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话语的创新表达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l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体话语建构中,以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为依托,以电视节目为话语载体,对严肃的理论话语进行媒体创新表达,已经成为全新方向和重要路径,央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就是此类节目的典范。本文通过对其特色进行梳理总结,期望能够加深对此类节目的理论认识,为其后续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理论话语 创新表达 特色范式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一档旨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论述中的用典的节目,在央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平台上播出。节目章节分为《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国无德不兴》《国之本在家》《报得三春晖》《只留清气满乾坤》《绝知此事要躬行》《腹有诗书气自华》《恶竹应须斩万竿》《天下之至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等12章。节目展现了“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家风”“德”“孝道”“共产党的修身”“实践观”“劝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人才观”“信念”“外交”等习近平總书记的重要思想。节目播出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很多网友表示每天按时收看,从节目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纷纷进行点赞收藏。2019年2月,该节目获评国家广电总局2018年第四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该节目是如何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古今结合,彰显时代主题
  典故,原是汉代长官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又指旧制、旧历。多用于描述历史人物、典章制度。“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这段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的描述,就是“典故”这个名称最早的来源。
  “用典”的含义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可以含蓄但丰富地说明想要传达的内容和思想。南朝文论家刘勰曾经诠释过“用典”,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描述“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具体含义是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古人讲究“用典”时,既要能准确传达要表达的含义,又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不能太过突兀,应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一样,这样才是佳作。
  如何借助典故进行文化的转换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本人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习近平总书记把一些中国经史典籍中的佳句融合进很多重要讲话、重要访问和文章中,并且和朴素的大众化语言相结合,让这些经典再一次走入大众视野,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里,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民”的牵挂在节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民”这个概念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203次。历史上,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一枝一叶总关情”、《管子·牧民》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万斯大《周官辨非·天官》中“利民之事,丝发必行;厉民之事,毫末未去”等经典语句和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的渊源、习近平总书记被焦裕禄同志感动的故事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为民”的理解相互映照,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文化“治民”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政治智慧。
  第二期节目的主题为“仁政”。“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分别出现在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相关讲述中、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会上的相关讲述中、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相关讲述中。其实,百姓对于“仁政”的理解是有限的,可能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的这三句典故,不甚理解。节目讲述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典故,以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故事,讲述了唐太宗为实现“贞观之治”所做出的努力。以古鉴今,让更多人去理解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治国理念。
  二、定位大众,反映社会现实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以及意味深长的故事。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强调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悠久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基石。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刻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进行创造性发展,但无论如何变化,其根本都离不开社会现实,离不开真实、细小的故事。
  在第四集中,节目的主题是“家风”。我们人人都有父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听过的话。这说明家庭教育在个人发展中十分重要。“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和家庭中,更能影响到整个国家。也因此,家庭教育不仅是每个家庭的私事,更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事。这一集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句子引起了每个人的共鸣。例如,“爱子,教之以义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现场主持人让在场的观众分享自己的家风,大家在谈起自己的家风时,都怀着一种崇拜和自豪的感情,因为他们明白,是自己的家风塑造了自己,让自己拥有了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而此时,观看节目的观众也一定会回忆自己的家风,并去反思如何将自己家风中好的一面继续弘扬下去。这样不仅让观众能够学习到内容,同时,也让观众去思考自身,扩大了节目的效果。每一集的专家解读中,也并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晦涩的讲解,而是讲解一个个小故事,并辅以现代故事进行解读,深入浅出,让人感觉十分“接地气”。
  三、表达独特,还原故事现场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文化自信,很多节目也因此诞生。此节目以“用典”为基础展开。节目每一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三个短视频为引入,邀请思想解读人和经典释义人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用典进行讲述,讲述内容的出处,并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用典时所表达的深刻含义。熟悉《百家讲坛》的观众们都知道,《百家讲坛》往往是由一位学者进行讲述,而这次《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则打破了以往的模式,用多人、多样的方式进行讲述。因为既讲述经典,同时又阐述思想,仅仅依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并不仅仅是借用了这个典故,更多的是站在新时代的角度,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情况进行了创新发展和创造转化。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仅是对这些句子进行了阐释,更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而更重要的是,节目组还邀请到了一些事件的亲历者来到现场。第一集节目就邀请了梁家河村民张卫庞,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搭伙村民。张卫庞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做过的事。“他做了很多的事,这些事让农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因为这样,他要走的时候大家都很不舍。在照相馆拍纪念照片时,大家是我五毛、你三毛地凑够了五块多的照相钱,就为了留个纪念”。“他跟过去比没有变,再糙的饭他都能咽得下,再穷的老百姓他都看得起,现在还是这个样”。这些真实又质朴的话让很多人听了都不禁潸然泪下,扩大了节目效果,据分析,每次到讲述真实故事的环节,总是收视率最高的时候。现场还邀请学生进行发言、讲述,有的是讲述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有的是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主持人将一个个环节串联起来,不断启发现场观众进行发言,并言简意赅地总结观众和专家的发言,大大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效果。通过专业诵读,升华了整场节目的认知,余音绕梁,让人不禁陷入久久沉思,意犹未尽。
  四、立体传播,形成广泛共鸣
  首先,视频平台优势独特。节目组选取的搭载平台为《百家讲坛》。该节目2001年7月9日首次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栏目选取观众最感兴趣、最吸引人、最前沿的选题,涉及文化、医学、经济、军事、生物等多个方面,并逐渐以文化主题,更多涉及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这一节目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通过深入点评讲解,实现历史知识的深入传播。《百家讲坛》走过了17年的历史,这一节目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拥有了一大批忠实观众。同时,《百家讲坛》以往的内容也多以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为主,是十分合适的搭载平台。
  其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是一档弘扬主旋律的电视节目,不仅在线上引发了观众们的广泛讨论,更在线下掀起了一阵学习的热潮。例如,云南省委办公厅举办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学习交流会。学习交流会中,省委办公厅党员干部对节目主旨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撰写了心得体会。这次交流会让党员干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的党员干部还结合工作实践和身边案例,运用小课程、小视频等形式,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而线下诸多报刊、网站,如时政网、人民网等也在节目播出后对很多专家、基层工作者、网民等进行了采访,大家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大大扩大了节目的传播范围和广度。
  最后,社交媒体多线并进。《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除了在视频平台之外,还采取了微信端和微博端同时开展宣传传播的方式。例如,“平语近人用典”“平语近人”“平语近人学习心得”等微信公众号,“求是”等微博账号上传播有关内容。同时,利用互联网与电视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种渠道的宣传融合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节目利用现场观众的互动等制作话题,形成话题营销,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节目,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典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用典故表述的人,其实不仅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更是在同千万个看法融合,他是历史智慧的传承,延续着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深邃思想。而他所传递的声音融合了历史的声音,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習近平总书记通过“用典”,回顾了中国历史,传承了中国传统。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总结经验,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张红军,朱浩然.融合·引领·阐释——2019年中国广播电视和视听传播研究重要主题回顾[J].编辑之友,2020(02).
  [2]张恒军,唐润华.中国价值观全球传播的新契机和新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8(03).
  [3]朱良志.电视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传播要素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9(03).
  [4]曹默,凌昊莹.《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叙事创新[J].电视研究,2019(01).
其他文献
摘要:全国两会一直是媒体在报道理念、技术、内容上创新争优的重要场域。面对2020年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特别两会,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以理念创新为依托,广泛使用新技术新手段,结合业界一流的智能化生产流程,实现了议程报道数量不减、品质提升,成为融媒时代两会报道的新示范。  关键词:2020全国两会 两会报道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融媒产品  2020年5月21日,备受瞩目的2020全国两会正式召开。一年
期刊
摘要:《我们的歌》邀请两个时代的歌手同唱一首歌,寄希望于用音乐的形式打破代际,实现综艺节目对社会问题的观照。嘉宾通过盲选的方式组合配对,完成综艺节目对音乐本身的回归。老少两代共同演绎经典歌曲的过程中,对现代元素的借鉴与融合又揭示了传承与创新之间互为基础的关系。节目组对舞美设计、歌曲编创与合唱选配等艺术性元素的把控,共同成就了这档爆款综艺节目。本文拟从节目的时代性、创新性与艺术性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成功
期刊
摘要:先进典型报道是主流媒体进行正面宣传、有效引领舆论的重要形式。本文立足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结合笔者在《党建》杂志的实践,探讨增强先进典型报道效果的方法和路径,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主流媒体 典型报道 真实性 《党建》杂志  先进典型报道是我党新闻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无
期刊
摘要: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对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意义重大。本文以人民网、新华网推特日文账号为例,考察在精准化成为国际传播特征、媒体融合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中国主流媒体发挥新媒体优势对日精准传播的现状,通过对成效与不足的剖析,探讨进一步提升中国主流媒体对日传播效果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主流媒体 对日精准传播 人民网 新华网 推特  在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从2000年开始
期刊
摘要:全球化时代,为进一步深化中外交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英语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语言,英文报纸也同样拥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尤其是在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的时代语境中,英文报纸必须要站在时代制高点,以前瞻性、全球化思维,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优化对外传播策略,全面释放自身在对外宣传中的优势效能。笔者通过对《中国日报》的发展实践研究,来探讨我国英文报纸的对外传播策略。  关键词:英文
期刊
摘要:在社会协同大扶贫格局中,主流媒体扮演着脱贫攻坚信息“传声筒”和舆论引导者的角色。本文以《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专栏为例,探讨脱贫攻坚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响亮发声、触达受众,为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创新脱贫报道、引导舆论提供借鉴。  关键词:主流媒体 《人民日报》 脱贫报道 传播效果  近年来,主流媒体加快融合步伐、寻求渠道突破,通过优质内容和自有平台二元驱动,在更深层面感知受众、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行业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但同时也有着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中国教育报刊社凭借其权威性、影响力、行业资源和用户群体,走出了一条媒体融合、数据赋能和服务升级的特色发展之路,为我国行业媒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 行业媒体 创新路径 中国教育报刊社  行业媒体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解读行业政策、传递行业资讯、服务行业发展等一系列的重要职责。但近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微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原创短视频内容平台二更的系列微纪录片,坚持以社会主流价值为导向,关注小人物、透视大社会,通过制作有温度的内容,传播深入人心的普适价值观,赢得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二更通过整合全网传播矩阵,用公益微纪录片撬动主流媒体资源,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由此探索出微纪录片持续发展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全媒体 微纪录片 主流价值观
期刊
摘要:阅读是一种个人化的认知行为,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群和社会的文化活动和现象。阅读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其所倚赖的生理基础和其所伴生的消费活动都是物质维度的;阅读是社会成员自组织的利器,但也是开展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阅读社会学》一书从社会学视角研究阅读,深入、系统地揭示了阅读作为一种复杂人类活动所具有的丰富维度。  关键字:阅读 阅读社会学 认知 文化消費  阅读是人类通往精神和意义世界必
期刊
2015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提到,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戰略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