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当代大众审美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k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为蓝本改编的动画电影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之后,不仅推动国产动画电影在票房上达到了顶峰,而且还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理念的深度结合,既包含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又反映出当代大众的审美倾向与审美趣味,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为此,本文主要结合《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一动画电影的叙事编排、情感唤醒、结构把握及人物塑造四方面内容,对当代大众审美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影 《哪吒之魔童降世》 当代大众审美
  “哪吒闹海”是广为人知的中國传统神话故事,以这一神话故事为基础,出现了诸多影视改编作品,但其中最为成功的作品,当属《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不仅收获了约45亿元的票房,而且还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与认同,得到“最燃国漫”的称号。《哪吒之魔童降世》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又反映出现代价值观念,其以具有创新性的手法对“哪吒闹海”这一神话故事加以呈现,成功塑造出“哪吒”“敖丙”等多个形象丰满的人物,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同时也折射出当代大众的审美倾向与审美趣味,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有利于掌握当代大众的审美特征。
  一、《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叙事编排:锐意创新,打破常规
  使传统文本在当代焕发全新生机与活力的关键,在于以现代化的方式对传统文本加以呈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度进行创新,促进传统与现代实现有机结合,应用现代价值理念赋予传统文本全新情节与内涵,从而增强传统文本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在叙事编排上展开锐意创新,在影片中将传统神话故事与现代价值理念实现了有机统一。
  首先,在情节方面,《哪吒之魔童降世》将哪吒与父亲李靖、敖丙与父亲老龙王之间的矛盾作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实质上,这正是将现代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矛盾融入传统故事的表现,尽管影片对于“李靖”这一人物进行了区别于传统神话的大幅改编,但这种改编因符合现代价值观念而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其次,在叙事节奏方面,《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了传统神话之中以哪吒的命运作为单一叙事主线的做法,而是使用了哪吒与敖丙两个人物命运发展双向并行的叙事节奏,因此,其情节发展更为紧凑、明快,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再次,在叙事策略方面,《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于传统神话仅作保留内核处理,对于其他元素,则全部进行了陌生化处理,打破常规的叙事元素,加入了“魔丸与灵珠”“哪吒与敖丙共同对抗命运”等全新叙事元素,因此给观众带去全新的审美体验,成功将传统伦理之中的“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故事转变为现代价值观念之中常见的命题“个人对于命运的反抗”的故事,勇于打破常规,因此取得了成功。
  最后,《哪吒之魔童降世》还应用了游戏化的叙事手法,其通过使用想象、夸张、虚构、假设等方式,呈现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与生活,并在游戏化的场景中展开叙事。比如,太乙真人的宝物千里江山图即是游戏化叙事的具体表现,在使用这一宝物时,传统名画中的图景得到了具体呈现,哪吒等人物在其场景中进行活动,影片叙事随之推进,给观众带去别样的视觉审美体验。
  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情感唤醒:共鸣审美,强化体验
  对于国产动画电影,人们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持有“动画片是儿童专属”的固有认知。对于幼年观众而言,他们喜欢与现实之间距离较远的情节和内容,但对于成年观众而言,他们更喜欢能够反映现实的故事,希望能够在影像化的故事之中,认识与接纳自我,在情感层面与故事产生共鸣,以此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从审美视角出发认识这一现象,实质上,这正是大众审美趣味由距离审美(或称陌生化审美)转化为共鸣审美的表现。《哪吒之魔童降世》即突破了动画传统的陌生化效果呈现方式,其重视应用“共鸣审美”,将贴近人们现代生活的元素融入叙事之中,因此,其受众群体也不再局限于幼儿群体,这是其能够获得高达45亿元票房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尽管灵珠化身的敖丙心地善良,但由于他出身“妖族”,无论他做什么,都无法获得众人的接纳与认可,《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这样的人物设定,巧妙融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无法搬动的大山”这一观念,由于现代社会之中也存在着诸多刻板印象和固有偏见,因此,这句话成功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能够在影片中找到另一个“自我”,同时也在影片之中达成了对于自我的接纳,获得了良好的共鸣审美体验。《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情感唤醒方面对于国产电影的启示在于,应敏锐地捕捉现代生活之中的矛盾与冲突,以熟悉的素材对其加以呈现,缩短影片内容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强化观众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以此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结构把握:镜像结构,情感饱满
  《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哪吒闹海”这一传统神话故事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在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神话故事的单核结构,而是为“哪吒闹海”这一故事之中的龙王三太子赋予主角戏份,通过对比哪吒和敖丙的成长轨迹,构建“镜像结构”,达到双线并行的蓄势效果,既增强了影片结构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又有效地强化了影片的情感传达。
  首先,影片在出身上即制造了哪吒与敖丙的对立:哪吒是“魔丸”的化身,敖丙则是“灵珠”的化身。其次,在人物形象设定方面,哪吒是较为负面的形象,他个性顽劣、喜好破坏,而敖丙则被设定为正面的形象,其生性善良,行为举止具备修养,这样的人物设定同样是镜像结构的重要反映,同样体现了本影片突破常规的创新意识。再次,在美术应用方面,影片在描绘哪吒这一人物时,主要使用暖色调进行描绘,且突破了传统神话中哪吒“面红齿白”的设定,引入了“黑眼圈”“大龅牙”等恶童形象元素,而在描绘敖丙这一人物形象时,则主要使用冷色调,且在整体上将敖丙描绘成一个传统“君子”的形象,这种冷暖色调的对比和人物美术形象的对比,同样呈现出镜像结构的特征。最后,尽管哪吒与敖丙在各个方面均呈现出镜像对立的特征,但从整体上看,哪吒与敖丙均希望获得外界的认同,符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哪吒与敖丙这两个人物也正是在镜像这一对比结构中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因此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样化审美需求。   四、《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人物塑造:当代转化,多元呈现
  综合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于我国传统神话“哪吒闹海”进行了多个方面的当代转化处理,通过这样的转化处理,使得传统神话的文本在现代语境之中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人物塑造方面,《哪吒之魔童降世》同样对“哪吒闹海”中的各個人物进行了当代转化,而不是简单地在现代化的影像作品中复现传统神话人物形象。这种转化不仅为广为人知的神话人物形象赋予了全新特征,同时也从不同侧面呈现出人性的复杂,真正突破了传统神话的束缚与桎梏,使得影片文本更具文学气息,在情感层面上也更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中,最能体现这种人物转化特性的,即是哪吒本人。
  首先,《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在外貌形象上呈现出显著的“丑萌”特性,这种“丑萌”与过去任何基于“哪吒闹海”而改编的影视作品之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能够在视觉上给观众造成强烈的冲击,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新奇的体验。其次,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中,哪吒不再是一个苦大仇深的形象,而是主动与命运进行抗争,喊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化宣言,实质上,这正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与传统神话在精神内核上的一致之处,同时也迎合了“不屈服于命运”的现代价值理念。最后,《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于哪吒这一人物的塑造是多元的,其不仅重视从哪吒的角度呈现世界,而且也重视通过其他人物呈现哪吒的形象,从而塑造了一个饱满的形象。
  五、结语
  总而言之,《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一电影在叙事编排、情感唤醒、结构把握及人物塑造四个方面,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突破,由于其从现代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转化与阐释,因此充分满足了大众在审美上的需求,在口碑与票房方面实现了双重突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具备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不仅对于“如何对传统神话进行影像化表达”“如何在现代文化环境中呈现经典人物形象”等重要问题作出了回答,而且还成功在日本、美国动画之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期待未来出现更多像《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以本土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朱明圆.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J].中国包装,2020,000(8):37-38.
  [2]宇晴,林进桃.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与审美趋向[J].美与时代(下旬刊),2020,000(001):106-109.
  [3]姜吉林,逯艳.狂欢话语中的当代青年成长与文化认同——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叙事解读[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0,036(001):111-116.
  [4]陈冠男.《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美学维度[J].电影文学,2019,000(023):131-133.
  [5]张小杰.中国传统神话资源的当代影像表达——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考察对象[J].现代视听,2019,000(12):64-66.
  [6]陈亦水.《哪吒之魔童降世》:国漫复兴语境下中国动画的审美经验创新表达[J].当代动画,2019,000(004):31-34.
  [7]李冰,韩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现代叙事性审美[J].电影文学,2020,000(006):114-116.
  [8]何茂峰.就“国漫崛起”现象试析传统文艺的当代性转化——以《哪吒闹海》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人文天下,2019,000(024):35-36.
  (作者简介:沈莉,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影视编导)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康益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转换历程,重点对康益水墨综合材料的绘画风格进行探究,分析其水墨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开拓与创新。  关键词:水墨 水墨综合材料 绘画  一、康益简介  康益,1971年出生于成都。199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唐允明先生,1998年留校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
期刊
摘要:版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是为文化传播、插图绘制而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发展,版画逐渐成为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它有着自己的独特语言。在版画创作中,其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有着诸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的提高使得现代版画表现语言不断地丰富、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版画创作的过程中,笔者对石版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本文以石版作品为例对版画
期刊
摘要:中国喜剧电影作为一门整体性艺术,其呈现出的审美特质和风格状态与其所属时代息息相关,但又不止于一个发展阶段的类型展示,它实际是社会生活所反映出来的影像文化现象,并以一种引人发笑的方式表达了大众的自信心、宣泄意图和“超越”的精神向往。回首中国喜剧电影,大致分为早期与商业逐利直接相关的滑稽片、五六十年代的温和化喜剧,以及80年代后迎来的喜剧转型。中国喜剧电影的涨落起伏、风格演变始终跟随着时代变化而
期刊
摘要:伴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版画艺术也在迭代更新,从传统的木刻版画、丝网版画到现代版画,版画艺术的表现语言日益丰富,成为集美术理论学、媒介理论、美学、设计艺术学为一体的版画艺术形式。在色彩语言上,版画艺术产生了独有的特点,它在丰富作品的同时也为商业社会消费行为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实现了对色彩语言的全面创新。本文围绕版画艺术中色彩语言的艺术内容、存在价值以及主要问题进行探究,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行之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阐述书法艺术的审美趋向在作品“意境”的表达中所形成的精神互动。书画作品是连接书者与观者的媒介与载体,书画作品的“意境”不仅仅是其本身视觉美感的延展,更是书者、观者对艺术审美取向的精神共鸣。  关键词:传统书法艺术 “意境” 表现 鉴赏  一、引言  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审美体系的核心体现,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精神指向是古人乃至现代文化、艺术领域精英所推崇向往的标向和宗旨
期刊
摘要:在研究博物馆文物藏品的过程中,文字研究属于难度较大的工作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研究一件文物的重要突破口。对文物中的文字进行准确的释读会对文物的研究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好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对文字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如认知古文字,掌握草书、隶书、行书以及楷书等相应书法字体,以便自身能够更好地开展文物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文物研究工作中
期刊
摘要:明代后期大写意派画家徐渭,虽际遇坎坷,历经磨难,但却是一位不朽的画家与美学思想家。他主张人的自我,强调“本色”的艺术创作方法,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其作品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美学思想更是影响着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本文从徐渭绘画美学的影响因素、徐渭绘画美学的思想内容与徐渭绘画美学的思想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美学思想 本色 心学  徐渭的绘画美学是绘画美学史上不可规避的一个话题,其绘画
期刊
摘要:成人向动画短片集《爱,死亡和机器人》涵盖多种故事类型,也包含奇幻、恐怖等多种动画类型,出众独特的构思、精湛的动画技术、引人深思的剧情浓缩于短片中。《爱,死亡和机器人》中处处透露着对科技发展的担忧,这种担忧使人深思,同时给人启示。  关键词:《爱,死亡和机器人》 科技 启示  一、科技发展让人产生过度的依赖性  当今社会,科技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人们出行还是日常起居,都能感受到
期刊
摘要:近年来,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原型制作的动画电影逐渐增多,并且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同时,欧美制作的动画电影对中国元素的广泛运用为中国神话动画电影在欧美的传播提供了可行性。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利用跨文化理论探讨中国传统动画在欧美的可行性和传播策略,可以让中国传统动画的制作更有针对性,传播范围和影响更加广泛,以动画电影为媒介,传递中国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中国动画 欧美 传播策略 跨文化
期刊
摘要:为了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学校图书馆需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在开展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图书馆要真正落实自身的职能,并通过内部调整来创建符合学生发展的人文素质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图书馆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学校 图书馆 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图书馆在开展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崇人文教育功能,并确保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