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教育援助政策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

来源 :黑龙江高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对外教育援助政策历经初步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改进创新阶段等三个时期.纵观整个历史演进过程,援助政策的建构逻辑主要体现在:将平等尊重的价值观作为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三方协同构成政策实施的主体力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成为政策实施的过程保障,国家整体战略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政策演进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指出未来我国对外教育援助政策的优化路径,即以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引领对外教育援助实践、以健全监督评价体系提升对外教育援助效果和以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扩大对外教育援助力量.
其他文献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发现对其变迁轨迹与演变逻辑进行系统剖析是正确把握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研究范式,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发展的关键节点为线索,分析发现:经济体制基础、权力管理模式、思想观念环境是其深层结构;成本效应、学习效应以及协调效应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由权利博弈的内生驱动和示范效应的外在刺激所构成的内外双循环动力机制是激活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鼓励多元主体参
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12位教师的访谈数据,探讨高校“水课”背后的深层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水课”是外部社会环境、高校内部制度环境和教师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中,整体的社会大环境为“水课”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并对高校内部的制度环境产生影响;高校内部的制度环境是“水课”形成的根源性因素,且评价制度在高校内部的制度环境中起到主导作用,并对课程管理制度和师资管理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教学能力是“水课”产生的外在表现,其主要受高校内部制度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水课”的形成包括一条主
师资队伍建设战略成本控制是高校各项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采用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规模、战略结构、战略整合、战略区位、战略执行等战略成本动因进行系统研究,并在价值链理论视域下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战略成本核算进行分析,包括价值链构成框架、价值链战略成本构成、价值链战略成本核算、价值链会计报表调整等.进而提出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本控制策略:构建合理的高校师资队伍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确立科学的高校师资队伍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结构性战略成本动因的战略成本控制策略、强化执行性战略成本动因
校园负面网络舆情高发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高校在处理学校—社会二者的关系以及协调学校内部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监督权利等方面与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之间还有不小差距.提高在校学生和社会力量在大学治理体系中的参与度、形成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决策机制、建立立体化的校内沟通网络、完善学术权力监管制度、提升学校公共关系管理能力是从根本上消解网络负面舆情危机、维护学校正当权益、塑造学校良好形象的主要手段,更是实现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利用TOPSIS法测算发现,中部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自然科学科研产出水平整体较低,彼此间存在一定差距.运用Sys-GMM法实证发现,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人员和科技经费当年拨入额对科研产出的贡献整体不高,前者贡献低于后者.就科研投入要素的整体贡献而言,湖北省情况最好,其他依次是湖南省、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和山西省;理工类公办本科高校情况最好,其他依次是医学类、农林类、综合类、师范类、财经类和其他类公办本科高校;“双一流”高校情况最好,非“双一流”普通一本高校情况次之,非“双一流”普通二本高校表现不佳.
大众传媒作为政治体系“第四种权力”,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发挥重要影响作用.基于大众传媒对来华留学生规范化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影响,对1985年至2020年间发布于人民日报社、新京报社、中新社、中国青年报社等四家媒体的477篇媒介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来华留学生规范化管理政策正由“数量为先”转向“质量与规模并重”.教育政策的转型发展深受大众传媒所影响,在来华留学生规范化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大众媒体更多地充当政策宣传者的角色,而在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及政策监督环节所发挥的作用有所局限.充分发挥大众传媒
法院判决学校变更行政行为,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干预和监督.从权源上看,学位获得权是学生的基本权利,学位授予权是学校的行政权力,当权利受到不当权力侵害时,法院可以发挥能动的司法权力对其进行救济.国内外司法实务中都有因行政行为“明显不当”而法院变更行政行为的案例.当然,在司法权力介入行政权力时,法院仍需保持谦抑、谨慎的态度,在审查纪律处分“明显不当”时需遵循满足要件和合乎比例的原则,在审查学术规范“明显不当”时需以机构未履行公认学术专业判断为基准,在审查程序性“明显不当”时需明确程序违法的具体情节,从而为法院处
高校师德师风治理机制建设是彰显高校依法治校能力的重要表现.通过对41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师德师风制度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各高校现已形成以治理内容、法律法规依据、治理原则、惩戒机制、治理程序为一体的师德师风依法治理机制,体现出目标长效性、程序被动性、主体专业性和治理方式他律等特征.当前,高校师德师风依法治理存在师德治理法治内涵和范畴不明确、师德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属性不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文本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要建立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治理的法治机制:一是要树立底线思维,明确师德治理的法治内涵;二
美国作为世界博士后制度的执牛耳者,历经14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制度演变,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博士后政策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协会和国家科学院等权威机构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博士后调查报告,其中,全美博士后协会发布的《满足博士后的需求:2017年机构政策报告》反映了美国博士后组织架构、管理政策、聘用过程、薪酬福利、培训项目、多元化和校友联络等方面的最新政策实践.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加强博士后办公室和博士后协会的双重组织,制定并完善通用性和专门性博士后政策,开展多样化、高质量
新一代科技革命对高校治理提出新要求、提供新机遇.信息化建设为高校治理体系带来巨大变革.中美高校信息化建设治理体系在治理框架、组织架构和制度规范上存在显著差异,各有千秋.基于域外比较,立足于本土创新,我国高校应构建“政策+内需”驱动、人本为先的系统性信息化治理框架,构建党委领导、“双专”结合、全校统筹的信息化组织架构,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在校生涯、素养为先的治理制度规范体系,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高质量高等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