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历经了从“小康之家”到总体小康水平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迈进的基本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收官,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 全面小康社会 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2-0034-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2.006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1]为了实现“小康”这一梦想,中华民族追寻千年,中国共产党奋进百年。风雨如磐,决心似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把握历史机遇,汇聚人民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收官,这意味着我国已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走上了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2],为迈进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
(一)从“小康之家”到总体小康水平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拨乱反正、国民经济调整、农村改革等工作的推进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深入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在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继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四个现代化”设想(即到20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3]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指出这个“现代化”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4]。
在此基础上,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5]同时,他还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标准来对“中国式的现代化”进行了量化。
在此之后,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也从国家大政方针的视角对“小康之家”进行了归纳和概括。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使用了“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达到小康水平”的提法[6]。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并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两步走”的战略[7]。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将原来的“两步走”设想细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并再次强调,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1990年,我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基本解决多数地区的温饱问题,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进一步肯定了“三步走”战略。1995年,“八五”计划胜利完成,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雏形初现。
进入21世纪,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又称为“总体小康水平”。具体而言,“总体小康水平是指社会总体达到一种小康的水平,更加强调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全面小康社会是从社会的整体属性来进行阐释,强调整个社会小康的全面性,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的社会水平。”[8]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下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基础。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从21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9]此后,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0]。
(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1]。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和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另外,党的十八大还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2]5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
(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提出了一些新构想、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制定十三五规划”为主题,作出专门决定,进行系统部署和科学谋划。其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方面,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三个全面”(即“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13]。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并提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4]
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先后有八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接续部署“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国家先后编制并贯彻落实了八个五年计划或规划纲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四十多年的接续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并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一)中国千百年的“小康”征程有了圆满的结束
“小康,自古以来就是指中华先民所追求和向往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15]“小康”表现了普通民众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小康社會而孳孳不息,不懈奋斗。近代以来,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冲击下,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主权沦丧、百姓蒙难,整个民族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小康社会的理想更是无从谈起。面对“亡国灭种”的巨大危局,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惧风雨,艰辛探索,苦苦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却始终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才显现曙光,小康社会的理想才开始变为现实。从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嘉兴南湖诞生的那天起,我们党就承担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吹响了中国阔步迈向小康社会的激越号角。经过长期的接续奋斗,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千百年的“小康”征程即将圆满结束。
中国千百年“小康”夙愿的圆满完成,充分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在探求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披荆斩棘,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小康”夙愿的顺利完成,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充分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因此,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二)中国人民向共同富裕之路迈出了坚实一步
近代以来,贫困问题一直是束缚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桎梏,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并采取各种战略性举措,逐步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16],中国人民向着共同富裕之路迈出坚实一步。据统计,“到2019年年底,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2.85元,较之于1949年的49.7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7],交通、住房、医疗、教育、通信等方面得到极大改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中国共同富裕之路的巨大成就充分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8]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始终立足人民,服务人民,着眼于人民的现实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19],标志着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历程中,正是因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彰显了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充分凸显了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百年屈辱中被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开始艰难寻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国家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现代化之路。”[20]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标志着中国迈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1]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形成了具有显著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抓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实行了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了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这两场伟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2]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同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民族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新局面。 (四)人类问题的解决有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发展模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消除贫困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23]在贫困问题上,中国倡导的“精准扶贫”等理念和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减贫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仍在扩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加剧了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2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收官,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优势,给世界上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受住了国内外复杂形势的考验,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一个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转变为一个繁榮富强的新兴大国,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树立了光辉的范例,有力地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当前形势下,我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康历程波澜壮阔,强国征程催人奋进。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辉煌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拼搏奋斗出来的。从历史方位看,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起点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崭新姿态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24(1).
[2]陈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J].红旗文稿,2020(22):4-7.
[3]蒋永清.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产生过程、主要内容及深远影响[J].邓小平研究,2020(04):1-1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96.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3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
[8]肖贵清,乔惠波.改革开放40年与小康社会建设[J].探索,2018,(05):14-22+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69.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15.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5-16.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
[13]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前进,2017(01):4-9.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23.
[15][20]贺新元.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N].天津日报,2020-11-23(9).
[16]田旭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确证、实践经验及时代展望[J].科学社会主义,2020(03):89-96.
[17]刘云霞,李包庚.人民美好生活视域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贡献与时代意义[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0,42(06):23-32.
[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5.
[19]秦宣,林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程、经验、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04):50-58.
[21]习近平.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5-07-10(3).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5.
[23]李玉恒,武文豪,宋传垚,刘彦随.世界贫困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关键3题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01):42-50.
[24]习近平.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互利共赢[N].人民日报,2020-11-20(2).
责任编辑:黄万求
[关键词]改革开放 全面小康社会 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2-0034-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2.006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1]为了实现“小康”这一梦想,中华民族追寻千年,中国共产党奋进百年。风雨如磐,决心似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把握历史机遇,汇聚人民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收官,这意味着我国已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走上了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2],为迈进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
(一)从“小康之家”到总体小康水平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拨乱反正、国民经济调整、农村改革等工作的推进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深入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在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继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四个现代化”设想(即到20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3]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指出这个“现代化”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4]。
在此基础上,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5]同时,他还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标准来对“中国式的现代化”进行了量化。
在此之后,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也从国家大政方针的视角对“小康之家”进行了归纳和概括。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使用了“力争用二十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达到小康水平”的提法[6]。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并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两步走”的战略[7]。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将原来的“两步走”设想细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并再次强调,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1990年,我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基本解决多数地区的温饱问题,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进一步肯定了“三步走”战略。1995年,“八五”计划胜利完成,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雏形初现。
进入21世纪,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又称为“总体小康水平”。具体而言,“总体小康水平是指社会总体达到一种小康的水平,更加强调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全面小康社会是从社会的整体属性来进行阐释,强调整个社会小康的全面性,即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的社会水平。”[8]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下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基础。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从21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9]此后,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0]。
(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展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1]。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和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另外,党的十八大还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2]5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
(四)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提出了一些新构想、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制定十三五规划”为主题,作出专门决定,进行系统部署和科学谋划。其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方面,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三个全面”(即“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13]。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并提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4]
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先后有八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接续部署“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国家先后编制并贯彻落实了八个五年计划或规划纲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四十多年的接续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并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一)中国千百年的“小康”征程有了圆满的结束
“小康,自古以来就是指中华先民所追求和向往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15]“小康”表现了普通民众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小康社會而孳孳不息,不懈奋斗。近代以来,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冲击下,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主权沦丧、百姓蒙难,整个民族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小康社会的理想更是无从谈起。面对“亡国灭种”的巨大危局,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惧风雨,艰辛探索,苦苦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却始终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才显现曙光,小康社会的理想才开始变为现实。从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嘉兴南湖诞生的那天起,我们党就承担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重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吹响了中国阔步迈向小康社会的激越号角。经过长期的接续奋斗,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千百年的“小康”征程即将圆满结束。
中国千百年“小康”夙愿的圆满完成,充分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在探求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披荆斩棘,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小康”夙愿的顺利完成,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充分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因此,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二)中国人民向共同富裕之路迈出了坚实一步
近代以来,贫困问题一直是束缚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桎梏,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并采取各种战略性举措,逐步解决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16],中国人民向着共同富裕之路迈出坚实一步。据统计,“到2019年年底,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2.85元,较之于1949年的49.7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7],交通、住房、医疗、教育、通信等方面得到极大改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中国共同富裕之路的巨大成就充分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8]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始终立足人民,服务人民,着眼于人民的现实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19],标志着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历程中,正是因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彰显了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充分凸显了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百年屈辱中被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开始艰难寻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国家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现代化之路。”[20]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标志着中国迈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1]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形成了具有显著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族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抓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实行了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了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这两场伟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2]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同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民族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新局面。 (四)人类问题的解决有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发展模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消除贫困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23]在贫困问题上,中国倡导的“精准扶贫”等理念和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减贫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仍在扩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加剧了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2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收官,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优势,给世界上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受住了国内外复杂形势的考验,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一个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落后,转变为一个繁榮富强的新兴大国,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树立了光辉的范例,有力地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当前形势下,我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康历程波澜壮阔,强国征程催人奋进。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辉煌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拼搏奋斗出来的。从历史方位看,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起点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崭新姿态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二○二○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24(1).
[2]陈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J].红旗文稿,2020(22):4-7.
[3]蒋永清.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产生过程、主要内容及深远影响[J].邓小平研究,2020(04):1-1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96.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3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
[8]肖贵清,乔惠波.改革开放40年与小康社会建设[J].探索,2018,(05):14-22+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69.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15.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5-16.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
[13]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前进,2017(01):4-9.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23.
[15][20]贺新元.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N].天津日报,2020-11-23(9).
[16]田旭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确证、实践经验及时代展望[J].科学社会主义,2020(03):89-96.
[17]刘云霞,李包庚.人民美好生活视域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贡献与时代意义[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0,42(06):23-32.
[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5.
[19]秦宣,林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程、经验、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04):50-58.
[21]习近平.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5-07-10(3).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5.
[23]李玉恒,武文豪,宋传垚,刘彦随.世界贫困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关键3题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01):42-50.
[24]习近平.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互利共赢[N].人民日报,2020-11-20(2).
责任编辑:黄万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