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纪行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lps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月,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将每年3月28日设立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决议。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第60个年头,一个甲子过去,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弘扬,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在2019年的这个春天,本刊记者来到西藏,通过走访,倾听藏族群众真切的感受……
  1959年3月28日,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在西藏终结,由此拉开帷幕的西藏民主改革成为了西藏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动力。
  那一年,74岁的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丝·斯特朗站在布达拉宫之巅,激动地说:“我是第一个看到西藏奴隶解放的美国人,也是第一个登上布达拉宫看到解放了的拉萨的美国人。”
  斯特朗在报道中写道:“他们是那么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知道现在是‘谁种谁收’,再也不必把大部分的收成上交给他们的主子了,而且不久还要把这些地分给他们……现在他们已经摆脱了几百年来压在他们身上的枷锁。他们自由了,平等了。他们有了新生。”
  从“差巴”到“小康”
  临近中午,阳光照耀下的贡布日山积蓄着春意勃发的能量。坐落在西藏山南市克松社区的一幢藏式民居的院落内,72岁的索朗多吉一边品着香喷喷的酥油茶,一边讲述起60年前的西藏民主改革。
  “我的父母都是农奴,我8岁时也被农奴主纳入到‘差巴’的队伍中。我们种农奴主的地,给农奴主交‘差’,但这‘差’一直还不完,那时感觉一辈子也还不完。”索朗多吉说。
  那些年月,有这样感受的并非索朗多吉一家。法国藏学家亚历山大·达维·耐尔在她的《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一书中说,旧西藏,所有农民都是终身负债的农奴,他们身上有着苛捐杂税和沉重的徭役,“完全失去了一切人的自由,一年更比一年穷”。
  “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是被领主占有;就是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农奴间流传的歌谣是如此吟唱。
  现在的克松社区在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叫克松庄园,是当时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在山南的六大庄园之一。那时,每年一到开耕和秋收时候,就意味着农奴们的苦日子来了。“天一亮就得开始干活,一干就是一整天,而且干得不好还会遭到农奴主的毒打。”索朗多吉说。
  1959年5月,克松在西藏自治区工委的领导下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民主改革后,我们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第一次知道吃饱饭是什么感觉。”索朗多吉说。
  如今,索朗多吉一家住着300平方米的藏式民居,并经营着一家藏式家具合作社,家庭年收入超过60万元。“最初国家给我们家家提供贴息贷款,我就是利用这些贷款办起了家具合作社。”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再加上解放思想、勤劳肯干,克松社区涌现出索朗多吉、边巴等多位致富带头人,自家富裕的同时还带领乡亲们通过加工制造、工程承包等途徑提高收入。整个克松社区也成为了山南致富奔小康的典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改革开放40多年,克松社区从一个农奴制的庄园,成为了今天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17年,克松社区所有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克松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35.5元,是1978年的98.7倍。
  如今的索朗多吉再也不会有“还不完债的感受”。“我们知道惠从何来,也知道惠在何处。”
  西藏高原上的果蔬大棚
  藏族姑娘潘多这些日子高度紧张。
  再过几天,她负责的人参果大棚里的果子就要上市接受“市场的检验”了。潘多是中农圣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白朗当地雇用的员工,这是公司第一次种植人参果。作为人参果大棚负责人的潘多和工友们一直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呵护着这些株苗与果实。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曾经只是传统农业县的日喀则市白朗县,近几年因蔬菜大棚生产而远近闻名,当地藏族农牧民也因大棚种植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98年,白朗县政府和山东援藏干部动员村民种植大棚蔬菜,并免费提供了大棚、菜苗和技术支持。20多年来,白朗蔬菜产业不断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白朗县果蔬产业带动4071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向2765名贫困群众兑现分红资金276.5万元。”山东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白朗县委常委、副县长鞠正江说。
  白朗县是西藏自治区粮食主产县、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享有“西藏粮仓”和“高原果蔬之乡”的美誉。如今白朗县把发展万亩有机果蔬作为发展重点,2018年白朗县新建高效温室4200亩,“计划今年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预计产值达4亿元。”鞠正江说。
  白朗县果蔬大棚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县的扶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提供了有力支持。以白朗县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县城项目为例,该项目的实施流转土地为207亩,每亩2000元,每年支付给农户41.4万元,涉及农户57户30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户6人。建设过程中吸纳务工2.6万人次,发放工资520万元,解决30人长期就业,其中建档立卡15人,年人均增收5.4万元。
  在白朗中农圣域农业生态园,一座座长300米、宽20米的阳光果蔬大棚里种植着黄瓜、草莓、人参果等不同蔬菜瓜果。潘多现在每月能挣5千元工资,而来这里工作之前,在家务农年收入仅有1万元。
  “我在这里工作不仅有不错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我还学到了现代农业技术,改变了务农的理念。”潘多的话语中流露出工作带给她的收获。   “我们以往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方式是直接给他们提供技术培训,这样做的好处是农民可以直接掌握技术,但问题是农民个体往往很难对市场和风险进行把握。”鞠正江说,“而这正是规模企业的优势。我们积极引入规模企业,鼓励并支持企业雇用当地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这样边工作边学习,既能让农民获得不错的收入,还能让他们掌握技术。”
  “这种‘以工代训’的方式,提高了贫困农民的蔬菜种植技术及风险防御技能,最终增强其自主致富的能力。”鞠正江进一步解释道,“未来企业能更加专注于规模和市场,而把生产环节交给掌握了技术的农民。这是一种企业和农民都受益的模式。”
  拉萨河畔的“三有村”
  “80后”强久脸上露出了藏族人特有的腼腆与羞涩。
  在搬到三有村之前,强久一家生活在拉萨曲水镇曲蒲村的山沟里,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牧民。初中没毕业,她就和父亲轮流在山上放牧。到了年底,卖两头牦牛— 一头换粮食,一头换钱。
  “如果生病了,先骑马走十几公里,从放牧的山上到村里,然后,再在村里拦一辆手扶拖拉机,才能去到镇上的医院。”交通极其不方便。
  2016年6月,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强久一家,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关怀,和其他183户家庭,一起搬到了拉萨河畔的三有村。对强久来说,能从曲蒲村搬到三有村生活,是“最幸福的事之一”。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盖新房我们不需要出一分钱,房间里面还配上了家具,我们可以拎包入住。”强久说。
  搬到三有村后,强久经营起了一家中国移动营业厅,为周边的乡亲们辦理手机卡、话费充值、宽带交费等业务,每月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她的丈夫拉巴顿珠在外地跑运输,一年也能挣6万元。与搬迁之前比,家庭年收入翻了十几倍。
  强久有一个愿望,等孩子们再长大点儿,日子再过好一点儿,一定要带着一家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七旬老人的愿望
  60年一甲子,西藏换了人间。数据显示,60年来,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由1959年内的1.74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477.6亿元,年均增长9.5%;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797元和11450元;西藏在全国最早实行15年免费教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52%;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从35.5岁提高到68.2岁。
  3月28日,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大会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隆重举行。西藏自治区各族各界干部群众参加了集会。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在庆祝大会上说:“民主改革运动是西藏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权进步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人权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巨大进步,在世界屋脊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开启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开启了西藏人民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的新征程。”
  “今天,我要说说那吃人的旧社会,说一说家乡60年来的沧桑巨变……”拉萨市城关区夺底街道维巴村村民、71岁的洛桑平措代表翻身农奴在大会上发言。“跟着共产党,我从农奴翻了身。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跟党奔小康,和乡亲们一起建设好美丽家园,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其他文献
要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就要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深度贫困地区就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地处重庆武陵山、秦巴山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的重庆市丰都县2017年11月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1%下降到当前的0.67%。如今的丰都,正在通过产业扶贫等多种形式,实现“丰收之都”的美好寓意。深度贫困的绿春坝村通过“农旅结合”的方式,改善村容村貌,聚焦旅游产业发展,实现长效脱贫。 摄
期刊
彩虹公益与尼泊尔的故事,始于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的里氏8.1级大地震。地震之后,这个由一群热爱公益的青年人组成的中国非政府组织迅速前往参加救援,从灾后的人道救援,到儿童救助和教育公益,至今已有4年时间。  彩虹公益创立于2011年,尼泊尔大地震一年前才在中国甘肃省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2017年9月,位于加德满都的彩虹公益尼泊尔办公室正式注册成立,并开始吸纳尼泊尔当地志愿者做长期专职服务,成
期刊
《金子般的心》讲述呼图壁县呼图壁镇双桥社区居民,“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最美新疆人”王桂珍几十年如一日,关爱、帮扶有困难的街坊邻居、照顾孤寡老人的事迹。这部大戏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首次全部启用青年演员“挑大梁”演出的一部戏。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 供图  新疆曲子剧,俗称小曲子,是国家文化部认定的新疆唯一用汉语演唱的地方剧种,最早记载始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纪晓岚编著的《乌鲁
期刊
宣岩开着车在村中狭窄的街巷穿行,因为路面泥泞湿滑,拐弯时还不小心蹭到了车门。他驾驶的车,是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樊志源自费购买的。后来,樊志源回到北京,宣岩接替工作,便把车也接买了过来。“江口村实在太大,4500多名村民分布在32.6平方公里山区里。”宣岩说。江口村是广西昭平县昭平镇贫困户数、人口数最多的一个贫困村。  “进得了门,坐得下来,有茶水喝,有天聊。”对于半年多来的驻村工作,宣岩认为自己在前
期刊
一粒源自中国的种子,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2013年金秋为起点,“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承载时代使命的世纪工程,掀开了世界发展进程的新一页。  5年多来,从中国倡议上升为国际共识,“一带一路”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同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沿线国家贸易额超过6万亿美元。  两年来,首届高峰论坛形成的5大类、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全部得到落实。中
期刊
“丝途·昂扬”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首次开启“海上丝绸之路”征程,跨越老撾、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四国。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沙阿兰的一家不起眼的骑楼店里,我们见到了萧斐弘。  现年64岁的萧斐弘祖籍中国广东潮州,从小练习舞狮,后来创立了万胜行龙狮艺术制作坊,狮头等产品供不应求。萧斐弘更广为人知的称号是“马来西亚狮王”,他带领舞狮队屡屡在国际舞狮大赛中获奖,将马来西亚舞狮推向国际舞台。提及“狮王”这个称号,
期刊
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月30日上午,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
期刊
马耳他,欧洲南部一个很小的国家。首都瓦伦塔,被称为欧洲艺术之都,是无数艺术家心中的“圣地”。2018年4月27日至5月20日,中国艺术家杨志凌的个人画展“自然至道”就在欧洲艺术之都——瓦伦塔举行。  作为马耳他视觉艺术领域最重要的年度艺术大展之一—瓦伦塔国际视觉艺术节(VIVA)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至道’杨志凌当代艺术作品展”由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与瓦伦塔国际视觉艺术节主办方马耳他圣詹姆斯国家艺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的茶叶种植及茶产业的发展,都绕不过陈宗懋这个名字。  今年已经86岁的陈宗懋,是中国茶叶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也是中国研究茶叶农药残留问题的第一人。在近60年的茶研究路上,他开创了茶叶农药残留和茶园化学生态防治研究两个领域,率先提出用茶汤的农药残留水平来制定茶叶中的残留标准,取得国际公认,为中国茶叶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承担起了科学家的责任与使命,体
期刊
仅半年,这支来自中国的管理团队就使塞尔维亚的一家百年老厂扭亏为盈,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2019年一季度,企业产钢46.17万吨,全年产量有望创下建厂106年来的新纪录……  三年间,这支团队用效果打消了外界的种种疑虑,其效果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际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样板之一,为增加当地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塞尔维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支中国团队就是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管理团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