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吴与弼的践行观

来源 :华夏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康斋,江西抚州崇仁人,一生致学,是明初一位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独特的学习方法和“崇仁学派”,是明初南北两大儒之一的“南儒”。正如侯外庐先生评述道:“与薛瑄同时的吴与弼也是明代前期的朱学人物,所不同者,薛瑄偏向于下学,主道德实践;吴与弼侧重于‘寻向上功夫’或‘圣人之心精’。”(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0页)吴与弼自幼聪慧,19岁来到金陵跟随洗马杨溥学习举子功业。
其他文献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对于《论语》的女性观研究颇多,本文主要着眼于《论语》中涉及的女性言论,试图还原书中真实的女性形象,了解孔子及其弟子对女性的看法。
“天人合一”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题.学界研究,主要着力点有五:一是探索“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基本认为该思想萌芽于殷周时期的宗教神学;二是对天人合一命题的真伪性研究,但对该命题提出质疑的学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天与人存在着联系;三是对天人合一理论内容和发展特点的研究,一部分以先秦各学派为主线探讨其天人关系思想,一部分以历史发展阶段为划分依据选取代表性人物对其天人关系思想进行研究;四是讨论天人合一问题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认为该思想在今天仍有人文价值;五是对“天人合一”思想与科学、环境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力
期刊
名纸是古代交际礼仪的产物,作用类似于今日的名片,可“通姓名于主人而为之先容者也”。汉魏之世,流行“削竹木以书姓名”,时人谓之“刺”“刺书”“刺纸”“名刺”等。随着造纸术的改良与逐渐普及,不可避免地对刺造成强烈冲击,更为简便易行的纸开始取代传统的竹木,成为书写姓名的主流材料。至南北朝,“见长者用名纸,见敌以下用刺,其文书某郡姓名,有爵者并书爵,谓之爵里刺,其实已皆用纸也。”故“名纸”这一称谓出现于南北朝,有着两个方面的深层文化内涵:一,突显名纸继承刺通传姓名的功能属性;二,相较于刺,昭彰名纸书写材料的大变革
摘要:现阶段,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既可以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需求,也能够将中国梦的实践落到实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选取分析电视传媒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影响作为研究题目,概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剖析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电视传媒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及促进其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电视传媒;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影响   中图分类号:G
姜太公即姜尚,也称太公望,因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建周而闻名于世。周朝建立后,姜太公作为西周开国封建的重要非血亲贵族,受封建立齐国。姜太公因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军事谋略而受到后世的尊崇,尤其是姜太公通过钓鱼渭水方式而得到周文王重用、建功立业的故事,深受后代士人的追捧,而“姜太公钓鱼”也逐渐被演化为具有中国古典政治文化意蕴的标志性故事,姜太公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早的谋略家,并因《封神演义》一书的广泛传播而演化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封神之主。姜太公本人也晋升为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成玄英的“重玄”体系中,道论、心论都是历代学者饶有兴趣的探寻点,无论是方法还是体用,都能使人精于其中而忘乎其他。本文着重探讨成玄英以上两论之外,同样浓墨重彩的性论。笔者认为,此性论即“复自然之性”的真性论,或言道性论,对于理解其利用“双遣双非”的双重否定方法达到“重玄之域”,具有指导意义。
在中国道家思想史上,《淮南子》是一部“总覈万略,错综百氏”“雄长千古”的“绝代奇书”,为历代学者、文士所欣赏与称誉。《淮南子》的成书是以西汉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淮南学派”精心撰著的历史产物,是他们“论道”“悟道”“修道”的思想智慧结晶。与先秦时期《老子》、《庄子》相比,《淮南子》既有前者的哲思之魅,又有后者的文学之美,可谓是兼得二者之长而别具自身的汉代道家特色。如若具体而论,《淮南子》的道家思想魅力可从六个方面认识和把握.
南朝文学批评的成果蔚为大观,可惜诸多专文、专书早已亡佚。在留存于世的典籍里,梁代钟嵘《诗品》颇具代表性。钟嵘(468-518),字仲伟,颍川人,梁代官至晋安王记室,《南史》、《梁书》并有传,精通《周易》,其著作今仅存《诗品》,亦名《诗评》。今人研究难免受到西方概念逻辑体系的冲击,忽视中国文论原本的体系形态,使其沦为概念逻辑体系的例证材料。《诗品》既有体系,又是所谓“印象式批评”的中国诗话开山之祖。这两种特质共存于同书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典范之作,其内容广博深邃,精妙绝伦.老子以“道”和“德”为核心范畴构建了先秦道家的哲学范式,思想影响深远.本文仅就“为学”与“为道”予以浅析,以期对理解老子思想有所助益.
期刊
技术、媒介以及终端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催生了数字教材并使其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受此影响,数字教材应用场域中的教学图景也不断更新,形成了数字教材推动教学变革的“事实”。但数字教材推动教学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渐进性的,且遵循着一定的逻辑理路:数字教材内容呈现的变革促使具身式认知发生;数字教材的媒体特征使私人定制学习成为可能;数字教材载体的更新拓宽并延展了教学时空;数字教材平台的应用促使过程性评价精准化。以此为基础,研究建构了为了教学变革的数字教材未来路向,即建立相关标准,规范与保障数字教材内容资源质量;夯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