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港口生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2009年1月份,全国各大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装卸业务呈普遍下滑态势,而唯独青岛港逆势上扬。
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先生对《记者观察》记者说:“去年的金融危机致使港口出现了船少、货少,港口货物积压严重,流动性很差的情况,我们着实感到了巨大压力。”在港口面临“寒冬”的时候,温家宝总理第三次亲临青岛港,给工人们鼓劲。
总理的晚餐
“青岛港始终是温总理一直牵挂的地方。”这句话在今年元旦再一次得到了印证。早在1998年春节,温总理就曾来到青岛港。2004年6月温总理二次来港并总结了“振超精神”,直至今年元旦,温总理已经先后3次来青岛港进行考察、慰问。
今年元旦,暮色四合的青岛港老港灯火通明,温总理冒着严寒来到码头看望青岛港的工人,他关切地问青岛港的负责人常德传:“堆积的货物还多不多,钢铁业有点回暖?”常德传回答总理的话时非常激动,他向总理保证:“面对危机,青岛港外抢市场,内抓现场,让工人有活干,有钱挣,绝不让一个工人下岗。”
傍晚7时,温总理身穿橘黄色的工作服跟工人们一起来到职工餐厅,自己去餐厅窗口取份饭跟“当代工人杰出代表”许振超等职工一起边吃边聊,鼓励大家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要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共渡难关。说起许振超,温总理特别关心。早在2004年,温总理来港时就对许振超说:“振超,我专程来看看你。”这句话成了许振超和工友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截至目前他已经第八次创下纪录。温总理总结的“振超精神”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就是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就是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许振超感慨道:“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青岛港从一个小港口发展成为世界港口前十强,其实就是靠这种精神。”
危机中逆势上扬
青岛港作为我国第二大外贸进出口港,在金融危机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影响。一方面,外贸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国内各大沿海港口这几年风起云涌的基础建设跟外贸需求下降形成了严重的供需矛盾。“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形成,市场货源日渐成为了制约各大港口生存发展的最大“瓶颈”。
“争抢货源之旅”在2009年新年伊始就拉开了序幕。由常德传亲自率领的市场公关团队在几天内赶赴全国210个地市县,走访了1105家船东、货主、合作伙伴,在得知贸易萎缩导致集装箱大量闲置、船只公司急需场地堆存的情况后,常德传立即调整思路,在青岛建立空箱封存基地,为船只公司节省大量的空箱堆存费用。在众多船只公司纷纷减班撤线的时候,青岛港不但一条航线没减,反而增加了南美、中东等区域的15条新航线。2009年一二月份,在其他港口业务量纷纷下滑之时,青岛港各大货种呈现全面增长的势头。
“三国五方”计划是由中国、阿联酋、丹麦3国合资建设的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新项目。这一注册资本4.9亿美元、总投资14亿美元的项目成为了青岛市投资规模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目前,青岛港建设大军正加紧施工,这10个水深18米至20米的大型顺岸集装箱泊位建成之后将会成为全球最长的顺岸码头。
常德传总裁向记者介绍,除了这个项目,青岛港还与海关、铁路紧密联合,成功开通了集装箱通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以及直通式运输的先进方式。青岛港现今的发展,不仅国家重视,国外客户也非常重视,所以青岛港准备在码头建成后,新增600万标准箱的能力以助青岛港的投资能得到更好的回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青岛港的“金牌工人”许振超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由许振超负责的青岛港自主开发的码头节能减排重点项目“油改电”工程效果明显,真正给青岛港带来了实惠。据数据显示,目前青岛港集装箱轮胎吊电操作量呈上升趋势,达到了每月40万TEU,按“油改电”操作每箱可以节省成本费用5元钱,月节省可达到200万元。数据显示,今天的青岛港早已位居世界港口的前列,其中集装箱作业中青岛港两个泊位等于世界第二效率的神户港的3个泊位,等于其他港口4个到5个泊位;纸浆作业中青岛港一个泊位等于世界第二效率的日本港口的2.5个泊位。
决不让一名农民工下岗
在传统观念里,码头工作就是脏、苦、累,码头工人属于低层次、低素质人群,过去的青岛港的确如此,而今天的青岛港工人们却焕然一新。大港公司的职工唐卫说:“青岛港人吼一吼,金融危机抖三抖。我们明白越是在危急的时刻,国企的职工越要挺直脊梁,在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十五”期间,青岛港连续5年没有建设新的码头,青岛港的工人们团结一致提出了“建码头发展,不建码头通过挖潜照样发展”的口号,硬是创出了“1>2”的奇迹,这被誉为现代社会的“新哥德巴赫猜想”。
“决不让一名农民工下岗”,这不是一句空话,青岛港新闻中心主任杨辉敏对本刊记者说,20多年来,青岛港把岗位视为职工的命根子,坚持“只要愿意干,好好地干,尽职尽责地干,就决不撒手不管,决不推向社会”和“治懒、治滑,不治老、不治病”的承诺,先后转岗分流上万人,没有让一名职工下岗回家。
上世纪80年代末,青岛港1.6万名职工中77%的人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6%,技术工人仅占28.7%,高级工只有9%,没有一名工人技师。而今天的青岛港,78%的技术工人成了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青岛港任人唯贤,从不计较学历、职称、资历和身份,在港打工的农民工只要能干也是英雄。这种不拘一格的任人方式让青岛港成为了人才聚集地,1500多项绝活,687个服务品牌,创出了行业、全国、世界记录700多项。2008年青岛港创出了集团级以上生产新纪录270多项次,其中有27项被评为全国生产新纪录,今年1月份又创出了集团级以上纪录26项次,集装箱“振超效率”第八次打破世界纪录,铁矿石“孙波效率”第九次打破世界纪录。
从去年开始,很多港口纷纷裁员降薪给工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影响。常德传在此时却向全港工人郑重承诺:造福职工不动摇!他像往常一样继续给职工提高工资收入水平,为全港职工发放生日蛋糕,给工人们吃了“定心丸”。
中国港口管理界之“教父”
彬彬有礼、和蔼可亲、爱笑的山东“大汉”,是记者对常德传先生的第一印象。常德传出生于工人家庭,他从青岛港装卸工做起,如今是青岛港的掌舵人。40年的时间,他不仅创造了一个港口领导人的光辉人生,也创造了一个港口国企从衰败到复兴的神话。
每年青岛港都为农民工发放生日蛋糕,并安排他们同正式工人一样享受带薪休假两天的待遇,年度奖金、节日大礼人人有份。逢年过节一遇上仍坚持在岗位上工作的农民工,青岛港就会专门派人将年货、年度奖金送到他们的家中。春节的时候,青岛港更是为农民工家属送上一封家书温暖了农民工兄弟的心。
“青岛港就是一个大家庭,我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上有老、下有小,都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好。这是我这个‘长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常德传朴实真诚、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在他动情时表露无遗。
作为中国国企改革的第一代企业家,常德传背负着大型国有企业特有的沉重包袱,在20年里与1.6万名职工艰苦奋斗,让青岛港的吞吐量翻了三番,跻身“全球港口十强”;集装箱吞吐量更由2万多标准箱增至1002.3万标准箱。百年老港在他的手里被塑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际亿吨大港。2006年,中国国际海运网与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依据5个层次、13个指标对中国港口进行综合评定,赞誉常德传是中国港口管理界之“教父”。
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先生对《记者观察》记者说:“去年的金融危机致使港口出现了船少、货少,港口货物积压严重,流动性很差的情况,我们着实感到了巨大压力。”在港口面临“寒冬”的时候,温家宝总理第三次亲临青岛港,给工人们鼓劲。
总理的晚餐
“青岛港始终是温总理一直牵挂的地方。”这句话在今年元旦再一次得到了印证。早在1998年春节,温总理就曾来到青岛港。2004年6月温总理二次来港并总结了“振超精神”,直至今年元旦,温总理已经先后3次来青岛港进行考察、慰问。
今年元旦,暮色四合的青岛港老港灯火通明,温总理冒着严寒来到码头看望青岛港的工人,他关切地问青岛港的负责人常德传:“堆积的货物还多不多,钢铁业有点回暖?”常德传回答总理的话时非常激动,他向总理保证:“面对危机,青岛港外抢市场,内抓现场,让工人有活干,有钱挣,绝不让一个工人下岗。”
傍晚7时,温总理身穿橘黄色的工作服跟工人们一起来到职工餐厅,自己去餐厅窗口取份饭跟“当代工人杰出代表”许振超等职工一起边吃边聊,鼓励大家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要团结一致,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共渡难关。说起许振超,温总理特别关心。早在2004年,温总理来港时就对许振超说:“振超,我专程来看看你。”这句话成了许振超和工友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截至目前他已经第八次创下纪录。温总理总结的“振超精神”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就是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就是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许振超感慨道:“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青岛港从一个小港口发展成为世界港口前十强,其实就是靠这种精神。”
危机中逆势上扬
青岛港作为我国第二大外贸进出口港,在金融危机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影响。一方面,外贸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国内各大沿海港口这几年风起云涌的基础建设跟外贸需求下降形成了严重的供需矛盾。“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形成,市场货源日渐成为了制约各大港口生存发展的最大“瓶颈”。
“争抢货源之旅”在2009年新年伊始就拉开了序幕。由常德传亲自率领的市场公关团队在几天内赶赴全国210个地市县,走访了1105家船东、货主、合作伙伴,在得知贸易萎缩导致集装箱大量闲置、船只公司急需场地堆存的情况后,常德传立即调整思路,在青岛建立空箱封存基地,为船只公司节省大量的空箱堆存费用。在众多船只公司纷纷减班撤线的时候,青岛港不但一条航线没减,反而增加了南美、中东等区域的15条新航线。2009年一二月份,在其他港口业务量纷纷下滑之时,青岛港各大货种呈现全面增长的势头。
“三国五方”计划是由中国、阿联酋、丹麦3国合资建设的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新项目。这一注册资本4.9亿美元、总投资14亿美元的项目成为了青岛市投资规模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目前,青岛港建设大军正加紧施工,这10个水深18米至20米的大型顺岸集装箱泊位建成之后将会成为全球最长的顺岸码头。
常德传总裁向记者介绍,除了这个项目,青岛港还与海关、铁路紧密联合,成功开通了集装箱通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以及直通式运输的先进方式。青岛港现今的发展,不仅国家重视,国外客户也非常重视,所以青岛港准备在码头建成后,新增600万标准箱的能力以助青岛港的投资能得到更好的回报。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青岛港的“金牌工人”许振超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由许振超负责的青岛港自主开发的码头节能减排重点项目“油改电”工程效果明显,真正给青岛港带来了实惠。据数据显示,目前青岛港集装箱轮胎吊电操作量呈上升趋势,达到了每月40万TEU,按“油改电”操作每箱可以节省成本费用5元钱,月节省可达到200万元。数据显示,今天的青岛港早已位居世界港口的前列,其中集装箱作业中青岛港两个泊位等于世界第二效率的神户港的3个泊位,等于其他港口4个到5个泊位;纸浆作业中青岛港一个泊位等于世界第二效率的日本港口的2.5个泊位。
决不让一名农民工下岗
在传统观念里,码头工作就是脏、苦、累,码头工人属于低层次、低素质人群,过去的青岛港的确如此,而今天的青岛港工人们却焕然一新。大港公司的职工唐卫说:“青岛港人吼一吼,金融危机抖三抖。我们明白越是在危急的时刻,国企的职工越要挺直脊梁,在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十五”期间,青岛港连续5年没有建设新的码头,青岛港的工人们团结一致提出了“建码头发展,不建码头通过挖潜照样发展”的口号,硬是创出了“1>2”的奇迹,这被誉为现代社会的“新哥德巴赫猜想”。
“决不让一名农民工下岗”,这不是一句空话,青岛港新闻中心主任杨辉敏对本刊记者说,20多年来,青岛港把岗位视为职工的命根子,坚持“只要愿意干,好好地干,尽职尽责地干,就决不撒手不管,决不推向社会”和“治懒、治滑,不治老、不治病”的承诺,先后转岗分流上万人,没有让一名职工下岗回家。
上世纪80年代末,青岛港1.6万名职工中77%的人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6%,技术工人仅占28.7%,高级工只有9%,没有一名工人技师。而今天的青岛港,78%的技术工人成了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青岛港任人唯贤,从不计较学历、职称、资历和身份,在港打工的农民工只要能干也是英雄。这种不拘一格的任人方式让青岛港成为了人才聚集地,1500多项绝活,687个服务品牌,创出了行业、全国、世界记录700多项。2008年青岛港创出了集团级以上生产新纪录270多项次,其中有27项被评为全国生产新纪录,今年1月份又创出了集团级以上纪录26项次,集装箱“振超效率”第八次打破世界纪录,铁矿石“孙波效率”第九次打破世界纪录。
从去年开始,很多港口纷纷裁员降薪给工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影响。常德传在此时却向全港工人郑重承诺:造福职工不动摇!他像往常一样继续给职工提高工资收入水平,为全港职工发放生日蛋糕,给工人们吃了“定心丸”。
中国港口管理界之“教父”
彬彬有礼、和蔼可亲、爱笑的山东“大汉”,是记者对常德传先生的第一印象。常德传出生于工人家庭,他从青岛港装卸工做起,如今是青岛港的掌舵人。40年的时间,他不仅创造了一个港口领导人的光辉人生,也创造了一个港口国企从衰败到复兴的神话。
每年青岛港都为农民工发放生日蛋糕,并安排他们同正式工人一样享受带薪休假两天的待遇,年度奖金、节日大礼人人有份。逢年过节一遇上仍坚持在岗位上工作的农民工,青岛港就会专门派人将年货、年度奖金送到他们的家中。春节的时候,青岛港更是为农民工家属送上一封家书温暖了农民工兄弟的心。
“青岛港就是一个大家庭,我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上有老、下有小,都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好。这是我这个‘长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常德传朴实真诚、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在他动情时表露无遗。
作为中国国企改革的第一代企业家,常德传背负着大型国有企业特有的沉重包袱,在20年里与1.6万名职工艰苦奋斗,让青岛港的吞吐量翻了三番,跻身“全球港口十强”;集装箱吞吐量更由2万多标准箱增至1002.3万标准箱。百年老港在他的手里被塑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际亿吨大港。2006年,中国国际海运网与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依据5个层次、13个指标对中国港口进行综合评定,赞誉常德传是中国港口管理界之“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