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教贵善问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y76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很多不良现象。常见的有:问题“多”,一个接着一个,狂轰滥炸满堂问,导致学生疲于应答,缺乏独立思考;问题“急”,没有时间缓冲,导致学生急于应答,无暇深入思考;问题“难”,使劲跳也摘不到“桃子”,学生茫然不知;问题“浅”,学生只是机械地用“是与不是”或 “对与不对”来回答,知其然却未必知其所以然;问题“碎”,提的问题天马行空,“脚踩西瓜皮,问到哪里是哪里”,学生听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这些不恰当的提问极易使教学陷入“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怪圈,而生本课堂则成了一句空话。
  在生本课堂理念指导下,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登堂入室”。教师的提问是把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求知的桥梁, 学生闻而知之, 不如思而得之。学生在这个“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思维。学习过程则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创设情境,寓“问”于“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引用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短
  首先,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因为一节课的主要时间应该用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上。
  案例:《运动和摩擦力》一课教学片段
  走进教室时,教师脚底一滑,差一点摔倒。学生哄堂大笑。
  师:老师为什么差一点摔倒?
  生:老师的鞋底打滑了。
  师:老师的鞋底为什么会打滑?
  生:老师的鞋穿旧了,鞋底磨平了。
  师:那老师明天就去买一双新鞋来。新鞋的鞋底是怎么样的?
  生:鞋底有凸出的花纹。
  师:为什么鞋底要设计花纹?
  生:可以增大摩擦,走路时就不会摔倒了。
  师:对了。由于鞋底的花纹增大了摩擦,我们行走时才不容易摔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运动时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这个导入花了不到2分钟,却向学生展示了发生在身边的“运动和摩擦力”。整个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探究摩擦力的状态。
  (二)趣
  其次,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充满童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必须把教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
  案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教学片段
  师:从前,灰太狼是个“妻管严”,它偷偷藏了私房钱。可是,灰太狼记性很差,于是把藏钱的地方写在一张藏宝图上。老师费尽千辛万苦得到了这张藏宝图,现在把它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生:这张藏宝图看上去和普通的纸并没有区别啊!
  师:藏宝图里当然藏着玄机了。老师试着用一瓶神水解开这个秘密。
  (教师拿起一个贴有“东方神水”标签的小瓶示意给学生看,接着念了一声“芝麻开门”,然后把“神水”喷在了白纸上)
  生:看到了,在枕头里。
  师: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吗?
  生1:我觉得神水很神奇。
  生2:我认为白纸肯定不是普通的白纸。
  (学生对“白纸有问题”还是“神水有问题”争论得各不相让)
  师:同学们,仅仅是争论能出结果吗?
  生:不能,科学结论一定用实验证据来证明。
  在开展探究活动前,教师像个高明的魔术师,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
  (三)巧
  再次,问题情境的创设除了课前精心准备外,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小插曲”,不应视作节外生枝,或干脆熟视无睹,而应运用教育机智,就地取材创设来自课堂现场的问题情境。
  案例:《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学片段
  一个学生向教师打小报告:“老师,W上课玩饮料瓶。”教师一看,W确实正拿着一个装了水的饮料瓶发呆,同时教师还留意到饮料瓶瘪了进去,于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师:W,为什么你手中的瓶子瘪进去了?是坏了吗?
  W: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早上是妈妈装的热水,当时瓶子是好好的呀!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W解开这个疑惑吗?
  生:瓶子里的热水冷却后体积缩小,瓶子就缩回去了。
  师:W,早上你妈妈装的热水是满满的吗?
  王飞:没有装满,还留了一截是空的。
  师:同学们,瓶子里除了热水以外,还装着什么呀?
  生:还有空气。热水冷却了,空气也跟着冷却了,是空气体积缩小使瓶子缩回去了。
  师:仅仅是空气会冷缩吗?
  生:水和空气遇冷,体积都会缩小,但是空气冷缩的现象比水要明显得多,所以主要是空气冷缩造成瓶子缩回去了。
  课堂上的“小插曲”经过巧妙处理后反而成就了一段师生共鸣的和谐曲。可见,问题情境无处不在,缺少的是教师的合理发掘。
  二、灵活提问,事半功倍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歌德则认为:“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得提出聪明的问题。”同样的问题,这么问,可能是“一潭死水,波澜不惊”,换个方法问,则“一石激起千层浪”。可见,提问方法虽多,但只有灵活应用才能屡试不爽。
  (一)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法   对自然界考察越深入,我们就越能发现,在大自然复杂的表象下,隐藏着本质的简单。同样,提问也要做到简洁明了,直指目标。
  案例:《认识空气》一课教学片段
  教师拿出一卷保鲜袋,撕下一个袋子。
  师:保鲜袋里有什么?
  生:什么也没有。
  教师把保鲜袋抖几下,保鲜袋鼓起来了。
  师:现在保鲜袋里有什么?
  生:空气。保鲜袋鼓起来是因为空气跑到里面去了。
  大道至简,教师的提问也要深入浅出,删繁就简,化难为易。
  (二)循循善诱,拾级而上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总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步步深入,具有特定的逻辑性。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循序渐进,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水和水蒸气》一课教学片段
  玻璃杯放了冰块后,杯子外壁会出现小水珠,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教师给每组两个相同的杯子,装上同样多且温度也相同的温水。同时,分别盖上一片加热过的玻璃和一片冷的玻璃。隔一会儿,让学生观察两片玻璃上产生的现象。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了吗?
  生:冷的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
  师:热的玻璃片上也有吗?
  生:没有。
  师: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啊?
  生1:杯子里的水蒸气变的。
  生2:不对,应该是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片形成的,因为同样的杯子热玻璃片上没有产生小水珠。
  师:刚才装了冰块的玻璃杯,外面的水珠是哪里来的呢?
  生:应该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块”变的。
  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一步步引导,让学生自主推断出水蒸气遇冷可以凝结成小水珠这一知识要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欲擒故纵,迂回前进法
  对于一些疑难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先暴露出来,再另辟蹊径找到问题的出口。
  案例:《传热比赛》一课教学片段
  师:当我们用手摸课桌的桌脚时,感到很凉快,但是摸桌面时,却感觉并不凉快。这是为什么呢?
  生:可能桌面温度高,桌脚温度低。
  师:课桌在教室里放着,桌面和桌脚应该都是接近室温的吧。
  生:桌面是塑料做的,桌脚是金属做的,可能和材料的不同有关吧。
  师:人体的温度和课桌的温度相比,哪一个温度高一些?
  生:昨天我看了天气预报,今天的最高气温是15℃,而体温有37℃,所以我觉得人体的温度要高一些。
  师:热是怎么传递的呢?
  生: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师:金属和塑料相比,谁的传热本领好啊?
  生:我明白了,桌脚是金属的,传热本领好,把手上的热量吸去了,所以手感到凉凉的。而桌面是塑料的,传热本领差,所以手就不会感到凉凉的了。
  上述案例中,直觉与客观事实产生了矛盾,学生原有的认知受到强烈的冲击。教师却启而不发,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纠正了错误的前概念,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抓住时机,合理追问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追问则是关注学习过程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次开发,回答肤浅的要追根,回答错误的要追错,回答正确的要追因。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保持连贯性。随着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也向着“不仅知其一,而且知其二;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追问的时机。
  (一)在出现错误之时追问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差错不足为奇。这时,教师不应以一个“错”字堵学生的嘴巴,更不要急着把正确答案和盘托出,而应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
  案例:五下科学作业本《沉与浮》单元练习中“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铜块,放入水中的浮力大小是一样的”。
  生:是错的,它们的浮力不一样。
  师:铁块和铜块放入水中,它们的沉浮状态一样吗?
  生:一样,都是沉的。
  师:既然铁块和铜块放入水中都是沉的,体积又是相同的,那么它们排开的水量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吗?
  生:一样。
  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上述案例中,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在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
  (二)在认知低谷之时追问
  学生的思维出现停滞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搭设思维跳板,使之柳暗花明。
  案例:《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教学片段
  一位爱心人士买下了一车将要被宰杀的蛇,然后把蛇放归田野。
  师:这位爱心人士做得对吗?
  生1:他的行为值得点赞,我们应该保护野生动物。
  生2:我也觉得对,因为蛇会抓田鼠,可以保护田野。
  师:老师也觉得他很有爱心。但是,田野只是蛇的家园吗?
  生3:这么多蛇里面肯定有毒蛇,万一咬到人就不好了。
  生4:这么多蛇都到了田野,可能食物会不够吃,会饿死。
  生5:这么多蛇可能把田鼠吃光光,猫头鹰可能会饿死。
  师: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是,一个地方突然出现大量的外来物种,这会不会也有问题呢?
  生6:蛇只是食物链中的一环,蛇太多了会影响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
  生7:他可能好心做了坏事。因为我听说小龙虾也是从国外来的,但是小龙虾因为大量繁殖破坏了很多地方的生态平衡。
  师:那应该怎么做才对?
  生8:我觉得他应该请动物园的专家来指导怎么放生。
  上述案例中,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蛇作为野生动物应该保护起来”。在学生出现思维定势时,教师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追问,使学生广开思路,百花齐发。
  (三)在发生意外之时追问
  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生成性理念,呼唤生成的课堂。教师要敢于打破教学预设,对出现的意外给予积极的回应,以睿智的追问,解开“意外”之谜。
  案例:《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学片段
  学生汇报用热水冲泡压瘪的乒乓球实验情况。大部分小组的实验结论都是乒乓球遇热鼓起来了。但有一组学生还在摆弄他们的乒乓球,焦急地说:“我们的乒乓球没有鼓起来。”
  师:为什么乒乓球没有鼓起来呢?
  生:我们的乒乓球破了,所以鼓不起来。
  师:为什么乒乓球破了就不能鼓起来?
  生:乒乓球有裂缝,受热膨胀后的空气会从裂缝中漏出来的。
  师:这说明乒乓球鼓起来主要是壳膨胀还是里面的空气膨胀呢?
  生:是空气膨胀让乒乓球鼓起来。
  上述案例中,一次“失败”的实验,教师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不期而至的问题素材,以巧妙的“二次”加工,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生成了精彩的课堂。
  总之,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提问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深度解读教材,根据学情按“客”下菜,同时运用灵活的提问方法,掌握合理的追问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石门小学 324100)
其他文献
2019年7月,巴西海军第三次完成“曼苏普”(MANSUP)反舰导弹的试验,随即签署了批量生产合同。这对于巴西海军乃至于拉丁美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巴西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反舰导弹,从而使它成为拉丁美洲第二个能研制反舰导弹的国家。那么,这种意义非凡而又名不见经传的神秘导弹究竟源于何处?其性能又如何呢?这一切还要从数十年前在南美名噪一时的“飞鱼”反舰导弹谈起。引进、仿制、自主  “曼苏普”反舰
【摘 要】浙江省本轮义务教育段深化課程改革,把“选择性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县市级教研部门,如何正解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指导基层学校科学、有序地实施课改,是一个迫切而有价值的命题。浙江省余姚市结合当地实际,通过抓实课改规划、优化课堂教学、完善拓展课程和夯实保障机制等措施,抓准深化课改的起点、重点、亮点和支点,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规划 课堂
  
随着课改的推进,小学科学的课堂上呈现了喜人的现象:围绕核心概念有效组织多个教学活动,或者围绕主要概念进行长时探究,抑或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探究,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修正和补充,等等。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已普遍重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这些可喜成绩,总离不开科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材料。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探究能力的提升,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对实验材料的操作、摆
看完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青春不仅有颜色,而且还是绚丽的七彩色。  身着红、紫、棕、黄、绿等多种颜色工作服的海军“辽宁”舰航空部门和舰载航空兵部队机务大队官兵,用忙碌身影划出一幅幅壮丽盛景,有如一道道美丽彩虹,将冰冷的钢铁甲板点缀得生机盎然。  航母甲板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与世界各国的航母一样,“辽宁”舰飞行甲板设有数十个航空保障专业岗位。为使舰载机起降保障组织指挥更加形象、直观,
【摘 要】游考是小学低年级学业评价改革的一种尝试与选择。浙江省上虞实验小学开展了“现代舜童,智慧游考”活动,并提出“低年级游考式学业评价应突出多维学习目标的实践性评价”的建议,从模块化设计、争章卡激励、平板技术应用、家校携手合作等方面进行改进,体现评价的综合性、技术性、活动性、激励性和可靠性,推动活动化的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游考;学业评价  考试评价改革,是综合评价改革的一
总是听到“灵动”一词,我也很喜欢这个词,但是我从来没有机会用这个词来形容我们的英语课堂。近日在一所学校的常规调研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灵动,兴奋之余更多的是感动、是震撼,课堂上的点点滴滴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  灵动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  做教研员以来,大凡这样的调研课,教师总是让班里最好的学生很形式化地、表演化地作所谓的课前五分钟的值日报告。而今天我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男孩:他虽然手里还拿着稿纸,虽然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主要取决因素是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关键在教师,以及他们开展的教学教研活动。作为区域学科教研员,在提高区域学科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要立足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研究、引领、管理、服务”职能,做好领路人,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精引领,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新方向  引领广大语文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使小学语文
小学科学教育在教改之前,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让人忽视的学科,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课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作为科学教师,如何构建一个实效的科学课堂,也成了重中之重。我想实效的科学课堂,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中得到发展,才是科学课堂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设计更为合理的教学活动,善于调节教学环节,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以及实施有效的课堂组织。本文以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江省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本课的内容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前两课《各种各样的标志》和《标志知识知多少》的学习基础上,是对标志认识的创新。教学任务是设计标志和制作标志,包括Word软件的自选图形的绘制、颜色和线条的设置、图形的组合、写上标语等,是这课教学的主体部分。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代表一定意义的标志,这是难度相当大的事,不过,四年级学生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