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斗笠的记忆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we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大一的女儿放假回来。有一天,我刚下班回家,女儿一脸灿烂的笑容向我走来,一把拽着我的胳膊得意地说:“老爸,今天你女儿卖了一套化妆品,挣了五十元,厉害不?”我有点吃惊,听得云里雾里,女儿又没开店,怎么卖?女儿看到我满脸疑惑,不由哈哈一笑解释道:“老爸,我是在网上卖的,我准备在网上做微商,挣点零花钱。”女儿的一席话,我的记忆被电击了一下,仿佛吋间倒流,记忆的闸门一下被拉开,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四十多年前。
  七岁那年,我刚入读小学一年级,身体柔弱的母亲为了帮月收入只十四元当民办教师的爸爸挣钱补贴家用,便毅然回娘家跟一位老师傅学习编斗笠的手艺。当年斗笠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必用品,是村民出门耕种赖以遮阳遮雨的工具。
  編织斗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先买细竹片编成的斗笠模型,再去向大山里的农家收购一些干竹叶,经晒干、反向折平、点上硫磺在大缸内熏干,再把竹叶一片片地穿针引线地编织在斗笠竹模上。妈妈编织斗笠的事获得全家的支持,最得力的助手自然是爸爸,爸爸一有闲暇便钻进国强乡大山里收竹叶,买斗笠竹模,我和五岁的二弟、奶奶负责帮妈妈把硫磺熏干的竹叶一片一片反向折平,编织斗笠的工作让一家人获得空前的团结,收获了满屋的欢乐。
  年轻的妈妈心灵手巧,只见她把一片一片熏干的竹叶头按在斗笠竹模边沿,一片叠一片,再用穿细线的小针顺着斗笠竹模的外沿竹骨一针一线地拉紧、压平,最后才在斗笠竹模的中心顶部用比大拇指大些的小竹圈套住,并细心地缝上线,再轻轻地剪去折叠后多余的竹叶,一顶遮挡风雨的斗笠使算大功告成了。妈妈手快,一天可缝十来顶斗笠。
  刚开始,我是放学回家做完作业,才帮妈妈折竹叶。一到圩日,妈妈挑着一担大大小小细心编织的斗笠到集市上卖。百来米长的古街道不足五米宽,被四里八乡的村民挤得熙熙攘攘。笑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小猪仔的嚎叫声,汇集成一曲乡村赶圩的大合唱,永远地飘散在我的脑海里。
  为了让妈妈能安心地吃一下中午饭,做为长子的我除了负责送午饭,还被临时地派上卖斗笠的前沿,帮妈妈卖斗笠。从讲价到推销,一两年光景,我居然学会向顾客介绍斗笠的优劣,最终把一顶顶斗笠卖了出去。
  读三年级吋,九岁的我为了向妈妈证明我会卖斗笠,便向妈妈批发进价十顶斗笠,另立摊位卖起了斗笠。有吋遇到善良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会故意让利五分一毛给我,这让我无比的喜悦。也有一些精明的小市民,欺负我年纪小,故意左挑右挑一些斗笠的毛病,压低了价钱。不过一个圩日下来,我总能挣到七、八毛左右的钱,这总能让我高兴得乐翻了天。自三年级起,我的零花钱可以靠自己挣,自给自足。
  读初中吋,为了让自己多挣点零花钱,我便开始挑着一小担的斗笠冒着酷暑和严寒走十多里山路到邻近的南胜和国强去卖。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我读云霄师范学校的那一年。卖斗笠伴随着我度过了青涩的少年,让我在成长中享受到无数的乐趣。当然也有过忧伤,记得有一年去南胜卖斗笠,由于赶得急,忘记给刚编织好的斗笠遮上塑料纸,半路上遇到大雨,把新斗笠都弄湿了起了霉斑,结果只能贱卖了,这让我伤心了好一阵子。
  出门卖斗笠经商的经验,让我深深体悟父母的辛劳,各种历练,汇集成我今生行走于世的力量源泉。特别有一些依稀朦胧的却又真真切切的片断,宛若陈年的佳酿,越品越香醇,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斗笠的需求量越来越少,那一顶顶飘着竹叶芬芳的斗笠也被五颜六色的花布伞和机制的布斗笠代替了。记忆中的斗笠越来越少见,就像天边的一抹朝霞,经不住太阳喷薄而出的消磨和侵蚀,最终涅槃为一缕缕美妙而沉重相交织的怀念,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悬挂于心灵的网络上。
  望着日渐长大懂事的女儿,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她,在今后的微商路上,不仅是收获了零花钱,应该还有更多的东西……
其他文献
一  春风习习,新年的脚步尚未全部走完,揪住新年的尾巴,东山县作家协会组织采风团走进了国家级的传统古村落——梧龙村,我的故乡。  梧龙村位于东山最高峰——苏峰山下的不远处,依山傍海,东邻金鸾湾、湖尾村,南邻冬古村,北邻西埔重镇。方圆8.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突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据资料记载,梧龙村始于明朝永乐年(1404),以林姓为主,是东山三宗林之一。据村支书林文光说,梧龙林姓居于首位。梧龙村
期刊
“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有人这样概括“旅行”的意义。  看看风景,散散心,拍拍照,留个“到此一游”的纪念,这是诸多人总结旅行的全部。  可旅游跟如此“到此一游”,本是两回事。  一些人的旅行奔着具体的目标而去。比如,有赶着时节看桃花、油菜花、樱花、菊花盛开的。有人对异域的动物来了兴趣,去非洲看野生动物成了旅行的目的,坐在旅行车里追逐成群结队的野生大象、犀牛,那体验想来一定与动物园隔
期刊
人是从拒绝恋爱开始衰老的  我记得从大二大三开始尝试性地做广播节目的时候,很喜欢推荐大家看电影,特别是爱情电影。其实我也一直有在反思,我是不是太浮躁了。很多时候都兴趣探讨爱情问题。前几天看书,《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过:人的衰老是从拒绝恋爱开始的。这真的是一句很安慰人的话。  我是今天看完《超时空同居》的,和同学在讨论这部剧情。她说:现在的电影流行轻喜剧的同时,寓意深远。我也有同感。就像前阵子
期刊
最早读到茶语,是在陆羽的《茶经》里。《茶经》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读着读着,一种朦胧的美,就在眼前弥漫开来。南方嘉木,一般都生长在云雾缭绕的山间,郁郁葱葱,层层叠叠。那飘散在漫山遍野的浓郁芬芳,沁人肺腑,让人们闻香而至。而闽南,一直以来都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在街区,茶庄遍布,货架上茶叶汇聚,厅堂间茶味缭绕,乌龙茶香弥漫在大街小巷。有些人甚至一天不喝茶就会心神不宁,大有“宁
期刊
一  何谓日常,就是平常、循规蹈矩,司空见惯。而日常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式的、没有大惊喜的重复生活。  就像我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过着一种极其类似的生活。在一个小县城,编一份县报,做一个小记者。每周一、周二忙着编报纸,直到周二晚上定稿,完成每周一期的编排任务。这两天,我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有时,还要临时外出采访,回来后马上写稿,完成一篇报道。  编完自己的版面后,我们4个编辑还要交换
期刊
昨天回老家,一位同学交代我在当地买两斤茶油,于是萌发对油茶树的怀想。  我的老家盛产茶油,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是我记忆中最温馨的一幕。油茶树,是我家乡最常见的树种,在我家乡老宅对面的“面前山”就有一片油茶树,它和松树长期和谐地共存在一起,分层利用空间。而近二十多年来,松树撤出了,油茶树这种灌木却仍然顽强地坚守着阵地。  油茶树在园林鉴赏者眼里是非常不起眼的,它没有完美怪异的树形,没有奇丽色彩,像一位质
期刊
1984年10月,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两岁时父母离异,留下尚未懂事的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小时候奶奶爱叫我山枣蛋蛋,奶奶常常说,我是她的眼泪点子,她心上老惦记我,我过得不好,她就过得不好。  记得那年腊月,我和奶奶去叔父家吃杀猪菜,一块瘦肉很多的“没娘骨”放在菜盆子里让人看着就流口水。贪嘴的堂弟用手抓起就啃。叔一把手夺回来说:“这是没娘骨你不能吃。”叔把夺回来的骨头放到我的碗里笑着说:“这块骨头
期刊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出门旅行,但每个人的初衷可能不太相同。有些人是为了暂时从繁重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给心灵放个假,有些人是为了去远方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有些人是为了看更多的异地风景,有些人是为了找个陌生的地方疗伤,也有些人纯粹的为了攀比,看别人去自己也要去,到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前拍几张人影炫耀,回来后却一问三不知……  对我来说,旅行不只是欣赏远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旅途中的经历,也是一次次自我发
期刊
“回魂”这两个字是闽南本土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离开了肉身的魂,又回来了,意思是苏醒过来。换句话说,死过去又活过来,死去活来。如果生活中能有一回这样的体验,也是一件幸事,人生多了一种感受,当然前提是能够活过来。某日,我有了一次“回魂”的经历。  那天,我躺在洁净的医院里面一张铺着白色床单的床上,静静的,心跳正常得很。一个戴着口罩的护士走过来,站在床的左边,柔和地说:“张开口。”话音未落,我便张大嘴巴
期刊
最近想写点东西,往往是提起笔来,才发现自己孤陋寡闻,知识贫乏。看别人博闻广记,境界开阔,真是羡慕。诸葛亮诫子书里说:“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读来颇有感慨。  回想自己,浑浑噩噩,人生也经历了几十载,真要想起读书的时光,零零碎碎,竟不能成片。我何曾也叫读书人? 稍微可以说真正读点书的,回忆起来就一两段短短的时光。一次是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