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包容性的市场经济

来源 :新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ruby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0周年之际,中共十八大即将召开,中国经济也在新的高度上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在这个历史的紧要关口,从20年前的历史转变汲取经验和力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是来之不易的,在以后的岁月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改革,更是历尽艰难曲折。回顾二十多年前,确立改革目标和推进实际改革过程中决策层和产学各界共同研讨和互动的情况,对于我们重启改革议程,实现中国改革的再出发十分有益。
  理顺与市场的关系
  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后,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目标制定了经济改革的总体规划,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然后从1994年起开始了经济体制的系统改革。再经过1997年中共十五大开启的“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改革,在20世纪末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
  不过,这个初步建立的经济体制仍然背负着命令经济的沉重遗产。这种情况的延续下来,就形成了一种“半市场、半统制经济”的过渡性体制格局。这种过渡性体制正阻碍着中国的技术创新,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一方面,由于政府具有主导资源配置的能力,导致以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产生了一个普遍的寻租环境,腐败蔓延难以制止。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现有体制在许多重大方面“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使之逐步完善起来。
  遗憾的是,有些人不把中国经济的茁壮成长归因于改革开放,却把它归因于“强势政府”动员和分配资源的超强权力,于是在“半市场、半统制”的体制中,各级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统制不但没有削弱,相反还不断增强。这样就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
  第一个是,以投资和出口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旧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十一五”规划虽再次规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到了“十一五”最后一年,却发现增长方式仍然没有转过来。在“十二五”规划制定的过程中,这个议题提到了更高的政治高度,指出“转型刻不容缓”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的体制性障碍未能得到消除,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转不过来,从而造成了一系列严重问题。诸如资源匮乏、环境破坏,以及宏观经济上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造成的房地产泡沫、通货膨胀压力剧增,一直到劳动者收入提高缓慢、大众消费不足等社会问题愈演愈烈。
  另外一个严重后果是,由于政府手里掌握太多太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官员利用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和对价格的管控,造成了权力寻租的庞大基础。这个庞大制度基础造成了腐败活动的制度性蔓延,导致许多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新改革共识可以形成
  我认为,当前形成改革共识的可能性比较高。中国的改革历来都是由环境的压力促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矛盾和困难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在矛盾激化、问题丛生的背景下,关于要不要改的问题,开始在多数人中形成新的改革共识。随着体制弊病和增长方式缺陷导致的严重问题的暴露,今年以来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有利于推动中国改革的前进。
  我们现在的体制是一个从旧体制转向新体制的过渡性体制。这种“半市场、半统制经济”的过渡性体制有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一种前途是深化改革,建立法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在规则基础上运行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另一种前途是强化政府对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管控,使中国经济堕入国家资本主义或者权贵资本主义的穷途。这种过渡性体制是此消彼长,还是此长彼消呢?换句话说,是沿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道路前行,还是沿着强化政府权力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前行?
  有的作者也使用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用语,但是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所谓“政府掌控驾驭下的市场经济”。市场交换是自主和自由的交换,“政府掌控驾驭下的市场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吗?我认为,如果政府在市场之上起资源流向的最终决定作用,那也就无所谓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无所谓市场经济体制了。
  在这个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倒退是绝无出路的。我认为,只有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道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包容性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这样中国才有光明的未来。
  重点先从法治入手
  政治体制改革包含法治、民主和实施宪政三项基本内容。三者紧密联系,甚至存在一种相互界定关系,所以,这三者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远大目标来说,实施宪政当然是最根本的,但是从实施重点来说,我觉得可以先从法治入手。
  现代市场经济与法治密不可分。传统的、早期的市场经济,可以建立在熟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因为熟人之间违约的成本很高。而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非人格化的市场经济,其正常运转则必须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无论是产权的保护,还是合同的履行都是如此。
  可以说,没有法治,就没有现代市场经济,所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就要大力推进法治,建设法治国家。
  建立法治国家,也有一个如何着手,如何实施的问题。在我看来,建立法治国家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全民中树立法治观念;二是完善立法;三是实现司法公正。在这三项中,立法方面要相对较快一些。至于实现司法公正,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我们期望即将召开的十八大建立新的改革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扎实的研究工作,尽快制定出新一轮改革的总体规划,加快全面改革的进程。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讨论)
其他文献
“十二五”规划指出,收入分配改革将是未来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国经济发展这块蛋糕做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如何切蛋糕将成为最重要的课题。这将直接关系到蛋糕能不能继续做大。目前,腐败相关的灰色收入正在迅速膨胀,成为导致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因素。  本书是两次清算“灰色收入”的经济学家王小鲁近几年来相关文字的首次结集,通过对中国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和真实收入状况的数据挖掘,对中国国民收入真实数据和差距,以及其产
世界形势,苍狗白云。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市场动荡后,各国开始反思并尝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愈加重视由创新主导的经济活动。在此背景下,世界进入创新全球化时代,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使得生产要素所围绕的不再是物质本身,而是资本、技术、人才为代表的创新资源;而链接、并优化配置各地创新资源的,则是以“空中飞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人脉网络。随着创新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经济赋予了人脉网络更丰富的
“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能不能持续的最大危险,在于……”竹立家又一次语出惊人,不免让人浮想联翩。难道中国经济会像火山将要爆发、列车将要脱轨一样,岌岌可危?
2012年3月17~19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作为中国两会后首个国家级大型国际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12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
人才特区是我国经济特区的概念及经验向人才要素领域的延伸,是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实验区。从经济特区到人才特区。体现了对人才认识的深化。反映了经济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从国内来看,我们面临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确保中国现代化进程持续向前推进的重大任务。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阶段。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一波三折;新一轮产业革命、技术革命迅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这不仅对我国当前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对我们创新比较优势、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严
1998年我国住房制度全面改革以来,住房市场快速发展,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并促进了经济较快增长。但住房市场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房价上涨过快、市场秩序混乱、住
规划已尘埃落定,这场盛宴到底谁是主角?     蔬菜谁种的?猪肉从哪里来?只需用手机视频一照,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流通环节,便可一目了然。这就是神奇的“物物互联,感知世界”的物联网。  除了食品安全追踪查询,物联网技术还能防盗和预警。将物联网传感芯片安装在家中的门窗上,主人外出将门窗锁好后,通过手机发出指令,一旦有小偷进入,手机就会收到短信;当煤气泄漏时,家中安装的红外线探头发现后,也会通过传感芯
经济下行态势愈演愈烈,我们怎么办?上期封面文章《复苏者联盟》从更宏观的视角,提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协调配合。比如发达国家(地区)与欠发达国家(地区)之间需同心协力;决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