医,学针灸。当时就想学医能给别人看病。”带着这样单纯的想法,高荣荣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了七年书。研究生阶段,她选择了针灸方向,一方面是出于自身兴趣,另一方面是发现遇到急症时,药材不能随时随地找到,而针灸却能立竿见影。
直到今天,高荣荣都会随身携带针灸包。朋友聚会时,如果发现对方有身体问题,她会拔出银针,精准地插入穴位,针到病除。
高荣荣的复诊率很高,她觉得自己和老一代中医最大的不同是愿意多做沟通。
“一些老大夫望闻问切后会直接开药,因为病人多,工作量大,他们不会将病情说得特别详细。而我有过很长一段的求医问药岁月,知道病人最渴望了解病情,所以出诊时,我会让病人知道病情的前因后果。另外我也挺坦诚,如果这病治不了会明说,并向病人推荐其他医生。”
高荣荣的微博每天会收到一百到一百五十条问题,她通常积攒三天统一作答,为及时回复,就连上下班挤地铁的时间也不放过——这样的习惯已持续了两年。收到粉丝的谢意她会心中欢喜,但面对许多曾寻医无效的粉丝,她也感到了一丝悲哀。“因为你能发现好大夫的数量并不多,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博大的学科,真正能掌握它的人很少。”
粉丝提到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治疗痘痘,高荣荣的“战痘经验”相当丰富,她自己曾因紫外线过敏引发过严重的长痘。两年时间,她翻阅古
今中外书籍,找寻各种药方,在实验室处理成药后将自己当成小白鼠亲身实践。
“战痘圣佛”高荣荣发现,很多医生和病人都有认知误区,认为长痘大都由热性导致,需吃寒药降火,这种方法对男性有效,但很多女性却越治越糟。“我认为长痘的成年女性没有实热,只有虚热,大都是真寒底子假热表现。所以我会按寒证治,并兼有清虚热的药剂。”最后治好高荣荣脸上痘痘的中药,是温热的药和汤。
12年浸淫在中医世界,高荣荣觉得是今生之幸,偏学术型的单纯职业环境让她的气质单纯干净,却又有着超出年龄的冷静性格和透彻思想。她说,自己的智慧都得益于中医,因为中医的看病过程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假象,一层层追根溯源找出核心病因,她就像一个侦探在重重迷雾间寻找真相。这种神秘而深沉的中医之美,让她如痴如醉,难以割舍。
Q&A
CUTE:现在有“中医无用论”“中医骗人论”,你作为中医怎么看? 高荣荣:产生这种误解是因为能治病的好大夫太少了,我所知的高水平中医,在北京不会超过20位,有明显疗效的中医也不过100位。如果一个病人在求诊过程中,一直遇到的是不靠谱医生,或者是打着医生幌子的骗子,他自然会不相信中医,我挺能理解这些病人。要改变这些误解,大概需要好几代中医的努力才行。
CUTE:能否向年轻女孩介绍一些中医养生方法?
高荣荣:最重要的是戒除一切冷饮,很多病是因贪凉而来,比如有些女性的抑郁状态,就是在压力状况下吃冷饮吹空调导致。如果工作场所无法避免空调,那就不要对着吹,并通过运动来出汗排出寒气,实在不爱运动的话就坚持泡脚,泡脚水里加花椒、生姜、艾叶,它们都可以温暖身体。另外,不要熬夜和盲目减肥。减肥方法得因人而异,我把肥胖分为痰湿肿胖、气虚假胖和能吃真胖,管住嘴迈开腿对“能吃真胖”挺有效,但痰湿和气虚导致的肥胖,要先从改变体质着手。
80后皮影戏艺人李子:
皮影戏给我创造的快乐
李子 Li Zi
原雨田社现代皮影剧团团长,知名的80后皮影艺人。一个爱皮影表演、皮影推广、皮影艺术的执着小青年。
李子的微信和微博头像非常潮——头顶黄绿红爆炸头套的他正灿烂大笑。这样一个80后,却从事着古老的皮影戏表演工作。
这个西安土生土长的27岁男生,2008年加入皮影戏剧团雨田社,甘苦与共,为皮影戏注入了新鲜血液,也遭遇诸多困难。
李子从小爱文艺,初中当校广播员,梦想是做电台主持人。高考,他与理想的高校中国传媒大学失之交臂,上了一所普通院校。
毕业找工作时,李子在网上看到招皮影戏学徒,为了离文艺梦想近一些投了简历。面试时展示才艺,李子说小时候参加过合唱团,能识谱,但是不会乐器,梦想是当电台主持人。最后师傅让他读了一段报纸。最终剧团因为需要一个主持人而把他招入。
这以后剧团任何会议、晚会、外出演出都由李子来担任主持人。他还担任了“外联”工作,只要有媒体采访,他就是新闻发言人。
同时,李子跟着师傅学习皮影戏。皮影是熟能生巧的艺术,练习两个礼拜差不多可以上手。但李子说,高手看细微动作。“皮影戏是傀儡艺术,你传递给它生命,你教它做一个很优美的动作,要看你心里的感觉。”这说大了是要有对艺术的向往和渴望;说小了则要有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仙鹤走路时脖子是一动一动的,表演的时候就要体现出来。”
雨田社表演的已是现代皮影戏,现代皮影规格较大,有时一个皮影就需要几个人一起上阵,幕后格外热闹。在李子看来,改良后的现代皮影,更容易看懂,更好看。现在李子也尝试创作一些新戏,借鉴《圣经》故事、《伊索寓言》,或创作爱情故事,让皮影戏更时尚和新鲜。
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李子因为表现出色当上了团长。当时他们在世博会表演一个月,师傅正好退休,主打的两个戏,他都是重要的角色。
但李子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家里人一开始就持反对态度,觉得一个男生做皮影戏看不到前途。而他面对的最实际的困难是收入低,底薪只有1200块,仅仅够过活。他的朋友做房地产或者销售月入上万,落差非常大,连一起吃饭都剥夺了他埋单的权利。
最艰难的时候,团里曾经有半年发不出工资。他也数次想到过放弃,结果每次要放弃时,不是有媒体采访就是有演出邀约。2011年团里只剩下四个人,有一个人请了假,就三个人在团里,其中一人已找好新工作,下月就离职,就在这个时候《天天向上》节目的邀请函来了,他们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和不少演出邀请。
父母也开始从反对转为支持,2012年西安大唐西市的剧场开了后,有不少媒体报道,院子里的邻居看到会跟李子爸妈说:你儿子挺好的。父母很开心。
现在李子已经成为大家所熟知的80后皮影艺人,也获得了老艺人的认同。由于现实的原因,剧团已经解散。李子则被西安当地拥有百年历史的易俗社剧场聘为主持人和舞台监督,易俗社剧场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
未来,他希望能去国外办皮影剧社,让古老的艺术历久弥新。
Q&A
CUTE:你会把皮影戏一直做下去吗?
李子:哪怕当个副业,我也不会放弃。我从老艺人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坚持。有个师傅七十多岁,一辈子不识字,但是现在能写自己名字甚至抄抄剧本,都是从戏里学来的。这挺让人佩服的,他们生活不见得好,但什么大场面都见过,出访过许多国家。
CUTE:皮影戏带给你怎样的成就感让你无法割舍?
李子:皮影给我一种我创造它的感觉。它既能表达我的想法,但又不是我。我给它生命,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可能因为我的控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CUTE:未来你有哪些打算?
李子:现在皮影剧团已经解散,我加入易俗社剧场,做这个也希望有一天可以把皮影也做起来。因为我爱好主持,所以私下我也经常客串婚礼司仪,希望有一天能把皮影戏加进入到婚礼当中,一定很有意思。
勺子和储扬:
古法烧制才有最美的瓷器
勺子和储扬
都是设计师出身,他们在2007底于北京鼓楼东大街开了一家名为『勺子家』的夫妻店,专卖设计师的创意产品,从2010年开始,勺子家开始自制并销售纯手工陶瓷,产品风格文艺,清新简约,在豆瓣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2013年底,勺子家从北京搬迁至景德镇,专注古法烧瓷。 成立勺子家之前,储扬开着皮具店,勺子在上海做设计。2007年底,他们由朋友成为恋人,这家爱情小店就在鼓楼东大街诞生了。那时,文青一词还没有今天这样泛滥,周边的商铺普遍缺乏个性。他们按照自己的理念设计店面,贩卖一些小众的独立设计师产品,就这样成了鼓楼东大街的文艺先锋,也逐渐有了客源和名气。
2010年在朋友的领路下,他们偶然来到了景德镇一处神秘的地方。那是一个老先生以一己之力建立的村落,“年轻时他买了几十亩地,保留了很多老房子拆迁时留下的木材。等年老时做陶瓷出名了,就用赚的钱和这些地建了个村子。”村子还原了过去景德镇的建筑风格,榫卯结构比比皆是,在城市高架和大楼间周旋已久的两人眼前一亮。“我们是先喜欢上这个地方再爱上陶瓷的。”他们说。
第一次景德镇之旅,储扬和勺子带回了自己尝试做的陶瓷器,分送给朋友后得到一致好评,摆放在店里的也让一些到店的客人感到惊艳。“大概是瓷器上的字都很直指内心,能让人念想。”随着信心越来越多,他们的瓷器也越做越多。每年秋冬天,他们就像候鸟般前往南方,一边在景德镇享受慢生活,一边潜心烧瓷。“能看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再者就是能真正沉下心来。我喜欢仿古的东西,喜欢古代人粗狂但不粗糙的浊气和厚重。”一来二往,储扬觉得古法烧瓷这种老祖宗传下来的历史文明,已经彻底征服了他。
因为还要照顾实体店,在北京与江西间不断往返挺折磨人的。储扬和勺子商量后,决定彻底脱离北京,全部家当都搬到了景德镇的工作室里。“房租特便宜,三层楼100平米带院子的独栋,又在山脚下,能天天喝山泉,空气又特别好。”与其说是工作室,倒不如说是一个家。一楼烧瓷,二楼生活,三楼作为客房,他们一口气租了10年。忙时施釉、装窑、烧炼,闲时种花、做饭、弄猫,也着实活出了与在北京城里两样的味道。
由于脱离了实体店,照顾买卖只能在淘宝旺旺上忙活了。设计讲究的是一个创意,勺子家不讲究花里胡哨的形式美感,单在文字钻研上下了特别的功夫。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种绘于杯盏底部的豁达哲学,总能戳中很多人内心柔软的部分。“我对文字挺在意的,创意都来自于我全部的生活。”
私人定制这块,也不是顾客随便给一句话就完事了。储扬和勺子做事很认真,他们会跟买家打听细节,比如接收定制瓷器的这人是什么样个性,平时喜欢的颜色,读什么书……也有把人问烦了的时候,对方粗语相向,他们也不介意。“既然喜欢这个东西,就尽量走走心把它做好。”把这些都了解个底儿掉之后,就知道对方要什么了。认真地给顾客做个成品,然后跟他分析想出来的词或者字,皆大欢喜。“过程还挺漫长的。做陶瓷不像捏泥人做饺子,陶瓷本身的工艺就是需要等待。”
有人说中国陶瓷没落了,在储扬和勺子看来,那是量产加工瓷器业的没落。“照搬照抄,只能失其精髓。”而在景德镇,跟他们同道的人还有很多。其中不乏韩日英美的外国人,他们追求着古法烧制的精髓,用年轻的创意和心力向高岭土中灌注着灵魂。有爱有心,有情有意,这就是勺子家从景德镇传到各地的正能量。
你所不知的古法烧瓷:
1.一件成品总共需要经历设计、拉坯、晾坯、利坯、修坯、补水、彩绘、施釉、装窑、烧炼、出窑等72道工序,1300度高温成瓷,最低耗时15天。
2.传统制瓷的精髓在柴窑烧制和手工拉坯两种技艺上,即烧、做两行。工人分工明确,每人一道工序,且所有工种都有传承者,很多烧瓷大师都是从幼习艺。
3.“一满二烧三歇火”是当地流传的窑工俗语,说明满窑、投柴和观火是这道系统化工序中最关键的三项。
4.柴窑对燃料也有讲究,必须要带着淡香的松木。而现代工艺的煤窑气窑烧制瓷器,在釉面上跟柴窑烧制的截然不同。
我们记忆里的老行当
微信用户:jingyuan(汉子)
小时候对门家的叔叔是木匠,他家里从床、组合柜到饭桌和小板凳都是他自己亲手做的,还常常有左邻右舍的人找他做家具。他给儿子做的木头铅笔盒尤其精致,打磨得一丝毛刺都没有,还上了一层清油,让我们这些小伙伴都羡慕不已。我至今还记得去他家玩儿的时候,总听见院子里“呲啦呲啦”锯木头的声音,还有刨木花的清香味。
微信用户:koomi(妹子)
崩爆米花算老行当吗?反正现在是很难看到了。还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都盼着那个“嗵”的一声在楼下响起,然后就开始盘算今天就爆个玉米还是大米还是豌豆还是大豆呢。现在的我出去吃饭最烦排队等位了,宁可不吃也懒得一等半小时,可是那时候觉得排这个队一点儿也不痛苦,好像每一次惊心动魄的爆响声都是一种既紧张又充满希望的体验……这个话题实在暴露年纪啊!
微信用户:G(汉子)
那天偶然翻东西,发现了我从小学五年级一直用到高一的一支钢笔,心血来潮特意下楼买了一瓶钢笔墨水想找找过去的感觉,结果发现已经吸不上来墨水了。想起从前中学校门口的文具店里面就有一个修钢笔的小摊位,修笔师傅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他万年不变的灰蓝色套袖和厚厚的眼镜片,低头修笔的时候头发又黑又蓬。多年不用钢笔了,其实是连手写的时候都很少了。
微信用户:MOMO(妹子)
我家有一个“绣娘”——就是会刺绣的娘啦!她高中毕业就在刺绣厂工作了,小时候我的裙子上外套上经常是她绣上去的小猫小兔子什么的,所以我那会儿在幼儿园里还挺得意的。慢慢长大了才知道,这工作其实也算是半个“青春饭”,妈妈的颈椎和腰椎从四十几岁就落下了职业病,现在伏案低头半小时都受不了。不过后来机织越来越普遍了,好多像我妈一样的熟练技工的用武之地也少了。
微博用户:光哥长剑倚天(汉子)
十一二岁的时候我特别想去学相声,但是父母坚决不同意,说:“你在家没事儿瞎贫就得了,还真打算拿这个当营生啊!你看现在谁还听相声啊?”于是就放弃了,现在想想有点儿可惜,尤其是看见这两年一些新的相声剧社纷纷冒了出来,也都是一些跟我差不多大的年轻人撑起来的场子,心里还是有点儿痒痒,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哪怕不收钱我都想试试。
微博用户:从前有一只兔子天天(妹子)
记忆里最爱的老行当就要数走街串巷捏面人吹糖人的了,每次周末上公园玩儿总得带回来一样。还有一种是能把糖浆吹成鼓鼓的花瓶一样形状的技艺,对着“瓶口”往里面吹气还有“咕噜咕噜”的声音。可是我后来和很多同龄人说过,他们都说不记得了,还说是不是你做梦梦到的啊……可是我是真的记得啊!有和我一样记忆的童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