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一线教师都会认为,学生写作往往就像成年人被点唱歌:有人是欣然开口,畅达华美;有人则是扭扭捏捏,声断情薄。写作,本应是最富创造力的心灵展示,却成了学生难受和教师忍受的代名词。唱歌体现着表演者的情感、舞台风范及个人的性格,作文也涉及语言运用、篇章结构、思想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要想写好作文确实很难,这也是作文水平不高,且让学生最为头疼的根本原因。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全部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激励。”如何做到“唤醒、鼓舞、激励”?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学会巧搭“舞台”,学生才能好唱“歌”,唱好“歌”。
首先,教师要善于给“戴着脚镣”的舞者搭好“舞台”。
无论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学生都要受到不少限制,就像“戴着脚镣在跳舞”( 闻一多语)。所以,教师必须学会给“戴着脚镣”的舞者松绑,为他们搭好“舞台”。作文练习时,虽然学生是被动地接受题目,但教师也不可因自己掌管着出题的大权而过于随便,甚至去刁难学生。某次模拟考试,命题者选取了费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材料,让学生据此写作。不少学生连材料都读不大懂,又怎能写出好的作文呢?关于作文命题,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习内容,合理地出题。比如学了《获得教养的途径》,让学生写作《教养的芬芳》;学了专题“经典的力量”,给学生出一道《阅读的力量》。这些题目既是课文的延伸,又与学生的生活靠近,且与社会的主旋律接轨。题目一出,学生愿意写,老师乐意评,师生从中都能感受到写作教学的快乐。
除了在命题上仔细斟酌,教师还要在导写方面下足功夫,为学生搭好走上“舞台”的“台阶”。面对陌生的命题,思路堵塞是非常正常的事,此时教师的启发、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学生都“愤”了,“悱”了,教师也不去“启”,去“发”,就是失职。反之,如能巧妙地予以启发,学生的写作将会顺利地展开。例如,写作《有你,真好》这个颇有抒情成分的作文,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导写工作。小学阶段,老师可以拿个小毛熊、小闹钟等,引导学生去写相关的生活;初中时候,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回忆,去捕捉遭遇挫折时给你真诚帮助的同学或你思想滑坡时对你谆谆教诲的师长这样的人物形象;高中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具有一定的高度,所以“有你”的“你”可能是一本哲学名著,一位行业大师,或是一段震撼心灵的历史,这样才能写出应有的高度、深度。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高考作文也常常设置导语。2004年江苏省第一次单独命题,写作话题是“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对于这个很有文化色彩又颇为抽象的话题,命题人给出了这样一段导语:“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格——沉稳。水的性格给人以聪慧,山的性格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后据作文阅卷组反馈,虽然题目较难,但学生作文的整体情况还算可以,这与导语的巧妙设置是很有关系的。当前,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也在课堂上生根开花,教师完全可以创造性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去开展作文的导写工作,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利用的明确要求。
为舞者松绑,教师还可搭设自由练笔的“舞台”。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平时的刻苦练习,就不会有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分层次地引导训练: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可以重点安排写作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选择人物、事件与景物,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抒发;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时期,一方面要让学生继续观察、感悟生活,培养必要的描写能力,巩固叙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训练思维,培养学生从较高的层面看待生活的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作周记;高中阶段,训练的重点从较为简单的记叙、描写,渐渐转入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的训练,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往往伴随着思想的成熟,所以可以鼓励学生多写写书评、人物评论或思想评论等。教师倘能长期坚持科学巧妙的搭台,学生私下的“走台”多了,到了真正的舞台上,一定可以奉献精彩的演出。
其次,教师要勇于给喜欢“标新立异”的弄潮者搭好“舞台”。
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写道:“惟陈言之务去,戛戛其乎难哉。”事实上,作文的创新不但困难,而且有时还很有“风险”,此时,就需要教师放出眼光,拿出胆量,为这些喜欢“标新立异”的弄潮者搭好鼓励探索的舞台。但是,也有的老师好像“好龙”的“叶公”,表面上也喜欢“创新”,当真的“创新作文”来了,他却举起了批判的大棒。比如某校老师布置作文《过年的故事》,大多数同学都写过年的喜庆、给师长拜年或利用寒假好好补习功课等充满正能量的事,但有个同学却写了一件非常“标新立异”而“毫无意义”(老师评语)的事,原文是:
过年的滋味,有的是用嘴巴来体验。饭菜的香浓、酒水的醇美,味道就飘荡在空中,随同酒食下肚,也就被消化了。可是有一些事情,却永远漂浮在脑海里。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大年初一吃过饺子,有一些人就会到离村不远的磨山上进行决斗,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把别人的恩怨了结了,就重新开始过日子。又听别人说,他亲眼看到两个小伙子在山上打得头破血流,因为山上多为碎石和松树。他讲得绘声绘色,甚至把其中一个小伙子的名字都说了出来。他还说,山上什么都有,大刀片子、铁叉、长矛、木棍等等。这些是来武的。还有一些来文的,就是两个人坐下一边喝酒一边说话,酒喝光了,恩怨也就消了。
看他说得那么详细,那么逼真,我们都不敢说话了,但心里都很痒痒,忍不住想去瞧瞧。回家一向父母报告。他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少听别人胡说,哪有的事!”我半信半疑。就在看完春晚的时候,我恍然大悟,父母是怕我上山会被人误杀,所以才哄我好让我不去。可是越这样说,我心里就越痒痒。 第二天一早,吃过饺子,草草地向老爹、老奶磕完头,我一溜烟跑出村头。和邻居大哥骑着一辆除铃铛不响、其它全响的破车,一路颠向磨山,心情既兴奋又紧张。
到了磨山,并没有发现那个人所描述的遍地狼藉,心中的失望随着走向山顶也大到了极点。除了几个游人,连个鬼影也没有,哪来的刀光剑影、对酒当歌啊!来时的兴奋已荡然无存。
就在俺俩垂头丧气地下山之时,路过后山的山洞,发现洞口有一块破铁皮。啊,大刀片!旁边还有啤酒瓶。俺俩很是兴奋,以为可以看到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了。可是面对阴森森的洞口,谁也不敢先去。终于,邻居大哥拍了拍自己瘦弱的胸膛。走!进去!边说边从地上捡了个酒瓶,我也摸了两块石头装在口袋里,不放心,又拿了一块攥在手里。一进去就后悔了。又想起村上老人曾说过,山上曾枪毙过杀人犯。一阵风吹过来,我使劲地握了握手里的石头。也不知过了多久,快到出口时,突然进来几个人,手里也提着木棍。当时就觉得心头一紧,险些晕了过去,倒是大哥吓得一声长嗥,把刚进来的几个人也吓得逃之夭夭。接着,回声一声一声地“嗥——嗥——”个不停。
不由分说,赶紧回家。推着破车,发现车链子又掉了。只好推着车子直跑。刚上大路,发现同村的几个伙伴也一脸惊魂地从山上下来……
如果只从所谓“正能量”来说,老师的评语确实有道理的。但是,作文中的很多闪光点不应该被忽视:充满生活气息的素材,出色的心理描写,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老练诙谐的语言……据说,“标新立异”的学生还受到了老师“谈心式”批评,并被“建议”重写一篇反映过年好“主题”的作文才算过关。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写出有创新色彩的作品,而不是简单地将这些作品“棒杀”。
最后,教师要乐于给“麦田守望”的歌者搭起“舞台”。
学习是离不开评价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与动力,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如果学生的作文能在完成后的较短时间内得到教师公正的评价,并把习作的优点在班级、年级中进行展示,学生一定会倍受鼓舞,并焕发更大的写作热情与动力。但是,由于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冗,作文的评价存在很多问题。特别突出的是,很多作文写完上交之后,教师是简单批改、粗略点评了事,甚至锁进抽屉,最后变成了一沓废纸。“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不识”,实在很是悲哀。从成功心理学上看,学生完成作文后,他们的心理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期待着老师的点评、鼓励、指导,也希望得到同学的赞许与追捧。此时,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殚精竭虑,为学生搭起表演的“舞台”。
其实,教师给学生搭建“舞台”并不用太费时间与精力,传统一点的方法,可以利用班级后面的黑板报、教室四周的墙报,或手抄小报,教师发动学生共同推举出优秀的作文,适当润色后“发表”在上面,可以命名为“墨染流年”“草窗韵语”等栏目,图文并茂,全班同学课余时间可以充分阅读、研讨。若想再高级一点,就可以让学生“出书”,半学期、一学期或一学年,教师筛选质量更好的作文,组织深度修改后,学生利用假期,自己打出电子稿,交给老师或校文学社指导老师再度润色,委托学校打印室打印装订成册,人手一册。学生翻阅载有自己或同窗作品的“专著”,心情应该是何等的喜悦与羡慕。见贤思齐,学生的写作热情会逐渐高涨,写作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若想“新潮”点,方法也很多,教师甚至学生中电脑高手也很多,选定、打好了学生作文后,搜索精美的图片,或是浪漫的动画,制成优质的课件;还可以邀请校播音室的老师或学生进行朗诵,再插入视频,精美的“电视散文”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哪里还是作文评讲,这就是艺术欣赏!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作文被选中并被搬上“电视”,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的同学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全体同学肯定也会受到深深的激励,这将对他们今后的写作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作文教学中,阿氏所说的“支点”就是教师巧妙搭起的“舞台”。教师只有搭起了这些让学生能表演、想表演、敢表演、会表演的“舞台”,学生的作文之歌才能逐渐达到“响遏行云,声振林木”的境界!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全部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激励。”如何做到“唤醒、鼓舞、激励”?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学会巧搭“舞台”,学生才能好唱“歌”,唱好“歌”。
首先,教师要善于给“戴着脚镣”的舞者搭好“舞台”。
无论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学生都要受到不少限制,就像“戴着脚镣在跳舞”( 闻一多语)。所以,教师必须学会给“戴着脚镣”的舞者松绑,为他们搭好“舞台”。作文练习时,虽然学生是被动地接受题目,但教师也不可因自己掌管着出题的大权而过于随便,甚至去刁难学生。某次模拟考试,命题者选取了费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材料,让学生据此写作。不少学生连材料都读不大懂,又怎能写出好的作文呢?关于作文命题,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习内容,合理地出题。比如学了《获得教养的途径》,让学生写作《教养的芬芳》;学了专题“经典的力量”,给学生出一道《阅读的力量》。这些题目既是课文的延伸,又与学生的生活靠近,且与社会的主旋律接轨。题目一出,学生愿意写,老师乐意评,师生从中都能感受到写作教学的快乐。
除了在命题上仔细斟酌,教师还要在导写方面下足功夫,为学生搭好走上“舞台”的“台阶”。面对陌生的命题,思路堵塞是非常正常的事,此时教师的启发、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学生都“愤”了,“悱”了,教师也不去“启”,去“发”,就是失职。反之,如能巧妙地予以启发,学生的写作将会顺利地展开。例如,写作《有你,真好》这个颇有抒情成分的作文,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导写工作。小学阶段,老师可以拿个小毛熊、小闹钟等,引导学生去写相关的生活;初中时候,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回忆,去捕捉遭遇挫折时给你真诚帮助的同学或你思想滑坡时对你谆谆教诲的师长这样的人物形象;高中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具有一定的高度,所以“有你”的“你”可能是一本哲学名著,一位行业大师,或是一段震撼心灵的历史,这样才能写出应有的高度、深度。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高考作文也常常设置导语。2004年江苏省第一次单独命题,写作话题是“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对于这个很有文化色彩又颇为抽象的话题,命题人给出了这样一段导语:“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格——沉稳。水的性格给人以聪慧,山的性格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后据作文阅卷组反馈,虽然题目较难,但学生作文的整体情况还算可以,这与导语的巧妙设置是很有关系的。当前,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也在课堂上生根开花,教师完全可以创造性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去开展作文的导写工作,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利用的明确要求。
为舞者松绑,教师还可搭设自由练笔的“舞台”。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平时的刻苦练习,就不会有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分层次地引导训练: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可以重点安排写作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选择人物、事件与景物,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抒发;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时期,一方面要让学生继续观察、感悟生活,培养必要的描写能力,巩固叙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训练思维,培养学生从较高的层面看待生活的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作周记;高中阶段,训练的重点从较为简单的记叙、描写,渐渐转入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的训练,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往往伴随着思想的成熟,所以可以鼓励学生多写写书评、人物评论或思想评论等。教师倘能长期坚持科学巧妙的搭台,学生私下的“走台”多了,到了真正的舞台上,一定可以奉献精彩的演出。
其次,教师要勇于给喜欢“标新立异”的弄潮者搭好“舞台”。
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写道:“惟陈言之务去,戛戛其乎难哉。”事实上,作文的创新不但困难,而且有时还很有“风险”,此时,就需要教师放出眼光,拿出胆量,为这些喜欢“标新立异”的弄潮者搭好鼓励探索的舞台。但是,也有的老师好像“好龙”的“叶公”,表面上也喜欢“创新”,当真的“创新作文”来了,他却举起了批判的大棒。比如某校老师布置作文《过年的故事》,大多数同学都写过年的喜庆、给师长拜年或利用寒假好好补习功课等充满正能量的事,但有个同学却写了一件非常“标新立异”而“毫无意义”(老师评语)的事,原文是:
过年的滋味,有的是用嘴巴来体验。饭菜的香浓、酒水的醇美,味道就飘荡在空中,随同酒食下肚,也就被消化了。可是有一些事情,却永远漂浮在脑海里。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大年初一吃过饺子,有一些人就会到离村不远的磨山上进行决斗,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把别人的恩怨了结了,就重新开始过日子。又听别人说,他亲眼看到两个小伙子在山上打得头破血流,因为山上多为碎石和松树。他讲得绘声绘色,甚至把其中一个小伙子的名字都说了出来。他还说,山上什么都有,大刀片子、铁叉、长矛、木棍等等。这些是来武的。还有一些来文的,就是两个人坐下一边喝酒一边说话,酒喝光了,恩怨也就消了。
看他说得那么详细,那么逼真,我们都不敢说话了,但心里都很痒痒,忍不住想去瞧瞧。回家一向父母报告。他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少听别人胡说,哪有的事!”我半信半疑。就在看完春晚的时候,我恍然大悟,父母是怕我上山会被人误杀,所以才哄我好让我不去。可是越这样说,我心里就越痒痒。 第二天一早,吃过饺子,草草地向老爹、老奶磕完头,我一溜烟跑出村头。和邻居大哥骑着一辆除铃铛不响、其它全响的破车,一路颠向磨山,心情既兴奋又紧张。
到了磨山,并没有发现那个人所描述的遍地狼藉,心中的失望随着走向山顶也大到了极点。除了几个游人,连个鬼影也没有,哪来的刀光剑影、对酒当歌啊!来时的兴奋已荡然无存。
就在俺俩垂头丧气地下山之时,路过后山的山洞,发现洞口有一块破铁皮。啊,大刀片!旁边还有啤酒瓶。俺俩很是兴奋,以为可以看到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了。可是面对阴森森的洞口,谁也不敢先去。终于,邻居大哥拍了拍自己瘦弱的胸膛。走!进去!边说边从地上捡了个酒瓶,我也摸了两块石头装在口袋里,不放心,又拿了一块攥在手里。一进去就后悔了。又想起村上老人曾说过,山上曾枪毙过杀人犯。一阵风吹过来,我使劲地握了握手里的石头。也不知过了多久,快到出口时,突然进来几个人,手里也提着木棍。当时就觉得心头一紧,险些晕了过去,倒是大哥吓得一声长嗥,把刚进来的几个人也吓得逃之夭夭。接着,回声一声一声地“嗥——嗥——”个不停。
不由分说,赶紧回家。推着破车,发现车链子又掉了。只好推着车子直跑。刚上大路,发现同村的几个伙伴也一脸惊魂地从山上下来……
如果只从所谓“正能量”来说,老师的评语确实有道理的。但是,作文中的很多闪光点不应该被忽视:充满生活气息的素材,出色的心理描写,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老练诙谐的语言……据说,“标新立异”的学生还受到了老师“谈心式”批评,并被“建议”重写一篇反映过年好“主题”的作文才算过关。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写出有创新色彩的作品,而不是简单地将这些作品“棒杀”。
最后,教师要乐于给“麦田守望”的歌者搭起“舞台”。
学习是离不开评价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与动力,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如果学生的作文能在完成后的较短时间内得到教师公正的评价,并把习作的优点在班级、年级中进行展示,学生一定会倍受鼓舞,并焕发更大的写作热情与动力。但是,由于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冗,作文的评价存在很多问题。特别突出的是,很多作文写完上交之后,教师是简单批改、粗略点评了事,甚至锁进抽屉,最后变成了一沓废纸。“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不识”,实在很是悲哀。从成功心理学上看,学生完成作文后,他们的心理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期待着老师的点评、鼓励、指导,也希望得到同学的赞许与追捧。此时,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殚精竭虑,为学生搭起表演的“舞台”。
其实,教师给学生搭建“舞台”并不用太费时间与精力,传统一点的方法,可以利用班级后面的黑板报、教室四周的墙报,或手抄小报,教师发动学生共同推举出优秀的作文,适当润色后“发表”在上面,可以命名为“墨染流年”“草窗韵语”等栏目,图文并茂,全班同学课余时间可以充分阅读、研讨。若想再高级一点,就可以让学生“出书”,半学期、一学期或一学年,教师筛选质量更好的作文,组织深度修改后,学生利用假期,自己打出电子稿,交给老师或校文学社指导老师再度润色,委托学校打印室打印装订成册,人手一册。学生翻阅载有自己或同窗作品的“专著”,心情应该是何等的喜悦与羡慕。见贤思齐,学生的写作热情会逐渐高涨,写作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若想“新潮”点,方法也很多,教师甚至学生中电脑高手也很多,选定、打好了学生作文后,搜索精美的图片,或是浪漫的动画,制成优质的课件;还可以邀请校播音室的老师或学生进行朗诵,再插入视频,精美的“电视散文”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哪里还是作文评讲,这就是艺术欣赏!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作文被选中并被搬上“电视”,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的同学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全体同学肯定也会受到深深的激励,这将对他们今后的写作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作文教学中,阿氏所说的“支点”就是教师巧妙搭起的“舞台”。教师只有搭起了这些让学生能表演、想表演、敢表演、会表演的“舞台”,学生的作文之歌才能逐渐达到“响遏行云,声振林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