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一、明确习作目的,为实现“交流”而习作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我国的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小学生习作的消极心理比较突出,他们对习作存在偏面认识,认为习作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为了考试得好成绩。他们主观上没有表达愿望,完全是在被动习作、代人立言,根本无法享受表情达意、与人交流的快乐。根本问题在于我们的习作教学普遍忽略小学生习作动机的诱发和培养。
教育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以满足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可见,要想改变学生习作的消极心态,必须激发学生内部积极的习作动机。而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表达动机的培养,让学生在交流需求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习作动机。
在小学生学习习作之初,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作文?”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习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应付考试,更不是为了将来当作家。习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实现与朋友之间的思想交流。正像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学生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还要让学生明白:作文要写自己真实的见闻和感受,只有说真话、实话、内心话,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表达、与人交流。如果在习作中说假话、空话,胡乱编造,不仅让读者生厌,而且自己心里也很难受不安。
通过教师引导和师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习作的意义,克服习作的思想障碍,树立积极的习作心态,为实现自我表达、与人交流而主动习作、畅快表达。
二、创设交流情境,在交流中畅快表达
1、捕捉生活场景,激活交流需求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是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的内在需求。要想在学生头脑时牢固树立为交流而习作的意识,仅仅通过教师讲述、组织讨论是难以实现的。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的海洋,将习作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联系起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感受,而这种需求常常处于潜在状态而不自知。语文教师应有一双敏锐的目光,帮助学生捕捉表达的契机,把潜在需求激活为现实需要。
书信是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我们不妨充分利用这一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实现人际交往。
“母亲节”到了,我们组织“感恩母爱”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孩子们谈一谈在自己家庭中,父母给予自己的无私的呵护和关爱,也可以给父母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然后组织大家给母亲写“感恩信”,要求学生将自己写的“感恩信”与母亲们的回信一起在班上交流。
今年,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我们组织孩子们收看报道灾情新闻和图片,让学生感受灾情的惨烈,了解灾区人民的苦难,组织学生捐款奉献爱心,并让学生给灾区孩子写慰问信。
“环保日”到了,我们组织学生给县政府、县长写建议信,就城市的卫生整治、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
正因为这些表达的需求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学生丝毫没有感到写作的烦恼和痛苦,反而却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许多话语如山涧溪流涓涓流淌、倾泄而出。
2、捕捉活动场景,诱发交流需求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撷取习作素材,引发表达需求的重要契机。学生在快乐无比的各种活动中身心格外放松、思维异常活跃,往往会产让闪亮的智慧火花,生发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倾吐表达需求。
例如,六一节快到了,我们准备在班里举办一个文艺表演活动。我对此设计了一系列由学生参与的活动。首先,征集活动方案。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可以一人单独写,也可以小组共同制定,共同修改。其次,推选节目主持人、导演,写出推荐的理由;也可以推荐表演项目,写清游戏活动规则。最后,在活动临近时,让有的小组负责写宣传海报,有的小组负责写嘉宾邀请函。活动后,要求大家写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活动场面或活动感想,在班上展示交流。
上述一系列习作活动是伴随着实践活动的推进自然而然展开的。活动的任务驱动学生产生表达需要,交流需求催生习作作品的产生,习作完全成了倾吐交流的需要,一种自然的表达。
三、创建交流平台,在交流中感悟表达技巧。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和亨利通过实验表明,信息反馈在促进学习动机方面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如果在学习反馈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快乐,由此产生的内驱力会大大强化初始的学习行为。
在习作评价这一环节,教师应对学生的交流需要给予积极而及时的回应,以此强化学生的习作动机。如何让学生及时了解读者对自己习作的回应?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亲子之间的交流反馈、网友之间的交流反馈等。最经常采用的是赏析式、交流式习作评改课。是在学生习作后继续创设延伸交流的情境,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相互评议中交流习作经验和体会,让学生真正体验写作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和智慧交流的方式,增强习作的内驱力,主动性。比如,放假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写《假日日记》的习作作业,开学第一周的习作课,我就上习作赏析交流课。一上课,我就先给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日记,让学生说说哪一篇写得好,好在哪里?哪一篇不好,又为什么?然后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假日是如何度过的,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成功日记读给大家听听,让大家评一评。教师的日记,给学生示范的不仅仅是习作技巧方面的东西,对学生影响更大的是对习作的兴趣、情感和态度。师生在相互交流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分享,体验到了交流中的成功感和快乐感,由此产生的积极心理效应会推动学生更主动习作。
此外,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要淡化“教师”角色,强化自己的“读者”角色。老师在面对学生习作时,你首先是一个读者,是学生生活经历、人生体验的分享者,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文字表达的技巧,还有语言文字背后的喜怒哀乐。老师的批语如果以一个热心读者的阅读感受的面目出现,恐怕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且让学生感到更亲切。这种读后感式的批语可以就习作内容发表看法,给予学生思想认识和价值观的引领,当然也可以对习作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予以指点。这种批改方式如与学生促膝谈心,和风细雨,娓娓道来,没有教训,没有空洞说教,无形中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习作就是一种交流,人人需要通过文章与他人交流。
四、提供展示机会,体验交流成功的快乐
怎样让学生真正确立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展示的平台、发表的机会。习作发表,既表明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作者获得了“公众话语”的权利,它会对人的写作兴趣和欲望產生巨大的刺激作用。
为学生作品提供展示、发表的机会,有许多方式。传统的形式有:优秀习作朗读、班级作文园地、校园广播站等;现代的形式更多,比如:网络论坛、博客交流、网友聊天室、校报校刊、向正式发行的报刊推荐等等。实践证明,班级编辑的《习作周报》或《优秀习作选》对小学生习作主动性的培养效果最佳地。
实践证明:学生习作如果有了展示、发表机会和可能,他们不仅会产生更加强烈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而且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将要在更大的范围内与读者进行交流,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共鸣,必须下大功夫认真写作与反复修改,他们还会自觉树立读者意识,从读者需要的角度去构思完善作品,努力实现与读者的有效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快速提高。
一、明确习作目的,为实现“交流”而习作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我国的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小学生习作的消极心理比较突出,他们对习作存在偏面认识,认为习作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为了考试得好成绩。他们主观上没有表达愿望,完全是在被动习作、代人立言,根本无法享受表情达意、与人交流的快乐。根本问题在于我们的习作教学普遍忽略小学生习作动机的诱发和培养。
教育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以满足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可见,要想改变学生习作的消极心态,必须激发学生内部积极的习作动机。而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表达动机的培养,让学生在交流需求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习作动机。
在小学生学习习作之初,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作文?”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习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应付考试,更不是为了将来当作家。习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实现与朋友之间的思想交流。正像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学生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还要让学生明白:作文要写自己真实的见闻和感受,只有说真话、实话、内心话,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表达、与人交流。如果在习作中说假话、空话,胡乱编造,不仅让读者生厌,而且自己心里也很难受不安。
通过教师引导和师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习作的意义,克服习作的思想障碍,树立积极的习作心态,为实现自我表达、与人交流而主动习作、畅快表达。
二、创设交流情境,在交流中畅快表达
1、捕捉生活场景,激活交流需求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是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的内在需求。要想在学生头脑时牢固树立为交流而习作的意识,仅仅通过教师讲述、组织讨论是难以实现的。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的海洋,将习作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联系起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内心感受,而这种需求常常处于潜在状态而不自知。语文教师应有一双敏锐的目光,帮助学生捕捉表达的契机,把潜在需求激活为现实需要。
书信是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我们不妨充分利用这一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实现人际交往。
“母亲节”到了,我们组织“感恩母爱”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孩子们谈一谈在自己家庭中,父母给予自己的无私的呵护和关爱,也可以给父母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然后组织大家给母亲写“感恩信”,要求学生将自己写的“感恩信”与母亲们的回信一起在班上交流。
今年,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我们组织孩子们收看报道灾情新闻和图片,让学生感受灾情的惨烈,了解灾区人民的苦难,组织学生捐款奉献爱心,并让学生给灾区孩子写慰问信。
“环保日”到了,我们组织学生给县政府、县长写建议信,就城市的卫生整治、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
正因为这些表达的需求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学生丝毫没有感到写作的烦恼和痛苦,反而却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许多话语如山涧溪流涓涓流淌、倾泄而出。
2、捕捉活动场景,诱发交流需求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撷取习作素材,引发表达需求的重要契机。学生在快乐无比的各种活动中身心格外放松、思维异常活跃,往往会产让闪亮的智慧火花,生发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倾吐表达需求。
例如,六一节快到了,我们准备在班里举办一个文艺表演活动。我对此设计了一系列由学生参与的活动。首先,征集活动方案。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可以一人单独写,也可以小组共同制定,共同修改。其次,推选节目主持人、导演,写出推荐的理由;也可以推荐表演项目,写清游戏活动规则。最后,在活动临近时,让有的小组负责写宣传海报,有的小组负责写嘉宾邀请函。活动后,要求大家写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活动场面或活动感想,在班上展示交流。
上述一系列习作活动是伴随着实践活动的推进自然而然展开的。活动的任务驱动学生产生表达需要,交流需求催生习作作品的产生,习作完全成了倾吐交流的需要,一种自然的表达。
三、创建交流平台,在交流中感悟表达技巧。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和亨利通过实验表明,信息反馈在促进学习动机方面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如果在学习反馈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快乐,由此产生的内驱力会大大强化初始的学习行为。
在习作评价这一环节,教师应对学生的交流需要给予积极而及时的回应,以此强化学生的习作动机。如何让学生及时了解读者对自己习作的回应?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亲子之间的交流反馈、网友之间的交流反馈等。最经常采用的是赏析式、交流式习作评改课。是在学生习作后继续创设延伸交流的情境,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相互评议中交流习作经验和体会,让学生真正体验写作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和智慧交流的方式,增强习作的内驱力,主动性。比如,放假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写《假日日记》的习作作业,开学第一周的习作课,我就上习作赏析交流课。一上课,我就先给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日记,让学生说说哪一篇写得好,好在哪里?哪一篇不好,又为什么?然后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假日是如何度过的,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成功日记读给大家听听,让大家评一评。教师的日记,给学生示范的不仅仅是习作技巧方面的东西,对学生影响更大的是对习作的兴趣、情感和态度。师生在相互交流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分享,体验到了交流中的成功感和快乐感,由此产生的积极心理效应会推动学生更主动习作。
此外,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要淡化“教师”角色,强化自己的“读者”角色。老师在面对学生习作时,你首先是一个读者,是学生生活经历、人生体验的分享者,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文字表达的技巧,还有语言文字背后的喜怒哀乐。老师的批语如果以一个热心读者的阅读感受的面目出现,恐怕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且让学生感到更亲切。这种读后感式的批语可以就习作内容发表看法,给予学生思想认识和价值观的引领,当然也可以对习作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技巧予以指点。这种批改方式如与学生促膝谈心,和风细雨,娓娓道来,没有教训,没有空洞说教,无形中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习作就是一种交流,人人需要通过文章与他人交流。
四、提供展示机会,体验交流成功的快乐
怎样让学生真正确立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展示的平台、发表的机会。习作发表,既表明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作者获得了“公众话语”的权利,它会对人的写作兴趣和欲望產生巨大的刺激作用。
为学生作品提供展示、发表的机会,有许多方式。传统的形式有:优秀习作朗读、班级作文园地、校园广播站等;现代的形式更多,比如:网络论坛、博客交流、网友聊天室、校报校刊、向正式发行的报刊推荐等等。实践证明,班级编辑的《习作周报》或《优秀习作选》对小学生习作主动性的培养效果最佳地。
实践证明:学生习作如果有了展示、发表机会和可能,他们不仅会产生更加强烈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而且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将要在更大的范围内与读者进行交流,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共鸣,必须下大功夫认真写作与反复修改,他们还会自觉树立读者意识,从读者需要的角度去构思完善作品,努力实现与读者的有效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