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电视剧《牵手人生》中,马文仲对学生进行生命体验的教育促进了学生的理想归属,可见人文性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精神内涵的体现,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柔风化雨的生命体验。富有生命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进行生命体验的基础,积极文本情感的渗入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涤荡心灵的诗歌朗诵演讲是生命体验的延伸。做到这些,情动才会行动,实现生命价值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生命体;生命教学模式;文本情感;涤荡心灵的朗诵
什么促使孩子们有强有力的求知欲望,什么让他们一步步走向明朗的未来。在电视剧《牵手人生》中我找到了答案。
最近在黑龙江卫视热播的《牵手人生》在台湾播放时曾迷倒一大片热血青年,有人赞扬主人公谷庆玉和马文仲的不渝的爱情,有人讴歌残疾人办学的身残志坚,而我更倾心于主人公马文仲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却能把使正规学校棘手的孩子一个个送进他们理想的归属地。在佩服马文仲能力的同时,我更多地是对这个现象的思考。我认为是马文仲老师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强有力的体验促使他们走向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其中人文性之态度情感价值观应该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它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思想观念等精神内涵,是提高一个人学识、能力,技艺等的基础。我一直认为:情动则行动。一个人精神内涵即为情,思想决定他做什么事即为行动。
在《中国教师报课改研究周刊之校本课程开发急需思维升级》一文里说道:各大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为民提出一个关键词:剩者为王,即最优秀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能成为中坚力量的往往是那些有意愿,有定力,有毅力的人。那么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据此语文的教育最核心的东西应该是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在对学生价值观渗透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应该是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引导,在《牵手人生》中,当调皮捣蛋鬼陈作杰在父亲苦口婆心,软硬兼施下依然无动于衷的情况下,马文仲老师用他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一步一挪的来到陈作杰家,不说学生一句缺点,找到陈作杰的优点一字一顿的说,声音虽小,但却能穿透人的灵魂,陈作杰在门外听于此,有感于自己对马老师的无礼,痛哭流涕,发誓痛改前非。再加上马文仲的残疾人的身体、艰苦的环境、高尚的灵魂这些情况,陈作杰在一再的努力下一鸣惊人考上了医科大学。如果不是马文仲老师引导学生对生命体验的感悟,学生也不会发奋图强,实现自己乃至几代人的愿望。
在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让老师学生完全置身于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生命的体验,不会很现实。但是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换种方式用同样的“神”,依然能收到神奇的效果。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命的体验,进而牵出学生生命的精彩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富有生命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日复一日老师的讲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学生的能力却起色缓慢。究其原因,教学模式的呆板是罪魁祸首。在《牵手人生》中马文仲重点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我们学校实行的高效课堂模式根本上转变了以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进行了自身的体验,真正实现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时,当探究到“黛玉为何在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不太理解,为何在自己姥姥家那么拘谨呢。学生没有生命的感悟。在他们合作探究以后有个学生给出了答案,他说结合着林黛玉所生活的封建社会,亲戚间基本上不怎么走动,再加上贾府家是威严等级森严的一个封建家庭,而林黛玉的家庭和贾家地位悬殊,于是林黛玉有了寄人篱下之感。就比如没见过世面的我们,自尊心很强的我们,到一个富丽堂皇的环境,会有一种不适感,也会拘束,谨慎。这样不让老师说一句话,问题就迎刃而解。我想如果不是学生举的例子,学生有切身的情感体验,不会那么快就理解文本。
学校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解放了老师,解放了学生,他们真切的体会了生命的狂欢。
二、积极文本情感的渗入
如果说学校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学生进行生命体验的基础,那么在进行文本教学时,对文本情感的春风化雨的情感渗入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在进行李商隐的《锦瑟》教学时,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四个典故,很晦涩难懂,对于主题多样性的理解学生也是一头雾水,结合着李商隐的身世学生基本能理解。为了使课堂效果落到实处,我从李商隐两次真挚的情感经历为抓手,谈李商隐在其垂暮之年回顾过往,恍然如梦,梦醒后,美好可望而不可即。美好的情感往往能触动人心,何况是不更事向往美好体验的少年呢。这时我不失时机的讲张爱玲的《半生缘》里主人翁的经历,在学生听的如醉如痴之时,播放了电视剧《半生缘》的主题曲,里面的歌词有“红尘中,浮沉多少个梦……生死与共……太匆匆……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梦。”意境伤感又凄美,非常适合《锦瑟》的意境。学生在伤感的音乐歌词中感受李商隐一生的情感浮沉,更深的体会到面对过往的迷惘心境。
在教学《老人与海》时,我侧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阅读体验感受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及这种精神的可贵之处。给学生很大的震撼影响,连续很长时间,学生的学习都在亢奋中度过。
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入,不仅提升了老师的情感境界,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导向。
三、涤荡人灵魂的诗歌朗诵,演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即是长期的文字熏陶,会使一个人具备基本的文化修养。那么如果能把诗歌用感情的声音表达出来,是否更能陶冶性情呢。在学生初步进入生命体验之时,不失时机的把诗歌朗诵出来或者自己写诗并朗诵进入第二次生命体验,会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力度。马文仲在学生成绩初见成效的情况下,即兴写了一首诗声情并茂的朗诵出来,学生有感于此情境,进而加大学习的力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有马文仲自身对生命的体验,通过朗诵和演讲的方式进而影响到学生,在学生那再有第二次情感升华,想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那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又是多么陶醉的事情!
把语文扩大开去,在文学社活动时,也可以通过朗诵演讲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进入情感之体验,生命之灵动。
我一直相信“情动”则“行动”,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施,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会进入生命的体验,对整个人生大有裨益,也实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社会想要的学校教育“剩下”的财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生命价值显现,会牵出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2]《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山东文艺出版社 李炳亭.
[3]《校本课程开发急需思维升级》中国教师报 465期.
关键词:生命体;生命教学模式;文本情感;涤荡心灵的朗诵
什么促使孩子们有强有力的求知欲望,什么让他们一步步走向明朗的未来。在电视剧《牵手人生》中我找到了答案。
最近在黑龙江卫视热播的《牵手人生》在台湾播放时曾迷倒一大片热血青年,有人赞扬主人公谷庆玉和马文仲的不渝的爱情,有人讴歌残疾人办学的身残志坚,而我更倾心于主人公马文仲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却能把使正规学校棘手的孩子一个个送进他们理想的归属地。在佩服马文仲能力的同时,我更多地是对这个现象的思考。我认为是马文仲老师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强有力的体验促使他们走向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其中人文性之态度情感价值观应该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它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思想观念等精神内涵,是提高一个人学识、能力,技艺等的基础。我一直认为:情动则行动。一个人精神内涵即为情,思想决定他做什么事即为行动。
在《中国教师报课改研究周刊之校本课程开发急需思维升级》一文里说道:各大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为民提出一个关键词:剩者为王,即最优秀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能成为中坚力量的往往是那些有意愿,有定力,有毅力的人。那么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据此语文的教育最核心的东西应该是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在对学生价值观渗透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应该是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引导,在《牵手人生》中,当调皮捣蛋鬼陈作杰在父亲苦口婆心,软硬兼施下依然无动于衷的情况下,马文仲老师用他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一步一挪的来到陈作杰家,不说学生一句缺点,找到陈作杰的优点一字一顿的说,声音虽小,但却能穿透人的灵魂,陈作杰在门外听于此,有感于自己对马老师的无礼,痛哭流涕,发誓痛改前非。再加上马文仲的残疾人的身体、艰苦的环境、高尚的灵魂这些情况,陈作杰在一再的努力下一鸣惊人考上了医科大学。如果不是马文仲老师引导学生对生命体验的感悟,学生也不会发奋图强,实现自己乃至几代人的愿望。
在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让老师学生完全置身于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生命的体验,不会很现实。但是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换种方式用同样的“神”,依然能收到神奇的效果。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命的体验,进而牵出学生生命的精彩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富有生命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日复一日老师的讲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学生的能力却起色缓慢。究其原因,教学模式的呆板是罪魁祸首。在《牵手人生》中马文仲重点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我们学校实行的高效课堂模式根本上转变了以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进行了自身的体验,真正实现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时,当探究到“黛玉为何在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不太理解,为何在自己姥姥家那么拘谨呢。学生没有生命的感悟。在他们合作探究以后有个学生给出了答案,他说结合着林黛玉所生活的封建社会,亲戚间基本上不怎么走动,再加上贾府家是威严等级森严的一个封建家庭,而林黛玉的家庭和贾家地位悬殊,于是林黛玉有了寄人篱下之感。就比如没见过世面的我们,自尊心很强的我们,到一个富丽堂皇的环境,会有一种不适感,也会拘束,谨慎。这样不让老师说一句话,问题就迎刃而解。我想如果不是学生举的例子,学生有切身的情感体验,不会那么快就理解文本。
学校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解放了老师,解放了学生,他们真切的体会了生命的狂欢。
二、积极文本情感的渗入
如果说学校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学生进行生命体验的基础,那么在进行文本教学时,对文本情感的春风化雨的情感渗入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在进行李商隐的《锦瑟》教学时,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四个典故,很晦涩难懂,对于主题多样性的理解学生也是一头雾水,结合着李商隐的身世学生基本能理解。为了使课堂效果落到实处,我从李商隐两次真挚的情感经历为抓手,谈李商隐在其垂暮之年回顾过往,恍然如梦,梦醒后,美好可望而不可即。美好的情感往往能触动人心,何况是不更事向往美好体验的少年呢。这时我不失时机的讲张爱玲的《半生缘》里主人翁的经历,在学生听的如醉如痴之时,播放了电视剧《半生缘》的主题曲,里面的歌词有“红尘中,浮沉多少个梦……生死与共……太匆匆……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梦。”意境伤感又凄美,非常适合《锦瑟》的意境。学生在伤感的音乐歌词中感受李商隐一生的情感浮沉,更深的体会到面对过往的迷惘心境。
在教学《老人与海》时,我侧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阅读体验感受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及这种精神的可贵之处。给学生很大的震撼影响,连续很长时间,学生的学习都在亢奋中度过。
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入,不仅提升了老师的情感境界,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导向。
三、涤荡人灵魂的诗歌朗诵,演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即是长期的文字熏陶,会使一个人具备基本的文化修养。那么如果能把诗歌用感情的声音表达出来,是否更能陶冶性情呢。在学生初步进入生命体验之时,不失时机的把诗歌朗诵出来或者自己写诗并朗诵进入第二次生命体验,会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力度。马文仲在学生成绩初见成效的情况下,即兴写了一首诗声情并茂的朗诵出来,学生有感于此情境,进而加大学习的力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有马文仲自身对生命的体验,通过朗诵和演讲的方式进而影响到学生,在学生那再有第二次情感升华,想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那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又是多么陶醉的事情!
把语文扩大开去,在文学社活动时,也可以通过朗诵演讲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进入情感之体验,生命之灵动。
我一直相信“情动”则“行动”,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施,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会进入生命的体验,对整个人生大有裨益,也实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社会想要的学校教育“剩下”的财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生命价值显现,会牵出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2]《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山东文艺出版社 李炳亭.
[3]《校本课程开发急需思维升级》中国教师报 4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