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重大改革题仍为高考重点

来源 :考试·高考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g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考情分析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改革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既可涉及生产力、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等深层次的内容,又易于联系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故本专题知识面范围较宽,受到高考的关注,历年来在高考题特别是文综题中都有涉及。2006年高考涉及到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新经济政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洋务运动等知识点,全国文综卷Ⅰ和卷Ⅲ、北京卷都涉及到“制度创新”,其实质也是上层建筑的改革。新课程标准中也设置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选修模块,并成为课改实验区很多学校的首选模块,这更说明了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从新课程标准下高考改革试验的角度看,极有可能在本专题尝试探索新高考命题的模式。
  归纳近年的高考,本专题关注的重点集中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国改革开放、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对于主要知识点应全面把握,深入分析,并注意不同专题之间的联系,例如罗斯福新政与经济思想史的联系。其他知识点多被考纲删掉,仅在性质分类基础上了解即可,预计考查的可能性也很小。
  本专题的命题呈现出“史论结合”的趋势,即在题目中既有对背景、内容、作用等具体知识点的考查,又有更多对历史考查的“再教育”功能的发挥。总结、评价重大的改革,为今天的改革提供经验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改革的方向,例如对罗斯福新政“扩大内需”内涵的发掘。这就要求对知识点掌握既要准确、细致,又要在复习中提高思维能力。除了注意掌握学科内综合外,还应适当渗透跨学科综合的思想,对十六大提出的以改革精神推动党的建设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思想应该重视。在复习中,要关注中外改革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影响,改革成败的决定因素;中国古代改革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改革对民主化、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等考查角度。
  
  二、考点整合
  
  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一)中国古代重大改革
  1.春秋时期
  齐国管仲改革,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其中“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进了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2.战国时期
  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了封建经济,建立了地主阶级统治。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3.后来历朝的改革
  (1)新朝王莽改制不切实际,最终失败。
  (2)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4)北宋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针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进行政策调整,但最终都遭到失败。其中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措施是理财。
  (5)明朝张居正改革中心措施是一条鞭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规律总结:
  (1)中国古代的改革从性质和原因方面分为四种类型:促进社会形态转变;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封建社会内部富国强兵;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
  (2)从内容上来看,各种改革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3)有的改革成功了,其原因最主要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4)很多改革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内容不切实际或者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操之过急,危害百姓等。
  (5)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会触动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二)中国近现代的重大改革
  1.晚清三次新政
  (1)洋务运动时由洋务派发起的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自强”与“求富”的运动。
  (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爱国救亡与变法维新运动,在此期间,光绪帝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派参与、负责起草的新政诏令。
  (3)清末“新政”推行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和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之际,清朝统治者为拯救清王朝的统治又一次进行自救与变革。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国民政府对税务、币制等进行改革,建立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3.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规律总结:
  (1)近现代中国的改革都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近现代中国的改革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同时,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反对外来侵略、救亡图存的性质。
  (3)近现代中国的改革多以先进的思想铺路开道,所以改革既是一场伟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4)近代中国的改革多以失败告终,最主要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强大。
  (5)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使命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这说明了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次革命。
  (三)世界近现代重大改革
  1.宗教改革
  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盖下的政治运动。
  2.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改革
  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各主要封建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包括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和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改革。
  3.英国议会改革
  19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得到更多议席,进一步掌握了政权。
  4.俄国1861年改革
  1861年,沙皇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5.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1868-1873年,明治政府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6.罗斯福新政
  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大危机下,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它的实施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7.西欧各国的社会改革
  二战后,西欧各国纷纷进行社会改革,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高科技。
  8.苏联、东欧的变革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和东欧各国先后进行改革,力图摆脱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但总体上成效都不大。
  规律总结:
  (1)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从性质上分为封建性质改革、资本主义性质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
  (2)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和影响了近代史上的各种改革,旧的统治阶级也被迫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20世纪30年代,面对严重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结合自己的国情实行不同的措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保存了民主的传统;德日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严重威胁世界的安全与和平。
  (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过重要的社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彼此都吸收对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社会主义各国力图把市场因素引入经济制度。
  
  三、典例选析
  
  【例1】(2006江苏高考)近代中国一些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第一次提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的思想家及其论著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
  【解析】本题解题注意题干的关键词“第一次”、“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魏源对西方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器物方面,可以排除;梁启超、孙中山主张的资产阶级民主,实行议会代议制,但不是第一次,亦可排除。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又比较具体,只有准确地掌握教材,才能回答。
  【例2】(2006全国高考)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材料一: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高祖(隋文帝)既受命,……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等省。
  ——《隋书——百官志》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征夏税无过六月,科税无过十一月。
  《旧唐书——食货志》
  (2)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材料一分别反映了隋唐哪些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的创新之处。
  (3)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
  材料二:图1,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部分农民签订的一份包干合同书
  


  图1
  
  图2,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图2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1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图2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5)历史发展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社会转型?
  【解析】本题围绕的中心概念是“改革”,题目的五问分别从思维方法上都离不开背景、内容、结果。第(1)问,春秋战国的背景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变是判断思想的依据:内容和结果是第(2)问的核心,但也离不开唐朝具体的背景:第(3)问要注意“近代化”的含义;第(4)问要注意结合背景立即材料。
  答案要点:
  (1)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以法为本。
  (2)科举制,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三省六部制,形成分工合作、相互牵制监督的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3)政治方面: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思想方面: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5)(言之成理皆可给分。)
  【点评】本题典型的体现了高考迎合热点、专题综合特点,同时在第(5)问中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反映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应引起注意。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
其他文献
利用三种不同的乳化剂体系合成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粘剂,研究了乳化剂体系对产物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以及对压敏胶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阴离子乳化剂Ⅰ制得的乳液具有较高
Separation of molybdenum isotope complexes by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SFE) with carbon dioxide wa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The extraction of molybdenum
农村物流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提升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市场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
小浪底引黄工程末端土洞段位于地下潜水位以上,施工过程中局部洞段发生涌水突泥问题。根据隧洞围岩水文地质条件和周边地下水开采变化情况,分析产生涌水突泥现象的原因,并结
组合型选择题是近年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常见的题型,这类题型四个备选题肢是由多个(至少四个)小选项排列组合而成,其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是否全面、扎实,能否灵活适用。这类试题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特点,每年高考选择题中,该类试题是选择题中得分率较低的一种。利用排除法是准确判断组合型历史选择题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介绍了烟气氮氧化物测量的偏差原因,并利用阵列式装置取样方式对烟气进行取样后在进行测量,消除氮氧化物分别不均时导致的测量误差,从而得到更真实的脱硝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发挥学生的智力和潜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实际谈一谈如
The dynamic rheological behaviors are measured by small amplitude oscillatory shear on a rotational rheometer for a polystyrene (PS)/nylon 6 (PA6) blend compati
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中阿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有合力推进工业化发展合作的迫切需要,且阿拉伯国家在资源禀赋、市场环境等方面具有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