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缺陷”的逆向风险与控制

来源 :中国国际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w2d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零缺陷”旨在控制风险,提升质量管理水平,被众多领域的科研生产活动广泛采纳,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航天作为高风险的领域,对其尤为推崇。但随着实践的深入,“零缺陷”在航天领域中也有走向固化和泛化的趋势。这反过来催生了潜在的逆向风险,主要体现为对创新、效率、改革发展、人才成长等的抑制。对此应加以有效控制,首先应廓清“零缺陷”的属性,避免运用的误区,其次要结合实践经验,给出“零缺陷”对科研生产实践具体方面的约束性要求,同时还可以采取专业化的办法,推动专业机构、专业队伍、专业理念建设,形成不同业务在组织体系、队伍体系、文化体系上的平衡。
  [关键词]零缺陷;质量管理;风险控制;风险管理
  航天是典型的“高、精、尖”领域,本质上具有高风险特征,对质量有着至上的追求。“零缺陷”思想充分满足了这种追求,不仅广为推崇,更在航天领域的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过度解读、不设条件地运用“零缺陷”,是否也会导致逆向的风险?面对航天领域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有必要对此进行审慎的反思与分析,同时也可对其他领域提供有益的对比参考。
  1 对“零缺陷”的采纳与强化
  “零缺陷”思想自上世纪60年代初被提出以来,对质量管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精髓在于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全力预防缺陷,而非事后找出缺陷后再行弥补。在航天这样一个高难度、高成本、高风险的领域里,飞行任务一旦执行,在目前的条件下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并难以挽回、损失巨大。“零缺陷”思想与航天的任务特点需要高度契合,并成为当前中国航天科研生产规范的重要要求。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遭遇多次任务失利,一时跌入低谷。当时对此曾有多种解释,如“外因论”、“特殊论”、“失败难免论”等。这些论调看似合理,但实质上并未触及根本层面——质量管理与控制是否到位,航天工作者的履职尽责是否到位;离开这些,推因于其他“不可抗”的外因或规律都只能是一种搪塞。在当时的应对措施中,航天系统首先是抓队伍,集中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引入、强化“零缺陷”,转变对质量和管理的态度,落实质量责任制,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和质量控制水平。随后,中国航天从全局到具体的研究院、厂所各级,都将强化质量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零缺陷”也日益深入人心。
  新世纪以来,中国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运载能力大幅提升,战略装备威慑强化,神舟飞船十一次飞天、交会对接顺利实现,嫦娥玉兔奔月圆梦,北斗导航规模已具,应用卫星走出国门,产业辐射大为延展……航天的整体规模和综合影响力不断增强,大大提升了航天人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也在客观上强化了既有经验、既有文化的正当性与权威性。“零缺陷”也不止作为一种质量标准、一种认识工具,更成为一种日益巩固的强势文化;其影响不仅止于科研生产领域,还广泛渗透并体现在航天事业的方方面面。
  2 “零缺陷”的逆向风险分析
  矫枉必须过正,但过犹往往不及,其中的“度”必须在发展予以辩证地把握。作为旨在控制风险的意识导向,向“零缺陷”看齐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航天走出低谷、连获辉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僵化地把“零缺陷”视作金科玉律、不二信条,教条地执行而不充分考虑、不切实结合具体的实际需要,也会导致潜在的逆向风险,对创新、效率、改革发展和人才成长等形成一定的抑制。
  2.1 抑制创新:因循守成成主流,创新求变“不入流”
  航天活动作为一种工程实践,从科学规律的角度讲出现问题与失利的风险是始终存在的,“试错”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零缺陷”旨在全力控制并减少可能出现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反对创新。但在实践中,对“零缺陷”的恪守一旦僵化教条,不仅容易落入更愿沿袭既有经验模式、不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求稳陷阱,而且容易因为偏重关注既有型号任务的推进实施情况,弱化了对专业建设、研发创新等基础能力与战略储备的关切。
  创新意味着改变,改变就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零缺陷”作为一种认识工具,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管控不确定性,是一种风险管理的标准和追求,服务于保成功的目标;但对“零缺陷”的過度强调,将其延伸为工作目标本身,便在实际操作中成了绕开问题、规避风险的充分条件,结果不仅没有消除风险,更形成了对创新的抑制。一些型号工程人员便出现了因循胜过思变、守成强于求新的倾向,甚至出现了“唯我”的优越心理。对专业建设、研发创新等岗位人员来说,在强势的型号文化和不宽容的创新氛围中,束缚了思想与探索,不能有力支撑技术储备能力建设,无益于“非对称性优势”的形成和追赶超越的实现。
  应该看到,对创新的抑制还诱发了一种“共输”循环。技术研发或设备制造单位(部门/个人)因难以得到型号方面的认可与采用,而不愿将该技术或设备推向完善,甚至放弃了该领域的创新;型号沿袭既有成功经验模式,不能完善地满足市场需求,致使竞争力减弱,只能被动地应变,但却难以再获得有力支撑,只能继续依靠加码人力、物力来要素驱动,发展动能难以为继。长此以往,型号任务模式的惯性越来越强,改造优化愈发不易,基础能力建设和战略能力储备长期乏力,远景发展的支撑不足。
  2.2 抑制效率:成本意识淡薄,效率诉求不强
  航天的质量理念是“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这种表述在句式上是并列的,但在重要性上常被看作是递减的。首要的“政治”意义意味着,“任务成功=政治正确”经常压倒一切。这样,确保“零缺陷”、实现“保成功”往往成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工作目标,仿佛为此所采取的必要举措都是正当的、可以接受的,哪怕忽略成本、牺牲效率,甚至不计代价也在所不惜。
  作为参与市场经济的组织,改善效率、控制成本、提升发展质量是组织的本能追求。航天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需求不断激发,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拿出过硬的发展能力与创新实力,就必须在成本控制、效率提升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质量理念中的“质量是效率”一语,意指实现一次成功而避免挽救弥补的节约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实现这一次成功而透支过程的推进效率。在具体任务中,如果为了“零缺陷”而“零缺陷”,只靠在成本上加码投入,用过程效率换取目标实现,不仅损害发展质量,削弱组织科学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形成对风险的真正有效应对。   2.3 抑制发展:经营改革易受阻,综合管理难提升
  “零缺陷”作为一个旨在追求完满的规范,对其理解与实践的固化,使具体的决策与行为充满了刚性。经营改革、综合管理等工作往往需服从并服务于科研生产中心任务的“零缺陷”,这就需要其在具体的探索与改进中,以足够灵活的柔性来匹配后者的刚性需要。另一方面,受强势型号文化的影响,“零缺陷”理念也扩散并泛化成为经营改革、综合管理的标准与目标,这强化了既有成熟管理做法的刚性。于是便形成了在管理业务中柔性推力与刚性牵引的博弈,如果不能实现动态的相对平衡,管理就容易出现激进、反复、停滞甚至倒退。
  具体到经营改革,这不只是一个发展指标问题,更是一个认识问题、文化问题。要经营就要开源、节流,必须关注效率,关切成本;要改革就要求新、求变,这则与因循守成严重冲突。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在认识、对策上的应对如果不到位,一定会伴随着经营发展风险。
  具体到综合管理,管理实践的深化往往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的程度,也容易会诱发并加重保守心态。这一收敛惯性与前述刚性牵引高度同向契合,相叠加形成倍增效应。于是,要深化管理探索、改进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就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2.4 抑制个性:个体价值掩于工程异化,追求个性泯于强调共性
  人类进入工业大生产时代以来,“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深刻。相较而言,航天的工程实践链条复杂、流程繁琐、标准严格、衔接紧密,对人的异化更加显著。人首先作为工程的参与要素,首先应满足团队协作、岗位配合、履职尽责等品质,首先应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全力以赴;而对人本身的关切,如发挥能动性、释放活力、自主探索、实现成长等在淡化。“零缺陷”的嵌入与推广,加剧了这种不平衡。一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多口号响亮、目标可喜,但成效欠佳、期待落空,其症结往往在此。
  组织的生命力在于开放。开放不仅是人才要素流动的开放,更在于心态的开放、文化的开放。由于工程异化的突出效应,个性受到的同化压力更加全方位,个体自由、自主诉求在工程集同中受到抑制,个体的开放性逐渐收敛,开拓探索的能动性进而受挫,低头环顾、追逐背影成为常态,抬头看路、仰望星空难以成习。长此以往,航天人的心态和航天组织文化的开放性都会被削弱,我们的组织队伍和集体主义文化就会反遭稳健性危机。
  3 对“零缺陷”逆向风险的控制
  实践证明,“零缺陷”对航天事业取得一系列成就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是行之有效的认识工具。但应该看到,随着将“零缺陷”的要求强化、触角延伸,催生了一定的或显或隐的逆向风险。对此,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实现对所谓逆向风险的“反抑制”。
  具体来说,首先要廓清“零缺陷”的属性,避免运用的误区,其次要结合实践经验,给出“零缺陷”在航天实践中对不同方面工作的约束性要求,同时还要推动专业机构、专业队伍、专业理念建设,形成不同业务在组织体系、队伍体系、文化体系上的平衡。
  3.1 廓清“零缺陷”的属性,避免运用的误区
  应该明确,“零缺陷”思想是一种标准,是我们开展质量管理、加强风险控制应恪守的规范性要求,其“把事情一次做好”的精髓要义是科学的、有效的。但应该避免以下三个误区。
  一是标准目的化、规范教条化。基于前文分析,把“零缺陷”强化为工作目的,会使工程的目标更严更难,系统就会难以堪负,效率与稳健就会受损。而对“零缺陷”规范的教条执行,更是一种形而上的、不实事求是的做法。
  二是不加设定条件,通行通用。认识、作风的不到位是航天跌入低谷的原因之一,矫枉过正地全方位推行“零缺陷”在当时是必要的。但随着航天的持续发展壮大,应基于实践检视“零缺陷”的适应性,实事求是地改变通行通用的做法。
  三是以最高标准代替最低要求。要坚持“零缺陷”,杜绝缺陷是最高标准,避免缺陷是最低要求,是底限。从规律的角度讲,我们应守住底限,努力追求最高标准,而应反对把杜绝缺陷当作底限要求的做法,否则就会人精疲力竭、事欲速不达。
  3.2 给出“零缺陷”在航天实践中对不同方面工作的约束性要求
  “零缺陷”的精髓是必须坚持的,能够起到控制风险、控制成本、保证效率作用等,但在实践中必须对不同工作方面加以区分,匹配以不同水平的约束性要求。
  在成熟型号任务的科研生产实践中,要严控过程管理不放松,恪守全链条“零缺陷”,杜绝低层次质量问题和风险,坚决“保成功”。在“七位一体”安全工作中,也应全力做到“零缺陷”。
  在需研发、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要求的科研生产实践中,既要秉承“零缺陷”要求,确保稳妥推进,力求一次成功,又要注重控制成本、提升效率,对其考核还应给出一定的裕度。
  在專业建设、研发论证、改革创新等实践中,要将“零缺陷”用在“把事情一次做好”本身,还需做好政策承接、战略设计与方向牵引,增加工作柔性,明确职责所属,反对责任下移或“均沾”,反对事事以成败论英雄。
  在经营发展、综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其他实践中,可以将“零缺陷”作为工作标准之一,更应以我为主、主动创新,在求稳中求变,注重对既有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的持续改造,不断提升竞争力和发展效益。
  3.3 推动专业机构、专业队伍、专业理念建设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机构、专业的人来做,并匹配以专业的理念,是专业化的内在要求,有利于组织多元化发展,消减保守倾向,提升开放性水平。针对科研生产以外其他方面工作受“零缺陷”等理念固化、泛化而受到抑制的风险,可以尝试采取适度扩张的专业化的对策。如专门成立研发机构、创新特区,专门成立面向新业务的组织机构、强化资源政策配套支持,专门探索建立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引进培养和任用拔擢机制,专门梳理体系完整、强度适宜的专业理念体系,等等。
  近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院到厂所都采取了大量专业化实践,取得丰硕成效。在研究院层面,为增强基础研发与创新能力,成立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为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推动资产证券化,着眼于打造现代企业家队伍,并组织召开工作会、强化顶层战略谋划等。同时基于自身实践,做好对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体系的承接落地,建成覆盖全面、力度均衡的企业文化理念系统,使不同方面的工作都惠于理念的科学性而得以平稳推进。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已初显成效,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纪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张国航(1989—),男,汉族,山东潍坊人,政工师,博士研究生,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提出的“卡塔希斯”和孔子《论语》中论及的“兴观群怨”是中西方文论中定义文学的价值与功用的核心概念。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在对绿色建筑含义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探索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建设问题,希望对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积极的观点。 Based on the d
半石墨化自焙炭块—陶瓷砌体复合护衬技术先后在鞍钢7号(2580m~3)、4号(1002m~3)及2号(888m~3)高炉应用,这种复合炉衬兼有美国UCAR热压成型炭砖和法国“陶瓷杯”炉衬的优点,
众所用知,建筑工程的造价中约有60~70%是材料费用,因此建材的生产不能脱离建筑业的需要而独立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防水材料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主流换挡到底路在何方?  我想重新巩固一下关于主流换挡的基本观点:主流首先是一个数量概念,也就是占据主导性市场份额的产品(及品牌)才是主流。脱离销量、脱离市场份额谈主流换挡,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主流换挡就必然是指代表换挡的新产品,必须占据品类市场份额的数一数二,才叫主流换挡的成功。这就是我说过的主流换挡是大翻盘的意思所在。  显然,这样的主流换挡就像是冰川纪进入温室纪,生物物种不仅仅是进化,而是旧
摘要 美籍华裔女作家严歌苓是一位用中、英双语创作的作家,其作品因为对东方文化的独特阐释以及对东西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因而折射出复杂的人性,透析着深度的哲思和批判意识。严歌苓所创造的众多女性人物在不同的文化、政治、观念的夹缝中辗转,呈现出令人震撼的人性光芒,展示着西方世界文艺复兴以来对“人”价值观的透视。正是带着这样的文学观与女性观,严歌苓写出了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  关键词:美籍华裔女作家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