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5月末,李军正在贵州西南的三都县调研,他看着这里的秀丽山川,走过这里的文化村落,“这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我在这里的调研重点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以及农村在独特的生态环境下如何实现精准扶贫。”
谈到自己的学术研究,李军娓娓道来,丝丝入扣。这位土家族儿郎正在中南民族大学读博士,仅是2015年一年,他就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
可是,5年前,李军还在广州打零工;10年前,他中学因为贫困几度辍学,回家种地。考研之前,李军走过了十余年求学之路,四年北漂,三年南漂,他一边打工,一边备考,一度穷困潦倒。但读书,始终是他心底不愿放弃的梦想。
明智?不上本科进高职
李军出生在湖北省利川县,这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把读书当作改变命运的路径。小学,他需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上学,6点之前就要起床,晚上9点多才回到家,每天经受风雨洗礼。六年级的一天,他看着漫天大雪,忍不住抱怨,生出了不去上学的想法,但父亲立刻阻止了他。
李军说,父亲是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我的父亲很爱学习,但因为家庭条件限制没有能够完成学业,他希望我能弥补他的遗憾。”
初中时,李军的成绩一如既往地优秀,然而在2004年4月,李军忽然在课堂上晕倒,他被医生诊断为脑神经阻塞,为了给他治病,父亲卖掉了家里最值钱的耕牛,但李军依然没能参加这一年的中考,中断了学业。看到同伴都去读书了,一个人在村庄的李军觉得孤独,这个倔强的孩子不愿意被别人看不起,“我明明成绩还不错,为什么就没有书读了呢?”李军听说,柏杨三中有招收优质生源的优惠政策,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瞒着父母,走了20公里的山路,搭上城乡的公车,独自去了这所学校。
“我一大清早就出门了,但迷了路,找错了学校,下午4点多才到校门口,老师们都快要下班了。”他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和稻草编成的鞋子,被保安拦在了门外,李军灵机一动,说自己认识校长,才得以进入校园。与他素不相识的田校长被他的执着感动,李军的成绩也确实出色,曾获得过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校长破格录取了他。
高中三年里,李军的家庭条件每况愈下,家里的田地连年遭遇天灾颗粒无收,母亲风湿病重,妹妹还要继续中学学业,他有好几次不得不辍学,靠师生的捐款和自己打零工的钱才勉强挺过来。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他终于考上了淮北师范大学,但李军决定放弃这个进入本科的机会,去读高职,早一点赚钱为父母减轻负担。李军笑着说:“那时觉得很明智,现在看很愚蠢,父母对我寄托了那么大的希望,我却不念大学了。”
2007年,李军从湖北的小村庄来到了这所高职,他本以为学校能够免去他的学费和住宿费,到了之后才发现,他根本就不是统招生的名额。第二年3月,因为交不起住宿费,他被学校开除了。回想起这个打击,李军依然激动,“非常抱怨,也非常绝望。” 被学校赶出来,他在附近租了农民家的房子,一个月租金50元,房内没有暖气,他在冬天的黑夜里尝尽严寒之苦。被他求学精神感动的房东为他送来四床棉被,李军心怀感恩,“很幸运,每个阶段都能遇到对我好的人。”
异地他乡,举目无亲,李军却不想让父母为他担心,他去了一个臭豆腐厂当苦力,然后报名参加自考。他偷偷跑到之前的高职学校,也到当地县图书馆自习,却因为一身的臭豆腐味被其他人投诉。而在工厂,他竟然因为复习备考“不务正业”被开除了,主管冷嘲热讽地说: “认命吧,天生就是干苦力的命。”
在一边打工一边备考的过程中,李军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做保安、做家教、卖猪肉、做推销,他打过七八份零工来支撑自己的生活。他拿着手电筒躲在房子里看书,疲惫的时候就吃辣椒提神。在那些看不到未来的日子里,是读书给了他支撑的信念。“我的家乡有一位学生考上本科,到国外留学,后来到了清华任教,我看到他把这条路走通了,我觉得自己也一定要坚持下来。”
苦难不是财富,顽强是资本
两年时间,李军顺利通过了50多门考试,2010年6月,他拿到了自学专科、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准备继续考研。不幸再一次降临,因为营养不良又连续熬夜,他在还剩两门专业课考试的时候发高烧,首次考研败北。
李军不得不投奔广东的同学,开始了南漂的生活。他借住在东莞的朋友宿舍,每天坐车去广州找工作。有时太晚赶不上回东莞的车,只能和流浪人员一起躲在地下通道过夜。因为不是正规本科,李军求职时四处碰壁,好在后来他找到了一份在高职学校任教的工作。李军拿到了近10万元的年薪,但他毅然选择复习备考继续学业,“我确实花了很大的代价来读书,所以我会珍惜这个机会。”食堂、操场、教室,到处都是他备考的身影。
2012年,李军终于考上中南民族大学的研究生,2014年7月,李军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从农民工到博士生,李军走过了10年,“哪怕经过那么多的苦难,我都一定要活得有志气、有尊严。”
研究生阶段,李军选择了经济学院的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我是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我想从我的角度透视中国农民和农村的现状,大部分的研究学者在黄土地面前都是客体,而我是主体,我会更清楚地了解农民的困境和需求。”由于研究生以前都是自学,李军的学术基础并不理想,在导师的帮助下,从文章立意到发表,历经六个月磨练,李军在杂志期刊上看到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他说:“就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我很开心,很激动,很兴奋。”
考研前,李军在湖北、贵州、山西、云南等地四处打工,“我在这些地方漂泊的时候需要支撑,民间音乐和诗歌能振奋人心,在艰难困难的时候它们像一盏明灯,在无形之中给予力量。”他出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本就对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有深厚的感情,在慢慢的了解和学习中,他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多次实地调研,李军把吸收的知识转化成实际行动,也有了一些学术研究的成果。他感谢导师李忠斌教授,“他的人品和学品都无可挑剔,在学习上给我很多帮助和引领,在生活上也很关心。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大到选题,小到标点,我和他不断探讨,在碰撞中有了思想的火花。”对于自己的学生,李忠斌教授这样评价:“他的确吃苦,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2点最后一个从研究室离开。”李军能始终保持着严格的作息习惯,曾经艰苦的求学生涯让他有了更加坚强的意志。 回忆起10年的求学道路,李军说:“苦难不是财富,但战胜它以后,那种顽强的精神陪伴我继续走接下来的日子,就变成了一种资本。”
回故乡或少数民族地区
李军想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书名叫《农民工的博士梦》,初稿已经完成,但李军却放慢了进度。“我之前希望能把书早一点出版,但现在改变了想法,我需要沉淀。这本书除了要反映那些年的不容易,更要用故事折射当代青年人的成长,深思熟虑了才是对读者负责。”
曾有一个与李军一起参加自考的同学,其父亲是当地派出所所长,那时他对他们参加自考不抱希望。但如今李军到同学家做客,这位同学的父亲对他表示极大的尊重。当初开除他的臭豆腐厂人事处主管邀请他,做培训指导工作,鼓励员工。那些年默默无闻的自考生,如今已然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人刮目相看。那些本来的确只是想要一张毕业证的同学们,在和李军交流之后开始慢慢改变。妹妹在他的影响下考上了广播电视大学,弟弟也读了汽修的技校……
达到学业高点,不断地回顾和反思后,李军说:“我还是想回到最初的地方,回到我的家乡,给他们一些帮助,让那里的孩子和青年有和我一样的生活。”毕业后,他希望能回故乡从事教育工作,“如果不回去,也是到更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他们的发展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在2016年五四青年节那一天,李军在朋友圈里写下了一段长长的感言:“奋斗,才会让我们的青春变得更加美丽,也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常思己过,奋斗之后的辉煌则是孤独迷茫的折射。在即将走完29岁的历程之时,发现自己是一个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人。不甘满足现状是我的秉性,对艺术的执着又是我的个性……为了让自己不再后悔,用学术的理性思维全面抉择,用艺术的浪漫情怀感悟生活。”
2017年6月,李军将博士毕业,他无比眷恋学校的时光,“最后一年读书了,再也没有机会了。”在这最后一年里,李军最想做的事是到大西北多看看少数民族地区,“我既有学术的困惑,又有现实的困惑。我的博士论文初稿快要完成了,我希望在毕业之前去凉山实地调研,这对我今后的研究有帮助,我希望自己能说出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更有分量的话。”停顿一会儿,他强调:“这件事我一定要做完,不然我会遗憾的。”
北漂一路走来,已经10年了,每年年底他都会给即将过一去的一年做总结,并给来年制定规划,年中还会监督目标的完成情况,“对自己的目标,我一定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基本都会完成,而且是超额完成。”在2015年的总结中,他提出了新年的期许:“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做到沉着冷静,三思后行,心胸宽广。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青年朋友,用乐观豁达的情操鞭策自己前行,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世界。”2015年度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李军的获奖感言更是对他10年求学路的总结:“求学路,长又长,再长长不过学海无涯;求学路,难又难,再难难不倒有志之士。”
李军能吃苦,有追求,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的梦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求学道路上默默耕耘了十年,并一定会愈走愈远,愈走愈坚定。
特别报道
问:你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把自己的学术思想表达出来,目前发表了六篇核心,一篇权威,十余篇普刊。
问:在大学哪个阶段,你对自己的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答:我在自考本科的时候就有了清晰的规划,那时自考学历到处受歧视,所以我想考研读博。
问: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中,你不仅在学校是佼佼者,还从全国优秀大学生中脱颖而出,你认为自己是如何胜出的?
答:我只是一个大山的孩子,有梦想,有自己的追求,并且敢于为自己的梦想执着坚持,直到成功。
谈到自己的学术研究,李军娓娓道来,丝丝入扣。这位土家族儿郎正在中南民族大学读博士,仅是2015年一年,他就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
可是,5年前,李军还在广州打零工;10年前,他中学因为贫困几度辍学,回家种地。考研之前,李军走过了十余年求学之路,四年北漂,三年南漂,他一边打工,一边备考,一度穷困潦倒。但读书,始终是他心底不愿放弃的梦想。
明智?不上本科进高职
李军出生在湖北省利川县,这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把读书当作改变命运的路径。小学,他需要走1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上学,6点之前就要起床,晚上9点多才回到家,每天经受风雨洗礼。六年级的一天,他看着漫天大雪,忍不住抱怨,生出了不去上学的想法,但父亲立刻阻止了他。
李军说,父亲是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我的父亲很爱学习,但因为家庭条件限制没有能够完成学业,他希望我能弥补他的遗憾。”
初中时,李军的成绩一如既往地优秀,然而在2004年4月,李军忽然在课堂上晕倒,他被医生诊断为脑神经阻塞,为了给他治病,父亲卖掉了家里最值钱的耕牛,但李军依然没能参加这一年的中考,中断了学业。看到同伴都去读书了,一个人在村庄的李军觉得孤独,这个倔强的孩子不愿意被别人看不起,“我明明成绩还不错,为什么就没有书读了呢?”李军听说,柏杨三中有招收优质生源的优惠政策,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瞒着父母,走了20公里的山路,搭上城乡的公车,独自去了这所学校。
“我一大清早就出门了,但迷了路,找错了学校,下午4点多才到校门口,老师们都快要下班了。”他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和稻草编成的鞋子,被保安拦在了门外,李军灵机一动,说自己认识校长,才得以进入校园。与他素不相识的田校长被他的执着感动,李军的成绩也确实出色,曾获得过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校长破格录取了他。
高中三年里,李军的家庭条件每况愈下,家里的田地连年遭遇天灾颗粒无收,母亲风湿病重,妹妹还要继续中学学业,他有好几次不得不辍学,靠师生的捐款和自己打零工的钱才勉强挺过来。经过三年的寒窗苦读,他终于考上了淮北师范大学,但李军决定放弃这个进入本科的机会,去读高职,早一点赚钱为父母减轻负担。李军笑着说:“那时觉得很明智,现在看很愚蠢,父母对我寄托了那么大的希望,我却不念大学了。”
2007年,李军从湖北的小村庄来到了这所高职,他本以为学校能够免去他的学费和住宿费,到了之后才发现,他根本就不是统招生的名额。第二年3月,因为交不起住宿费,他被学校开除了。回想起这个打击,李军依然激动,“非常抱怨,也非常绝望。” 被学校赶出来,他在附近租了农民家的房子,一个月租金50元,房内没有暖气,他在冬天的黑夜里尝尽严寒之苦。被他求学精神感动的房东为他送来四床棉被,李军心怀感恩,“很幸运,每个阶段都能遇到对我好的人。”
异地他乡,举目无亲,李军却不想让父母为他担心,他去了一个臭豆腐厂当苦力,然后报名参加自考。他偷偷跑到之前的高职学校,也到当地县图书馆自习,却因为一身的臭豆腐味被其他人投诉。而在工厂,他竟然因为复习备考“不务正业”被开除了,主管冷嘲热讽地说: “认命吧,天生就是干苦力的命。”
在一边打工一边备考的过程中,李军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做保安、做家教、卖猪肉、做推销,他打过七八份零工来支撑自己的生活。他拿着手电筒躲在房子里看书,疲惫的时候就吃辣椒提神。在那些看不到未来的日子里,是读书给了他支撑的信念。“我的家乡有一位学生考上本科,到国外留学,后来到了清华任教,我看到他把这条路走通了,我觉得自己也一定要坚持下来。”
苦难不是财富,顽强是资本
两年时间,李军顺利通过了50多门考试,2010年6月,他拿到了自学专科、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准备继续考研。不幸再一次降临,因为营养不良又连续熬夜,他在还剩两门专业课考试的时候发高烧,首次考研败北。
李军不得不投奔广东的同学,开始了南漂的生活。他借住在东莞的朋友宿舍,每天坐车去广州找工作。有时太晚赶不上回东莞的车,只能和流浪人员一起躲在地下通道过夜。因为不是正规本科,李军求职时四处碰壁,好在后来他找到了一份在高职学校任教的工作。李军拿到了近10万元的年薪,但他毅然选择复习备考继续学业,“我确实花了很大的代价来读书,所以我会珍惜这个机会。”食堂、操场、教室,到处都是他备考的身影。
2012年,李军终于考上中南民族大学的研究生,2014年7月,李军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从农民工到博士生,李军走过了10年,“哪怕经过那么多的苦难,我都一定要活得有志气、有尊严。”
研究生阶段,李军选择了经济学院的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我是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我想从我的角度透视中国农民和农村的现状,大部分的研究学者在黄土地面前都是客体,而我是主体,我会更清楚地了解农民的困境和需求。”由于研究生以前都是自学,李军的学术基础并不理想,在导师的帮助下,从文章立意到发表,历经六个月磨练,李军在杂志期刊上看到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他说:“就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我很开心,很激动,很兴奋。”
考研前,李军在湖北、贵州、山西、云南等地四处打工,“我在这些地方漂泊的时候需要支撑,民间音乐和诗歌能振奋人心,在艰难困难的时候它们像一盏明灯,在无形之中给予力量。”他出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本就对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有深厚的感情,在慢慢的了解和学习中,他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多次实地调研,李军把吸收的知识转化成实际行动,也有了一些学术研究的成果。他感谢导师李忠斌教授,“他的人品和学品都无可挑剔,在学习上给我很多帮助和引领,在生活上也很关心。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大到选题,小到标点,我和他不断探讨,在碰撞中有了思想的火花。”对于自己的学生,李忠斌教授这样评价:“他的确吃苦,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2点最后一个从研究室离开。”李军能始终保持着严格的作息习惯,曾经艰苦的求学生涯让他有了更加坚强的意志。 回忆起10年的求学道路,李军说:“苦难不是财富,但战胜它以后,那种顽强的精神陪伴我继续走接下来的日子,就变成了一种资本。”
回故乡或少数民族地区
李军想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书名叫《农民工的博士梦》,初稿已经完成,但李军却放慢了进度。“我之前希望能把书早一点出版,但现在改变了想法,我需要沉淀。这本书除了要反映那些年的不容易,更要用故事折射当代青年人的成长,深思熟虑了才是对读者负责。”
曾有一个与李军一起参加自考的同学,其父亲是当地派出所所长,那时他对他们参加自考不抱希望。但如今李军到同学家做客,这位同学的父亲对他表示极大的尊重。当初开除他的臭豆腐厂人事处主管邀请他,做培训指导工作,鼓励员工。那些年默默无闻的自考生,如今已然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人刮目相看。那些本来的确只是想要一张毕业证的同学们,在和李军交流之后开始慢慢改变。妹妹在他的影响下考上了广播电视大学,弟弟也读了汽修的技校……
达到学业高点,不断地回顾和反思后,李军说:“我还是想回到最初的地方,回到我的家乡,给他们一些帮助,让那里的孩子和青年有和我一样的生活。”毕业后,他希望能回故乡从事教育工作,“如果不回去,也是到更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他们的发展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在2016年五四青年节那一天,李军在朋友圈里写下了一段长长的感言:“奋斗,才会让我们的青春变得更加美丽,也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常思己过,奋斗之后的辉煌则是孤独迷茫的折射。在即将走完29岁的历程之时,发现自己是一个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人。不甘满足现状是我的秉性,对艺术的执着又是我的个性……为了让自己不再后悔,用学术的理性思维全面抉择,用艺术的浪漫情怀感悟生活。”
2017年6月,李军将博士毕业,他无比眷恋学校的时光,“最后一年读书了,再也没有机会了。”在这最后一年里,李军最想做的事是到大西北多看看少数民族地区,“我既有学术的困惑,又有现实的困惑。我的博士论文初稿快要完成了,我希望在毕业之前去凉山实地调研,这对我今后的研究有帮助,我希望自己能说出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更有分量的话。”停顿一会儿,他强调:“这件事我一定要做完,不然我会遗憾的。”
北漂一路走来,已经10年了,每年年底他都会给即将过一去的一年做总结,并给来年制定规划,年中还会监督目标的完成情况,“对自己的目标,我一定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基本都会完成,而且是超额完成。”在2015年的总结中,他提出了新年的期许:“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做到沉着冷静,三思后行,心胸宽广。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青年朋友,用乐观豁达的情操鞭策自己前行,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世界。”2015年度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李军的获奖感言更是对他10年求学路的总结:“求学路,长又长,再长长不过学海无涯;求学路,难又难,再难难不倒有志之士。”
李军能吃苦,有追求,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的梦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求学道路上默默耕耘了十年,并一定会愈走愈远,愈走愈坚定。
特别报道
问:你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把自己的学术思想表达出来,目前发表了六篇核心,一篇权威,十余篇普刊。
问:在大学哪个阶段,你对自己的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答:我在自考本科的时候就有了清晰的规划,那时自考学历到处受歧视,所以我想考研读博。
问: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中,你不仅在学校是佼佼者,还从全国优秀大学生中脱颖而出,你认为自己是如何胜出的?
答:我只是一个大山的孩子,有梦想,有自己的追求,并且敢于为自己的梦想执着坚持,直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