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善导会是香港一所主要从事更生康复的非政府福利机构 ( NGO ),为更生人士(内地称为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各类支援服务,目的是协助他们远离犯罪生涯,重投正轨。不论是研究文献,或是根据服务经验所得,均指出更生人士若能觅得工作,稳定就业,则他们重犯的机会便大大减低。有见及此,就业服务渐成为香港善导会的一项主要服务,为更生人士构筑多元及适切的就业平台,是善导会的重点策略。
协助更生人士寻觅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香港历经回归后第一个经济不景,楼市狂泻,百业萧条,就业市场萎缩,失业率高企,不少打工仔在裁员倒闭的浪潮中寻觅工作已感困难,更遑论曾犯事入狱,有刑事案底的更生人士。
与其在艰难的就业主场协助更生人士寻觅工作,和其他待业者竞争,善导会不约而同,尝试部分复康机构为残疾人士创造就业的策略,即成立模拟商业( assimilated business)组合,在私人服务市场寻找小规模的工作订单,而后安排更生人士提供服务,将全数收入分发予参与的工作人员,让他们透过类似自顾的方式,赚取收入。
更生人士大部份体格健全,有能力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故善导会最初为更生人士发展的生意项目,是集中在公共屋村迁拆期间的搬屋服务。由于得到社区内非政府组织配合,可以较相宜的价钱为受迁拆影响的社区内居住长者解决搬屋的需要。由于以非牟利性质营运,取价相宜,生意订单渐增,服务规模亦渐扩大,服务的生产工具如运输车辆及各类生产工具的协调需要亦渐明显。为妥善处理及分隔商业运作与善导会本身的政府资助服务,善导会于是成立「明朗服务有限公司」,由该公司以独立注册的非牟利组织的身份经营生意,为更生人士创造就业,提供培训。
成立半商业半就业的服务机构
明朗公司成立于1997年底,在1999年成功申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资助,购买运输车辆、设备、设立办事处,正式进军私人搬运市场。九十年代末期,不少残疾人士复康机构均渐次开设类似明朗公司的半商业半就业服务的所谓「社会公司Social Firm」,目的也是为它们的服务对象提供庇护工场及公开就业之间的一种就业服务模式。虽然这些「社会公司」一般都声称财政独立,自负盈亏,但业内人士均明白生意营运当中不少的支出其实间接由「社会公司」的母机构来承担。而「社会公司」由社福机构委派从事福利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主理,经营手法大有福利服务的思维及影子。而在这类「社会公司」工作的僱员,仍以「服务使用者」自居,未脱离在机构接受服务的心态。
善导会的明朗公司在得到赛马会资助正式成立后,情况也不例外,公司虽聘请商界背景的经理主责业务,唯公司的中层管理员工,乃至前线人员(大部份均为更生人士),仍以半福利服务提供者,半接受福利服务者的身份及思维在明朗公司工作。虽则生意服务质素仍可保持,但对生意开拓及成本控制,提升效率等范畴均不大注意,公司的经营表现殊不理想。原先乐观估计公司两年内进入自负盈亏的状态远未能达至,犹幸资助机构赛马会两次延长明朗公司继续运用未尽用的拨款,原先预计在两年时间内用罄的资助,最终分摊在六年始用尽。
在这六年的资助期中,明朗公司可谓艰苦经营,其间种种因素,明朗公司更换经理三、四次之多,其间亦曾由母机构善导会临时调配人员接管。公司在艰难中开始领悟商业运作的规则与思维,而旧员工的离去,新员工的加入,渐次亦带走旧有的福利服务文化,取而代之是员工(包括更生人士)明白自己是一间营商机构的僱员,没有争取生意,没有控制开支,没有做好质素,公司便没有前途,亏损甚至有倒闭之虞。
做大做强持续提供就业机会
踏入千禧年,社会公司渐转称为社会企业,但见社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但亦有不少社企开设不久便相继结业。明朗公司与善导会体均明白社会企业经营者一味依赖外间机构或政府拨款,或图有一颗热诚的心,只想着为服务对像或弱势社群谋福祉是绝不足够的。事实也充满吊诡,明朗公司在经历六年,赛马会的资助期结束后,便踏入自负盈亏的阶段,其间可谓足履蹒跚,跌跌撞撞。明朗公司深明在香港这一个高度成熟的商业市场,一项生意的成败,要顾及多方的因素。公司不能只着眼雇员,更生人士的就业需要和他们的眼前利益,亦要顾及商业营运的要求。公司也不能独沽一味,只着重一两项可创造大量就业的工种便可,而是一有机会、有条件,便要在不同领域尝试,闯出新机遇,为有不同需要的更生人士们创造不同的就业岗位。唯有做大做强,兀立不倒,持续提供就业机会,才是明朗公司的终极目标。
明朗公司成立至今16年,由一个十多名更生人士组成的搬屋团队,发展至今天有一百五十多名全职及兼职员工的社会企业;由搬屋业务发展至今天,包括清洁、展览业、食品生产,并将于今年下旬在港岛区开设韩国Chef’s Noodle 香港专营面店,全都是在困难中不断模索,过程虽艰辛,但目标清晰不过---是为香港的更生人士提供不同的就业岗位,好让他们早日重返正途,成为有尊严,自食其力,对社会有贡献的守法公民。
协助更生人士寻觅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香港历经回归后第一个经济不景,楼市狂泻,百业萧条,就业市场萎缩,失业率高企,不少打工仔在裁员倒闭的浪潮中寻觅工作已感困难,更遑论曾犯事入狱,有刑事案底的更生人士。
与其在艰难的就业主场协助更生人士寻觅工作,和其他待业者竞争,善导会不约而同,尝试部分复康机构为残疾人士创造就业的策略,即成立模拟商业( assimilated business)组合,在私人服务市场寻找小规模的工作订单,而后安排更生人士提供服务,将全数收入分发予参与的工作人员,让他们透过类似自顾的方式,赚取收入。
更生人士大部份体格健全,有能力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故善导会最初为更生人士发展的生意项目,是集中在公共屋村迁拆期间的搬屋服务。由于得到社区内非政府组织配合,可以较相宜的价钱为受迁拆影响的社区内居住长者解决搬屋的需要。由于以非牟利性质营运,取价相宜,生意订单渐增,服务规模亦渐扩大,服务的生产工具如运输车辆及各类生产工具的协调需要亦渐明显。为妥善处理及分隔商业运作与善导会本身的政府资助服务,善导会于是成立「明朗服务有限公司」,由该公司以独立注册的非牟利组织的身份经营生意,为更生人士创造就业,提供培训。
成立半商业半就业的服务机构
明朗公司成立于1997年底,在1999年成功申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资助,购买运输车辆、设备、设立办事处,正式进军私人搬运市场。九十年代末期,不少残疾人士复康机构均渐次开设类似明朗公司的半商业半就业服务的所谓「社会公司Social Firm」,目的也是为它们的服务对象提供庇护工场及公开就业之间的一种就业服务模式。虽然这些「社会公司」一般都声称财政独立,自负盈亏,但业内人士均明白生意营运当中不少的支出其实间接由「社会公司」的母机构来承担。而「社会公司」由社福机构委派从事福利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主理,经营手法大有福利服务的思维及影子。而在这类「社会公司」工作的僱员,仍以「服务使用者」自居,未脱离在机构接受服务的心态。
善导会的明朗公司在得到赛马会资助正式成立后,情况也不例外,公司虽聘请商界背景的经理主责业务,唯公司的中层管理员工,乃至前线人员(大部份均为更生人士),仍以半福利服务提供者,半接受福利服务者的身份及思维在明朗公司工作。虽则生意服务质素仍可保持,但对生意开拓及成本控制,提升效率等范畴均不大注意,公司的经营表现殊不理想。原先乐观估计公司两年内进入自负盈亏的状态远未能达至,犹幸资助机构赛马会两次延长明朗公司继续运用未尽用的拨款,原先预计在两年时间内用罄的资助,最终分摊在六年始用尽。
在这六年的资助期中,明朗公司可谓艰苦经营,其间种种因素,明朗公司更换经理三、四次之多,其间亦曾由母机构善导会临时调配人员接管。公司在艰难中开始领悟商业运作的规则与思维,而旧员工的离去,新员工的加入,渐次亦带走旧有的福利服务文化,取而代之是员工(包括更生人士)明白自己是一间营商机构的僱员,没有争取生意,没有控制开支,没有做好质素,公司便没有前途,亏损甚至有倒闭之虞。
做大做强持续提供就业机会
踏入千禧年,社会公司渐转称为社会企业,但见社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但亦有不少社企开设不久便相继结业。明朗公司与善导会体均明白社会企业经营者一味依赖外间机构或政府拨款,或图有一颗热诚的心,只想着为服务对像或弱势社群谋福祉是绝不足够的。事实也充满吊诡,明朗公司在经历六年,赛马会的资助期结束后,便踏入自负盈亏的阶段,其间可谓足履蹒跚,跌跌撞撞。明朗公司深明在香港这一个高度成熟的商业市场,一项生意的成败,要顾及多方的因素。公司不能只着眼雇员,更生人士的就业需要和他们的眼前利益,亦要顾及商业营运的要求。公司也不能独沽一味,只着重一两项可创造大量就业的工种便可,而是一有机会、有条件,便要在不同领域尝试,闯出新机遇,为有不同需要的更生人士们创造不同的就业岗位。唯有做大做强,兀立不倒,持续提供就业机会,才是明朗公司的终极目标。
明朗公司成立至今16年,由一个十多名更生人士组成的搬屋团队,发展至今天有一百五十多名全职及兼职员工的社会企业;由搬屋业务发展至今天,包括清洁、展览业、食品生产,并将于今年下旬在港岛区开设韩国Chef’s Noodle 香港专营面店,全都是在困难中不断模索,过程虽艰辛,但目标清晰不过---是为香港的更生人士提供不同的就业岗位,好让他们早日重返正途,成为有尊严,自食其力,对社会有贡献的守法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