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评价体系视域下学术情境的创设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ion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评价体系指出,情境是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1]。具体到历史学科,试题情境“是学科前沿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是科学性和专业特色的高度体现,是教育功能和测量功能的高度统一”[2]。可见,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命题要以新情境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素材分类,历史学科试题情境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多种情境类型。其中,学术情境是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3]。在此,笔者以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史回顾为例,就高考评价体系视域下学术情境的创设谈几点浅见。
  一、源于读书沙龙的学术史邂逅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中山市历史教研员楼卫琴老师组织开展了系列读书研修沙龙活动,其中,笔者有幸参与了《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一书的研修活动。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契合学术情境的内涵。在这场读书沙龙活动中,笔者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为学术情境的创设积累了一定的素材。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我国史学工作者着力最多、争议最久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一个问题的争论延续如此之长,论著如此之丰,参加者如此之多,影响面如此之广,在史学研究中实不多见。”[4]面对汗牛充栋的研究论著,何晓明教授以深厚的功力撰述《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一书,分“导论”“上编 ‘五朵金花’之一的灿烂开放”“中编 解放思想,回归学术”“下编 开放语境下的深入探索”“结语”五部分展开,系统梳理了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学术史。
  在著作中,何教授把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史回顾概括为四个阶段:20世纪30、40年代是第一阶段。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揭开了资本主义萌芽讨论的序幕,代表人物主要有吕振羽、邓拓、毛泽东等人。这一阶段聚焦于问题的提出及理论定调。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是第二阶段,致力于证明经典结论。这一时期,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段和论证史料的来源都呈现多元化特点。学者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出版论文集4种、专著若干,成果颇丰。受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也有诸多遗憾,例如,后期的讨论“是在十分明显的政治导向和强烈的意识形态氛围中进行的”,脱离学术研究轨道,存在非学术性批判色彩。20世纪80年代进入第三阶段,在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渐渐回归学术探讨的轨道。这一时期,呈现精细化和总结性的特点,例如时段新说、旧说新议、关注的领域更全面等等。20世纪90年代是第四阶段,在开放语境下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这样的系统梳理,既揭示了学术论争的来龙去脉、发展线索、内在逻辑,又着眼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专题研究的未来发展,有利于我们整体把握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二、基于学术情境的命题尝试
  经过分析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笔者认为,无论是选择题的概念辨析,还是非选择题的现象概括,都依据“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计工受值”等例子来判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事实上,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而不是一厂一店,因而不能以举例子的方法来论证。它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5]。依此而论,用套式来判断资本主义萌芽,既属于浅层次的识记能力考查,又忽视了历史事实的丰富性,有肢解历史之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6]意识到高考真题存在的一些不足,笔者进行了原创命题的尝试。
  【附:原创试题】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至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历史研究上,不要提研究资本主义萌芽了。与其说资本主义萌芽,不如叫近代化萌芽,即市场经济的萌芽。
  ——摘编自吴承明《要重视商品流通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中的作用》
  把中世纪城市整体发展的主要特点作为一个结构体系来进行中西比较论证,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社会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上不可能孕育出这样的胚芽,因此所谓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在是一个不存在的伪问题。
  ——摘编自杨师群《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
  (1)材料一的两种主张是否相同?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分析。(10分)
  【命题意图】有教材明确指出,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也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然而,学术界对于“资本主义萌芽”是否存在,却是有争议的。在这里,通过介绍两个人的观点,使学生面临认知冲突的困境,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借助新的研究成果开阔学生视野。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来看,这一问着眼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考查。
  【参考答案】不相同。(2分)吴承明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是存在的,杨师群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是不存在的。(2分)
  分析:吴承明不是从生产关系诸要素来分析,而是侧重于与市场相关联的诸要素;(2分)主张换一个概念来阐述资本主义萌芽现象,而非否定其存在。(2分)
  杨师群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否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2分)
  材料二: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研究,呈現出精细化和总结性两大特点。既有战国、两汉等时段新说,又从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与形态的剖析、旧说新议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弥补了前期讨论的缺陷。
  ——摘编自何晓明《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在80年代出现高潮的原因。(8分)
  【命题意图】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高潮的出现,与80年代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加深对80年代阶段特征的理解。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来看,这一问着眼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的考查。
  【参考答案】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问题的研究;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人民思想;恢复双百方针,调动学者的积极性;重视海外研究成果,国际交流频繁;(8分,每个要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材料三:回顾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学术史,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去把握:①1930-1940年代:问题的最早提出及理论定调;②1950年代中期-1960年代中期:对经典结论的证明;③80年代:解放思想,回归学术;④90年代:开放语境下的深入探索。
   ——摘编自仲伟民《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开展历史研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6分)
  【命题意图】历史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选择。因为,历史研究者不仅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件加以记载和研究,而且选择相关史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和价值观无疑会影响历史研究。这一设问,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史学研究方法。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来看,这一问着眼于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考查。
  【参考答案】时代背景(如政治、学术氛围等);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研究者的立场和价值观等;史籍的整理与利用程度。(6分,每个要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关于学术情境创设的命题反思
  1.把握研究动态,克服教材的“滞后性”。
  受篇幅所限,教材一般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结论,从中,我们难于捕捉史论的依据以及推理的逻辑。此外,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是一种静态呈现,无法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的新趋向。那么,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们有必要在原创命题实践中自觉承担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任。
  历经八十多年的探索,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然而,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仍然停留在对经典结论的证明上。这无疑是与当前精彩纷呈的最新研究成果相脱节,容易陷入固化的成见当中,这样,既不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资本主义萌芽的最新动态,以克服教材“滞后性”的弊端。当然,中学教师不是致力于某个专题研究,而是从事通识教育,所以,要求中学教师通读相关专著、论文,既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行的。那么,不妨以学术史回顾的相关论文为跳板,从中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动态,来弥补教材的不足。
  2.搁置争议,探究争议背后的时代因素。
  李伯重先生曾指出,早在现代中国史学创立之初,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就已被提出。然而,“令人感到不解的是,随着讨论的进展,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似乎不是越来越一致,反而是越来越分歧”[7]。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学术争论,大体上可以归结为“萌芽真伪命题说”“萌芽不同时段说”“萌芽不同领域、地域说”等诸多方面的话题。“中国史学素有‘资治’的传统。在政治的语境中叙述学术的话题,历来是中国史家的强项。”[8]应该说,这些话题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的烙印。对于学有余力、术有专攻的学生,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学术探讨,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太多的观点呈现,反而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学术界争议激烈的观点搁置,引导学生探究争议背后的时代因素。
  3.学术情境的创设是为培育核心素养服务的。
  “新课程高考命题材料来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学术研究新成果的依赖已经逐渐超过了对传统史料的依赖。”[9]无论是2009年江苏省历史单科第21题以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的新视角切入,还是2008年广东省历史单科第26题从“判断‘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来设问,两者都吸收了学界的新观点,摆脱了“教教材”的窠臼,引领了“用教材教”的理念。当然,新情境的创设需要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养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帮助学生养成思考、批判性的学科思维等等,这些就是靶心。从上述命题尝试来看,笔者意图借助学术情境的创设,考查“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以“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10]。要言之,学术新情境这一载体,是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服务的。
  通过主题式聚焦阅读,及时跟踪史学研究新成果,有利于改变符号化、概念化、公式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学术情境在命题中的运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思辨勇气,也是适应高考评价体系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
  【注释】
  [1]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6页。
  [2]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64页。
  [3][6][10]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9页。
  [4][7]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结”》,《读书》1996年第8期,第63页。
  [5]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8]何曉明:《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9]黄牧航:《十年新课程历史科高考命题改革的回顾与分析(中)》,《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8期,第56页。
其他文献
“以前,一年种地收入不到一万块钱。现在村子建设得越来越好,我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一年下来,算上收益分配、养蜂、打工,收入怎么都在5万元以上,现在干啥都有劲了。”1月20日,铜川市宜君县哭泉镇麻庄村脱贫户周付全笑着说,现在村里不少村民挣着工资,拿着土地流转费和光伏收益分配,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同样的笑容,在宜君县农民脸上浮现已成为常态。“村容村貌越来越亮丽,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我们脸上的笑容自然越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在实施建议里提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学生将情境与知识相联系的水平;在物理教学中,应让学生获得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物理问题的大量经验,形成把情境与知识相關联的意识和能力。2018年全国高考理综I卷充分体现了结合实际情境,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与思想,下面就该试卷中涉及与情境结合来落实核心素养的试题做一简要的评析,并为下一届高三复习备考提供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鄰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
【热点材料】  2015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本次峰会主题是“共同行动以实现包容和稳健增长”。与会领导人围绕世界经济形势、全面增长战略、就业和投资等议题发表了看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发表了题为《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二十国集团的任务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二十国集团既要治标以求眼下稳增长,又要治本以谋长远添动力;既要
2019年高考全国I卷文理数学试卷,在“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考查部分,都是同样一道题. 有媒体评论“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一改温和的一面,在消参的路上让考生想说爱它不容易”. 即不少考生在考场“卡壳”了!原题如下.  解法一得到的称为三角式,解法二得到的称为代数式. 显然这道题的背景是代数式. 这个内容在现行教材没有出现,对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 何小亚教授指出:“数学试题必须致力于考查学生对数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以阅读教学为中心,从现行教材的编写体系来看,阅读教学所占的比例也确实是最大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往往从小培养更为有效,到了高中,如何让原本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在各科考试的挤压之下爱上阅读,进而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被批评“少、慢、差、费”,让众多的语文老师既感委屈,又觉无奈。再加上高一高二的语文考试常常要考教材,更是束
2017版新课标对高中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词汇要求是:累计掌握3000--3200个单词以及一定数量的短语。新课标还阐明“高中阶段的词汇教学除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广泛地运用已学词汇外,重点是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并通过广泛阅读,进一步扩大词汇量,提高运用词汇准确理解和确切表达意义的能力。”上述两点,显然对高中生词汇学习的量与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研究表明,在语境中接触一次就能习得生词的
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陈寅恪先生主张“了解之同情”地去分析和认识历史。其治史方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实现策略一一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从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从这一角度来说,通常意义上历史学科的“素养”就是借助历史课堂的建构,指向学习者的一种目标诉求。这样的课堂,不仅要有辽阔的时空疆域和丰实的历史为其支撑,更要有微观的辨析和探究的环节为其充实,它不仅关乎历史教学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主观题,考查的核心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提取材料文本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不遗漏。所谓“整合”就是对所筛选出的零散、琐碎、无条理、看似不相连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组合,使之清晰、明确、完整和条理化。那么此类题目,该如何又好又快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呢?  一、筛选信息的策略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研制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二是以核心素养为纲,将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1]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作为衡量学业质量标准的主要维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