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卦《大象传》新诠

来源 :周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代易学家对巽卦《大象传》"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的解释主要是从君民关系角度,以君子发布命令告于万民为中心,围绕着"随"有"顺"义、"巽"有"入"义、"申"有"重"义、"风"有"萌"义及"八风"各有其时以成其"养物成功"之能四个向度展开,或取其一、或相杂糅。周代铭文中常见的册命用语"■……命"为"申命"之源初义,主要表示时王对先王册命或时王前命的沿袭与维护。"申命"所代表的重命制是维系周代分封制与世卿世禄制的制度保障,也是天子掌控诸侯和臣僚的重要手段。对《大象传》"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的解读应当从君臣关系出发,其旨归在于强调时王或诸侯掌握好重命制,保持与先王册命的一贯性,处理好与诸侯或臣僚的关系,以维持统治稳定。结合出土文献对巽卦《大象传》进行解读,为深入研究《大象传》与周王室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作为近代象数易学的代表性人物,尚秉和先生的易学思想对于近日之易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尚先生对于“先天八卦”的定义,从其文本来看,尚先生对于宋明以来
学界以往对中医逻辑的证成主要是依据“基础论”进行的,即把“中国古代医学逻辑”作为一个派生理念,借助西方逻辑基本信念的支持来证成它.这种路数存在问题.明代医学家张介宾
姚兴劝道恒、道标罢道一事表明,当僧团、僧人成为政治的吸纳对象时,传统仕隐观念以及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形成的隐士与权力的互动方式,深刻影响了权力对沙门在王道政治中之定位
“借事明义”是《春秋公羊传》诠释《春秋》经义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由董仲舒点明,经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推阐,而成为贯通《公羊》学“三科九旨”诸说与《春秋》经文的无形
自古以来,关于三易众说纷纭。晚清举人王定国将图书之学与三易结合起来,认为《连山》《归藏》《周易》都是由四圣人而作,非夏、商、周三代之易。《归藏》易是先天八卦图和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图,“万物生于地而归于地”,所以《归藏》易又为地易,“地道主静而不变”,故又为不易。《连山》易是后天八卦图,为天易,“天道尚变”,又为变易。按《周易》卦序,卦皆一正一反一阳一阴,相对男女之义,故为人易;《周易》卦皆阴阳相交,故又为交易。王定国将《连山》《归藏》《周易》,天、地、人,不易、变易、交易三种三易统一起来,建立了自己统一的多
《论六家要旨》与《汉书·艺文志》中的“阴阳家”有所不同:前者中的“阴阳家”不指向邹衍,亦非司马氏家学,而是《管子·四时》、《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一系的四时教令体系。其基本框架仍然是以四时为基础,四时之大顺是其核心,“中央土”一系仍然没有与之相配的时令。邹衍则属于《汉志》的“阴阳家”,其旨虽归于仁义节俭,但其多论天地灾异,不学经艺,不应归之于儒家。五德终始说以五行为框架,五德传于谁取决于五行相胜的次序,而何时传则在于阴阳之数,配合的关键在于它们之间的类同性。五行与阴阳四时融合时别出一“季夏”来,以与土相配
《周易正义》的上篇(前三十卦)、下篇(后三十四卦)在解释格式、思想倾向等方面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张力.具体而言,与上篇相比,下篇的解释格式更为严整,注重通过固定的易例、科段对经文的层次进行划分,而这种做法较少出现于上篇.上篇通常从物象、人事两个维度来解释卦爻辞,而自下篇首卦咸疏开始,并举物象、人事的解释模式就不再出现.上篇重视对元亨利贞四德的阐发,而四德在下篇的解释中并未充分展开.自然概念在上篇中频繁出现,自然之理是上篇思想体系的枢纽,但这种观念又为下篇所无.上篇认为天地是"合体"的一元,天地具有即现象即本体
本文在海昏侯墓出土的180余枚《易》竹简中选取10枚进行释读。从释读来看,其内容主要由符号、说卦、彖、上下经、吉凶断辞五部分组成,这一体例与其他竹简《周易》存在很大差别。海昏竹简《易》是迄今所见的最早用后世通行的阴阳符号书写的文献,也是能够确定的最早在六十四卦下标注上下卦卦名的文献,对研究《易》文文本的传承与演变有重要意义。海昏竹简《易》也是首见"彖"字的出土《易》文文本,其彖文所涉六十四卦配合干支情况与清华简《筮法》传承系列既相联系,又有较大差异。海昏竹简《易》的卦名颇具特色,如今本乾作"建"、坤作"川
关于李泽厚的"情本论"和蒙培元的"情感儒学"究竟何者提出在先及其与儒学的关系等问题,学界存在争议.事实上,首先,作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情感儒学"提出的时间早于"情本论";其次,"情本论"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而非儒学;最后,"情本论"存在着"本体"概念的混乱、"情本体"与"历史本体"的矛盾以及实践展开的困难等三方面问题.而当代儒学的情感转向,通过回归儒家的情感本源观念,实现了对二元论哲学的超越.这种情感转向有着理论内部与外部的双重依据.从"新理学"到"情感儒学"再到"生活儒学"构成了当代儒学情感转向的一
作者从1400余通汉魏六朝碑刻中搜集了443条引《易》资料,然后将它们分类整理,指出其中多异体、俗体.这些资料虽然有校勘价值的并不多,但少量高频引用仍能有助于易学研究.汉魏六朝时期的大部分碑刻引坤卦卦名写作"巛",极少写作"坤";引蹇卦写作"謇".通过分析并与其他出土材料比较,文章认为早期坤卦卦名写法有两系,一系写作"巛""川",还有一系写作"坤",而清华简《筮法》和王家台秦墓易占简中坤卦卦名的写法均属于此系."謇謇"兼指言语和行为,是正直义,汉魏六朝时人并不将"謇謇"理解为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