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在春季里成长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shin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冬天走来的雨,是白雪母亲的骨肉,一颗一粒,粉尘般的纤细,几乎没有重量,轻飘飘、羞答答地越过北国的崇山峻岭,来到了江南。
  江南新鲜而又陌生,不懂事的她们有些腼腆,甚至有点胆怯。于是,你拽着我,我挨着你,成群成群地移动,漫山遍野地占领,编织成细细的、密密的薄雾,撕不破,扯不烂。顷刻间,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多少楼台烟雨中?”诗词都急了,留下了穿越时空的诵吟。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尖湿”,你若静下心来,还真能感觉到如此的温柔。你看,那枝条上的芽尖顶着一颗珍珠,如同祖传八百年的宝贝;那趴在地上的浅草裸体淋浴,又比昨日多了一层青翠;你再摸摸姑娘的秀发,湿润润的,轻轻一揉,便见水滴。
  那天清晨,推开东湖边的那扇门窗,濛濛的烟雨猝不及防,瞬间包围了我,一股清凉,沁入心脾。我摊开双手,来吧,亲爱的雨。慢慢地,手掌凉了,湿了,有了一汪浅浅的水。眼前高大而茂密的杉树林,杉树林背后的大湖,大湖对岸的山丘,一片漫漶,可见棱角而无细节。
  雨,就这样来到了我的身边。千般女性的温柔,万般君子的风范,己欲美而美人。雨最好的朋友是堤岸边的柳,一大清早,柳便藏身于烟雾之中,和着细小的雨滴,绽开疏密有致的芽苞,一天一片新绿。旁边那几棵梧桐树,可羡慕死了,踮起了腳尖,伸长了颈脖,流出了一圈的涎水。
  惊蛰,是春的中门,古老而沉寂,神奇而庄严,“轰隆隆”,那低沉雄浑的声音,惊醒了蛰伏在寒冷里的虫鸟鱼禽和草木花卉。
  翻过惊蛰的门槛,雨便有了少年的模样,长长的细细的身姿,轻移莲步,一会儿舞动裙袖,一会儿飘起长发,演绎曲线的高山流水。你听听:“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这可是温庭钧在吟唱,多少年多少代了,雨和柳还是那般亲密,人们永远都不能相忘。
  小试几个来回,雨,胆子壮了,腰杆粗了,大大咧咧地来,大大咧咧地去。于是,水面上落下“叮、咚”的痕迹,花纸伞蹦出“噼、啪”的声音。一群穿红着绿的姑娘正在桃花林里摁动快门,突然,雨乘风而至,顿时,几瓣桃花从枝头飘落,几声感叹从泥土升起。姑娘一脸无奈,秀手擦拭着手机屏幕,嘴里还不忘“花落知多少”的叹息。
  春天里,东湖的雨是花做的。或梨花一枝,凝脂欲滴,或桃之妖妖,灼灼其华;或杏花红云,胭脂万点;还有茶花、海棠、牡丹、玉兰……尤其是珞珈山上那场樱花雨,惊世骇俗,大半个中国的人起早贪黑地乘飞机、坐地铁,踏平了那所知名大学的门槛。然而,花无百日红,落花总有时,少男少女们奔的就是这一刻,站在樱花树下,任凭那白色粉色的樱花如雨,显示友情的高雅,爱情的纯洁,淋一身花雨,来一场地老天荒的表白,成就一辈子的心愿。
  就在宫墙内亭榭旁的花儿缓缓地消失于时光深处,人们余兴未消,忙于长吁短叹之时。雨,拉开了又一场花事的帷幕。那天际尽头的山坡,那一望无际的原野,还有一条条阡陌田埂,油菜花黄,紫云英花红,小麦花、地菜花繁星点缀,徜徉在花丛中的人们,挥洒着汗水,唱出了带着体温的山歌。他们感恩花朵,更感恩雨水,花朵是果实的前世,而雨水浇开了花朵。
  仲春,雨亦如中年的妇人,羞答答的头巾早已不知了去向。深夜,春潮带雨,瓦屋面上大珠小珠落玉盘,闹醒了多少梦游的诗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听雨?春雨活了,人也来了兴致。
  长大了的雨,有灵魂,有定力,持之以恒地下,连阴十天半个月。那些出门在外的人,心烦,思家,“几日春雨晴,几夜愁春雨”。而戴斗笠穿蓑衣的农人则偷着乐,“春雨满,秧新谷”。池塘莲荷尖,沟渠鱼儿游,犁耙田水响,农家鼓劲头。下雨了,窖田了,喔嗬……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那天放学回家,四年级的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当时就我一个人,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矗立在田里的稻草人。确切地说,应该叫直立,而不是矗立。用三个“直”来形容它真是站得太直了,而且它也没有那么高大雄伟,它有点孤苦伶仃地立在那里,面部表情不知所云。  我似乎又重新发现了它,好像它死去了多少时候又活过来一样,好像隐藏了很长时间突然又冒出来了,其实,它一直在那儿,不声不响,不理不睬,一直存在着,又一直被我们所忽略
期刊
记忆中的父亲,是冷漠的。当母亲把我的作业本撕得粉碎,扔进灶台里烧掉时,他假装没看见,若无其事地走开。从那时起,我给他贴上了“狠心”的标签。  哥哥把两个新作业本和一把酥心糖偷偷塞给我,才平息了我心里的愤恨。  哥哥总是时不时地给我惊喜,一支漂亮的铅笔,一个印着彩画的本子,一把香甜的酥心糖,他以此奖励我学习成绩的提高。他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到时候老师会奖励一堆本子,让母亲撕得手发软都撕不完,想到这个
期刊
村庄西边那棵大柏树枯了,上了年纪的老人说,那是因为这棵古柏树偷听了村里太多太多的故事。  说到这棵古树,记忆的闸门总也关不住,似有凶猛的洪水不停地在撞击。我的家乡下竹中村,史载已有1700年的历史,往上推算一下就到了东晋时期,我脑子里时常闪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描绘的最佳幸福生活。我多么祈望那粒桃花源的种子在故乡的泥土里长成参天大树。  有树的地方就有绿,绿色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永恒体现。听
期刊
妹妹小我两岁。  我们童年时代,家住龙潭寺街头的龙井生产队,人多地少,田里的产出有限,工分不值钱。我家是个大家庭,十一口人,除了不能下地干活的小脚奶奶、尚未成年的几个姑姑以及我们兄妹三人外,只有两个半劳力,工分挣得没有人家多,分到手的粮食也就少了许多。出生在这样的农民家庭,谁都摆脱不了“穷”啊。  妹妹和我们一样饿得精瘦,命运的手却偏偏拉着她小小的羸弱之躯,去承受更多的苦难。  记得一个夏天,吃罢
期刊
爷爷爱树,粗糙的手掌抚着庭前同样粗糙的木瓜树干,仰头看着交叉的树枝,缓缓地说:“这树,还是你爸爸十岁那年种下的……”满目爱怜。  农闲时节,勤劳的爷爷在庭前、屋后、山头种上各种树:门前小园里的五六株橘树,三两棵樱桃树,一两株琵琶、李子树;屋后若干棵毛桃和山头一排排整齐的甘栗,各色果子随时序的更迭接连成熟,春有樱桃,夏有桃,秋甘栗,冬有木瓜……只要果子熟透,爷爷便会及时把枝头新鲜的瓜果从树上采摘下来
期刊
辽西的雨真是金贵,二伯说,盼儿女似的盼来个阴天,眼见那云彩里含了水珠,一阵旱风过来,云彩又散了,秧棵散叶坐果,还得靠绕辘轳。二伯常这么说,只是那时我还小,不明白二伯怎么那么眼尖,我们瞪疼眼眶也没看见云彩里有一点儿雨星,只觉旱风扑脸,就像泛起一股股热浪,青苗在地的时候,也能卷起阵阵烟尘。后院菜园子就不一样了,虽然午间秧棵也打蔫,可早晨晚上,那韭菜、生菜、芹菜,还是翠生生的一片绿,因为园子西北角有口老
期刊
我家在大山深处,离家不远有一个叫苜蓿坝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叫漆树的树木。  说到漆树,有些人为之惊悸,特别是对漆树极为过敏之人,只要梦见漆树,第二天醒来,脸上便肿胀起来,很是可怕。有些人只要看见漆树,也会脸上发肿,这种人在山里只要看见漆树,赶紧逃之夭夭,唯恐沾上不祥之兆。小时候时常看见好多脸上肿得涨涨的人,他们用毛巾包裹着脸面,见人便把脸朝向别处,人们看见这种人赶紧离开。父母常常告诫我:“看见被漆树
期刊
这条逼仄的巷子并不深,地面依旧是不规整的青石板铺成,中间拐个弯出去就是最繁华的闹市区。拐弯处那黄葛树枝繁叶茂、绿荫遮天,下部却腐朽枯烂,留着条条蛇形环爬状。  黎明时分,巷子里的商铺早早就开门营业。几家小饭馆、几家小商店、几家水果铺显得冷冷清清。这时,来了一些卖菜的小贩,担两筐新鲜蔬菜朝地上一搁,俭朴的衣着,蓬乱得像一团钢丝球的头发,倒和这条小巷般配极了。  卖汤圆的王婆婆,每天是来得最晚的一个。
期刊
我心里的田地,满满地种着野菜,随着年岁的加增,这些野菜与我如影随形。  然而,年轻时候是不是因为正在伸手伸脚地长身体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曾经疯狂地追求过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生活,每每看见有人出入于酒肉飘香的酒馆肉店,心理总是羡慕不已,发誓要好好读书,长大也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而,奋斗了半生,当这一切都变成现实的时候,那种“吃香喝辣”的欲望已经从生活中淡出。相反,几种野菜走进我早不见晚见的生活里
期刊
看外观,几乎每个储蓄所都像寺院,静气逼人,但一进去你就明白了,大厅的排排座位上基本挤满存款的、取款的、转款的,或像我这样领工资的之类,每人目光烔烔,虎视柜台的个个小窗,表情焦急,或搓手叹气,或不停地调换坐姿,一副既摩拳擦掌又努力压抑自己的样子。  钱内似乎含着一股什么劲儿,无论谁到了它面前,都显得焦躁不安。  我照例先挂了序号,又看西边座椅有俩空位,便去坐下,也耐住性子等。  一位令人眼睛发亮的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