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评价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教师通过作业批改获得反馈信息,诊断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呢?我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现状分析
教师批改作业时会将作业本收缴上来拿到办公室,然后发下去给学生订正。学生也反映:作业发下来,一般不会主动看成绩,老师要求订正才订正;老师改得不具体,有时只知道哪道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即使订正了,考试时还是不理解;有时急于应付,偶尔也会抄袭别人的作业。我认为传统批改模式有如下几方面不足。
(一)批改符号过于单一。一般全对的用“√”,批上“优秀”,错误的用“×”,强调“订正”即可,学生只知道哪道题错了,但不知错在哪里。这种批改一方面消耗了教师大量精力,使教师没有足够时间精心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作业质量的责任心和自我评价能力缺乏。
(二)批改时间占用过多。教师整天被批改作业捆住手脚,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订正的作业……使办公室出现教师埋头批改作业的情景,而没有精力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有些老师为了便于批改,课堂作业都是讲解过后再做,作业流于形式,失去本身意义。
(三)批改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只是把订正作业当成一种任务,有的借鉴别人的正确答案,有的将老师的讲解囫囵吞枣记在本子上,因此,不能很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通过作业,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够扎实,又会再布置相关作业,这样老师和学生就陷入写作业、改作业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教学尝试
陶先生深深明白“因材施教”的道理,他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人像树木一样,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总不能要求班上学生全都成为未来的爱因斯坦,也不能苛求班里的学生全是芯片统一的机器人,做任何事情都步骤统一,因此作业批改、订正不能总是集体评讲、集中批改、统一订正、一成不变。
平时作业批改中,我坚持至少三分之一的作业本在教室里,把学生叫到身边面批。通过一段时间实践,我认为当面批改是提高作业批改有效性的很好方法和途径,有助于老师了解学情、了解教情,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
(一)丰富批改语言,提高学生订正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求,有效的激励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老师除了运用恰当的批改符号外,还可以发挥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魅力,激励学生主动订正。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准备批改谁的作业就请这位同学上来,看着我批改,对的打“√”,答题非常出色的还添上“☆”,同时向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让学生心里得到极大的自豪感;错的则在下面划上横线,不打“×”,同时鼓励学生再想想或在重点提示词语下面加注“.”,提醒学生注意,促其再动脑思考。面批时,我从不吝啬赞赏的语言和动作,用欣赏的眼光和心态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闪光点进行表扬,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自信。听到老师的表扬,感觉自己的进步,即使做错题,学生订正积极性也相当高。
(二)改变订正程序,留给学生思考空间。批改完一名同学的作业本后,我会把作业本当场还给他,让他根据老师的点拨和批改符号的提示,先分析错误原因,而我则继续下一位同学作业的批改,批改完下一位同学的作业后再听他叙述错误原因,然后指出他思考不当之处。这样既给学生再次探究、思考的空间,比起机械反复让他们把不会的题目一次再一次地订正,提高订正质量,教师又能更清楚地了解造成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在以后教学中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情感交流,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当面批改作业的时候,师生可以相互交流,如教师可以简单问问学生上课情况,对本课内容是否感兴趣,你们喜欢老师怎样讲,还有哪里没有明白,等等。个别学生思维比较慢,错题比较多,大量订正会造成他们的反感情绪,面批过程中,我一定会放下手中的改笔,和这些学生进行友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分析题目出错的原因,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思维动态,并用鼓励的语言让其加以改进,避免“来来回回”反复订正现象。发现学生有很好的解题方法,我会与学生一起分享,鼓励他创新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甚至对他提出更高要求,挖掘学生潜藏的能力,做到个性化发展,凸显批改的人文性。
三、实践效果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深感当面批改作业的确有许多好处,学生能以最快速度订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然后把订正过的答案给教师过目,并有一种成就感,记忆特别深刻,下次遇到同样的题目,出错可能性就比较小了。采用这个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成绩创造条件。
一、现状分析
教师批改作业时会将作业本收缴上来拿到办公室,然后发下去给学生订正。学生也反映:作业发下来,一般不会主动看成绩,老师要求订正才订正;老师改得不具体,有时只知道哪道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即使订正了,考试时还是不理解;有时急于应付,偶尔也会抄袭别人的作业。我认为传统批改模式有如下几方面不足。
(一)批改符号过于单一。一般全对的用“√”,批上“优秀”,错误的用“×”,强调“订正”即可,学生只知道哪道题错了,但不知错在哪里。这种批改一方面消耗了教师大量精力,使教师没有足够时间精心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作业质量的责任心和自我评价能力缺乏。
(二)批改时间占用过多。教师整天被批改作业捆住手脚,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订正的作业……使办公室出现教师埋头批改作业的情景,而没有精力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有些老师为了便于批改,课堂作业都是讲解过后再做,作业流于形式,失去本身意义。
(三)批改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只是把订正作业当成一种任务,有的借鉴别人的正确答案,有的将老师的讲解囫囵吞枣记在本子上,因此,不能很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通过作业,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够扎实,又会再布置相关作业,这样老师和学生就陷入写作业、改作业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教学尝试
陶先生深深明白“因材施教”的道理,他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人像树木一样,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总不能要求班上学生全都成为未来的爱因斯坦,也不能苛求班里的学生全是芯片统一的机器人,做任何事情都步骤统一,因此作业批改、订正不能总是集体评讲、集中批改、统一订正、一成不变。
平时作业批改中,我坚持至少三分之一的作业本在教室里,把学生叫到身边面批。通过一段时间实践,我认为当面批改是提高作业批改有效性的很好方法和途径,有助于老师了解学情、了解教情,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
(一)丰富批改语言,提高学生订正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求,有效的激励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老师除了运用恰当的批改符号外,还可以发挥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魅力,激励学生主动订正。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准备批改谁的作业就请这位同学上来,看着我批改,对的打“√”,答题非常出色的还添上“☆”,同时向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让学生心里得到极大的自豪感;错的则在下面划上横线,不打“×”,同时鼓励学生再想想或在重点提示词语下面加注“.”,提醒学生注意,促其再动脑思考。面批时,我从不吝啬赞赏的语言和动作,用欣赏的眼光和心态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闪光点进行表扬,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自信。听到老师的表扬,感觉自己的进步,即使做错题,学生订正积极性也相当高。
(二)改变订正程序,留给学生思考空间。批改完一名同学的作业本后,我会把作业本当场还给他,让他根据老师的点拨和批改符号的提示,先分析错误原因,而我则继续下一位同学作业的批改,批改完下一位同学的作业后再听他叙述错误原因,然后指出他思考不当之处。这样既给学生再次探究、思考的空间,比起机械反复让他们把不会的题目一次再一次地订正,提高订正质量,教师又能更清楚地了解造成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在以后教学中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情感交流,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当面批改作业的时候,师生可以相互交流,如教师可以简单问问学生上课情况,对本课内容是否感兴趣,你们喜欢老师怎样讲,还有哪里没有明白,等等。个别学生思维比较慢,错题比较多,大量订正会造成他们的反感情绪,面批过程中,我一定会放下手中的改笔,和这些学生进行友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分析题目出错的原因,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思维动态,并用鼓励的语言让其加以改进,避免“来来回回”反复订正现象。发现学生有很好的解题方法,我会与学生一起分享,鼓励他创新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甚至对他提出更高要求,挖掘学生潜藏的能力,做到个性化发展,凸显批改的人文性。
三、实践效果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深感当面批改作业的确有许多好处,学生能以最快速度订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然后把订正过的答案给教师过目,并有一种成就感,记忆特别深刻,下次遇到同样的题目,出错可能性就比较小了。采用这个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成绩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