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扣题导入,读题审题相结合
1.出示爱因斯坦像,同学们,你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谁能说说对他的了解?(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介绍)
2.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这位科学巨人的名字。(板书:爱因斯坦)看看课题,课文只是写爱因斯坦吗?(板书:和小女孩)
3.从文题看,你认为文章应写哪一方面的内容?读了文题,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从形象入手,打开思维空间,感知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激发孩子对科学巨人的敬仰之情;本文并非写爱因斯坦伟大的科学成就,而是从与小女孩的偶然相遇、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其潜心科学,关爱孩子,童心未泯,平凡中的伟大。研读课题,从“写”的角度把解题与作文的审题有机结合起来,从研读课题启开阅读门路,引导孩子自主进入文本,探究文章内容,揣摩题文关系。
二、 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主阅读,自学生字新词。
2.出示词语,轻声自念。
蓄着裹在踱步纳闷
一撮趿拉两手一摊温柔
蓬乱穿戴肩膀一耸鬼脸
3. 朗读词语,体悟词感。
【设计意图】“寓识于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提升识字能力;透过一个个词语窗口,一串串词组画面 ,放飞想象,激活思维,培养词感。
三、 句子练读,体悟文章情感脉动
1.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最喜爱的语句或难以理解的句子,自读自悟。
2.展示朗读、质疑解惑。
▲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观察画像。导读:短短的三十八个字,勾勒出形象逼真,个性独特的老人外貌,试试,你能读出这样的情态来吗?
▲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导读:女孩为什么以为“这个人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提示关注“只见……整个……脚下”的衣着描述。)
老师范读:“……嘿!这个人简直……”(提示:体悟女孩在现实世界遇到“童话人物”时的惊讶之情。)学生齐读。
▲ 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讨论:“纳闷”是什么意思?女孩为什么“纳闷”?(提示:反问句的作用,读出纳闷的情态,强调“最伟大的人”。)
▲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男生读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讨论:第一句中两个“仍是”是什么意思?(提示:将课文前后联系起来思考。)
两句中“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以及“埋头沉思”“埋头走路”,可看出爱因斯坦在干什么?(体悟爱因斯坦沉浸在科学世界的痴迷情态。)
▲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导读:多音字“冲”的读音及解释有:chōnɡ,① 用液体浇,② 向上钻,③ 快速向前闯等;chònɡ,① 对着,向,② 猛烈,③ 凭、根据。请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读音及义项。
提示:这里又一次写到“深陷的眼窝”,仔细阅读句子,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中你感受爱因斯坦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交流感受,再次练读。
【设计意图】句子是文章情感流淌的血脉,纵横组合,有主有从,遍布文章始末;“扣读”相关句子,激活词语的生命活力,能让学生透过具体语句的读悟,自然地感受到文章情感脉搏的跳动。
四、 回读全文,理清通篇脉络层次
1.默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读读想想,交流自己的发现。
2.出示:
▲ 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 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1) 文章的写作顺序暗含其中,(板书:顺序)请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2)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每次相遇的方式不同,从“撞”到“遇”,再到“等”,最后是“每天都去”。(板书:相撞、相遇、相邀、相处)课文一步步深入,女孩一步步走近爱因斯坦,短短的时间,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从陌生到熟悉。
3.参照板书,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孩子阅读课文,既要把孩子引进文本,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内容,体悟情感,还要教会孩子“站起来”,通览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层次。这也是读中学写的有效训练。
五、 问题研讨,拓展阅读探究视野
1.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面对不同的人对爱因斯坦的评价,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出示三种评价:
▲ 父亲听后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 爱因斯坦自己说:“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 小女孩说:“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2.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评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读中生疑,是内化过程的新发现、新探求,是阅读活动的深入发展。这三种评价出自三种不同人物之口,各有各的思想内涵,各有各的评价标准,各有各的情感表达。让孩子咀嚼这些评价语言,回味全文,体悟情感,不同个体会有不同的见解,会迸发出精彩纷呈的智慧火花。
(作者单位:仪征市育才小学)
1.出示爱因斯坦像,同学们,你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谁能说说对他的了解?(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介绍)
2.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这位科学巨人的名字。(板书:爱因斯坦)看看课题,课文只是写爱因斯坦吗?(板书:和小女孩)
3.从文题看,你认为文章应写哪一方面的内容?读了文题,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从形象入手,打开思维空间,感知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激发孩子对科学巨人的敬仰之情;本文并非写爱因斯坦伟大的科学成就,而是从与小女孩的偶然相遇、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其潜心科学,关爱孩子,童心未泯,平凡中的伟大。研读课题,从“写”的角度把解题与作文的审题有机结合起来,从研读课题启开阅读门路,引导孩子自主进入文本,探究文章内容,揣摩题文关系。
二、 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主阅读,自学生字新词。
2.出示词语,轻声自念。
蓄着裹在踱步纳闷
一撮趿拉两手一摊温柔
蓬乱穿戴肩膀一耸鬼脸
3. 朗读词语,体悟词感。
【设计意图】“寓识于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中,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提升识字能力;透过一个个词语窗口,一串串词组画面 ,放飞想象,激活思维,培养词感。
三、 句子练读,体悟文章情感脉动
1.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最喜爱的语句或难以理解的句子,自读自悟。
2.展示朗读、质疑解惑。
▲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观察画像。导读:短短的三十八个字,勾勒出形象逼真,个性独特的老人外貌,试试,你能读出这样的情态来吗?
▲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导读:女孩为什么以为“这个人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提示关注“只见……整个……脚下”的衣着描述。)
老师范读:“……嘿!这个人简直……”(提示:体悟女孩在现实世界遇到“童话人物”时的惊讶之情。)学生齐读。
▲ 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讨论:“纳闷”是什么意思?女孩为什么“纳闷”?(提示:反问句的作用,读出纳闷的情态,强调“最伟大的人”。)
▲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男生读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讨论:第一句中两个“仍是”是什么意思?(提示:将课文前后联系起来思考。)
两句中“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以及“埋头沉思”“埋头走路”,可看出爱因斯坦在干什么?(体悟爱因斯坦沉浸在科学世界的痴迷情态。)
▲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导读:多音字“冲”的读音及解释有:chōnɡ,① 用液体浇,② 向上钻,③ 快速向前闯等;chònɡ,① 对着,向,② 猛烈,③ 凭、根据。请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读音及义项。
提示:这里又一次写到“深陷的眼窝”,仔细阅读句子,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中你感受爱因斯坦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交流感受,再次练读。
【设计意图】句子是文章情感流淌的血脉,纵横组合,有主有从,遍布文章始末;“扣读”相关句子,激活词语的生命活力,能让学生透过具体语句的读悟,自然地感受到文章情感脉搏的跳动。
四、 回读全文,理清通篇脉络层次
1.默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读读想想,交流自己的发现。
2.出示:
▲ 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 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1) 文章的写作顺序暗含其中,(板书:顺序)请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2)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每次相遇的方式不同,从“撞”到“遇”,再到“等”,最后是“每天都去”。(板书:相撞、相遇、相邀、相处)课文一步步深入,女孩一步步走近爱因斯坦,短短的时间,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从陌生到熟悉。
3.参照板书,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孩子阅读课文,既要把孩子引进文本,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内容,体悟情感,还要教会孩子“站起来”,通览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层次。这也是读中学写的有效训练。
五、 问题研讨,拓展阅读探究视野
1.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面对不同的人对爱因斯坦的评价,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出示三种评价:
▲ 父亲听后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 爱因斯坦自己说:“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 小女孩说:“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2.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评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读中生疑,是内化过程的新发现、新探求,是阅读活动的深入发展。这三种评价出自三种不同人物之口,各有各的思想内涵,各有各的评价标准,各有各的情感表达。让孩子咀嚼这些评价语言,回味全文,体悟情感,不同个体会有不同的见解,会迸发出精彩纷呈的智慧火花。
(作者单位:仪征市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