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首先,文章提出了产教融合是缓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矛盾的重要途径,并阐释了工程管理硕士中我国高校设置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等基本情况。然后,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出了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基本问题与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推进工程管理硕士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与措施。旨在完善以实践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工程管理硕士培养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物流工程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trend for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Firstly,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and industry demand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direction is illustrated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 China. Then, the basic problems and main reasons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raining mode are put forward under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Finally,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for promot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are proposed.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oriented by practical and applied talents, and aim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eni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alents for our country and society.
Key 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raining mode;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受各方面因素干扰,人才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不能完全相适应,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培养优秀教育人才,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高校跨越式发展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方式实现高校与产业的深度合作,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甘俊伟等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情况,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思想,提出深化校企改革、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提升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水平[2]。张彦春等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培养目标并借鉴国外工程管理硕士办学经验,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等方面对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提出对策与意见[3]。吴仁华等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为切实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团队的师资力量提供策略,同时依托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的培养,探索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师资建言献策[4]。徐水太等以“一带一路”的背景分析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现实意义,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深化师资教育改革两个方面,提出加强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措施[5]。蔡彬清等应用OTP模式,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角度进行探求,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真实的培养需求,以期实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6]。从上述分析来看,各高校应更加注重产教融合下教育教学体制的建设,本文以物流工程與管理领域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为例,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中的问题,旨在为我国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借鉴。
1 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专业设置与方向
自2019年工程管理硕士(MEM)改革后,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招生方式与培养模式开始发生改变,随着物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高校开始注重物流人才的教学培养。截至2020年7月,全国共91所院校设立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点,地区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985院校14所,占比15.38%,211院校共34所,占比37.36%。
由图1可以看出,华东地区开展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的高校数量最多,占比37.36%;其次是华北地区,占比25.27%;再次是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占比10.99%和10.00%;最后依次是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占0.08%、0.07%和0.02%。从开设学院类别来说,大都将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开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其次是交通运输学院,设立为商学院的数量也较多。从开设的研究方向来说,设置不同学院分别有其不同的侧重方向,经济管理学院侧重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企业管理和物流经济分析等方向;交通运输学院侧重于供应链优化与风险控制、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方向。 2 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尚未规范、成熟。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开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不断促进着自身教学体系的完善。2019年物流工程與管理专业调整了招生方式,之前教学体系偏向工科方向培养,主要是培养学习技术,研究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供应链协调与路径优化等工程领域,而物流工程与管理改革后则偏重于学习物流管理知识,目标为培养具有逻辑思维的管理层人才。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设立应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培养过程中缺少较为鲜明准确的教育教学体系设立,教学过程不仅会造成学生获取知识范围受限,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扰,使其对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如何进行实际运用产生困惑,最终或许会导致不利于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发展的现象出现。
2.2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资体系构建不全面。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推力,所谓“严师出高徒”也突出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在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如果缺乏优秀的青年教师,便无法将国外等优质教学资源与教学思想引入到国内,从而达不到促进国内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目的。同时,缺乏优秀的教师资源也会使教学与实践相分离,物流学科主要注重培养具有基础技能与管理知识的人才,仅有书本知识离达到教学要求相距甚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是改进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的重点。
2.3 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未统一。据有关院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只有17%左右的大学生毕业后可基本独立工作,另外83%的大学毕业生还需要利用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锻炼才能独立上岗[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如何运用有限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物流专业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高度对接,学生才能做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有问题,从而推动物流行业的向前发展。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不仅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个人才队伍的素质与水平[5]。因此,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物流专业人才,是各大高校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2.4 缺乏人才使用信息反馈机制。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与实践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教授,还需要物流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员参与,这对高校来说,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教学管理与实践方面,高校应当多听取有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的建议;在人才评估与评教调查等方面,校方也应当邀请企业员工参与。向企业输送物流人才时,企业应在与高校签订合同的同时,也与高校签约建立人才使用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适当的人才使用信息反馈机制不仅可以实现物流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与企业建立长久人才输送关系、避免物流人才的浪费,而且将物流人才的使用信息进行反馈,会反过来推进高校物流课程体制的变革,高校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更改相应的课程模式,培养更为合适的物流人才发展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校企双向互动、良性共同发展。
2.5 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校企合作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人才利用模式,学校和企业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开放式教育交流的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实现人才和市场的紧密结合。目前,国内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设立大学生科技园区、校内支持技术转让、创办校办企业、设立实习基地等[6]。这些校企合作模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园区,易出现人才培养过于区域化,不利于先进理念的引入;再如实习基地的设立,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实验过于规模化、老旧化,缺乏创新性。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无法与企业所需相匹配,企业内部耗费大量财力物力进行再培养,将会形成浪费时间与资金的现象。如果能够改善校企的合作制度,将减少物流人才流失,更为企业节约人才培养成本,达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效果。
3 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策略
3.1 形成较为规范且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较为规范且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教学材料应该围绕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与模块设定除了公共管理类课程之外,还应设定公共基础课与方向选修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处理真实突发情况的能力,结合企业自身需求创办特色专业。其次,教育实践的薄弱环节也应加强,确保在当前课程体系的规模框架下,设立前沿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与组会的形式分别进行,也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作为指导教师进行场外指导,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组会,将实践教学与系统知识相结合,培养质量高、专业性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最后,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也应适当提高。物流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加之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传统教学体系的设立大多忽视学生与教师课堂互动这一重要问题,单一强调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被动接受。如果将传统课堂翻转为趣味课堂,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将改变这一固定模式,学生更易将课堂理论知识消化,教育教学将取得良好效果。
3.2 改进教学方式,推进“双导师”制。传统课堂授课大都以课本为主,课堂案例为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本知识。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离不开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与思考。因此,高校在改进教学方式时,应注意抛弃传统固有甚至老旧的课本知识,将最新的物流知识与实际物流运作过程中发生的情况进行汇总,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案例统一授课。在完成教学方式改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的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入前沿热点问题与技术,实时更新课堂内容,实现对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的全面培养。
针对师资力量薄弱这一重点突出问题,高校要积极引进青年优秀教师,在教师遴选上,需按照国家规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规格来进行选择。在校外导师的选择上,更应该严格考察其是否符合相应标准。校内与校外导师交流方面,高校应设立一套稳定的沟通平台,利用双导师的优势来促进人才培养。“双导师”制的优点还体现在对于项目的推进与合作交流,以项目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3.3 建立学生评估与人才使用状况的反馈机制。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在向企业输送后,由于缺少相应的评估与使用状况反馈机制,高校无法接收到向企业输送员工的真实状态,这不利于后续人才培养,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脱节等现象。为此,设立相应的学生评估与人才使用反馈机制,可以改善此类状况。首先,要保证高校与企业间有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其次,建立配套的咨询服务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内容包括高校与企业两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该体系得到人才使用状况的信息,而企业也可通过该服务体系向高校传递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改进建议。最后,建立流动信息监督机制[6]。为确保高校与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建立相应的信息监督机制,保证两者间信息流通的准确,若有故意篡改、恶意破坏校企合作等现象,该监督机制可发挥其作用,可以确保校企合作长期、良性发展。
3.4 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学的核心,而企业是学生实践专业知识的场所,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格外重要,规范的校企合作制度必不可少。要形成规范的校企合作制度,首先,校企双方要达成相应的共识,高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企业以招聘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在兼顾两者目标的基础上,双方达成共识,共同为人才培养、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出努力。其次,加快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平台、提供实际演示,校企双方应积极完善教学基地相关设施设备,以便学生进行观摩学习。最后,加强双方合作监督管理。在校企双方合作时,应加强对两者合作的监管,确保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行业对人才需求进行培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5 国家强化相关扶持性金融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培养的支持力度。国家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在不违反原则性的基础上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加大对产教融合性实验基地的建设投资。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大力支持国有企业等在高校设立产教融合的实验基地,并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另外,国家也支持职业院校和高校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我国高校设置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对应策略等三个方面,对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统一梳理。研究发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仍然存在着教育教学体系不规范、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还未统一等问题。進而提出规范教育教学体系、“双导师”制以及完善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旨在为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为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琦峰. 产教融合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为例[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0,33(4):90
-95.
[2] 甘俊伟,李进军.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物流技术,2019,38(8):148-153,160.
[3] 张彦春,王孟钧,邹德剑,等. 工程管理硕士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1):119-122.
[4] 吴仁华,蔡彬清,陈群. 依托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现代职教师资的探索——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19-24.
[5] 徐水太,张超美,冯羽生. “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探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6):69-70.
[6] 蔡彬清,吴仁华,陈群. 面向产业变革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与模式分析[J]. 教育评论,2019(4):87-91.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物流工程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trend for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Firstly,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and industry demand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direction is illustrated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 China. Then, the basic problems and main reasons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raining mode are put forward under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Finally,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for promot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are proposed.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oriented by practical and applied talents, and aim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eni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alents for our country and society.
Key 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raining mode;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受各方面因素干扰,人才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不能完全相适应,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培养优秀教育人才,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高校跨越式发展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方式实现高校与产业的深度合作,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甘俊伟等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情况,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思想,提出深化校企改革、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提升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水平[2]。张彦春等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培养目标并借鉴国外工程管理硕士办学经验,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等方面对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提出对策与意见[3]。吴仁华等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为切实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团队的师资力量提供策略,同时依托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的培养,探索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师资建言献策[4]。徐水太等以“一带一路”的背景分析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现实意义,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深化师资教育改革两个方面,提出加强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措施[5]。蔡彬清等应用OTP模式,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角度进行探求,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真实的培养需求,以期实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6]。从上述分析来看,各高校应更加注重产教融合下教育教学体制的建设,本文以物流工程與管理领域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为例,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中的问题,旨在为我国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借鉴。
1 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专业设置与方向
自2019年工程管理硕士(MEM)改革后,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招生方式与培养模式开始发生改变,随着物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高校开始注重物流人才的教学培养。截至2020年7月,全国共91所院校设立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点,地区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985院校14所,占比15.38%,211院校共34所,占比37.36%。
由图1可以看出,华东地区开展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的高校数量最多,占比37.36%;其次是华北地区,占比25.27%;再次是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占比10.99%和10.00%;最后依次是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占0.08%、0.07%和0.02%。从开设学院类别来说,大都将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开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其次是交通运输学院,设立为商学院的数量也较多。从开设的研究方向来说,设置不同学院分别有其不同的侧重方向,经济管理学院侧重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企业管理和物流经济分析等方向;交通运输学院侧重于供应链优化与风险控制、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方向。 2 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尚未规范、成熟。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开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不断促进着自身教学体系的完善。2019年物流工程與管理专业调整了招生方式,之前教学体系偏向工科方向培养,主要是培养学习技术,研究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供应链协调与路径优化等工程领域,而物流工程与管理改革后则偏重于学习物流管理知识,目标为培养具有逻辑思维的管理层人才。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设立应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培养过程中缺少较为鲜明准确的教育教学体系设立,教学过程不仅会造成学生获取知识范围受限,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扰,使其对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如何进行实际运用产生困惑,最终或许会导致不利于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发展的现象出现。
2.2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资体系构建不全面。强大的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推力,所谓“严师出高徒”也突出师资力量的重要性。在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如果缺乏优秀的青年教师,便无法将国外等优质教学资源与教学思想引入到国内,从而达不到促进国内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目的。同时,缺乏优秀的教师资源也会使教学与实践相分离,物流学科主要注重培养具有基础技能与管理知识的人才,仅有书本知识离达到教学要求相距甚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是改进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的重点。
2.3 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未统一。据有关院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只有17%左右的大学生毕业后可基本独立工作,另外83%的大学毕业生还需要利用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锻炼才能独立上岗[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如何运用有限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物流专业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高度对接,学生才能做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有问题,从而推动物流行业的向前发展。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不仅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个人才队伍的素质与水平[5]。因此,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物流专业人才,是各大高校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2.4 缺乏人才使用信息反馈机制。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与实践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教授,还需要物流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员参与,这对高校来说,是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教学管理与实践方面,高校应当多听取有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的建议;在人才评估与评教调查等方面,校方也应当邀请企业员工参与。向企业输送物流人才时,企业应在与高校签订合同的同时,也与高校签约建立人才使用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适当的人才使用信息反馈机制不仅可以实现物流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与企业建立长久人才输送关系、避免物流人才的浪费,而且将物流人才的使用信息进行反馈,会反过来推进高校物流课程体制的变革,高校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更改相应的课程模式,培养更为合适的物流人才发展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校企双向互动、良性共同发展。
2.5 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校企合作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人才利用模式,学校和企业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开放式教育交流的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才,实现人才和市场的紧密结合。目前,国内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设立大学生科技园区、校内支持技术转让、创办校办企业、设立实习基地等[6]。这些校企合作模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园区,易出现人才培养过于区域化,不利于先进理念的引入;再如实习基地的设立,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实验过于规模化、老旧化,缺乏创新性。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无法与企业所需相匹配,企业内部耗费大量财力物力进行再培养,将会形成浪费时间与资金的现象。如果能够改善校企的合作制度,将减少物流人才流失,更为企业节约人才培养成本,达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效果。
3 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策略
3.1 形成较为规范且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较为规范且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教学材料应该围绕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与模块设定除了公共管理类课程之外,还应设定公共基础课与方向选修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处理真实突发情况的能力,结合企业自身需求创办特色专业。其次,教育实践的薄弱环节也应加强,确保在当前课程体系的规模框架下,设立前沿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与组会的形式分别进行,也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作为指导教师进行场外指导,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组会,将实践教学与系统知识相结合,培养质量高、专业性强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最后,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也应适当提高。物流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加之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传统教学体系的设立大多忽视学生与教师课堂互动这一重要问题,单一强调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被动接受。如果将传统课堂翻转为趣味课堂,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将改变这一固定模式,学生更易将课堂理论知识消化,教育教学将取得良好效果。
3.2 改进教学方式,推进“双导师”制。传统课堂授课大都以课本为主,课堂案例为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本知识。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离不开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与思考。因此,高校在改进教学方式时,应注意抛弃传统固有甚至老旧的课本知识,将最新的物流知识与实际物流运作过程中发生的情况进行汇总,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案例统一授课。在完成教学方式改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的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入前沿热点问题与技术,实时更新课堂内容,实现对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的全面培养。
针对师资力量薄弱这一重点突出问题,高校要积极引进青年优秀教师,在教师遴选上,需按照国家规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规格来进行选择。在校外导师的选择上,更应该严格考察其是否符合相应标准。校内与校外导师交流方面,高校应设立一套稳定的沟通平台,利用双导师的优势来促进人才培养。“双导师”制的优点还体现在对于项目的推进与合作交流,以项目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3.3 建立学生评估与人才使用状况的反馈机制。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在向企业输送后,由于缺少相应的评估与使用状况反馈机制,高校无法接收到向企业输送员工的真实状态,这不利于后续人才培养,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脱节等现象。为此,设立相应的学生评估与人才使用反馈机制,可以改善此类状况。首先,要保证高校与企业间有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其次,建立配套的咨询服务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内容包括高校与企业两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该体系得到人才使用状况的信息,而企业也可通过该服务体系向高校传递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改进建议。最后,建立流动信息监督机制[6]。为确保高校与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建立相应的信息监督机制,保证两者间信息流通的准确,若有故意篡改、恶意破坏校企合作等现象,该监督机制可发挥其作用,可以确保校企合作长期、良性发展。
3.4 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学的核心,而企业是学生实践专业知识的场所,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格外重要,规范的校企合作制度必不可少。要形成规范的校企合作制度,首先,校企双方要达成相应的共识,高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企业以招聘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在兼顾两者目标的基础上,双方达成共识,共同为人才培养、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出努力。其次,加快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平台、提供实际演示,校企双方应积极完善教学基地相关设施设备,以便学生进行观摩学习。最后,加强双方合作监督管理。在校企双方合作时,应加强对两者合作的监管,确保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行业对人才需求进行培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5 国家强化相关扶持性金融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培养的支持力度。国家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在不违反原则性的基础上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加大对产教融合性实验基地的建设投资。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大力支持国有企业等在高校设立产教融合的实验基地,并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另外,国家也支持职业院校和高校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我国高校设置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对应策略等三个方面,对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统一梳理。研究发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仍然存在着教育教学体系不规范、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能力还未统一等问题。進而提出规范教育教学体系、“双导师”制以及完善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究,旨在为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为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琦峰. 产教融合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为例[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0,33(4):90
-95.
[2] 甘俊伟,李进军.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物流技术,2019,38(8):148-153,160.
[3] 张彦春,王孟钧,邹德剑,等. 工程管理硕士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1):119-122.
[4] 吴仁华,蔡彬清,陈群. 依托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现代职教师资的探索——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19-24.
[5] 徐水太,张超美,冯羽生. “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探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6):69-70.
[6] 蔡彬清,吴仁华,陈群. 面向产业变革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与模式分析[J]. 教育评论,2019(4):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