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绪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技术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全民技术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知识高度融合的基础性学科,该课程注重科技与人文的统一和融合,在2017年版新课标中也强调技术课程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设计性、探究性、创造性活动,对技术所蕴含的经济、道德、法律、伦理、心理、环境、审美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深化学生的技术认识,开拓其文化视野。因此,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活动的优质载体。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其指导思想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将一个有主题的待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围绕该主题的“项目”工作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相对独立地去负责项目的实施,获取教师预设的与项目重难点相关的各种知识和能力。2006年以来,项目式教学在我国迅速发展。通用技术新课标教学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从通用技术的学科综合性特征和高中学生的特点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用主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整合学习方式,也可通过学科大概念引导大项目、大过程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作为文献主要来源,以“德育+通用技术+项目教学”为主题词检索未检索到相关文献,主题词为“德育+通用技术核心素养”检索到文献18篇,“项目式教学+通用技术”为主题词检索到112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年10月26日。可見,目前通用技术课程领域主要成果集中在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方面,鲜有对德育渗透的项目设计及研究。
二、项目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赏析及制作》项目整合了地址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五节《典型结构欣赏》、第二章《流程及设计》以及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材料与制造工艺》的内容,项目从我国众多经典建筑和结构中选取了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斗拱。旨在引导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去欣赏这些经典结构,发现结构之中蕴含的技术之美、结构之美、力度之美和文艺之美。项目既要引领学生学会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去赏析经典结构,同时在赏析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目标:我们向经典致敬,其实致敬的更是这些传世之作背后的“大国工匠精神”,希望打造经典的严谨、细致、专注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能够深入学生心灵,能够迁移运用到其学习生活中去。因此,项目以引导学生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去欣赏经典结构为明线,以影响学生的心灵,植入“匠心传承”的理念为暗线展开实施。
三、项目目标
(1)技术意识:通过对榫卯结构的体验和赏析,了解要从技术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结构。
(2)图样表达:识读鲁班锁技术图样,用草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3)物化能力:能够根据老师提供的技术图样,正确地进行鲁班锁构件的加工。
(4)工程思维:在加工鲁班锁构件时能够科学、合理、灵活地规划加工过程。
(5)创新设计:赏析了榫卯结构之后能够活学活用,考虑我们可以应用榫卯结构做什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表达,展示自我。
(6)德育目标:在欣赏我国经典榫卯结构的建筑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认识到经典背后的“大国工匠精神”需要传承和发扬。
四、项目实施
本项目设计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用时3课时。包括情境创设、初识榫卯结构、典型榫卯建筑赏析、活学活用以及总结升华。
(一)情境创设
提出挑战:计时比拼,五分钟内拆开并组装教师展示的六棒鲁班锁。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二)初识榫卯结构
这一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承接挑战环节,学生分组依照技术图样来打造一把六棒鲁班锁并尝试组装。部分学生借助3D打印技术,进行图样建模并打印。第二部分,讲解榫卯结构的概念、结构特点和主要用途。
设计意图:在进行了情境创设环节的挑战赛之后,趁学生兴趣正浓,先由学生来分组打造鲁班锁,对鲁班锁的构造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对其加工有一个感官体验,加工是有难度的,加工过程中的尺寸也需要精确,过松过紧都会影响到后面的组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去体会鲁班锁的设计精巧和技艺精湛。
(三)经典结构赏析
学生在环节二的基础上赏析具有榫卯结构的经典建筑。这一环节也分为三部分:欣赏经典古建、致敬现代经典、赏评国外榫卯建筑。第一部分,欣赏经典古建——飞檐斗拱。具有飞檐斗拱的古建筑如黄鹤楼、悬空寺、应县木塔、故宫角楼等,首先从其人文内涵去了解它,然后从结构特点来解释这些建筑能够屹立千年不倒的奥秘,进一步理解榫卯结构的受力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榫卯结构引出我们现代的经典斗拱——世博会中国馆,分析其结构特点,再从人文角度去评价它。第三部分,赏评国外的榫卯建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在引导学生反复地从两个角度即技术和人文的角度去欣赏经典结构,深入地理解榫卯结构受力的奥秘。在古建筑欣赏部分,以猜谜的方式进行。继而通过视频来展示古建的抗震性能,揭示榫卯结构的力学特点。就此讲解斗拱的构成及其结构承力特点,展示榫卯结构的变式、种类繁多的斗拱。第二部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到中国馆。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赏析它。对其蕴含的设计思想以及它体现出来的美发出由衷赞叹。第三部分又引入三个国外的榫卯建筑,是为了情感的升华做一个铺垫,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工匠智慧和精神需要传承。项目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活学活用,进行创意设计
学生思考、讨论我们可以用榫卯结构来做什么,它可以用在哪里?并用草图表示。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环节,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表达。 (五)总结升华
学生展示本组的榫卯结构创意设计.总结进行本项目的感受体会。教师总结整个项目内容,点明赏析经典结构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技术角度看其结构特点、人文角度看其文化内涵。最后再次明确:向经典致敬,将匠心传承!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要点,升华情感。
五、德育目标的实现
赫尔巴特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不应该是简单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地渗透。本项目在实现德育目标方面也分为三步:
第一步,初识榫卯结构部分,学生分组打造鲁班锁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鲁班锁的设计精巧,体会到要把它打造成严丝合缝需要精湛的技艺。
第二步,在经典结构赏析部分,教师列举的几个古建筑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地震依然屹立不倒,让人不由得感觉到非常震撼;在了解了斗拱承力的奥秘之后,学生们不由为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艺喝彩!接下来,由古代讲到现代,中国馆的设计并不仅僅在造型上借鉴了斗拱结构,它还富有人性化的现代精神,比如它的外墙涂层和玻璃材料的使用、它的顶层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通风口甚至地铁出口的隐藏式设计等等,都在传递和彰显着我们积极、温和、开放、勇往直前的姿态。学生会为我们的中国馆的设计感到由衷钦佩和自豪。
第三步,在经典结构赏析部分,教师展示由日本设计师坂茂、隈研吾设计的榫卯结构的三座建筑。学生意识到,榫卯结构的巧妙已经被国外设计师学习并使用了,在讲到隈研吾在清华大学演讲,质疑中国没有榫卯结构的时候,学生们感到气愤和可笑!由此感情升华,我们惊叹于斗拱的精巧、震撼于榫卯建筑的恢弘、钦佩于大国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的同时,应该看得更深一层:结在中国建筑飞檐之下的智慧之果需要并且一直在传承!
学生情感的升华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层层推进,步步升华。
六、学习过程的支持
(1)提供六棒鲁班锁技术图样。包括每一棒的三视图和立体图,综合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加工能力。
(2)采用学案导学并引导学生使用。导学内容包括鲁班锁加工流程及注意事项、经典结构赏析的猜谜游戏以及“活学活用”环节的草图表格,可以节省时间、方便课堂活动进行。
(3)课堂讲授中穿插各项活动。动手制作、趣味猜谜、活学活用等环节,与思考讨论、教师的讲解动静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吸引学生紧跟教师的节奏。
七、项目反思
(1)本节课授课内容新颖而且完整覆盖了五大核心素养。通过对榫卯结构的体验和赏析,了解要从技术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结构,这是技术意识层面:在初识榫卯结构环节学生需要识读鲁班锁技术图样,合理分工、规划好加工过程并正确使用工具完成加工,这是对三视图识读能力和物化能力以及工程思维能力的锻炼:在活学活用环节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表达展示自我,用草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这属于创新设计和图样表达层面的核心素养:此外,在欣赏我国经典榫卯结构的建筑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认识到经典背后的“大国工匠精神”需要传承和发扬,形成物化过程中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做到了德育的渗透。
(2)活动丰富。拼搭挑战赛、鲁班锁制作、趣味猜谜、思考讨论、品评经典结构、创新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项目参与度。
(3)项目过程中用到的材料易于加工并且成本较低。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去充分地认识榫卯结构,所以教师选取了密度较低又有一定硬度的雪弗板,这种板材价格低廉又容易切割,更方便实现教学目标。
(4)受到时间的限制,经典结构的赏析中的建筑都是教师搜索准备的。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可能学生的体会会更加深刻。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技术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全民技术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知识高度融合的基础性学科,该课程注重科技与人文的统一和融合,在2017年版新课标中也强调技术课程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设计性、探究性、创造性活动,对技术所蕴含的经济、道德、法律、伦理、心理、环境、审美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深化学生的技术认识,开拓其文化视野。因此,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活动的优质载体。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其指导思想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将一个有主题的待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围绕该主题的“项目”工作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相对独立地去负责项目的实施,获取教师预设的与项目重难点相关的各种知识和能力。2006年以来,项目式教学在我国迅速发展。通用技术新课标教学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从通用技术的学科综合性特征和高中学生的特点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用主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整合学习方式,也可通过学科大概念引导大项目、大过程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作为文献主要来源,以“德育+通用技术+项目教学”为主题词检索未检索到相关文献,主题词为“德育+通用技术核心素养”检索到文献18篇,“项目式教学+通用技术”为主题词检索到112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20年10月26日。可見,目前通用技术课程领域主要成果集中在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研究方面,鲜有对德育渗透的项目设计及研究。
二、项目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赏析及制作》项目整合了地址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五节《典型结构欣赏》、第二章《流程及设计》以及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材料与制造工艺》的内容,项目从我国众多经典建筑和结构中选取了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斗拱。旨在引导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去欣赏这些经典结构,发现结构之中蕴含的技术之美、结构之美、力度之美和文艺之美。项目既要引领学生学会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去赏析经典结构,同时在赏析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目标:我们向经典致敬,其实致敬的更是这些传世之作背后的“大国工匠精神”,希望打造经典的严谨、细致、专注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能够深入学生心灵,能够迁移运用到其学习生活中去。因此,项目以引导学生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去欣赏经典结构为明线,以影响学生的心灵,植入“匠心传承”的理念为暗线展开实施。
三、项目目标
(1)技术意识:通过对榫卯结构的体验和赏析,了解要从技术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结构。
(2)图样表达:识读鲁班锁技术图样,用草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
(3)物化能力:能够根据老师提供的技术图样,正确地进行鲁班锁构件的加工。
(4)工程思维:在加工鲁班锁构件时能够科学、合理、灵活地规划加工过程。
(5)创新设计:赏析了榫卯结构之后能够活学活用,考虑我们可以应用榫卯结构做什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表达,展示自我。
(6)德育目标:在欣赏我国经典榫卯结构的建筑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认识到经典背后的“大国工匠精神”需要传承和发扬。
四、项目实施
本项目设计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用时3课时。包括情境创设、初识榫卯结构、典型榫卯建筑赏析、活学活用以及总结升华。
(一)情境创设
提出挑战:计时比拼,五分钟内拆开并组装教师展示的六棒鲁班锁。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二)初识榫卯结构
这一环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承接挑战环节,学生分组依照技术图样来打造一把六棒鲁班锁并尝试组装。部分学生借助3D打印技术,进行图样建模并打印。第二部分,讲解榫卯结构的概念、结构特点和主要用途。
设计意图:在进行了情境创设环节的挑战赛之后,趁学生兴趣正浓,先由学生来分组打造鲁班锁,对鲁班锁的构造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对其加工有一个感官体验,加工是有难度的,加工过程中的尺寸也需要精确,过松过紧都会影响到后面的组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去体会鲁班锁的设计精巧和技艺精湛。
(三)经典结构赏析
学生在环节二的基础上赏析具有榫卯结构的经典建筑。这一环节也分为三部分:欣赏经典古建、致敬现代经典、赏评国外榫卯建筑。第一部分,欣赏经典古建——飞檐斗拱。具有飞檐斗拱的古建筑如黄鹤楼、悬空寺、应县木塔、故宫角楼等,首先从其人文内涵去了解它,然后从结构特点来解释这些建筑能够屹立千年不倒的奥秘,进一步理解榫卯结构的受力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榫卯结构引出我们现代的经典斗拱——世博会中国馆,分析其结构特点,再从人文角度去评价它。第三部分,赏评国外的榫卯建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在引导学生反复地从两个角度即技术和人文的角度去欣赏经典结构,深入地理解榫卯结构受力的奥秘。在古建筑欣赏部分,以猜谜的方式进行。继而通过视频来展示古建的抗震性能,揭示榫卯结构的力学特点。就此讲解斗拱的构成及其结构承力特点,展示榫卯结构的变式、种类繁多的斗拱。第二部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到中国馆。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赏析它。对其蕴含的设计思想以及它体现出来的美发出由衷赞叹。第三部分又引入三个国外的榫卯建筑,是为了情感的升华做一个铺垫,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工匠智慧和精神需要传承。项目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活学活用,进行创意设计
学生思考、讨论我们可以用榫卯结构来做什么,它可以用在哪里?并用草图表示。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环节,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表达。 (五)总结升华
学生展示本组的榫卯结构创意设计.总结进行本项目的感受体会。教师总结整个项目内容,点明赏析经典结构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技术角度看其结构特点、人文角度看其文化内涵。最后再次明确:向经典致敬,将匠心传承!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要点,升华情感。
五、德育目标的实现
赫尔巴特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不应该是简单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地渗透。本项目在实现德育目标方面也分为三步:
第一步,初识榫卯结构部分,学生分组打造鲁班锁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鲁班锁的设计精巧,体会到要把它打造成严丝合缝需要精湛的技艺。
第二步,在经典结构赏析部分,教师列举的几个古建筑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地震依然屹立不倒,让人不由得感觉到非常震撼;在了解了斗拱承力的奥秘之后,学生们不由为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艺喝彩!接下来,由古代讲到现代,中国馆的设计并不仅僅在造型上借鉴了斗拱结构,它还富有人性化的现代精神,比如它的外墙涂层和玻璃材料的使用、它的顶层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通风口甚至地铁出口的隐藏式设计等等,都在传递和彰显着我们积极、温和、开放、勇往直前的姿态。学生会为我们的中国馆的设计感到由衷钦佩和自豪。
第三步,在经典结构赏析部分,教师展示由日本设计师坂茂、隈研吾设计的榫卯结构的三座建筑。学生意识到,榫卯结构的巧妙已经被国外设计师学习并使用了,在讲到隈研吾在清华大学演讲,质疑中国没有榫卯结构的时候,学生们感到气愤和可笑!由此感情升华,我们惊叹于斗拱的精巧、震撼于榫卯建筑的恢弘、钦佩于大国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的同时,应该看得更深一层:结在中国建筑飞檐之下的智慧之果需要并且一直在传承!
学生情感的升华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层层推进,步步升华。
六、学习过程的支持
(1)提供六棒鲁班锁技术图样。包括每一棒的三视图和立体图,综合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加工能力。
(2)采用学案导学并引导学生使用。导学内容包括鲁班锁加工流程及注意事项、经典结构赏析的猜谜游戏以及“活学活用”环节的草图表格,可以节省时间、方便课堂活动进行。
(3)课堂讲授中穿插各项活动。动手制作、趣味猜谜、活学活用等环节,与思考讨论、教师的讲解动静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吸引学生紧跟教师的节奏。
七、项目反思
(1)本节课授课内容新颖而且完整覆盖了五大核心素养。通过对榫卯结构的体验和赏析,了解要从技术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结构,这是技术意识层面:在初识榫卯结构环节学生需要识读鲁班锁技术图样,合理分工、规划好加工过程并正确使用工具完成加工,这是对三视图识读能力和物化能力以及工程思维能力的锻炼:在活学活用环节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表达展示自我,用草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这属于创新设计和图样表达层面的核心素养:此外,在欣赏我国经典榫卯结构的建筑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认识到经典背后的“大国工匠精神”需要传承和发扬,形成物化过程中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做到了德育的渗透。
(2)活动丰富。拼搭挑战赛、鲁班锁制作、趣味猜谜、思考讨论、品评经典结构、创新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项目参与度。
(3)项目过程中用到的材料易于加工并且成本较低。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去充分地认识榫卯结构,所以教师选取了密度较低又有一定硬度的雪弗板,这种板材价格低廉又容易切割,更方便实现教学目标。
(4)受到时间的限制,经典结构的赏析中的建筑都是教师搜索准备的。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可能学生的体会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