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与坚守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1cy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炜认为,文学应该成为商业扩张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死敌。在这个物质主义腐蚀人心的世界里,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和人心污染的双重困境,因此他选择逃离城市,拥抱土地,在广袤的野地里寻找永恒——向善的力量,从而获得生命的自由。他认为艺术家应该保持遗世独立的姿态,张炜的逃离与坚守正出自于一个作家的责任感,他所做的只为提醒我们,正是因为人性中固有的弱点难以磨灭,我们更加需要一个遥远的光点,使人心不至于太过堕落。
  关键词:张炜;你在高原;作家责任感
  “文学”是一个极难定义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甚至是每一个人,对文学的认识都有可能不同。“90年代一切纯文学多少都是‘寻根文学’”[1]、“当代文学的实质便是寻根:……寻回人们既有的本心。”[2]张炜的作品也突出地体现出这种寻根的时代特色。
  在张炜的作品中,他总在坚守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散文《野地》提到他对文学作用的认识:“文学的确是商业扩张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死敌。可见,文学家在今天不自觉地就成了浪漫的骑士。[3]”、“我不仅希望文学家,而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对这个疯狂的物质世界有一种强烈的反应,都不要与之合作。[4]”可见他的创作观指向对商业社会的反叛。所以在散文《自画像》中他提到“城市是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我最终将告别它。[5]”
  张炜笔下的土地,有着精神的象征意义。土地像母亲一样,对待万物生灵平等而博爱,土地也是至善至美的所在。所以作者一再强调他想要融入野地,回归生命最本真的状态。他苦苦寻找一种精神的永恒,这种永恒的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这正是他要坚守的东西。
  逃离城市——环境和人心的双重污染
  “游荡”正源于作者从城市的出逃,出逃者必将经历跋涉,而“游荡”为何会是“无边”的?这是因为记忆中的家园经过商业文明的重塑,也变得面目全非。被改变的,不只是附着在土地上的物质形态,更可怕的是人心的污染,这使张炜不得不在广袤的土地上不停地寻找精神的纯洁。寻找是艰难的,因为物质文明扩张的步伐是迅速的,也是无孔不入的。可怕的是人文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人心的污染,人们在利益的诱惑下,嗅觉异常灵敏,不放过任何有利可图的角落。
  毛锛岛和粟米岛是张炜在《你在高原·无边地游荡》中着重描写的两个被城市文明入侵的小岛。这两个小岛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隐藏在大海之中,如果不经过一番努力,很难被发现。“粟米岛”一节中,开篇便写到它在大海深处,只有空气极为透明清新的日子里,从岸上才能看到影子。无独有偶,毛锛岛毛锛岛上的居民,世世代代与自然相伴,和粟米岛一样隐秘:“它每年里有一多半时间隐在浓雾之中,平时相隔十里即不见踪影。[6]”
  物质欲望吞没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粟米岛是一个有传说的岛屿,曾经人们不敢登岛,大概对龟娟的传说仍心存畏惧,实际上也是对自然的敬畏。而如今,自然的传说的神秘感恰巧可以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当然也就能够充当转换成财富的卖点,“当有人将这般凶险告诉公司时,人家不仅毫无惧色,而且更加兴奋了,拍着大腿说:‘咱买的就是这个凶险啊,想想看,一个地方连点刺激都没有,那还值什么鸟钱!’”[7]
  物质欲望同样吞没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爱。对爱和性的忠贞已经成为毛锛岛原住民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而那些在城里站稳脚跟的掌握资本的人,随着他们对利益追逐着,逐渐长成一颗颗乐于蹂躏同类的可怕人心。在“公司”占领的这座岛后,为了攫取利益,强迫岛上的年轻男女卖淫。这无疑是对同类的信仰随意践踏,可见他们的内心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人的尊重和爱,更不用说对待其他生命态度了。
  作者提出的是一种现象:即从前被珍视的东西,在物质利益面前,是可以随意践踏的,道德、亲情、甚至一切往日里被坚守的人类情感都可以放弃,而屈服于利益。作者在“向故园”一节中借一个中年农村汉子的口发出人心堕落的控诉:“你们城里人心黑呀!”
  回归土地——坚守爱和平等
  如今,人们对一个地区的看法,经济的发展程度总在无意识中成为影响判断的重要因素。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往往能够主导我们的审美。“土气”和“洋气”更多是人为的定义,“土”和“洋”仅仅作为一种符号,这两个符号对应的概念是任意的,这正如语言学中的能指和所指间的关系。所以两个词中包含的轻视和羡慕的情感,实际是人们受到了物质社会的影响而做出的判断。事实上经济的发展程度对人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审美领域,在人们的评判中,甚至存在着“好”与“不好”的简单对应,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城乡对立的社会框架下,城市人的优越感是无法掩藏的。并且,这种简单的对应关系,不仅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认同,在经济落后地区人的心中,也一样是认同的。
  张炜的《无边地飘荡》同样关注到了地区经济的不平等造成的人格不平等。小说中描写了小华、荷荷、老红军的儿子和儿媳等一组被城市重塑的人物形象,大量的村民涌入城市,村子里的女孩子们不惜用肉体的交易换来金钱。如果说强迫他人卖淫、怂恿女儿进城是对“爱他人”的抛弃,那么像小华这样对城市趋之若鹜的姑娘们,则是彻底抛弃了“自爱”。这种状态下,施暴者和受暴者各取所需,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种经济的不平等造成的人格不平等当做一种常态,这让人不寒而栗。
  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来自于是否拥有权力。权力的拥有者可以影响、控制、支配他人。权力可以来自于政治地位,相对于帆帆和田连连,岳贞黎政治地位高于他们的掌权者,所以他可以随意地“挑选”某家的姑娘,使帆帆和奶奶骨肉分离、使田连连惟命是从,从而摆布他们的人生。掌权者认为他们对无权者的“看中”,实际上是一种施恩,被”看中“者应该对这样的“挑选”感恩戴德。田连连在这种话语的包裹中,成为一个彻底被奴化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工具。“权力的罪恶被那些掌权者的性格罪恶加强了,也被对那些无权的人易有的物质罪恶的恐惧加强了” [9],所以对于帆帆,岳贞黎的凌辱和对她梦想的资助,实际上使他施加在这个女孩身上的权力得到了双重加强。当然,权力也可以来自于伦理纲常的界定。岳贞黎对于凯平来说是长辈,在中国这个注重伦理孝道的社会氛围内,父母对子女情感自由的干涉被看做是常态,所以岳贞黎才可以借助父亲的身份阻止帆帆和凯平的结合,达到掩盖自己罪恶的目的。   “唯一有价值的人际关系是植根于相互尊重自由上的,那里没有支配,没有奴役,爱是唯一的纽带。”[8]要坚守的永恒的善念,正出自于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和爱。这种尊重和爱,带来平等的意识,而后才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土地是博爱的母亲,平等对待一切生灵,所以张炜要回归野地,他要寻找生命平等的所在。张炜理想中的平等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也是人和自然之间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更大的平等。他主张在文学创作时学会自然的语言,“你与庄稼稞子在一块儿,才会说它们的话,与牲口在一起,也会学到它们的话”[10]真正的艺术家,在描写自然时,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自然,而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技巧。城市的孤独就在于人类自以为是“高级生命”,肆意地侵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城市成为一片被肆意修饰过的野地,人造的虚伪装潢代替了生命的多样性,使得一切源自自然的语言戛然而止,作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寂寞。所以逃离城市、回归野地,他并不孤独,而是与更多友善的生命为伴。因此,张炜强调的回归野地,正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
  心之向往——自由的生命
  野地不仅是平等的所在,也是自由的所在。我们始终不能否人和人之间存在着不平等,也就始终不能摆脱强者对弱者的约束。然而,即便是人类社会中所谓的强者,也不能摆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约束。总之,人们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作茧自缚。野地给了生命驰骋的空间,生命在野地里才能真正拥有爱的自由、恨的自由、说话的自由、奔跑天地间的自由,那才是活的生命。
  养蜂人老憨这个人物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寄托,他的生活状态也是作者向往的自由生命的表现形式。老憨因祸得福,走上了一条不同于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换来了后半生发自内心的快乐。老憨作为养蜂人,从来没有把蜜蜂当做他的生财工具,而是当做平等的生命来看待,他和蜜蜂之间仿佛建立起了朋友的关系。当他走进自然,摆脱俗世的困扰,从此就获得了自由。
  老憨和他的同伴之间,不再受制于物质,从而实现了没有支配、没有奴役的关系,爱是他们关系的唯一纽带。这种被爱牵起的关系里,排除了恶意,留下了平等。在一个欢聚的夜晚,参与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最小的只有五六岁,奇怪的是却没有大人牵拉,全由他们自己独立行事,仿佛这儿的孩子奇怪地早熟”[11],从这所谓的“奇怪”透露出孩子的独立和自尊,这是对人的尊重,谁也不受谁的摆布。这也正体现了这个聚会消解了人的年龄、身份、性别的分界,只留下独立的、个体的人。“我咀嚼刚刚经历的这个夜晚,发现好久以来都没有这种无拘无束的敞怀大笑。这才是生活啊,这才是人的聚会和夜晚啊!“[12]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是平等的、善意的、友爱的。所以所有参加这个聚会人,都能够完全的打开自己,放下了忸怩和顾虑,才能忘情欢呼、忘情哭泣!也许这就是作者一再强调他所向往的融入“野地”的生活场景。
  聚会过后,作者发出融入野地呐喊:“我不明白那些和我一样的生命为什么要在那里留滞、满足于一种煎熬?难道他们不是只有一个人生而是有两个或更多的人生吗?” [13]融入野地,也就获得了自由的生命。虽然乌托邦、桃花源、天下大公的理想都悬于现实的空中,只能遥望,理想中也许有许多的不可能,但正如张炜所说:“人需要一个遥远的光点,像渺渺星斗。”[14]张炜通过老憨及其友人的人物塑造,营造了一个自由的世界。张炜笔下的野地就像沈从文笔下的纯美湘西,都是一个光点,以纯洁的姿态平行于现实世界,也反衬现实世界,在晦暗的现实中照亮人心。
  虽然张炜不是完美的,但在异彩纷呈的当代文坛上,他一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清洁的思想、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永恒的坚守,都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张炜的坚守正出自于一个作家的责任感,他所做的只为提醒我们,正是因为人性中固有的弱点难以克服,我们更加需要一个遥远的光点,使人心不至于太过堕落。“我相信最终还有一种矫正人心的更为深远的力量潜藏其中,那即是向善的力量。[15]”所以即使身处世俗的世界之中,也应该感觉、搜寻、依靠这种力量,这样,我们才能更多地保存人性中的善,在一个充满善意的世界里,人也就能实现尽可能多的自由。
  参考文献:
  [1][2]邓晓芒.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M].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118 .
  [3][4]张炜.野地与行吟·野地[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142.
  [5]张炜.野地与行吟·自画像[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
  [6][7][11][12][13]张炜.你在高原 · 无边地游荡[M].作家出版社,2013.
  [8]伯特兰 · 罗素 著, 李国山,等 译.自由之路· 可望实现的理想世界[M].西苑出版社,2009:30.
  [9]伯特兰 · 罗素 著, 李国山,等 译.自由之路 · 可望实现的理想世界[M].西苑出版社,2009 : 37 .
  [10]张炜.野地与行吟·野地[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131.
  [11]张炜.野地与行吟·自画像[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2.
  [12]张炜.野地与行吟·童年[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4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在学校大刀阔斧地进行,美育得到更多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注。在高中阶段,学生通常为繁重的学业压力所累而无暇顾及音乐的学习。但音乐学习是启迪智慧和陶冶心灵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高中生而言,音乐欣赏更是他们得到精神的放松,培养人文精神的方式。民族民间音乐通过文化意蕴的表达而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如何通过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辅导学生更好地留住自己文化的“根”成为了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期刊
【摘要】在信息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音乐素养是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品质素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音乐引入到各项知识的教学中,使得音乐与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有更紧密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音乐媒体活跃语文课堂的氛围,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强调音乐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正面影响与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音乐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
期刊
【摘要】在当下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的社会服务性功能更加凸显。大学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随着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促进大学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艺术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大学音乐资源服务于社会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对社会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大学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音乐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城市的音乐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和主要产业,音乐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城市音乐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并以厦门为例开展深入的讨论与分析,旨在将厦门的音乐文化建设现状、特点以及发展策略和趋势进行全面的把握,从而将厦门音乐的文化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逐渐成为厦门城市发展的重要名片,将厦门音乐文化传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军旅歌曲和军人之美的联系,探讨如何利用军旅歌曲来鼓舞军人的战斗意志、培养自豪感、深入了解革命军人特有的精神追求,利用音乐美学方法对军旅歌曲中所蕴含和体现的军人内在美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分析,从而确立军人应有的审美品位的高度和审美情趣的起点。  【关 键 词】军旅歌曲;审美品位;军人之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獻标识码】A  提到人民军队,我们就能
期刊
【摘要】二胡曲《二泉映月》是我国家喻户晓、蜚声中外的传世之作;辽宁芭蕾舞团以二胡曲《二泉映月》为素材创作并演绎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是中国舞台艺术上的精品,是一部探索民族芭蕾艺术的楷模。本文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舞剧《二泉映月》为例,对音乐与舞蹈关系作研究。  【关键词】二泉映月;音乐;舞蹈;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二胡曲《二泉映月
期刊
分明 你魁武的身躯  张贴在宽阔的赵王新渠  看那 潮涌潮落的沙滩  还反复印刷 你疲劳的足迹  怎么相信 你慢慢躺下  从此 再也不能站起  你是党纲熔炼的公仆 血液  早已融入办公桌上的党旗?  分明 你粗壮的双手  触摸着一望无际的麦浪  瞅着田垄 生机盎然的禾苗  还在滋长 你满脸的笑意  怎么相信 你闭上眼睛  从次 鼻孔就不再呼吸 你呀!  地地道道 古洼里土生土长的孩子  骨子里纯正
期刊
摘 要:散文集《寻找朗萨雯波》书写了西藏大美自然风光、丰富民俗文化和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不论是文本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彰显出作家独特文化书写以及民族情怀。  关键词:藏族散文;藏地表达;情系高原;亦庄亦谐  在当代藏族文坛,吉米平阶在多个体裁领域均成果显著。早在1980年代,就以具有先锋意识的小说创作引起文坛关注。之后热心于影视编剧与创作,成果不凡,专题片《金秋时节》反响巨大,获得国家级奖项。一
期刊
摘 要:《美哉少年》[1]是叶弥的一部成长小说。小说讲述的是“文革”时期,少年李不安随父母亲下放到农村,因为目睹父亲被批斗而弃学,最终离家出走,在流浪中成长起来的故事。“我的少年时经历过‘文革’,经历过深深地不安。所以我把小说的主人公叫做‘不安’。”[2]这似乎也预示着少年李不安将要度过痛苦的成长岁月。  关键词:创伤;李不安;温情  一、遭受的心理创伤  由于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经常被批斗、侮辱
期刊
摘 要:《说吧,房间》是林白又一部具有鲜明特征的女性写作的文本。在喧嚣的女性符号呈现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而这些都交织在文本化的语言中。本文主要从对文本进行细读分析,探讨女性写作的三个维度。  关键词:林白;说吧房间;女性写作  《说吧,房间》是林白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抒写了一个女人——南红的命运,但同时并行穿插着我的故事:离婚,失业,有了孩子,在孤独漫长的岁月中一个人的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