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前高官切尔涅亚尼夫解密日记披露
在研究苏联历史的学者眼中,美国华盛顿大学收藏的阿纳托利·切尔涅亚尼夫的日记是一个宝库。
这位不久前刚以96岁高龄去世的老人,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经历了苏联的苦难、强盛和衰亡。他曾在卫国战争中服役,也曾在大学教书,后来长期在苏共中央外事部门工作,是戈尔巴乔夫时代的苏共中央外事部部长,目睹了苏联解体的最后时刻。切尔涅亚尼夫积极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也在日记中真实地记录下那场豪赌的失败。1988年,莫斯科的商店里连鸡蛋和糖都买不到,他的司机要安装电话“以方便总书记联络”,还需他亲自写申请函。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切尔涅亚尼夫陪着他走出演播室,默默地喝着苦酒,听他诅咒那些“背叛者”。深夜,烂醉如泥的戈尔巴乔夫回到官邸,看到满地都是个人物品和文件,知道叶利钦的人已经来过了。苏联悲剧性的落幕令人唏嘘。
切尔涅亚尼夫曾经将他在这段时期的经历写成《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一书,出版后颇受关注。但其实,他对另一位苏联领导人、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观察同样值得重视。随着日记的逐步解密,“身边人”眼中软弱无力的勃列日涅夫形象凸显出来。
老态龙钟
勃列日涅夫领导苏联长达18年,仅次于斯大林。他执政前期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稳定,但晚年多病,思维混乱,留下许多治国败笔。俄罗斯问题专家闻一总结其治国的失败,一是对内搞泡沫经济,大量开采油气资源,但民众生活得不到改善;二是搞霸权主义,发动阿富汗战争;三是腐败问题严重,社会处在一种不发展的状态。
在切尔涅亚尼夫笔下,1976年已经病重的勃列日涅夫老态龙钟。他有时候无法看清大字版的文件,但还是不得不发表长篇大论的讲话。
在1976年元旦的日记中,切尔涅亚尼夫写道:“勃列日涅夫几次提出要苏斯洛夫(苏共中央书记)召开党代会。他本想自己主持召开的,毕竟他是总书记。但是那样一来,他就不得不连续问候外国贵宾长达半个小时,说出那些很难发音的名字。他会在开始作报告之前就感到疲劳。事实上,勃列日涅夫连续讲话二三十分钟就会疲劳,然后说话就开始含糊不清。”后来有人建议,勃列日涅夫可以独自进入會场,宣布大会开幕,主持选举,然后让苏斯洛夫来介绍兄弟党代表团。勃列日涅夫高兴地说:“这样好多了。”
而苏联领导层的其他成员也是如此老迈。有一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只有一半政治局成员出席,其他人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家养病。
切尔涅亚尼夫说,勃列日涅夫对高官们的糊涂也不满意。“他提起柯西金(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即总理)总是语带恼怒。他告诉我:有一次,柯西金访问英国,用普通电话致电:‘你知道吗?女王亲自在一个古堡招待我,那古堡已关闭了几十年,为我而打开了。’他说个没完,勃列日涅夫说:‘阿列克赛,你回来再告诉我这些。’就挂了电话。说到这里,勃列日涅夫不断地摇头。”
在1975年9月的日记中,切尔涅亚尼夫写道:“国家缺乏真正的领导者,所有主要领导人都年过七十,勃列日涅夫想事必躬亲,但力不从心。他的身体让他无法履职,他的权力又像赫鲁晓夫时代一样大得不成比例。”他引述埃及总统萨达特接受采访时的话说:“很难和苏联领导人一起工作。他们每年去克里米亚休假3个月,然后还需要一个半月从休假的疲劳中恢复过来。”
难得清醒
勃列日涅夫偶尔也有脑子好使的时候。比如,在美国新总统吉米·卡特1977年1月就职之前,勃列日涅夫想到了一个点子,在公开讲话中对卡特表达祝贺。切尔涅亚尼夫说,这表明了勃列日涅夫“对军控与和平的真诚愿望”。西方国家对这篇讲话的反响普遍不错,美国一时也降低了对“苏联威胁”的批评调门。
切尔涅亚尼夫记述道,勃列日涅夫曾批评赫鲁晓夫,说他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进行愚蠢的冒险,然后又吓尿了裤子”。他说:“尼基塔(指赫鲁晓夫)在惊慌中发了份电报给肯尼迪,然后又紧急追回。为什么?因为他要干美国佬。我记得他冲着(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嚷嚷:‘我们的导弹能准确击中华盛顿的苍蝇。’他的副手附和道:‘我们把枪对准美国佬的脑袋!’但后来发生了什么?一场羞辱。我们几乎陷入核战。要做多少工作才能让他们相信,我们真的想要和平?我真的想要和平,你可以信任我。但不是每个人都同意。”
当时有个高官说:“我国有2.5亿人,可能有些人不同意,我们要为此担忧吗?”勃列日涅夫怼道:“别打岔,你知道我在说谁。这些人不是2.5亿人中的某些人,不是什么地区的宣传干部,他们像我一样,就在克里姆林宫,只是想法不一样。”
1976年,勃列日涅夫对切尔涅亚尼夫说起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马祖罗夫,说他是个不可救药的笨拙领导人。“我收到秋明油田石油工人的来信,说他们没有皮帽子和皮手套,没法在零下20度的环境里工作。我记得我在摩尔多瓦当书记的时候,在那里建了皮革厂。我打电话过去问,他们说仓库里堆满了皮革,不知道有什么用。我就打电话给马祖罗夫,问他是否知道这个问题。他说:‘我会调查调查。’这就是我们的国务专家。”
不太强势
切尔涅亚尼夫说,勃列日涅夫不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也许正因如此,苏联官场才如此涣散。“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他本来不同意,后来又勉强答应了,因为他对自己的领袖地位不是很自信。1979年,苏联做出入侵阿富汗的决定,则是政治局委员们利用他‘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强制他做出的。他那时已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
勃列日涅夫的软弱,在切尔涅亚尼夫讲述的另一个故事中也可见一斑。1975年12月19日,是他的69岁生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来找他了。两人单独聊了3个小时,大家都认为葛罗米柯是来祝贺他生日快乐的,因为他俩是朋友。可是第二天早餐时,勃列日涅夫轻描淡写地说:“葛罗米柯要求我允许他不去日本。此前,政治局会议决定他应该在1月初去日本。我同意了他的请求:他不想为了准备行程而过不好新年。这次出访很困难,没什么可以达成的:他们(指日本人)想要那些岛(指日本的北方四岛),我们不能给他们。反正没什么结果,他去不去都没什么差别。”这时候,苏联科学院院长亚历山德罗夫忍不住了,说:“我们是个严肃的国家吗?我们守信用吗?我们4次答应了他们,日本人已经在报纸上宣布了这次访问,我们要不要考虑他们的名誉?我们要让他们完全倒向中国人吗?葛罗米柯不想毁了他的新年活动,而政治局决议对他来说啥也不是!他来这里乞求,而您做了错误的决定。”
勃列日涅夫显然没想到会受到这样激烈的批评,他喃喃地说:“他请求我,我就同意了。”
亚历山德罗夫又一次提出反对:“同意他的请求是错的。基辛格(时任美国国务卿)今年去了5次日本,他看起来也没改变什么,可是这种不变对美国人有利。我们的葛罗米柯很高兴去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还有其他地方,可是只要有点困难的工作,他就‘不想毁了新年’。我们必须和日本人谈谈,就算如您所说,我们现在什么也给不了他们,我们也必须谈判,展示我们的良好愿望。”
其他人也帮着亚历山德罗夫说话。勃列日涅夫的脸色很不好看。他努力转移话题。后来他站起来,把餐巾丢在桌子上说:“你们给我的生日准备了多好的礼物啊。”然后就离开了桌子。大家去花园休息。一个小时以后,勃列日涅夫回来了,对亚历山德罗夫说:“你赢了。我和葛罗米柯谈了一个小时,要他去日本。”
有意思的是,切尔涅亚尼夫在日记中多次流露出对列宁的赞赏。读了列宁的一篇文章后,他说“那些充满智慧的思想和语句”让他喜不自胜,“激动地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走动”。他特别提到了列宁在对待健康问题上的科学态度。他说,在勃列日涅夫晚年,已经难以做出重要的、基本的甚至日常的政治决策,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也是如此。但是,列宁在他生命最后两年不能直接领导国家时,就安排好了接班者,“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从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苏共缺少了一个信念坚定又锐意改革,并有充沛精力和治国手段的领导人,是导致苏共乃至整个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研究苏联历史的学者眼中,美国华盛顿大学收藏的阿纳托利·切尔涅亚尼夫的日记是一个宝库。
这位不久前刚以96岁高龄去世的老人,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经历了苏联的苦难、强盛和衰亡。他曾在卫国战争中服役,也曾在大学教书,后来长期在苏共中央外事部门工作,是戈尔巴乔夫时代的苏共中央外事部部长,目睹了苏联解体的最后时刻。切尔涅亚尼夫积极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也在日记中真实地记录下那场豪赌的失败。1988年,莫斯科的商店里连鸡蛋和糖都买不到,他的司机要安装电话“以方便总书记联络”,还需他亲自写申请函。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切尔涅亚尼夫陪着他走出演播室,默默地喝着苦酒,听他诅咒那些“背叛者”。深夜,烂醉如泥的戈尔巴乔夫回到官邸,看到满地都是个人物品和文件,知道叶利钦的人已经来过了。苏联悲剧性的落幕令人唏嘘。
切尔涅亚尼夫曾经将他在这段时期的经历写成《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一书,出版后颇受关注。但其实,他对另一位苏联领导人、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观察同样值得重视。随着日记的逐步解密,“身边人”眼中软弱无力的勃列日涅夫形象凸显出来。
老态龙钟
勃列日涅夫领导苏联长达18年,仅次于斯大林。他执政前期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稳定,但晚年多病,思维混乱,留下许多治国败笔。俄罗斯问题专家闻一总结其治国的失败,一是对内搞泡沫经济,大量开采油气资源,但民众生活得不到改善;二是搞霸权主义,发动阿富汗战争;三是腐败问题严重,社会处在一种不发展的状态。
在切尔涅亚尼夫笔下,1976年已经病重的勃列日涅夫老态龙钟。他有时候无法看清大字版的文件,但还是不得不发表长篇大论的讲话。
在1976年元旦的日记中,切尔涅亚尼夫写道:“勃列日涅夫几次提出要苏斯洛夫(苏共中央书记)召开党代会。他本想自己主持召开的,毕竟他是总书记。但是那样一来,他就不得不连续问候外国贵宾长达半个小时,说出那些很难发音的名字。他会在开始作报告之前就感到疲劳。事实上,勃列日涅夫连续讲话二三十分钟就会疲劳,然后说话就开始含糊不清。”后来有人建议,勃列日涅夫可以独自进入會场,宣布大会开幕,主持选举,然后让苏斯洛夫来介绍兄弟党代表团。勃列日涅夫高兴地说:“这样好多了。”
而苏联领导层的其他成员也是如此老迈。有一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只有一半政治局成员出席,其他人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家养病。
切尔涅亚尼夫说,勃列日涅夫对高官们的糊涂也不满意。“他提起柯西金(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即总理)总是语带恼怒。他告诉我:有一次,柯西金访问英国,用普通电话致电:‘你知道吗?女王亲自在一个古堡招待我,那古堡已关闭了几十年,为我而打开了。’他说个没完,勃列日涅夫说:‘阿列克赛,你回来再告诉我这些。’就挂了电话。说到这里,勃列日涅夫不断地摇头。”
在1975年9月的日记中,切尔涅亚尼夫写道:“国家缺乏真正的领导者,所有主要领导人都年过七十,勃列日涅夫想事必躬亲,但力不从心。他的身体让他无法履职,他的权力又像赫鲁晓夫时代一样大得不成比例。”他引述埃及总统萨达特接受采访时的话说:“很难和苏联领导人一起工作。他们每年去克里米亚休假3个月,然后还需要一个半月从休假的疲劳中恢复过来。”
难得清醒
勃列日涅夫偶尔也有脑子好使的时候。比如,在美国新总统吉米·卡特1977年1月就职之前,勃列日涅夫想到了一个点子,在公开讲话中对卡特表达祝贺。切尔涅亚尼夫说,这表明了勃列日涅夫“对军控与和平的真诚愿望”。西方国家对这篇讲话的反响普遍不错,美国一时也降低了对“苏联威胁”的批评调门。
切尔涅亚尼夫记述道,勃列日涅夫曾批评赫鲁晓夫,说他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进行愚蠢的冒险,然后又吓尿了裤子”。他说:“尼基塔(指赫鲁晓夫)在惊慌中发了份电报给肯尼迪,然后又紧急追回。为什么?因为他要干美国佬。我记得他冲着(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嚷嚷:‘我们的导弹能准确击中华盛顿的苍蝇。’他的副手附和道:‘我们把枪对准美国佬的脑袋!’但后来发生了什么?一场羞辱。我们几乎陷入核战。要做多少工作才能让他们相信,我们真的想要和平?我真的想要和平,你可以信任我。但不是每个人都同意。”
当时有个高官说:“我国有2.5亿人,可能有些人不同意,我们要为此担忧吗?”勃列日涅夫怼道:“别打岔,你知道我在说谁。这些人不是2.5亿人中的某些人,不是什么地区的宣传干部,他们像我一样,就在克里姆林宫,只是想法不一样。”
1976年,勃列日涅夫对切尔涅亚尼夫说起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马祖罗夫,说他是个不可救药的笨拙领导人。“我收到秋明油田石油工人的来信,说他们没有皮帽子和皮手套,没法在零下20度的环境里工作。我记得我在摩尔多瓦当书记的时候,在那里建了皮革厂。我打电话过去问,他们说仓库里堆满了皮革,不知道有什么用。我就打电话给马祖罗夫,问他是否知道这个问题。他说:‘我会调查调查。’这就是我们的国务专家。”
不太强势
切尔涅亚尼夫说,勃列日涅夫不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也许正因如此,苏联官场才如此涣散。“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他本来不同意,后来又勉强答应了,因为他对自己的领袖地位不是很自信。1979年,苏联做出入侵阿富汗的决定,则是政治局委员们利用他‘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强制他做出的。他那时已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
勃列日涅夫的软弱,在切尔涅亚尼夫讲述的另一个故事中也可见一斑。1975年12月19日,是他的69岁生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来找他了。两人单独聊了3个小时,大家都认为葛罗米柯是来祝贺他生日快乐的,因为他俩是朋友。可是第二天早餐时,勃列日涅夫轻描淡写地说:“葛罗米柯要求我允许他不去日本。此前,政治局会议决定他应该在1月初去日本。我同意了他的请求:他不想为了准备行程而过不好新年。这次出访很困难,没什么可以达成的:他们(指日本人)想要那些岛(指日本的北方四岛),我们不能给他们。反正没什么结果,他去不去都没什么差别。”这时候,苏联科学院院长亚历山德罗夫忍不住了,说:“我们是个严肃的国家吗?我们守信用吗?我们4次答应了他们,日本人已经在报纸上宣布了这次访问,我们要不要考虑他们的名誉?我们要让他们完全倒向中国人吗?葛罗米柯不想毁了他的新年活动,而政治局决议对他来说啥也不是!他来这里乞求,而您做了错误的决定。”
勃列日涅夫显然没想到会受到这样激烈的批评,他喃喃地说:“他请求我,我就同意了。”
亚历山德罗夫又一次提出反对:“同意他的请求是错的。基辛格(时任美国国务卿)今年去了5次日本,他看起来也没改变什么,可是这种不变对美国人有利。我们的葛罗米柯很高兴去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还有其他地方,可是只要有点困难的工作,他就‘不想毁了新年’。我们必须和日本人谈谈,就算如您所说,我们现在什么也给不了他们,我们也必须谈判,展示我们的良好愿望。”
其他人也帮着亚历山德罗夫说话。勃列日涅夫的脸色很不好看。他努力转移话题。后来他站起来,把餐巾丢在桌子上说:“你们给我的生日准备了多好的礼物啊。”然后就离开了桌子。大家去花园休息。一个小时以后,勃列日涅夫回来了,对亚历山德罗夫说:“你赢了。我和葛罗米柯谈了一个小时,要他去日本。”
有意思的是,切尔涅亚尼夫在日记中多次流露出对列宁的赞赏。读了列宁的一篇文章后,他说“那些充满智慧的思想和语句”让他喜不自胜,“激动地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走动”。他特别提到了列宁在对待健康问题上的科学态度。他说,在勃列日涅夫晚年,已经难以做出重要的、基本的甚至日常的政治决策,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也是如此。但是,列宁在他生命最后两年不能直接领导国家时,就安排好了接班者,“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从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苏共缺少了一个信念坚定又锐意改革,并有充沛精力和治国手段的领导人,是导致苏共乃至整个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