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地方看风景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ER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我们语文老师最为困惑的问题。近些年来,作文教学的改革非常活跃,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遗憾的是:很多作文教学研究以及教师的实际操作中,习惯将作文教学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接触得最多的也是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
  其实,选入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信息,在拟题、立意、技法、选材、语言等方面都有独具匠心之处,对提高写作技能有很大帮助。现成的课本摆在面前,近水楼台总比舍近求远实用得多。从课文里学作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管齐下,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学习故事,体味情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知识,借鉴其写作技巧,吸取思想精华,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在读课文的同时,灵活地仿照这些“例子”,学写作文。如何把作文与课文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一、汲取精华,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是例子”。课文即美文,即习作的典范。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专家和名师精挑细选之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最重要的是它們语言丰富、生动、规范,布局谋篇独具匠心。因此,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不仅要明白课文里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以课文为例子,揣摩体味别人是怎么写的:如何选择题材,确立中心,构思成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从中汲取精华。学习课文后,根据作文要求,找例子对号入座,然后进行模仿练习。
  丁有宽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要以课文为本,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借鉴,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学生就能有的放矢的仿写作文。 经过多次的仿写,学生再也不为写作犯难了,再加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经验,习作水平定会更进一步。

二、模仿课题,巧立题目


  “题好一半文”。作文的题目与文章的立意、构思的角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巧的立意、巧的构思才会拟出巧的题目,反之亦然。课文的题目有的体态美观,有的形象活泼,有的文采浓郁,耐人寻味,魅力无穷。如:在学习《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写景的作文拟题时可以运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万物当作人来写,这样容易引起他人的兴趣。

三、借鉴手法,独具匠心


  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手法各有特点。一般来说,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前后照应、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虚实相生、借景抒情等。仅“人物描写”一类,就有包括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而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作家们常常是神思泉涌,独具匠心,灵活洒脱,各有所长,写法不尽相同。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中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写法,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架子,养成良好的“文体感”,写文章就会独具匠心,得心应手。

四、品语仿句,积累创新


  写文章是一个运用语言传情达意的过程。文章的语言要求为准确、鲜明、生动、凝练,能很好地传递信息。在课文里,富有情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比比皆是。
  《语文大纲》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学生学懂了课文之后,明确课文与作文的内在联系及对应点后,就可结合本单元的导读提示,选择适当的题材,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写作方法,仿写作文。仿写就是仿照例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表现手法等进行作文训练的方法,一般来说,作文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不好到能够写好,都要经过由仿写到创作的过程。

五、积累素材,灵活运用


  学生怕作文,最怕的就是没有东西可写。指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材料,选择材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根据行文的需要将课文相关名句、语句、典故作为引子来“起兴”,以引起要说的话题或相关的主题。课本这些例子都可以充当作文的事例,因这些材料典型,阅卷老师也非常熟悉,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掌握和积累课文的名言、警句、成语,对写作也有很大的提高。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谦受益,满招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等。这些语句言简意赅,蕴涵着作者们深刻的生活体验、精辟的思想见解。我布置学生用本子专门摘记这些精彩语句,指导多读,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脑海中。学生的语言仓库越丰富,说话或习作时就越灵活,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此外,注重利用课文中的“空白”中挖掘习作训练内容,为学生安排“小试牛刀”的习作,也十分重要。课文的“空白”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测、想象。以习作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空白”补充出来,既充分地利用课文,又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的难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只待有心人去发现。实践证明:用好“课文”这处“熟悉的风景”,对写作大有裨益。把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当成“习作例文”去学习,从中挖掘文章写法的独到之处,结合课文讲授写作知识,结合课文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多样化的作文训练,日积月累,就能使学生把读与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学生就会写出优秀的习作来。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创造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倍加呵护。这种呵护就是爱。”冰心老人也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有爱就有一切。”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爱,这爱,在教育中,是一种细节的爱,是一种理解的爱,是一种包裹着智慧
期刊
“留守学生”这个近几年由兴起到耳熟能详的专业术语,已成为目前山区学校的一道风景。“学困生”也正逐渐成为他们的“专利”称呼。他们或因缺少关爱或溺爱、或因缺少家庭教育或隔代教育,导致言行不端、思想不正、学习不搞,使他们过早的成了学校的“精准扶贫”户(有的在七年级、甚而是五六年级就成了“学困生”)。学校各方面的秩序,也正因他们而发生着变化。如何教育他们、转化他们,已成为所有山区学校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期刊
自2005年毕业踏入教坛,我就一直担任着班主任工作,至今已是第十三个年头了。静下心回想自己这么多年来教过的学生,却猛然发现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曾经被众多班主任视为“洪水猛兽”的所谓的后进生。令我欣慰的是,现在的他们,早已不是原来那些调皮捣蛋、无心向学的小混混了,他们有的已经成长为新学校的优等生了,有的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正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下面我结合这些年的班主
期刊
古往今来,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是蜡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用勤劳的汗水奉献了自己培育了祖国的花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有这些华丽的辞藻,都是对教师的赞美,让我们引以为豪。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作为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班主任担负着比一般教师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对学生全面关心、全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如何教会学生质疑问难”三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阐述。目的旨在令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性,令学生可于宽松的学习环境下,主动提出并探究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此为推动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育的有效方案,明确了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学生 问题意识 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问
期刊
一、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也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据此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二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三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  据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饱含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更是文字与学生情感的撞击,
期刊
美术是高雅的殿堂,曾经是皇家贵族涉猎的领域,寻常百姓家的孩子即使审美天赋很高都与美术无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孩子学习美术,甚至成人学习美术,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学习美术的路上有你有我,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近二十年来,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美术部,后合并为培训部)(以下简称中心)坚持美术教育公益性、传统性、多样性探索,把美术教育送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孩子感受自然的美、艺术的美
期刊
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对教育对象的信任及其内在价值的高度肯定。如何运用这一理念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经过多年的实践探讨,本人用爱心为后进生点亮他们曾经黑暗的心房,让暖暖的爱流填满他们的心田。一、爱心播种,点亮心灯——唤醒  一个好的老师不是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把一个人心中的种子唤醒。  如何去唤醒孩子
期刊
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诸多头疼的问题:辍学率高,差生转化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缓慢,家长不理解,社会意见大……的确,农村教育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确实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更多的反思一下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家长不配合,是因为他们还没真正认识到知识在农村的作用;学生不知道学,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激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