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叙述立场与历史反思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四川成都 610071。
  2013年9月,“抗战时期的文化人”学术研讨在成都举行。此项研讨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与日本“移动的战时媒体与宣传——身体?声音?映像”研究组共同主办,由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苏宁研究员、日本德岛大学教授邵迎建共同主持。日本名古屋大学准教授星野幸代、日本明治大学研究员暨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晏妮、日本关西大学教授西村正男、东京艺术大学讲师葛西周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天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陈思广和副教授周維东、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段从学和李北东等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中日双方学者围绕着“抗战时期的文化人”这一主题对文化人的叙述立场进行历史还原与历史反思,从美学、艺术、文学、音乐、话剧、电影、文化思想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
  首先,与会者从个体文化人的角度论及抗战文化体认的总体状况,让人耳目一新。段从学教授认为冯至抗战时期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旷远”,在中国现代文学“走向革命”的主流思想之外,提供了一种面对生活的丑恶与不义的人生可能。西村正男教授探讨了《玫瑰玫瑰我爱你》的脍炙人口和陈歌辛的评价问题。邵迎建教授以“国-乡”,“精英-混混”,“女性-性”为关键概念探讨了洪深的《包得行》文本并讲述了当年演出的盛况,进而指出:愈有价值的作品愈充满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精神,而愈是充满了时代的精神的作品就愈容易过时。
   另一个引起关注的观点是:关于美学与艺术史观的“碰撞”。苏宁研究员从蔡仪、洪毅然关于《新美学》的“碰撞”探讨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关于美学问题争论的独特性。两位美学家在关于美学本身、美的本质观、美感以及美的类型四个方面均有不同的看法,也是主要产生分歧之处。尽管由于战争原因“碰撞”没有能继续下去,但是,“主客体”、“美本身”、“典型论”等概念不仅没有消失,还被作为核心范畴沿用至今。星野幸代教授指出,战争年代的美学争论呈现出了文化的特殊力量。他分析了戴爱莲与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合作,并试图通过陶行知与戴爱莲一起举办的音乐舞蹈会来阐释抗战教育和抗战艺术活动的融合。晏妮教授从电影的角度,以岩崎昶与矢原礼三郎为例讨论日本文化人与中国,并尝试梳理了日本知识分子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倒向战争国策的来龙去脉。
   三是从“文化”中透视“抗战文化人”。抗战时期是中国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抗战戏剧与抗战文化有什么关系?文天行研究员认为抗战戏剧是抗战文化的艺术体现,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戏剧。他对抗战戏剧进行了总体评估,分析了抗战戏剧的文化透视,谈了抗战文化的特征。李北东教授介绍了抗战时期蒋介石力行哲学的思想渊源及在抗战时期的演变。他指出蒋介石的力行哲学始终是以国民党的党建为首要目的而出现、发展的政党哲学,也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凝聚力量和对抗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政治哲学。
   四是从历史材料挖掘中有了新发现。陈思广教授对华北沦陷区小说进行了有创见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认为因征文而起的华北沦陷区的长篇小说创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殖民主义文化的烙印;从获奖与出版的作品看,“新进”作家的长篇创作也都具有程度不一的殖民文化的意味,即便是那些反映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冲突的作品也不可避免。葛西周博士对抗战时期的报纸、杂志以及后来写的演奏家、作曲家的回忆录、传记等资料进行整理之后,结合历史资料研究抗战时期满洲的日本爵士乐演奏家、作曲家、流行歌手,揭示了抗战时期日本爵士乐演奏家、作曲家在伪满洲国的活动。
   最后,苏宁研究员主持了闭幕式并对此次学术研讨做总结发言,她认为中日之间的学术交流很有必要,在抗战文化的中心地之一的成都进行这场讨论本身就非常有意义。
  (责任编辑:潘纯琳)
  社会科学研究 2014.1.
其他文献
〔摘要〕 本研究以开放性问题让被访自由回答,并通过对文字资料的编码和内容分析,采用质化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寻普通人真实的家庭幸福观。经编码处理的家庭幸福观归为16个类别,其中强调和谐团结的为最多,健康平安和收入无忧分列第二和第三,只有3%的被访将金钱视作幸福的唯一要素。聚类分析结果将家庭幸福观的表述组合归为“感觉良好型”(感受取向)、“和谐相处型”(关系取向)和“经济安全型”(条件取向)三类
期刊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提出了要推进法治政府绩效管理。区(县)层级政府是党和政府观察和体恤民情的“窗口”和“前沿”,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和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对区(县)层级的政府法治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构建一套区(县)层级的政府法治绩效评估体系尤为重要。文章在对江苏苏北、苏中、苏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区(县)层级的政府法治绩效评估体系,
期刊
〔摘要〕 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的暂缓起诉制度,在适用案件范围、裁量依据、是否需要事先征得法院同意、处分方式、确定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廓清这些差异,并在坚持起诉法定主义为主、起诉便宜主义为辅的基础上,我国更适宜采取“暂缓起诉”而不是“附条件不起诉”的称谓。暂缓起诉制度的试点,在实体法上有刑法第37条为依据,在程序法上,可以对诉讼期间中止采取扩大解释的方法寻求依据,因而具有相当的合法性。以暂缓
期刊
〔摘要〕 政治信任——民众对于政治系统运行能够产生与其预期相一致结果的信心——被认为是联结普通公民与政治系统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根据2011年五大城市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验证制度主义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在政治信任建构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以制度绩效为核心的制度主义因素以及以威权主义、社会信任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因素同时在中国城市人的政治信任建构中发生作用。而基于国家与社会
期刊
〔作者简介〕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摘要〕 以“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为核心的社会中心主义理论体系被认为是建立在英国-美国-法国经验基础之上的,但是,对这些国家制度变迁经验的全景式研究发现,国家的重要性在社会中心主义那里被淡化了,甚至被忽视了,社会中心主义只是这些国家部分经验的理论抽象。通过对二战以后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期刊
〔摘要〕 公推直选乡镇党委成员作为竞争性、民主化选任干部的重要制度創新,在其十余年的运行过程中,逐步构建了公开透明的候选人产生机制,再造了干部选拔的民主程序、构建了闭合的权力运行回路,明确了公共权力运行的责任指向,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梳理乡镇党委成员公推直选的实践探索,总结其在提升干部工作民主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有利于为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提供来自基层社会的智慧和经验借
期刊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司法治理’思潮与多元解纷机制再司法化”(13YJC820058);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ZZHDZF12015);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中青年项目“web 2.0网络公共领域规制模式研究”(13SFB3004)  〔作者简介〕陆宇峰,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上海 201620。   〔摘要〕 网络公共领域既非“乌托邦”
期刊
〔摘要〕 中国人之最重要的生活理想之一,就是实现个人从共同体向国家的跨越,即通过其紧密的社会网络来进入官僚体制。这种生活之路之前提,同中国社会结构设计上的“官”与“民”之间的鸿沟以及功名之路有因果关系。由于中国社会不鼓励个人奋斗,因此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人与地方的促成,进而跨越成功者也让家人和地方分享他的荣耀与资源,从而构成了一种共同体与国家相互交织的运行模式。其中,官本位与家本位是社会的双重现实与
期刊
〔作者简介〕彭穗宁,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四川成都 610072。  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唐鸣教授的新著《草根民主的法律规制——村民自治面临的新问题及法律制度建设》,是一部从法律制度层面研究村民自治的力著。通观该书,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研究思路的整合式。草根主要是指与决策者相对的平民百姓,草根民主相应被界定为与精英民主相对立的基层民主。在我国,村民自治是
期刊
〔摘要〕 文学史上文类之间的关系千姿百态,文类等级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关系”之一。中国古代戏曲的等级形成之由有:情之放肆说、身之低微说、生之晚起说;具体认同之路表现为:戏曲通过与诗文求同策略达到“思齐”之旨,而凭借与诗文求异策略达到“出类”之归。“思齐”式认同之路包括:正情论、同源论、更替论;“出类”式认同之路包括:作至难、乐至最、教至深。“思齐”式认同更多着眼于“破”,跟从色彩浓厚;“出类”式认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