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季晨练,“赶迟不赶早”
在我国传统的养生观念中,早起是调摄阳气的养生之道,一般认为清晨的空气新鲜、污染少、氧含量高,晨练有益于健康。因此,“闻鸡起舞”的做法被众多重视养生的老年人所接受,严冬的冷空气也挡不住老人们晨练的热情,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公园、小区内晨练的老人的身影。但晨练并不等于“晨养”,晨练如果不考虑气象和环境因素,有时反而对健康有害。
冬季的日出之前,天气是非常寒冷的,此时外出锻炼,易受“风邪”侵害,极易患伤风感冒,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身体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脸部(尤其是双耳),也易受冻。冷空气对呼吸道刺激很大,更易引发疾病。
还有,冬季早晨最容易出现大雾,雾滴在飘移的过程中,不断与污染物相碰,并吸附它们。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加深加速,自然就更多地吸收了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不仅起不到增进身心健康的效果,而且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鼻炎、眼结膜炎、哮喘等诸多病症。因为冬季的大气,常有逆温层存在,这就使得空气污染物被“压”至近地层,并且处于稳定状态,不易扩散,从而使早晨成为污染的高峰期,晨练的人当然不要凑这个热闹。老年人冬季晨练最好在日出后进行,以早上九十点为宜,务必“赶迟不赶早”,最好将晨练与晒太阳结合起来。
老人晨练慢起身
起床后立即晨练也是不科学的,晨起时人体各脏器功能尚处于较低水平,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外界环境,需有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以利生理功能活跃起来。早晨起床后的几小时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医学气象学研究表明,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时间生物医学的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多在深夜和凌晨发作,而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和中风的发病率以清晨为高。
凌晨4点左右,人的心跳与呼吸速度减慢,生命活动处于最低点,此时心脑动脉的血流极缓,易致血栓形成,心脑缺血;而当清晨人从“半休眠”状态苏醒时,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升高,又易使已老化的心脑血管破裂。为防不测,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病人以及年老体弱者,冬天早晨起床前,宜躺在床上闭目养神数分钟,等头脑完全清醒、身体适应了“生物钟”节律的变化,再缓慢起来。其间,可在床上先左后右轻缓地伸伸懒腰,做些微小的活动,以确保起床及其以后的平安。
到了冬季,老年人应该进入“冬眠”,应有冬眠意识。这种冬眠不是单纯的休息,而是合理应用。因为冬天清晨气温较底,老年人心脑血管即使没有明显的毛病,但由于低温刺激交感神经,依然会导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失调,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造成血压升高。同时寒冷还会加剧血液的黏稠和缩短血凝时间,均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急病期不要晨练
并非任何老年人都能晨练,晨练也要视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千万不要为了锻炼而去锻炼。如果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例如有感冒、发烧等症状,或者一些疾病正处于急性期或者发病期,就应该避免进行晨练,前一天睡眠状况不好的人,也不适合进行晨练。一些心率不齐、心慌心乱、肾功能不好、贫血和肝脏有问题的老年人都要注意最好不要进行晨练,或者进行一些小运动量的活动。一周中4~5天的时间进行锻炼最为科学,然后休息一两天,使身体得到恢复和缓冲。
此外,晨练前最好喝点水。因为夜晚睡眠时,皮肤及呼吸道每小时要散发20~30克水分,加上尿液的排出,晨起时已处于缺水状态,易诱发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若晨练前喝200~300毫升开水,或在温开水中加入1汤勺蜂蜜,可避免晨练诱发以上疾病和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晨练尤忌空腹,锻炼之前最好吃些粥之类易消化的食品。
保暖防寒,结伴锻炼
中风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普遍体温调节功能下降,末梢循环差,抗寒免疫能力远不如年轻时强,尤其是突然到室外锻炼,受冷空气或风寒侵袭,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受阻,抵抗力降低,致使中风发作的可能性增大,因而冷天晨练不可忽视保暖。晨练开始要多穿些衣服,戴帽子、手套等。经过10分钟暖身活动后,待身体发热时再逐渐减衣服。锻炼结束后,应擦干身上的汗水,并立即穿上干净衣服。
安全是晨练中的头等大事。要注意预防运动意外、运动创伤和中风突然发作。锻炼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将肌肉和关节活动开,避免运动量过于集中在某一部位,一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锻炼。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充分的认识,不可逞强。另外,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晨练时最好有个伴儿相互照应,并带上家里的联系方式,以防意外。
在我国传统的养生观念中,早起是调摄阳气的养生之道,一般认为清晨的空气新鲜、污染少、氧含量高,晨练有益于健康。因此,“闻鸡起舞”的做法被众多重视养生的老年人所接受,严冬的冷空气也挡不住老人们晨练的热情,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公园、小区内晨练的老人的身影。但晨练并不等于“晨养”,晨练如果不考虑气象和环境因素,有时反而对健康有害。
冬季的日出之前,天气是非常寒冷的,此时外出锻炼,易受“风邪”侵害,极易患伤风感冒,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身体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脸部(尤其是双耳),也易受冻。冷空气对呼吸道刺激很大,更易引发疾病。
还有,冬季早晨最容易出现大雾,雾滴在飘移的过程中,不断与污染物相碰,并吸附它们。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加深加速,自然就更多地吸收了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不仅起不到增进身心健康的效果,而且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鼻炎、眼结膜炎、哮喘等诸多病症。因为冬季的大气,常有逆温层存在,这就使得空气污染物被“压”至近地层,并且处于稳定状态,不易扩散,从而使早晨成为污染的高峰期,晨练的人当然不要凑这个热闹。老年人冬季晨练最好在日出后进行,以早上九十点为宜,务必“赶迟不赶早”,最好将晨练与晒太阳结合起来。
老人晨练慢起身
起床后立即晨练也是不科学的,晨起时人体各脏器功能尚处于较低水平,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外界环境,需有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以利生理功能活跃起来。早晨起床后的几小时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医学气象学研究表明,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时间生物医学的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多在深夜和凌晨发作,而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和中风的发病率以清晨为高。
凌晨4点左右,人的心跳与呼吸速度减慢,生命活动处于最低点,此时心脑动脉的血流极缓,易致血栓形成,心脑缺血;而当清晨人从“半休眠”状态苏醒时,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升高,又易使已老化的心脑血管破裂。为防不测,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病人以及年老体弱者,冬天早晨起床前,宜躺在床上闭目养神数分钟,等头脑完全清醒、身体适应了“生物钟”节律的变化,再缓慢起来。其间,可在床上先左后右轻缓地伸伸懒腰,做些微小的活动,以确保起床及其以后的平安。
到了冬季,老年人应该进入“冬眠”,应有冬眠意识。这种冬眠不是单纯的休息,而是合理应用。因为冬天清晨气温较底,老年人心脑血管即使没有明显的毛病,但由于低温刺激交感神经,依然会导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失调,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造成血压升高。同时寒冷还会加剧血液的黏稠和缩短血凝时间,均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急病期不要晨练
并非任何老年人都能晨练,晨练也要视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千万不要为了锻炼而去锻炼。如果感到身体不适的时候,例如有感冒、发烧等症状,或者一些疾病正处于急性期或者发病期,就应该避免进行晨练,前一天睡眠状况不好的人,也不适合进行晨练。一些心率不齐、心慌心乱、肾功能不好、贫血和肝脏有问题的老年人都要注意最好不要进行晨练,或者进行一些小运动量的活动。一周中4~5天的时间进行锻炼最为科学,然后休息一两天,使身体得到恢复和缓冲。
此外,晨练前最好喝点水。因为夜晚睡眠时,皮肤及呼吸道每小时要散发20~30克水分,加上尿液的排出,晨起时已处于缺水状态,易诱发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若晨练前喝200~300毫升开水,或在温开水中加入1汤勺蜂蜜,可避免晨练诱发以上疾病和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晨练尤忌空腹,锻炼之前最好吃些粥之类易消化的食品。
保暖防寒,结伴锻炼
中风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普遍体温调节功能下降,末梢循环差,抗寒免疫能力远不如年轻时强,尤其是突然到室外锻炼,受冷空气或风寒侵袭,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受阻,抵抗力降低,致使中风发作的可能性增大,因而冷天晨练不可忽视保暖。晨练开始要多穿些衣服,戴帽子、手套等。经过10分钟暖身活动后,待身体发热时再逐渐减衣服。锻炼结束后,应擦干身上的汗水,并立即穿上干净衣服。
安全是晨练中的头等大事。要注意预防运动意外、运动创伤和中风突然发作。锻炼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将肌肉和关节活动开,避免运动量过于集中在某一部位,一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锻炼。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充分的认识,不可逞强。另外,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晨练时最好有个伴儿相互照应,并带上家里的联系方式,以防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