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里“吃”的智慧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百年来形成的吃文化里,不仅有中国人对吃饱的渴望,更有对美食珍馐的追求,并由此衍生出对食物的尊敬、对自然的敬畏、对礼的遵守。人们还善于从吃中获得乐趣,善于从平常生活里发现美好。
  《千字文》是中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由于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也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千字文》中关于“吃”的智慧值得深思。
  《千字文》中關于“吃”的朴素价值观
  “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出自《千字文》,释义为:安排一日三餐的膳食,要适合各位的口味,能让大家吃饱;肚子经常饱饱的人大鱼大肉也不想吃了,饿的时候有粗茶淡饭就满足了。
  具体而言,“具膳餐饭,适口充肠”说的是荤素饮食的搭配,要注意两个原则:一个是适口,一个是充肠。适口是可口、咸淡适宜;充肠是能吃饱。意思是,人的饮食越简单,身体越健康,人们在饮食上能适口充肠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浪费,不要奢侈。
  适口是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平民百姓家吃饭,多以当季应季和耐储存的食物为食材,因地制宜,所谓冬不吃夏食,北不餐南食。你非要冬天吃西瓜,鸡命吃鸭食,在古人看来就有违卫生和自然之道。
  但在长期地理空间和时间的推移下,渐渐形成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几味,不注意就会水土不服。山西人爱吃醋,因为山西水土碱性大,酸碱中和,所以叫西酸;山东近海,潮湿寒冷,所以山东人吃葱蒜像吃巧克力一样,叫东辣……由于区域的差异,逐渐形成了鲁、川、粤、淮扬四大风味,随后逐渐发展演变出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闽南八大菜系,以及煎、煮、蒸、炸、熬、炒、炖等烹调手艺。这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属于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饱饫烹宰,饥厌糟糠”,意思是说,吃饱了以后,再好的东西也不想吃了。而饥饿的时候,有糟糠也就满足了。也即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这两句传递出一种朴素的价值观:人要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常乐、勤俭节约、居安思危。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这些农作物在人类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推进有着巨大的贡献。然而,古往今来,为了口腹之欲,人的胃口就像永远也填不满的大漏斗,不知吃绝了多少物种,因而也吃出了不少疾病。所以,再好的东西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吃,不能一味追求美食美味、贪图味蕾,而不计后果。同时,历史上的灾荒也让人类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平时应该勤俭节约、珍惜一餐一饭。在真正遭遇灾荒或者危机时,即便是粗茶淡饭也应该满足。
  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想象,离不开饮食的概念
  上文提到的“适口”除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还会因时而异。每个季节都有当季的吃食,早春宜食抽芽的嫩笋,酷夏则用甘甜的莲子消暑,金秋正是鲈鱼欲上时,寒冬则围成一圈乐呵呵地吃火锅。千百年来形成的吃文化里,不仅有中国人对吃饱的渴望,更有对美食珍馐的追求,并由此衍生出对礼的遵守。同时,吃在社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汉语中分别用“食”和“饮”表示食用固体食物和流体食物。大约在魏晋时期,开始用“吃”来表达这两个概念,到了宋代,“食”字被淘汰出口语,变成书面语。“吃”字相对“食”字,更加生活化,与人们的联系也更深。
  《吕氏春秋·先识览》曾有记载:商周时期有一个鼎,上面铸有饕餮图案,饕餮嗜吃如命,最终由于吃得太多而死。这样的恶兽形象作为纹饰,被刻在商周的祭祀礼器上,有人说其作用是显示超世间的权威神力,有人说是为了以神秘事物来通神。不管是哪种解释,都可看出古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想象,离不开饮食的概念。
  古人对吃的渴求衍生出对食物的尊敬
  “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中所传达的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则是由于古人对吃的渴求而衍生出了对食物的尊敬、对自然的敬畏。因此而产生的勤俭朴素的节约思想,也是早期的道德规范。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满足了基本温饱的同时,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停下追求美食的脚步,在食材、烹饪方式以及技巧上越来越讲究。烹调技艺发展到了清朝,已经十分成熟了。
  宴会是传统的社交方式。人们在觥筹交错之间商讨国事、家事。宴会中的来往又有一番天地,人们的座次、坐法以及发言都有规范。长幼有序、孝亲尊老……一场宴会下来,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古代的士人喜爱珍馐美食,但又受到儒家节制饮食、勤俭生活思想的影响,对饮食的直接描写渲染并不多。但是苏东坡算是一个特例,他性情洒脱,对自己的天性并不掩饰。读他写“吃”的诗句,总是引得人垂涎。“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他还擅长烹饪,《猪肉颂》中就有东坡肉的制作方法:“净洗铛,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他善于从吃中获得乐趣,善于从平常生活里发现美好,这是古人的另一种智慧。
其他文献
过了有两顿饭的工夫,主席站起来对我说:“你跟我这么多年了,难道还不知道工作的重要?以后每到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是把办公的地方搞好。然后如果有空才是吃饭、休息。记住,无论现在和将来,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工作。”  1935年5月初,中央红军渡过水急浪大的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
期刊
当斯坦尼克发现苗头不对时,即便他想改变方向也无济于事了,热带风暴巨大的能量瞬间把小船吸入风暴眼,无从逃脱。知情人士透露,中情局在船上放置了一个跟踪器。监控人员眼睁睁看着船进入风暴中心,信号就在那里消失了。   2008年9月28日,美国中央情报局(下文称中情局)的特工斯坦尼克奉命前往中国南海的一个小岛侦察。这次任务中,他和3名同伴从人间“蒸发”。直到12年后的今天,美国媒体才揭露了这段隐秘历史。 
期刊
1945年7月26日晨,蒋介石接到电文,翻译出来后一看,是美国和英国领衔。他提出,中国名字必须要排在第二位,否则不参与发表。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为了迎合蒋介石的心意,公告就作了这项改动。”  1945年6月22日,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经过血战,攻克了前往日本本土最重要的跳板——冲绳岛。但是,对于即将展开的攻击日本本土的战争,美军联合参谋总部估计,至少还要付出伤亡50至100万人的代价,才能完全击败
期刊
教孩子熟记家庭信息 教孩子记住父母的名字、电话,所在的城市、小区名以及门牌号。  提醒孩子防备陌生人 告诉孩子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话,不搭乘陌生人的车,不吃陌生人给的食物,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  避免泄露孩子的信息 除了家里比较亲近的人以外,不輕易告诉别人孩子的真实年龄、出生日期和平时的习惯。在社交平台上,避免泄露孩子的学校、班级、姓名等个人信息及定位信息。  把孩子“拴”在身边 外出时,时刻保证孩
期刊
称欧阳修为“千古伯乐”,最早可追溯到《宋史》。欧阳修可谓“门生故吏满天下”,其中,惊才绝艳如苏轼、文学成就如曾巩等不世出的大才,统统都是欧阳修的门生故吏。那么,欧阳修究竟举荐了多少人才?  称欧阳修为“千古伯乐“,最早可追溯到《宋史》。其中,惊才绝艳如苏轼、文学成就如曾巩等不世出的大才,统统都是欧阳修的门生故吏。那么,欧阳修究竟举荐了多少人才?  偏科的苏轼   自幼,苏轼便接受了策、论类文章的
期刊
生病至今,我明白了为何自己会患癌,只怪我步入大学之后过于放纵。上大学后,我几乎每天泡在网吧,长期熬夜,还对酒精产生了依赖。由于懒,我经常是饱一顿饥一顿,有时一顿吃很多,有时一点儿也不吃。这些不良习惯,最终导致了癌症发生。  癌症是20世纪以来的时代病。在各国统计数据中,癌症年轻化正逐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癌症年轻化趋势  来自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2000年,20至39岁的年轻人,每10
期刊
刘伯温的民间传说非常多,俗语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在世的时候,已经有被神化的迹象。关于他的各种传说,在全国各地有近400种。那么刘伯温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被神化的?  在世时,就有被神化的迹象  刘基,字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浙江人。刘伯温的远祖是功勋卓越的武臣,近祖修文,都是有胆识有谋略的贤才,这对他的少年、青
期刊
车停在自家门口,不料却被邻居家的狗撕咬了40多分钟。事后,因为车辆维修费用协商不一致,车主将狗的主人告上法院。  究竟车辆维修责任该如何划分?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本刊有售,咨询热线027-87927015)对饲养动物损害责任进行了规定。其中,饲养动物损害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被延续,鲜明的归责原则给被侵权人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维权依据。  《民法典》第1245条规定:“饲养的
期刊
我年轻时就养成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1958 年,我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参军。入伍后,我在学习工作之余,仍在坚持读书看报。刚去部队时,我最爱读毛主席的书,我按着毛主席的教导认真做事、乐于助人,被评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  1961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着对党的深入认识和理解,为了更好地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职责,我开始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从党史、军史、伟人传记到中外经典名著以及一些名家名作
期刊
最新款棉袄、网红产品筋膜枪……在电商平台上平常都卖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商品,此次在淘宝特价版上都有机会1元买到。中国庞大的市场中,还有10亿海量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没有被激活,C2M、特价经济将激活这一部分消费潜力。   “样样1元,每样1元!”“全场1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被魔音般的广告语吸引走进街头“1元店”,是不少80后的回忆。时隔多年,“1元店”复兴了,但这一次是在线上。几乎被遗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