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构建和探索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gix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管理界一直以来对本科生设立导师的做法倍加推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于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得以实现,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自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开创中国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度先河至今,已有10年时光。此间,国内一流大学大多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国际关系学院于2008年就推出了《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指导教师制试行办法》,然而,截至2012年3月,全校仅有公共管理系坚持实行此制度。
  如何能让本科生导师制度适应新情况,达到新标准,重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再是管理规定中的一纸空文,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俨然成为教学管理者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和挑战。
  本科生导师制度执行状况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度执行状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学生是此项制度的最终受益人。为了获得他们的看法和意见,我们设计了两个版本的调查问卷,其一是针对公共管理系本科生,向该系一、二、三年级全体学生发放并回收;其二是向其他7个系的一、二年级本科生,按每个系60份发放并回收。问卷分为客观选择题和主观意见、建议两个部分,覆盖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关键环节。最终,我们对回收的41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以一种简洁而直观的方式将导师制的现状与长期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集中展示出来,主要结果概括如下:
  1.大多数学生希望与自己的导师建立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希望导师能够成为自己的朋友、顾问(见图1)。
  图1 学生希望导师能担任的角色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对导师制度有极高的热情与期待,希望能从导师处获得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建议和帮助。其类型涵盖了学习、工作、实践、个人发展等各个方面(见图2)。
  图2 学生希望从导师制中获得何种帮助
  2.受学生欢迎的导师制形式初探
  导师与普通任课教师相比,与学生的距离更亲近,交流互动更密切。此次问卷调查致力于了解在全新的师生模式下,导师该如何调整思路,以便更好地指导与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相长(见图3)。
  图3 学生眼中导师进行指导帮助的有效途径
  问卷还调查了学生能够接受的,导师一学期与之见面的次数,及公管系导师与学生实际见面次数。结果显示,近40%的学生希望见面次数控制在每学期7次~9次;要求见面次数在10次以上的占近30%。可见,学生希望与导师有较为亲近且频繁的接触,以促进自身的提高与进步。在交流方式上,我们注意到实际接受指导的公管系学生更愿意与导师见面交流。(见图4、5)
  图4 学生与导师每学期见面次数
  图5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
  3.学生对导师制的主要期待
  要正确定位导师角色,实现导师制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先明确学生对导师制度有哪些需求,了解并总结适合学生的交流指导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导师制度的优势,形成扩散效应。
  在学习方面,多数学生渴望从导师处获得专业情况的介绍与咨询,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面的扩大;在生活方面,多数学生希望导师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生活上的难题,为未来留下美好的大学回忆;在心理方面,学生希望导师能多与自己谈心、交流,在自己遇到压力和挫折时,导师能及时提供建议,亦或是指导人际关系的处理。(见图6、7、8)
  图6 导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帮助
  图7导师对学生生活上的帮助
  图8导师对学生心理上的帮助
  4.学生对导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及对现行导师制的看法
  对于导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普遍认为:热爱学生、责任心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学术能力强的教师最适合担任导师。此外,调查显示,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师生间面对面交流机会较少,帮助效果不够明显。第二, 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操作性上有待加强;第三,导师不够热心主动,应更加积极热情地与学生接触。(见图9)
  图9 导师制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问卷的意见栏中,学生进一步提出了建议: 第一, 扩大导师队伍,把导师的选择范围扩大到全校教师;对一名导师所带学生数量进行限制;给学生和导师相互选择的机会。第二,加强对导师制的宣传和普及。应加强学生对导师制的了解。第三,希望导师制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内向学生,导师最好能主动进行辅导及帮助。第四,将导师制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建议导师制能够有更加详尽的制度规范和量化指标,实行导师考查制度。
  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经验调研
  在网上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北京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就导师制改革问题进行了交流。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本科生导师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制度目标不明确,与其他管理制度冲突;学校对导师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对导师制度概念模糊,影响导师发挥作用;学生对导师不认可,不愿接受指导;高年级学生对导师需求小,造成一部分导师资源浪费;缺乏物质保障,所谓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师生沟通指导”无以为继;缺乏有力的监控机制,无法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转。
  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以香港浸会大学为例,该校的导师制度具有其特色和优势:导师制度覆盖全体本科生,以随机划拨的方式将新生分配给本系的专业教师,同时允许学生咨询其他教师。学校要求导师每年至少完成10小时的辅导时间,当然,导师还会根据学生的要求增加工作量。每位导师所带学生数比较平均,一般来说,每位导师带8名~10名学生。导师与学生交流的内容广泛,包括专业学习指导、大学生活、香港生活、人生规划等。师生通过学校专门提供的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并开展一些小聚会形式的活动。在资金保障方面,该校按每名学生100港币(每年)的标准拨给导师作为活动经费,用于师生聚餐、茶会、外出活动等。   构建新时期本科生导师制度
  1.调整制度定位,缩小指导对象范围
  作为一项探索高校教书育人新路径的制度设计,导师制度需要将德育、综合素质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因此,原有的专业教育型导师制度宜转变为全人教育型导师制度;建议指导对象也相应地缩小到本科一、二年级学生。
  2.扩充导师队伍,师生双向选择
  基于制度定位的调整,导师条件也调整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品德,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善于育人;熟悉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及生活的特点和需求;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了解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学校在职及退休教师和干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并在本校工作两年及以上等。教师和各院系双向选择。各院系根据本科生导师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导师名单,结合本院系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师和指导对象的分派。原则上,每位导师同时指导的学生人数合计不超过6人。导师和被指导学生均可向所在院系申请更换指导对象或导师,经系本科生导师工作小组批准后实施。更换工作以学期为单位进行。
  3.以树人为职责,注重综合提升
  导师的工作内容由以具体的学业指导为主调整为:引导低年级学生顺利融入大学氛围,促进和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学风;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加强品德和综合素质培养;关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及实践活动,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工作痕迹留存方面,学校尽量简化程序性和形式上的要求:导师对每学期的学生指导情况进行工作总结,提交时间由各院系本科生导师工作小组自行决定。
  4.落实管理和考核,做好保障和激励
  为了保证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落实,要求各院系每学期召开导师工作会议,互通情况,交流经验,不断提高导师指导工作的水平,并将会议纪要报教务处备案。学校组织教学督导专家组对导师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学生反馈等;对各系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组织安排、工作检查、工作效果、学生反馈等。为了进一步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给本科生导师发放适量的工作补贴。对于工作突出的个人和单位由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学校专门投资建设了“国际关系学院师生交流中心”,给导师和学生创造温馨舒适的交流空间。
  随着新《国际关系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学校新一轮的导师制度已全面执行:全校159名导师已经展开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配合本科生导师制度建设的“师生交流中心”也已投入使用;首轮指导经费发放完毕;导师学期总结工作开始计划……我们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迎接新的挑战。
  本文系国际关系学院科研项目“新时期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构建和探索”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其他文献
“我在工作中信奉两句话:第一,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第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我们的社会将更加美好。”这简洁而有力的话语,出自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焦永和之口。2008年,焦永和喜获全国第四届高校教学名师奖。此前,他曾于2001年、2005年两次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所主持的“工程制图”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2006年获北京市教学名
每逢新年伊始,我们都会回顾过去的一年,然后展望即将到来的新年。尽管周而复始,但每一次这么做的时候,总是会发现那些发生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所工作的地方、他人或个人身上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无论是对于国家、社会、工作的地方,还是他人或自己,都意味着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點甚或是转折點上。  回顾2011,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我们必须要深入思考发生在这一年的重大文化、教育事件。4月24日,胡锦涛总书
姜维壮,男,汉族,1923年12月生,山东龙口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莫斯科财政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副博士学位。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姜维壮亦是诗歌的爱好者和写作者。1997年出版诗集《撷美诗稿》,收入诗歌200余首。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姜维壮教授1923年出生于山东黄县一个贫寒农户家庭。他幼年辍学,外出学徒。1946年,他在半工半读的基础上考入北京华北文法学院经济系。参加完抗美
自开展“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上级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五五”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通知和文件,遵循“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坚持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原则,通过不断加大普法力度、服务力度、创新力度,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为广大师生员工学法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国家基于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要所提出的重大战略。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最有优势也最有可能担负起创造就业岗位的群体。因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已成为高校履行人才培养使命的最新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选择  经过近20年的积累与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
刘岩,女,汉族,1982年出生,2008年入党,现任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北京市第十届青联委员,现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舞蹈学博士。她专业精湛,曾获得多项国内外舞蹈比赛金奖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四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 坚定信念—折翼天使执着追求  刘岩称自己是一个“为舞蹈而生的舞痴”,在她的舞蹈生涯中,囊括了国内外诸多舞蹈大赛的重要奖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始建于1954年,坐落于我国著名的电子工业基地——北京酒仙桥电子城。1999年,在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北京成人电子信息大学的基础上由多所学校合并升格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影视动画等30余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在教育部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动下,2008年,学院开始建设北京示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高等艺术院校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戏曲艺术高等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持文化传承创新,科学谋划学院发展,推动学院向着建设“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戏曲艺术大学”目标迈进。     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    在经济全
2010年,中共中央颁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了高校教师党支部的设置原则和主要职责等,这既是高校党建制度创新成果的总结,也是推进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行动指南。高校教师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最基层组织,是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切实抓好党支部建设,对于加强和改善高校党的领导,团结广大教职员工,确保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基本任务的顺利完成具
刘冲,男,1928年8月出生,1990年7月离休,原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离休后一直担任离休党支部书记,是学校担任党的工作最年长的同志。2008年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优秀党建工作者”,2009年被北京市委组织部评为“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1年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  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刘冲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理论学习,努力做到思想常新、信念永存。无论是上级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