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到科学发展观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zxp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生产力的发展。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和超越,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A6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2-0028-05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过程中,深刻总结了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经验教训,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20周年之际,我们重新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并以此解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对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的结果
  
  在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背景下,邓小平得出了“马克思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论断,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众所周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主要表现在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看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看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导致党的指导思想逐渐发生“左”的偏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困境,面对时代主题转换的新国际形势,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不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中国就会亡党亡国。对此,邓小平深刻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143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引导人们深入思考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自己的国际局势,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正在拉大,不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同样要亡党亡国。在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感到十分困惑的情况下,邓小平回归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从中找到了答案。为此,邓小平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就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1]25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2]116。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12年里,邓小平先后四次论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第一次是1980年5月,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1]313-314第二次是1986年9月,他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2]172第三次是1990年12月,他认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364第四次是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他第一次比较完整、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这一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并指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表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邓小平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给贫穷落后的中国社会下了一剂猛药,其目的就是希望迅速改变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状况,迅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社会主义本质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更是对发展生产力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思想指引下,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与此同时,30多年来,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很自然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存在另一个极端,即过分看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将GDP的增长视为一切。其结果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而是社会上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公平正义较为缺失。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回到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去寻找一些阐释。
  
  
  二、重新审读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论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卷帙浩繁,难以要求全部卒读,加之时代相隔100多年,中国与欧洲的国情又相距甚远,因而在社会上和理论界出现了一些论述的不同释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3]但是,我们要试图解决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就不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断章取义,甚至曲解他们的观点,而必须回到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还马克思主义原初真面目。
  邓小平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一再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论断有很多。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马克思还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也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6]因此,马克思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然而,过去在马克思重视生产力问题上,我们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即生产力发展可以代表一切,似乎经济发展就可以一好百好了。今天重新审读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的重视只是用来揭示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本质,揭示经济生活对社会存在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认为生产力就是一切。”[7]众所周知,晚年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公式化倾向作了深刻反省,他承认他和马克思有责任。1890年,恩格斯在致布洛赫的信中说:“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交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8]698 1893年,恩格斯在致梅林的信中又说:“我们大家首先是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观念以及以这些观念为中介的行动,而且必须这样做。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等等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这就给了敌人以称心的理由来进行曲解或歪曲。”[8]726这些都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较长时期内为了创立唯物史观,过分强调了经济的决定作用。
  研读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重视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还注重社会整体性的发展。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从社会形态上可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上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从社会实践上可分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从社会进步上可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不管从哪个角度进行划分,它们都是不断发展的,而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正如恩格斯晚年指出的:“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8]695-696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他们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表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它的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生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构成社会形态。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同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发展虽然是前提和基础,但也仅仅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以经济发展涵盖一切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歪曲。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人类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但是政治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中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中一味强调生产力发展,以发展生产力来代替一切。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肢解,也无法解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更无法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超越
  
  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理论依据,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超越,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认识新的阶段特征的最新理论成果。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是邓小平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认识时代主题转换的结果,那么,科学发展观正是紧紧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在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得失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GDP增长主义导向下,我国的高速发展是以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过度透支为代价的,是牺牲社会公平正义换来的,是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远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新阶段新特征,紧紧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着力解决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同时,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也要求我们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在实践上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可见,从20世纪70、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21世纪新阶段的新特征,在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国情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既继承和坚持,又超越和发展,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最新理论成果。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那么,科学发展观正是不断解放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的每一个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创新、工作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结果。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致力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廓清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重重迷雾,破除了长期禁锢党和人民的思想障碍,到1992年初南方谈话,邓小平再次吹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角,使我们跳出了姓“社”和姓“资”的思维定式,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正是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认识。在21世纪新阶段,面对和平、发展、合作、包容的时代潮流,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党中央,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立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事”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求真务实,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做到求真务实,就是要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做到真抓实干、很抓落实。而坚持科学发展,也就是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以客观规律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可见,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党的思想路线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既继承和坚持,又超越和发展,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更多关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话,那么,科学发展观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应该说,社会主义本质论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无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还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都体现了社会主义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就是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努力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9]可见,从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到发展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既继承和坚持,又超越和发展,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着重强调了经济发展的话,那么,科学发展观则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是立足于我国经济落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现实状况。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增强,生产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党的发展观也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升华。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紧紧抓住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战略、拓宽发展路径,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应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自然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运行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创新成果。可见,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相统一、相协调,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既继承和坚持,又超越和发展,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总之,作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本质论紧扣时代主题的转换,在经济层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给予了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则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重大问题,蕴藉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给予了超越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到科学发展观,既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突破,取得了建设新成就;又深刻表明了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认识、新发展。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不断谱写出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夏禹龙.还马克思主义原初真面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先决条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5):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7] 黄力之.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构建性原则[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5):95.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责任编辑 何成学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Essence and Scientific Outlook
  ——Concurrently Discuss Marxism Modernization
  
  ZHANG Jian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Deng Xiaoping proposed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essence through thinking about such significant issues, “what is socialism and how to construct socialism”.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essence that pushes people forward to focus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Due to th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new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 with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as key leader proposed scientific outlook, which inherits,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thoughts about development of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 in three generations, and inherits and transcends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essenc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Key Words: theory of socialist essence, scientific outlook, Marxism modernization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以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探求哲学的本质、使命以及哲学的生存发展问题。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大案”。导致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有起诉因、政治因和哲学性格因,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性格,即“牛虻精神”是苏格拉底之死最真实的原因。苏格拉底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哲学的三大使命:求善、授法和批判,这三大使命是哲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发展之基,也是苏格拉底以死为代价给后来、当下乃至未来的哲学指明
期刊
摘要:赫斯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思想影响主要表现在德国与法国的比较及哲学现实化恩想两个方面。从文本研究角度探讨两者的关系能够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诸多启示,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要回溯历史、面向思想与现实以及最终能够得到人民的认同。  关键词:赫斯;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B5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
期刊
摘要:中国的发展需要东盟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东盟的发展也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双方在政治与安全、经济与贸易、国际与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碍于中国与东盟合作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新问题。中国与东盟双方只有不断的加强了解和沟通,坚持在“和谐世界”理念旗帜下持久深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求同存异,才能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关系,实现双方的互利双赢。  关键词:“和谐世界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代表和反映公意。执政为民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马克恩主义的政党观、社会主义的国家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观。正确理解执政为民的价值体现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执政为民不等于以党代政、不否认党的利益、不等于以民为本和人本主义。只有坚持强化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民主、国家民主和人民民主,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才能真正将执政为民的价值导
期刊
摘要: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面向东盟的广西农机综合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面临诸多的挑战。因此,应对挑战,加快和促进面向东盟的广西农机综合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求政策创新和制度安排。具体来说包括: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树立农机综合产业发展的生态理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政策;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和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农机保险制度等。  关键词:东盟;广西;农机综合产业;政策
期刊
摘要:从党内文化与行政文化、民众文化互动的视角来看,优良党风的基本内涵、内容体系、价值评判、基本维度、实质所在等构成其理论形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的原理在于我们党是执政党,其实质体现的是党内文化对行政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以优良的党风带民风”要借助于干部的表率作用发挥和对群众进行社会风尚教育的形式来达到,其实质体现的是党内文化带动民众文化的过程。  关键词:党风;政风;民风;党内文化;行政文化
期刊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基于以往以政府主导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的科学命题和重大战略方针,而以往地方政府官员围绕GDP所展开的晋升竞争是导致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传统治理模式和不科学的晋升考核体系下,对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出现了偏差,使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高昂代价发挥对地方政府官员的强激励效应,加快建立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科学的晋升考核体系、调整和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和
期刊
摘要: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泛珠江三角洲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成功实践,推动了西江流域的规划建设,西江经济带建设有着巨大的政治示范、经济带动和文化培育与弘扬效益,对地方政府合作需求总量是巨大的、层次是多元化、期限是长期的、角度是全方位的、要求是系统的。为此,桂粤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八建立健全政府合作协调机制、利益分享补偿和成本分摊机制、财政投入与融资机制、跨界公共问题治理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期刊
摘 要:文章对志愿服务组织运行机制进行探析,以河南省平顶山志愿者协会作为个案,从组织目标、组织招募机制、项目设置机制、财务运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和协调机制七个方面,对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通过明确组织目标,打造学习型组织;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提高服务专业性;建立与社区的联动机制,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做好评估工作,不断提高组织效能;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保障志愿者权益等途
期刊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基。中小企业作为就业的主渠道,是保增长保就业的关键。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战略性出路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当前中小企业发展还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难等问题,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提高服务水平,引导科技创新,培育产业集群,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就业;广西贺州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