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西洋,不能没有福建人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j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造船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发达的手工业生产,为远航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天然良港长乐,是郑和指定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领先于国内外的航海术,为下西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郑和七次下西洋,福建不管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闽籍的水手、船工们,在历次的远洋航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郑和去世后的第八次下西洋,也是由福建人来完成。下西洋的壮举,郑和可以缺席,而福建人不可或缺。
  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舟师七次下西洋,“涉沧溟十万余里”,行程远至于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以及东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统领船只200多艘、官兵2.7万人,是中国航海史上光辉的一页。
  直到今天,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种种猜想仍未停止,这次行动的目的、意义、结果,被蒙上了神秘面纱。而在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中,福建不管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重要的支持,也因此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但事实真的只是这样吗?
  郑和的“黄金海岸”
  海洋自古就是“闽人之田”,沿海百姓以海为田,出海捕捞,驾舟出国,通商贸易,系其主要职业。宋元以来,福建的航海术一直领先于国内外,西洋对闽人来说,并非神秘的海域。
  福建有广大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发展造船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宋元以来,福建就一直是中国的海船制造中心,长乐是最早的造船地点,泉州也是福建有名的造船旧址。这些地方所造的“福船”船底深尖,吃水较深,纵有大浪,不易摇晃。郑和船队中相当一部分船只就是这种“福船”。
  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说:“明初,遣太监郑和等航海招致之,来着益众……而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骛。”郑和下西洋,从江苏太仓港起锚,但每一次都要到福建长乐太平港五虎门“候风开洋”。长乐,是其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
  为方便郑和下西洋,一部分宝船即在太平港建造。当时造船一项就需要很多原材料,如需用杉木、杂木、株木、榆木、栗木、橹坯、丁线、桐油、石灰、麻等。王应山曾在《闽都记》中提到,郑和在长乐造船,使贸易如云。
  太平港周边高山屏峙,可以阻遏台风和东北季风的侵袭,风平浪静,是天然良港。郑和舟师多次在夏、秋进驻太平港,少则两个月,多则十个月。当冬、春东北季风劲吹时,郑和船队拔锚扬帆,出闽江口五虎门,转舵南下,乘着强劲的东北风,浩浩荡荡下西洋,顺风10个昼夜便可到达占城(今越南中南部)。
  郑和舟师在太平港驻泊期间,驻军长乐县城的十洋街,并在附近设水师辕门,在此修造船只,补充给养,招募水手,祭祀海神,做好远航准备。当时的十洋街上,来往着海外各国的王公官员和商人,涌动着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人流,市面十分热闹繁荣。
  海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郑和开拓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对张謇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尤其是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超过了传统的骑着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的陆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官方目的是“宣德化柔远人”、开辟“经济大海”,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换取当地特产,或馈赠当地国王,以美丽的丝绸为纽带,与亚洲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福建人自古与海打交道,熟谙海神信仰。而祭拜“护航女神”妈祖,是当时船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屡次到莆田湄洲祈求妈祖保佑,并在许多地方修建天妃宫。从留存在长乐的郑和碑和东山岛的东山碑文抄件上,可以看到郑和对妈祖“助佑之功”的大力宣扬,字里行间凸显着对妈祖信仰的虔诚。
  据史料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受到妈祖庇护而脱险”,其中两次是船队遭到海寇掠夺;一次受到僧伽罗国国王的陷害,另有一次是船队为苏门答腊国生擒敌王;还有三次是船队在海中遇险情,“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变险为夷”。为此,郑和船队每次出海前,都要“祭扫天妃”,平安归来后则“酬谢天妃”。
  妈祖信仰是郑和出航的精神支柱,伴随着他28年航海事业的全过程。南京、太仓、长乐、泉州等地,都留下了郑和祭拜妈祖的史迹。郑和的大量活动都与“祈报”妈祖有关,仅在长乐一地,就留下不少于10处的记载,在郑和航海图上,也有6处天妃宫的标志。
  此外,郑和1417年第五次出航之前,还慕名至泉州东门外灵山拜谒先贤墓。当时的地方官蒲和日为之勒石为记的行香碑,迄今仍旧竖立在迥廊西侧。碑文记:“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
其他文献
想象一下,当你坐上电梯,面临的却是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2014年9月14日傍晚,华侨大学厦门集美校区内,一栋教学楼的电梯突然出现故障,一名男生被卡在轿厢中不幸身亡。  “电梯轿厢上升后将该学生带上去,随后卡在三楼与四楼之间,他也被卡住,胸部以下部位露在轿厢外,脚悬空挂着。”知情人说,当时等电梯的还有另一名男生,电梯到了之后,门虽然打开,但轿厢没有停住,出事男生一脚踩空,
期刊
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高峰,但如潮的游客似乎并没有让景区纪念品市场“大红大紫”一把。  各种花生酥、绿豆糕、竹制工艺品、“民族风”裙子、刺绣丝绸……走进不少景区的纪念品店,上述商品十有八九摆在柜台。不少网友发帖“吐槽”: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  “千篇一律”的纪念品,无疑在第一眼就让游客“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厦门中山路步行街的一家旅游纪念品专卖店,几位西安游客转了几圈仍然很“纠
期刊
在热播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的古装扮相迷倒了一大片人。这是范冰冰第一次挑战女皇的角色,而之前,她扮演最多的是公主。有一次,她演的婀娜公主就追着情郎到了安溪。  说起自己的“公主经历”,范冰冰笑了:“真的是太巧了!在《尘埃落定》里我演塔娜公主,在《河东狮吼》里又演公主,还有这个婀娜公主。”  “婀娜公主是一个有‘三分秀气、三分灵气、四分蛮气’的很平民化的公主,她为了追随自己的心上人,偷偷溜
期刊
2013年6月,吴伯雄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北京,这是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第一次会见他。有细心人士注意到,这次吴伯雄访问大陆的行程,没有按照惯例安排在那年8月底才举行的年度“国共论坛”期间,而是专门为双方会晤而设,当中可能有一定的特殊含意。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分析,马英九紧抓两岸政策话语权,此次会面,从指定出席的团员、筛选接见名单到传递讯息内容,全都由他一手主导。  马英九为什么会选择
期刊
卖书技术哪家强,中国福建找建阳  要说这明朝啊,可是真是一个刻书的高峰期。当时以印书卖书为业的坊肆遍布全国各地,江南的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专门的书店一条街。那时候卖书可比现在暴利多了,贵的一本能达到一两的价格(相当于当时的300多斤大米),便宜的呢,也要个好几钱。关键是贵虽然贵,买的人倒是不少,所以这经史子集、医书农书、道藏佛典等书籍,印得那叫一个欢。特别是一些通俗小说,最受识字老百姓的欢迎,印得
期刊
洪卜仁,1928年生,厦门人,福建省文史研究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著有《厦门史地丛谈》《厦门电影百年》《厦门名人故居》等。  厦门,提到年届八旬的洪卜仁,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市民遇到有关厦门文史或风俗典故问题时,便会到洪卜仁家里或厦门市图书馆洪卜仁工作室去请教他。每次洪卜仁总是热情地接待来访者,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借给他们文史资料,让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洪卜仁那个50平
期刊
氏不仅是中国人初次见面时必问的问题,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也不一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姓氏就被世袭着,由父系传承。  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83岁高龄的徐天荣50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姓氏,帮助2000多位海内外侨胞寻根找亲人。  寻找瑞典王子的中国身世  “连战、吴伯雄、马英九、王金平他们的家史我都写的,叫作‘家史传记’。这些是高官。平民百姓很多啦,我也帮他们写。华人也有
期刊
郑和下西洋时曾经过古锡兰国(今斯里兰卡)。在他死后26年,锡兰国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出使中国。没想到的是,锡兰发生政变,王位被外侄篡夺。正打算从泉州港回国的锡兰王子得知消息,只好滞留泉州。后来,他和一位阿拉伯裔蒲氏女子成亲,并取名字的第一个字“世”为姓,从此在泉州隐居,繁衍后代。  世家在泉州置产购业、登科及第,成为泉州的一大望族,在明清两朝颇为显赫。明万历年间出了举人世寰望,清初又出了举人世拱显
期刊
据晋江深沪南春村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介绍,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曾有船队停泊在深沪湾。“山顶上有一块数里长的平坦地,军营就一排排地驻扎着,像一条街,同时,因为他们的到来,村民们经常上山做买卖。久而久之,也热闹得像条街。”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做“三宝街”。  郑和军队重新起航下西洋之后,“三宝街”就再也没人居住。但在“三宝街”尽头有个叫柴仔岫的小山坡底下,当地村民们常常挖出古物。  据说,柴仔岫是当时郑和
期刊
在泉州惠安百崎回族乡,世世代代流传着开基祖先郭仲远和郑和的故事。  传说,郑和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时,曾率船队在后渚港避风。一日,郑和到清净寺礼拜,结识了也去礼拜的郭仲远。出于同族同教情谊,郑和过港探访郭仲远,郭仲远受宠若惊,苦于一时无驿站接待,只好在渡口石亭摆设香案,带领族人恭迎,后来大家就把这个亭子称为“接官亭”。  关于这个亭子,还有一个“郑和送嫁”的故事。  有一次,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