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故乡》艺术特征与传播价值

来源 :电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ly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的故乡》对文学与故乡的关系进行了理性而富有情感的影像阐释,深沉地表达了作家对故乡的情感,具有和谐完整的艺术特征.本文认为,《文学的故乡》通过对作家群像的塑造、对作家群体的肯定与对故乡的凝视,可以有效实现对观众的询唤,激发其对作家群体的认同、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与对故乡的怀旧和热爱,具有多重传播价值.
其他文献
近期美国音频社交软件Clubhouse走红.映射出疫情时代全球变局的新趋势,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疫情影响下信息传播方式在发生快速而深刻的变革.小众市场的持续壮大,数字经济的加速到来,西方传统治理模式的不断式微,这些趋势将深刻重塑全球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对中国媒体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文博类电视节目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使命.本文通过对《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优质文博类电视节目进行内容生产、表达形式、传播渠道三个方面的解读,剖析其成功的传播策略,期望为传统文化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的传播和发扬提供路径参考.
近年来,题材多元化、受众年轻化、格调日常化的文化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中异军突起.它们通过日常化的情节书写,映射人生经验与生活哲理;通过空间化的流动推进叙事,折射文化的多元;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文人美学渗透其中,以静态化的镜语、距离感的审美与“以实写虚”的意境,彰显民族化的精神内涵与美学风貌.
在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背景下,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三季的前奏《一平方米》72小时不间断慢直播,在跨媒体直播中实现了从媒介传播矩阵,用户价值需求定位、场景要素建构、文化内核凸显、线上线下话题建构等多方面升级,用一场“文化的仪式”将大众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文化价值与技术赋能完美结合在一起,“一平方米,读天地人心”,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振.
党的十九大以来,主流电视媒体从多个维度进行内容创新,一批电视文化类节目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助多元视点和立体时空的叙事形式,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典故、事件和楷模形象,在赋予节目沉浸式体验的同时,积极帮助受众构建主流价值观,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节目体现了主流媒体对当代青年观众之重视,彰显出电视在讲述中国精神方面的社会责任和现实使命.本文认为,打造节目形态的独特性、增强节目内容的乡土性、扩展传播渠道的多元性,是保持电视文化类节目长足发展的一种破局思路.
体验式文化教育类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在传播文化、活化教育、传播区域形象方面效果显著.节目从电视叙事的四重范畴激活叙事的价值所在,将传播中的对话性贯穿于开放的电视文本中,将区域形象传播发力于地点的意义重构.基于这三个维度的创意表达,使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真实的观察和体验;受众在追溯历史、穿越时空隧道进行对话的“云旅行”中,被唤醒文化记忆、激活文化自信、汇聚文化认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融媒先锋,积极推进国家对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2020年9月总台总经理室推出《“品牌强国工程”融媒体传播服务方案》,旨在打造广告领域的超级品牌IP.本文从内容、适配力、衍生力三个方面出发,分析“方案”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以期为广告行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建议与意见.
本文认为,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通过跨时空、符号化与媒介化叙事书写了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及家国记忆,在影像文本的视觉元素、视觉形象和视觉效果等维度实现了视觉修辞的荧屏策略,使观众深刻感悟到中华民族逐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考察主流媒体开展公益直播如何调动、联结、释放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感能量,从而凝聚共识.研究发现,互动仪式的情感能量整体表现为高度正向,仪式中共同的关注焦点聚焦主播,且主播与用户拥有较为一致的情感共鸣.主流媒体跻身公益直播行列的探索实践,给当下同质化倾向的直播行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经验.
近年来,浙江衢州广电传媒集团坚持以加强“四力”教育实践为抓手,全力“快跑拼”、致力“好优强”,磨练先锋战队、打造广电铁军,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较之以往得到较大提升.本文基于市级广电管理者视角,从深化“四力”认识、正视“四力”短板、探索“四力”路径、巩固“四力”成效等方面,探讨如何以广电队伍的“四力”促进新闻舆论“四力”,从而增强区域主流媒体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