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尊重设计学科的教育发展规律,在新形势下使设计人才的培养符合创意产业发展需求,有效推进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对接,这是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解决的问题。“三师协同 三业共建”就是在促进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高设计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过程中逐渐提炼出来的人才培养新理念。
[关键词]三师协同 三业共建 卓越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红梅(1972- ),女,山东济宁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品设计。(北京 1000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6-0124-01
近些年来,“产学研合作”是推动设计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国内的设计院校围绕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各种渠道和途径的探索,主要目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提出了“三师协同 三业共建”的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三师协同 三业共建”是指由学界名师、行业大师、专业导师共同参与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规划,制订设计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专业共享社会服务和实践教学资源,为设计教育的产出搭建孵化平台。
一、三师协同,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
1.“3 1”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3 1”是指“设计前沿、行业实践、课堂教学”三种学习模式外加最后一年的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围绕教育部2012年本科教育目录中的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既重视大学各科的知识融通,由学界名师在设计思维和设计前沿给予整体的引导;另一方面,由行业导师结合行业企业生产需要,从市场和生产的角度给予学生面向实际行业需求的能力结构训练;专业课堂则由专业教师既讲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生做创意训练。这三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双向互为关系。除此之外,校内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学生创新创业的试验区,校外与行业企业共建学生创意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层次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2.创新设计项目小组培养模式。创新项目小组培养模式是鼓励外聘教授、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优秀设计团队,将最新成果带进学校,与本土设计界进行宽广和深入的合作,引进国际品牌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注入现有的设计教育中来。学界名师是兼职项目导师,行业导师和专业教师是专职项目导师,从学生中选拔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专业表达能力的学生组成创新项目小组,参与三方导师的科研教研项目,特别是行业企业的产品研发项目。项目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个人发展构想,按照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特需人才培养计划,提供自主实践项目选择,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养,使学生的设计特质得到最优发展。
3.创新专业课堂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堂培养模式是以所有在读学生为培养对象,改变传统的理论讲授、专题训练的两步走模式,结合大展、大赛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讲授、针对性训练、创新性实践三步走的普及型培养模式。目的是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培养口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多渠道创新型学习方式。
第一,“展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每年常态的大展、大赛或校企共同研发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在掌握设计基础理论和表达方法之外,直接参与展赛和项目,将理论和技能在实际项目开展中得到提升和锻炼。另外,由学生自主策划,充分利用学院展厅,举办师生系列作品展览活动。
第二,创新实践学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前一定要拿到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可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志趣和特长自主申请项目,或者参与学校、学院的各种项目,鼓励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至少有一次独立完成项目的训练,学院按照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学分认定。
第三,学生“设计沙龙”活动。根据学生兴趣,每个专业都设有“设计沙龙”,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使其成为“头脑风暴”式的交流平台。沙龙聘请行业资深专家,与师生围绕设计主题进行互动交流,沙龙成为学生了解行业设计动向的窗口、创意思维训练的重要交流平台。
第四,“多导师制”评价体系。利用产学研修平台、校内外设计工作室,建立交互式多导师机制,对参与实践环节的学生进行多导师、跨界联合指导,建立起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校内校外交互配合的指导机制。毕业设计由行业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评价。
二、三业共建,促进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有效对接
1.行业对接,构建多元化社会服务平台。根据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要求以及合作行业的发展规划,本着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在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之间搭建桥梁,为设计教育成果的转化提供孵化和产出平台。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陆续和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促进中心、北京市家居行业协会、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联合共建设计研发中心、联合培养人才基地等产学研修孵化平台,鼓励教师、学生参与到行业组织的与产业相关的各种活动,既通过国内外各种大展大赛了解设计研究前沿,又可以通过企业活动了解设计生产的一线需求,拓宽设计视野的同时也积累设计经验。
2.企业对接,构建多层次产学研修基地。很多艺术设计院校都与企业有合作的经历,或者由专业教师带队,支持学生和企业做横向课题,或者由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的实训资源,在技术技能、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给予学生锻炼机会。
第一,联合共建学生创新创业试验园区。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学生创新创业试验园区,以学生为主体,成立创业中心,把企业的经营模式完全融入学校,模拟企业的培训、财务、电商、市场营销等职位,进行创业训练,给学生提前进入职场、培养职业素养、打造自己的职业品牌、成长为合格职业人的机会。目前,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已经和北京尚潮创意纪念品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学生创新创业试验区,由该公司提供方案和需求,学生项目小组参与设计与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兴趣。 第二,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按照企业的岗位素质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特定专业素质的职业人,并结合行业资格考核拿到相应的技能证书。“订单式”人才培养并不意味着毕业后一定要从事相应的职业,而是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前了解企业文化,为将来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做好准备。
第三,协同创新特色校外实践基地。目前,依托北京国际设计周、广东设计日的资源平台,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已经和歌华集团、广东工业设计城签订了协同创新型校外实践基地的协议,为推进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的有效对接,实现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另外,学院还成立了工艺美术行业的“大师工作室”,聘请国家级、北京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为行业导师,定期举行对话大师沙龙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传统设计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工艺技术融进现代生活方式。
第四,普通的校外实践基地。普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满足学生某一课程或者某一方面实践需要的最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三师协同 三业共建”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三师协同 三业共建”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提高了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生就业面广,社会适应性强,毕业生的职业精神与动手能力获得企业普遍认同。特色协同创新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体验前沿性产品,开阔了眼界。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到社会两三年就取得不错成绩,受到业界的认同。具体来说,“三师协同 三业共建”对人才培养有以下几点意义:
1.满足了多元化的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需求。卓越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不是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而是指能够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变性、学生个体成长的差异性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形成学业企业产业一条龙,毕业就业创业无缝衔接。北京联合大学秉承“学以致用”的校训,为首都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就业是衡量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业共建所构成的多层次社会服务平台和多功能的实践基地恰恰提供了毕业就业创业的个性化就业途径。
3.实现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学界名师、行业大师担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有设计领域的研究前沿,也有设计传统的文化底蕴;行业、企业是利用先进的媒体传播技术和专业科学技术实现文化传承的力量;专业教师和专业课堂则融合两者,担当了文化传播和技能培训的角色。
[关键词]三师协同 三业共建 卓越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红梅(1972- ),女,山东济宁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品设计。(北京 1000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6-0124-01
近些年来,“产学研合作”是推动设计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国内的设计院校围绕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各种渠道和途径的探索,主要目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提出了“三师协同 三业共建”的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三师协同 三业共建”是指由学界名师、行业大师、专业导师共同参与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规划,制订设计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专业共享社会服务和实践教学资源,为设计教育的产出搭建孵化平台。
一、三师协同,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
1.“3 1”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3 1”是指“设计前沿、行业实践、课堂教学”三种学习模式外加最后一年的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围绕教育部2012年本科教育目录中的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行业企业需求,既重视大学各科的知识融通,由学界名师在设计思维和设计前沿给予整体的引导;另一方面,由行业导师结合行业企业生产需要,从市场和生产的角度给予学生面向实际行业需求的能力结构训练;专业课堂则由专业教师既讲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生做创意训练。这三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双向互为关系。除此之外,校内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学生创新创业的试验区,校外与行业企业共建学生创意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层次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2.创新设计项目小组培养模式。创新项目小组培养模式是鼓励外聘教授、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优秀设计团队,将最新成果带进学校,与本土设计界进行宽广和深入的合作,引进国际品牌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注入现有的设计教育中来。学界名师是兼职项目导师,行业导师和专业教师是专职项目导师,从学生中选拔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专业表达能力的学生组成创新项目小组,参与三方导师的科研教研项目,特别是行业企业的产品研发项目。项目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个人发展构想,按照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特需人才培养计划,提供自主实践项目选择,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养,使学生的设计特质得到最优发展。
3.创新专业课堂培养模式。创新专业课堂培养模式是以所有在读学生为培养对象,改变传统的理论讲授、专题训练的两步走模式,结合大展、大赛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讲授、针对性训练、创新性实践三步走的普及型培养模式。目的是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培养口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多渠道创新型学习方式。
第一,“展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每年常态的大展、大赛或校企共同研发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在掌握设计基础理论和表达方法之外,直接参与展赛和项目,将理论和技能在实际项目开展中得到提升和锻炼。另外,由学生自主策划,充分利用学院展厅,举办师生系列作品展览活动。
第二,创新实践学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前一定要拿到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可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志趣和特长自主申请项目,或者参与学校、学院的各种项目,鼓励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至少有一次独立完成项目的训练,学院按照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学分认定。
第三,学生“设计沙龙”活动。根据学生兴趣,每个专业都设有“设计沙龙”,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使其成为“头脑风暴”式的交流平台。沙龙聘请行业资深专家,与师生围绕设计主题进行互动交流,沙龙成为学生了解行业设计动向的窗口、创意思维训练的重要交流平台。
第四,“多导师制”评价体系。利用产学研修平台、校内外设计工作室,建立交互式多导师机制,对参与实践环节的学生进行多导师、跨界联合指导,建立起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校内校外交互配合的指导机制。毕业设计由行业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评价。
二、三业共建,促进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有效对接
1.行业对接,构建多元化社会服务平台。根据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要求以及合作行业的发展规划,本着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在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之间搭建桥梁,为设计教育成果的转化提供孵化和产出平台。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陆续和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促进中心、北京市家居行业协会、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联合共建设计研发中心、联合培养人才基地等产学研修孵化平台,鼓励教师、学生参与到行业组织的与产业相关的各种活动,既通过国内外各种大展大赛了解设计研究前沿,又可以通过企业活动了解设计生产的一线需求,拓宽设计视野的同时也积累设计经验。
2.企业对接,构建多层次产学研修基地。很多艺术设计院校都与企业有合作的经历,或者由专业教师带队,支持学生和企业做横向课题,或者由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的实训资源,在技术技能、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给予学生锻炼机会。
第一,联合共建学生创新创业试验园区。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学生创新创业试验园区,以学生为主体,成立创业中心,把企业的经营模式完全融入学校,模拟企业的培训、财务、电商、市场营销等职位,进行创业训练,给学生提前进入职场、培养职业素养、打造自己的职业品牌、成长为合格职业人的机会。目前,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已经和北京尚潮创意纪念品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学生创新创业试验区,由该公司提供方案和需求,学生项目小组参与设计与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兴趣。 第二,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按照企业的岗位素质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特定专业素质的职业人,并结合行业资格考核拿到相应的技能证书。“订单式”人才培养并不意味着毕业后一定要从事相应的职业,而是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前了解企业文化,为将来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做好准备。
第三,协同创新特色校外实践基地。目前,依托北京国际设计周、广东设计日的资源平台,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已经和歌华集团、广东工业设计城签订了协同创新型校外实践基地的协议,为推进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的有效对接,实现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另外,学院还成立了工艺美术行业的“大师工作室”,聘请国家级、北京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为行业导师,定期举行对话大师沙龙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传统设计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工艺技术融进现代生活方式。
第四,普通的校外实践基地。普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满足学生某一课程或者某一方面实践需要的最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三师协同 三业共建”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三师协同 三业共建”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提高了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生就业面广,社会适应性强,毕业生的职业精神与动手能力获得企业普遍认同。特色协同创新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体验前沿性产品,开阔了眼界。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到社会两三年就取得不错成绩,受到业界的认同。具体来说,“三师协同 三业共建”对人才培养有以下几点意义:
1.满足了多元化的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需求。卓越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不是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而是指能够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变性、学生个体成长的差异性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形成学业企业产业一条龙,毕业就业创业无缝衔接。北京联合大学秉承“学以致用”的校训,为首都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就业是衡量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业共建所构成的多层次社会服务平台和多功能的实践基地恰恰提供了毕业就业创业的个性化就业途径。
3.实现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学界名师、行业大师担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有设计领域的研究前沿,也有设计传统的文化底蕴;行业、企业是利用先进的媒体传播技术和专业科学技术实现文化传承的力量;专业教师和专业课堂则融合两者,担当了文化传播和技能培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