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的言说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qewwq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Photoshop掀起大规模的影像革命以来,先锋摄影首先打破了摄影作为『美』和『证明』的窠臼,在某种程度上,先锋摄影就是行为艺术的视觉描述:借助影像,个体存在感得到宣泄,时代观念随之喧嚣起来了,关于永恒与智性的人文思索却寥寥无几。在音乐、舞蹈、诗歌都在传统文化中重溯根系的时候,摄影与母体文化的沟通越来越不充分——古典文化的哲学内涵被遗忘了。文化断裂处,摄影仅仅用来制造证人、商人和批判者。
  似乎从一开始,摄影和绘画就是艺术的“狄俄斯库里”,前者是选择的艺术,后者是构思的艺术。虽然摄影仅仅需要快速按动快门,它却和绘画一样,提供着一种特殊视角,按照亚当斯的观点,没有内心的主动抉择,没有之前就盘礴于胸的形象,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集锦摄影”始见于19世纪。它的特点是按照既定的构思设计草图,取若干底片上的部分景物,通过叠放、接放、合成等方法使之组成于一个统一的画面之中。这种绘画风格的摄影在欧洲曾饱受争议,奥斯卡·雷兰德的大幅合成照片《人生的两条道路》被指责为亵渎摄影,在当时看来。如果摄影向写实主义绘画屈膝,摄影家的独立性也因此被消解。帕丘认为,“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
  然而这种集锦拼叠的方式,却让中国古典艺术抽秘骋妍、展其骥足。20世纪上半叶,欧美沙龙对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刮目相看,这位蓝布长衫的中国摄影家获得了高度赞誉。显然,郎静山不仅有着传统文人与精湛摄影师的双重身份,而且体现出一种别致超然的哲学意蕴。这使得摄影与中国古典绘画的结合,迥然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绘画主义”或“自然主义”,而是一种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的艺术。
  “写意”风格的视觉作品大都强调意境,而非对写实的排斥。《摄影艺术论》一书认为“郎静山先生完全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不在表面写意或写实,而在这种艺术所向往的至高境界,是一种既观照人类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又超越其上的心灵景观,它不是西洋画那样对一个客观环境的模仿和再现,这种模仿对中国士大夫看来毫无意义。而是……一个统一体,一个自然世界。”
  张文江先生在《渔樵象释》一文中引入《历史的概念》中汉娜·阿伦特的观点:“‘自然即是不朽’,而人的东西是可朽的……在中国文化中,自然的不朽和历史的不朽是相互映衬的。”而“中国文化有所谓天地人三才,渔是依靠水的,樵是依靠山的,山模仿天,水模仿地,天地山水的合一于人就是渔樵,所以不能单单是渔,也不能单单是樵。从生存根源上,渔樵既是远古的,也是未来的。只要人类存在,渔樵总是缺少不了……. 渔樵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谋生问题”。在郎静山的作品中即体现着这样一种人与自然逻辑关系,“得鱼而忘筌”,一般自然神学的体验——世俗与理想的思辨之境,显然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绘画与自然之争,而是以一种恬然从容的心境拓宽心灵的范围。如郎静山所说:“宇宙万物,森罗万象,其中有使人喜好者,亦有使人憎恶者,惟皆出乎造化之自然。”
  几年前,迈克尔·柯纳的摄影作品来沪展出引起不小的轰动。柯纳有为数不少的作品拍摄于日本北海道,空灵独特的意境令国人称奇,柯纳向我们解释,他的拍摄灵感完全“来自于日本俳句”。同样,奥地利摄影师约瑟夫·霍夫莱纳拍摄的中国风光,用大量留白的形式以通达中国传统画意,在西方获得极大成功。如此想来,一个多世纪前,印象派大师借典东方,显然不是一种猎奇的心理,也不仅因于东方文化丰富的视觉语言,追本溯源,乃是西方从哲学到艺术的对现代性的全面反思。如马克斯·韦伯所见,当时“目的理性”主宰一切,世界就已丧失其魅力,现代性走向虚无主义,存在的意义就被心灵对物质的无限渴望也就消解了。
  应该说,后期技术为摄影创作提供了更大程度的自由,通过后期,人可以不受约束地将所见的世界拼装重组,而借助影像,中国古典文化是否能得到深刻的剖析与表达,达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人文境界?自Photoshop掀起大规模的影像革命,先锋摄影首先打破了摄影作为“美”和“证明”的窠臼,在某种程度上,先锋摄影就是行为艺术的视觉描述:借助影像,个体存在感得到宣泄,时代观念随之喧嚣起来了,关于永恒与智性的人文思索却寥寥无几。在音乐、舞蹈、诗歌都在传统文化中重溯根系的时候,摄影与母体文化的沟通越来越不充分——古典文化的哲学内涵被遗忘了。文化断裂处,摄影仅仅用来制造证人、商人和批判者。
  在为数不多的几位摄影师那里,传统美学的生命力依然有所体现。当代摄影家恒父认为“摄影语言的突破在于:作品既能表现客体对象的精神生命,又能倾述摄影家对主体的情感生命”。摄影对镜像的摹写并不是通过镜头,而是在眼、在心,在个体与对象之间的观望。“诸不知有强大生命力的作品,一定是它具有独到的语言呈现,而这种独到就是独创。”荣格认为,在道家文化中,人得以“能够正视与面对潜在的真理”。对个体来说,自然呈现出的率性纯真,它提供的恣意激荡的自由空间,就极易成为创造力的土壤。
  在“心界”摄影展前言中恒父写道:“物欲横行的当下,沿东方文脉静观默行,远离功利追逐”——这是一种鸥鹭忘机的境界。正如在他的作品中,“忽惊鸥鹭起,渔笛响沧浪”已成为一种主题,自然不朽与渔樵隐逸体现出双重生命内涵。“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意象与梵高的《一双农鞋》一样,在物欲迷失的今天,不停追问、寻找、重拾象征生命的大地的意义。恒父并非以“师古之法”创作,物体不是作为影绘之用,是生活的实景,是“象”的语言。如张文江所说的“人的内在冲动,通过这样一个象释放出来,投射上去,就是所谓审美”。中国传统的美学经验是不可通约的,它不是简单地唯美或逃遁,而是一种俯仰天人、万物为一的洞彻,是对自然——这一人类生存根源的认识,是面向万物由之而出场、又消逝于其中之场域的思索。
  苏珊·桑塔格认为“摄影史就是两项截然不同的规则的斗争史:美化,它来自于优美艺术,还有就是实话实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摄影经验来说,“象”的语言是隐而不争,它平静地寻找生机,从自然之中将生命强大的生机焕发出来,它提供的艺术资源是丰富博大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见,一切艺术源自“取出”,作品在被创作之前就已经处身于大地之中,处在自然的关联之中。这一关联被创造性地保存在了作品中,这一关联作为存在者之澄明与遮蔽,就是存在者之真理——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视觉经验,一种源于对生命力量的普遍关照。
其他文献
小剧场剧目的汇演就应该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突破目前的困境,为戏剧的现代性寻找方向,开辟道路,甚至成为借鉴的范式。  不久前落幕的“2016年上海第二届小剧场戏曲节”,虽然带有一定的地域性色彩,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全国性的小剧场戏曲剧目的汇演。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它是目前中国戏曲发展状况的缩影。在这里,我要先提出这样一个看法:当今时代,从观众的意义上说,戏剧的剧场艺术无所谓大和小,那么大众艺术究竟是什么意义
期刊
当我五岁那年,爸爸握住我的小手第一次拿起毛笔,沾满墨汁,轻轻的点在宣纸上上,刹那间,浓黑的墨汁在柔白的宣纸上化开了,化成了一个梦,一个我一生追求的梦……  在我二十岁时父亲将我交给程十发老师学画,从此改变了我的艺术轨迹。他的教授方式时而严格,时而轻松,带我们去公园写生,风趣幽默。  当我二十五岁,慈父又操心又紧张地把关我的婚姻大事,我的身边一有异性朋友出现,一有风吹草动,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像个美
期刊
“雕塑”本身悠久而又复杂,对于中国却是个新传统。肇始于上世纪初,作为直接移植于西方的艺术概念,我们眼中的雕塑与中国传统完全脱节;而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雕塑又面临着建筑、园林、装置等等形式的挑战,以致概念不断泛化、模糊。什么是雕塑?什么是中国的雕塑?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这些无法绕过的老俗课题,在今天被郑重地重提,可见艺术家们对雕塑活力的忧虑与渴望。  去年的“去往从来”项目,以展览的形式对“何为雕塑
期刊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其概念也在不断扩展与外延。从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的上海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机制也将随之步入新的发展时期,适应社会新常态,将艺术文化更好的融合于城市空间,打造城市品牌和塑造城市形象,建设有文化内涵、有创新活力的当代城市空间艺术。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发展已初具国际大都市的物质基础,对城市环境、城市品质、城市魅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
期刊
公共艺术空间是与人类居住有很大关联,而在这样的公共空间里,雕塑作为一个机动性很强的因素,应能有人与雕塑产生“互动一对话”的化学反应。  西班牙马德里公共艺术博物馆,原名为卡斯蒂利亚大道室外雕塑博物馆,它坐落在Eduardo Dato桥下方的卡斯蒂利亚大道,相交于塞拉诺商业街。起初这个桥的项目灵感来自于艺术家Eusebio Sempere,自1971年开始建造。  Eusebio Sempere(1
期刊
印象主义作曲家把转瞬即逝的美丽幻影通过色彩斑斓的和声及音响色彩凝固于乐曲中,勾画出一个奇妙无穷的音画世界。  19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发展的时期。1870年的普法战争与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以大震荡的形式使得法国弥漫着“世纪末”情绪。世纪交替之际,人们对新世纪的来临产生了迷茫,叛逆,颓唐甚至失望的消极情绪,经济危机、通货膨胀、贫富分化……一系列弊病使动荡的社会危机四伏,旧的思想、观念、艺术品味开
期刊
经典雕塑足以代表一座城市,它是城市文化的高度浓缩,使我们产生与城市精神、民族文化、美好生活的自觉融合。  对城市艺术空间来说,雕塑景观堪称社会公共环境的灵魂。自上海开埠以来,每座雕塑都有与上海息息相关的故事。近30多年,上海各界构筑城市雕塑的热情高涨,而部分城市雕塑作品却不尽如人意。近日《上海艺术家》杂志记者采访了沪上著名艺术家周加华。在他看来,一件优秀雕塑作品的构筑不仅是雕塑家的专业,更需要文化
期刊
艺术与人文的创造力决定了城市的活力。人们用城市雕塑记录现实,记载历史,歌颂理想,使城市性格具有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  城市雕塑还是公共艺术  “城市雕塑”是30余年来流行于中国雕塑界的一个“大词”。说它是“大词”,是因为城市雕塑发展的30年,正是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30年。“城市雕塑”的背后关联着城市文化、时代进步的各种情感。同时也因为这个词几乎统治了中国雕塑家多年来的艺术生态。哪个雕塑家敢说自己这
期刊
一张题为“水上音乐会”的现代写实摄影在“尼康在中国2013·视界摄影活动”中获银奖, 著名摄影文化大家沈志文教授在作品中用强烈的明暗对比,右下方小型音乐会人头攒动,落日余晖与船头甲板的灯光交织相映成辉,巧妙融合了自然与人工的光影,让读者跟随进入梦幻与现实穿越的时空中,这种摄取现实与理想的高度吻合瞬间的功力,给人以印象深刻,  作为多个国际教育项目的领导者,沈教授每年以上海、巴黎、纽约为轴心,走访各
期刊
看起来像山,  那是因为我把它们拍得像山;  看起来又像是一堆土,  其实它们本来就是一堆土。  读着这段话,也许会想到另一段: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十年多来,朱锋在两个既相同又不同的摄影道路上探索,一路走来,既像是对摄影的抽象思考,也仿佛是借由摄影来思考和表达人生。  一、从《新建设》到《上海零度》  《上海零度》系列的拍摄始于《新建设》,它们体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