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问题”怎么出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695304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课需要“问题”
  有这样一段话:“人之所以是人,第一是因为他提出问题,而第二则是因为他想回答问题。”可以说我们的学生没有问题,不能提出问题,那他的学习就有问题了。
  这个道理我们的先人早就说得很清楚了。《礼记》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清朝陈宪章提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还有“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之类,不一而足。连俗语都云“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明确表明需要重视“问题”。所以语文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了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增长智慧和才干。
  从时下来看,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教师设置了恰当的教学目标,始终明确这一目标对整个课堂的统领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需要学生们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不少优秀的公开课、评优课的主要课堂流程就是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将课堂分为几个连贯的环节,能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二、语文课的“问题”是教师预设出来的
  先从语文学习的性质开始。语文课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性质通常可以界定为:“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的语文学习活动。”教师的指导,或者说课堂双主体下教师要有“平等的首席”观念,让我们的语文教师对课堂“问题”,准确地说课堂提出哪些问题开始了孜孜以求的探讨。
  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课堂流程中,预习课,教师先分发预习学案,学生依照学案进行一系列预习;展示课,展示预习过程的成果;反馈课,教师抽取上一节课展示不理想或重难点题目,反馈偏科生及待转化生的掌握情况。其设施的关键是预习学案,学案的内容包括:预习重难点、预习方法、预习提纲、预习反馈、预习小节等。
  江苏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自主学习,即学生根据“活动单”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自学;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解决自学中没能弄懂的问题;三是展示交流,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四是点评提升,师生、生生互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其关键是“活动单”的预设。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这些预习学案也好,活动单导学也罢,其实都是教师课前的一种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围绕教师的预设问题展开的。我们担忧的是:这些预设的问题是不是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学生解决的具体的问题,学生学习过程是不是会变成完成一个个题目;这些预设是不是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实际,真正切入并丰富了学生的经验系统;这些预设是不是“问题”的全部,还有没有其他“问题”。一句话,教师的预设是不是会主宰学生的学?
  语文学习过程最大的特点是多样而复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各自不同,就是各自内部构成因素的学习过程也不尽相同。比如文学作品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过程就不一样,这是多样。再比如,阅读的感知、写作或口语交际的构思就是多种因素的参与和交汇,并且个人有别,要有准确的把握,就殊为不易,此为复杂。依照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自我构建过程,是“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如果教师的预设主宰了学生课堂的学习内容,学生依照教师的“问题”去学,“有目的有计划”是有了,“自觉的语文学习活动”能真正实现吗?
  当然,有人要说:没有预设怎么会有高效的课堂,没有预设课堂不是就天马行空,毫无章法了吗?预设,教师不提问不是教学的虚无主义,不作为了吗?
  三、语文课的“问题”是学生生长出来的
  语文课堂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两个层面:教(学)什么,怎么学。我要说的语文课“问题”在哪儿,主要是想理清语文课堂提出“问题”的依据在哪儿,具体的问题应该由谁主导。’
  良好的教育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接智就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照这个理解,语文课堂要体现学生自主、自觉地学,“问题”还得让学生依照自己的经验去提出,去体悟,去解决。
  以阅读教学为例。我们强调课堂预设,教师很可能局限在某一篇课文教学范围内,把对文本的解读转换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忽视开发具有引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普遍性问题。语文界早有有识之士撰文指出:我们许多教学杂志发表的教学实录或教学设计,大部分公开课,多是这种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炼出几个试题式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由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构成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的“试题式课堂提问”型课例。这不如“读前指向性设问”和思维艰难时的“提示式点拨式设问”。以《世界上最美的坟墓》为例,不是要提出“这个坟墓为什么是最美的”这一类具体性的试题性的问题,而是要着眼于普遍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体间性对话”,“从矛盾处寻找”问题,“从反常处寻找”问题,“从强调处寻找”问题,“从比喻与概念处寻找”问题,激活学生的话语因子,让“学生的阅读真正回归到主体的、主动的、完整的、富于探索性的真正的阅读”。
  普遍性问题,就是能引发学生二次思考的问题。比如“从矛盾处寻找”问题,一篇文章前后或许会出现矛盾,要么是作者的疏漏,要么就是作者“匠心独运”。抓住这些矛盾去思考(即自问),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作者对这矛盾隐晦的暗示或明确的解释。
  这样看来,语文课堂学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应当是教师提出的,最多是在教师引导下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经验去解决;越俎代庖、拔苗助长是行不通的。教师要考虑的是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提纲挈领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普遍问题中寻求具体问题。把握了普遍性问题,就能引导学生提出最具价值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有创意的、生命化的阅读。
  或许有人会说,没有教师借助问题对学生进行预设性的培养,怎么会有学生能够自我提出高质、高效、高妙的问题?笔者认为: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前者仅仅是基础,是生成的基础。我们绝不能把课堂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和主要教学过程定位在这个预设上。
  作者简介: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画家傅雯与《胜果妙音图》指画是清代画家高其佩(1660-1734年),为摆脱前人技法的束缚而创造的一种舍笔而用手指进行绘画的表现手法。这种技法需要画家充分运用自己的手指、
随著课程的改革,当今由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轨正在加速,包含思想素质教育内在因素的历史学科受到青睐。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加强,课外活动同样需要强化。我长期热衷于历史课外活动并取得明显效果,其做法主要是:  建立兴趣小组  历史课外兴趣小组以自愿报名参加为原则,但是为了缩小多年以来应试教育对历史学科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建组以前笔者主动和班主任就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并对历史成绩优良的部分同学做好思想工作,让
对30例目击下心跳骤停患者复苏后早期动脉血气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复苏期间体内酸碱状态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预后意义。结果显示,复苏期间酸碱失衡的发生与 CPR 持续时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
现实情况是,领导人必须能够立刻做出快速反应,并抓住机会。因此,归根结底,我认为,可以减小错误决策风险的最佳流程——无论是一系列的测试、克服障碍,还是应用测评工具——应
古人避家讳一向十分严格,然而从《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所收《赵留四墓志》中却可见到父与子名字相同的现象,颇值得注意。现录该志志文如下: 大唐故处士赵府君墓志铭并
病例 男患,71岁,离休干部。病人于1962年因溃疡病常服阿片酊,不慎成瘾。1970年戒除。1978年患心肌梗塞再次使用度冷丁,复成瘾。近4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胸闷、气促、紫
外派员工的出现,是中国企业向集团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新的里程碑。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异地并购、向海外扩张时,人员委派无疑成为企业重要的决策事项,派什么样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工作者,我对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关注已久。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孩子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在思想、行为和
在日前召开的“2010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加宁博士表示,在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并呈现“超短期化”的形势下,中国企业分化的倾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