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影视摄影历来是电影摄影机和电视摄像机的专属领域,近年来,部分相机生产商为旗下的相机研发、注入了影像录制功能,简单说就是使用相机也可以拍摄动态的影像视频了。尤其是佳能的5D2相机,在动态影像录制上有着非常优越的成像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在影视摄影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本文以这款相机为例,简单阐述了使用佳能单反相机进行影像录制的几个核心技术问题。
【关键词】单反相机;影视摄影;佳能
2008年,佳能5D2的出现,为影视摄影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它独特的大画幅传感器以及丰富的镜头群,为小成本投入也能产出富有电影感的画面提供了可能。自此,使用单反相机录影,在专业影视摄影领域中也开始被逐渐接纳。
以前的影视摄影领域,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影是分的很清的,电视摄像机的传感器普遍很小,大部分是1/3英寸,相比较35mm电影摄影机来讲,如此小的传感器是很难实现电影画面中那种浅景深效果的,当然电影画面的那种质感也就更加难以实现了。传统的电视摄像机早在十几年前,专业级别的广播级肩扛机也要十万左右,专业的35mm电影摄影机更是要上百万,普通的影像用户是很难购置如此昂贵的设备的,所以,那个年代,电影感的画面离普通的影像用户有着很远的距离。
5D2的出现,为普通的影像用户降低了创造电影感画面的技术门槛和预算门槛,改变了影视摄影领域,尽管它在很多方面和专业的电影摄影机仍旧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如果能够将它的特点发挥到最大,尽量回避掉它的缺点,在专业层面上,它也会是一个小成本影片制作的不错选择。
现如今,新闻摄影记者也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单反相机进行简单的影像录制,很多新闻镜头拍摄,甚至纪录片拍摄,都会用到这种操作简便、携带方便、画质优秀的拍摄设备,因此越来越多的单反相机生产商也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影像录制功能的开发和升级,下面我们以佳能5D2为例,简单说说使用5D2拍摄需要注意到的一些问题。
1 想办法增加拍摄时机身的稳定性
因为5D2的机身不同于传统的摄像机,它比较小,非常轻便,所以当我们在手持拍摄的时候,会有比较明显的画面抖动,所以拍摄过程中尽量使用脚架拍摄,有时需要为5D2加载摄影套件,这样一个是更方便操作,另外就是增加器材重量以保持更好的稳定性,如果套件中有肩托,我们还可以实现相机的肩扛拍摄。
2 光圈尽量不要开太大
佳能有丰富的镜头组,很多高速镜头的最大光圈都能达到F2以上,但是我们在使用这款相机拍摄动态影像时,为了保证更好的画面质感和空间感,建议大家不要将光孔开太大,更不要全开光孔。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F4应该已经是我们使用光圈的极限了,F4到F5.6是我们在拍摄时比较偏向的光圈数值。
首先,太大的光圈和偏小的光圈都不利于最佳影像效果的呈现,我们在光圈的使用上要尽量温和、保守一些,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图像细节。
其次,5D2是全画幅设备,景深很浅,如果再使用大光圈,景深就更加浅了。过浅的景深不仅会给拍摄运动镜头时的跟焦带来极大的困难,更会将焦外的背景信息糊成一片,显得画面单薄死板,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不要将光圈开太大,使用更为温和的光孔拍摄,也许我们就能得到更加扎实的近景画面,更为立体的焦外空间了。
3 景深的控制要适度
5D2的一大优势就是大画幅带来的浅景深,它的画幅要比现在通用的数字摄影机的超35mm传感器大的多,所以景深更浅。
我们之前讲过,浅景深是电影感画面的一大特色,但是电影的浅景深是非常讲究的,它的“度”把握的很严格,电影镜头中的浅景深画面,是在保证不损失过多焦外图像信息的前提下拍摄的,背景完全模糊掉,完全看不出背景有任何图像信息的情况,在电影中是比较少见的。然而这种情况,好像在影视摄影初学者使用5D2拍摄的画面中却是很普遍的。过于追求浅景深,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拍摄习惯。拍摄过程中,不要忽略焦外的影像,要留意焦外影像,并有意识的控制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画面的表现能力和叙事能力。
4 选择合适的图像风格
这个设定有些像摄影机中不同的伽马曲线模式选择,有些模式下的图像层次对比突出,画面的反差很大,但是会损失很多亮部和暗部的细节;有些模式下图像的层次反差很小,整体上的图像发灰,但是却保留了画面更多的层次和细节,为后期的色彩校正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5D2的图像风格选择不仅仅针对于照片拍摄,对于动态影像录制也是适用的。图像风格中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锐度、反差、饱和度和色调,每个选项的参数都有调节的空间。5D2中有五种默认的影像风格,这几个风格的锐度、反差、饱和度和色调四个参数的设定都各有不同。
通常情况下,5D2默认的标准模式,整个图像的反差比较大,饱和度偏高,色调偏暖,这种“先入为主”的图像设定也许能够让我们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比较直观的看到图像的呈现效果,但是却极大限制了后期校色的施展空间。在影像拍摄中,我们通常会选择比较中性的前期画面风格,尽可能保留更多的图像层次和细节,这样就保证了后期的校色工作效果能够得到最佳的效果。
当然,使用单反相机进行影像录制,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镜头的选择、感光度的调试,以及白平衡的设定等方面,都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因篇幅所限,此处不再做一一讲解。
作者单位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1
【关键词】单反相机;影视摄影;佳能
2008年,佳能5D2的出现,为影视摄影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它独特的大画幅传感器以及丰富的镜头群,为小成本投入也能产出富有电影感的画面提供了可能。自此,使用单反相机录影,在专业影视摄影领域中也开始被逐渐接纳。
以前的影视摄影领域,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影是分的很清的,电视摄像机的传感器普遍很小,大部分是1/3英寸,相比较35mm电影摄影机来讲,如此小的传感器是很难实现电影画面中那种浅景深效果的,当然电影画面的那种质感也就更加难以实现了。传统的电视摄像机早在十几年前,专业级别的广播级肩扛机也要十万左右,专业的35mm电影摄影机更是要上百万,普通的影像用户是很难购置如此昂贵的设备的,所以,那个年代,电影感的画面离普通的影像用户有着很远的距离。
5D2的出现,为普通的影像用户降低了创造电影感画面的技术门槛和预算门槛,改变了影视摄影领域,尽管它在很多方面和专业的电影摄影机仍旧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如果能够将它的特点发挥到最大,尽量回避掉它的缺点,在专业层面上,它也会是一个小成本影片制作的不错选择。
现如今,新闻摄影记者也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单反相机进行简单的影像录制,很多新闻镜头拍摄,甚至纪录片拍摄,都会用到这种操作简便、携带方便、画质优秀的拍摄设备,因此越来越多的单反相机生产商也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影像录制功能的开发和升级,下面我们以佳能5D2为例,简单说说使用5D2拍摄需要注意到的一些问题。
1 想办法增加拍摄时机身的稳定性
因为5D2的机身不同于传统的摄像机,它比较小,非常轻便,所以当我们在手持拍摄的时候,会有比较明显的画面抖动,所以拍摄过程中尽量使用脚架拍摄,有时需要为5D2加载摄影套件,这样一个是更方便操作,另外就是增加器材重量以保持更好的稳定性,如果套件中有肩托,我们还可以实现相机的肩扛拍摄。
2 光圈尽量不要开太大
佳能有丰富的镜头组,很多高速镜头的最大光圈都能达到F2以上,但是我们在使用这款相机拍摄动态影像时,为了保证更好的画面质感和空间感,建议大家不要将光孔开太大,更不要全开光孔。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F4应该已经是我们使用光圈的极限了,F4到F5.6是我们在拍摄时比较偏向的光圈数值。
首先,太大的光圈和偏小的光圈都不利于最佳影像效果的呈现,我们在光圈的使用上要尽量温和、保守一些,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图像细节。
其次,5D2是全画幅设备,景深很浅,如果再使用大光圈,景深就更加浅了。过浅的景深不仅会给拍摄运动镜头时的跟焦带来极大的困难,更会将焦外的背景信息糊成一片,显得画面单薄死板,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不要将光圈开太大,使用更为温和的光孔拍摄,也许我们就能得到更加扎实的近景画面,更为立体的焦外空间了。
3 景深的控制要适度
5D2的一大优势就是大画幅带来的浅景深,它的画幅要比现在通用的数字摄影机的超35mm传感器大的多,所以景深更浅。
我们之前讲过,浅景深是电影感画面的一大特色,但是电影的浅景深是非常讲究的,它的“度”把握的很严格,电影镜头中的浅景深画面,是在保证不损失过多焦外图像信息的前提下拍摄的,背景完全模糊掉,完全看不出背景有任何图像信息的情况,在电影中是比较少见的。然而这种情况,好像在影视摄影初学者使用5D2拍摄的画面中却是很普遍的。过于追求浅景深,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拍摄习惯。拍摄过程中,不要忽略焦外的影像,要留意焦外影像,并有意识的控制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画面的表现能力和叙事能力。
4 选择合适的图像风格
这个设定有些像摄影机中不同的伽马曲线模式选择,有些模式下的图像层次对比突出,画面的反差很大,但是会损失很多亮部和暗部的细节;有些模式下图像的层次反差很小,整体上的图像发灰,但是却保留了画面更多的层次和细节,为后期的色彩校正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5D2的图像风格选择不仅仅针对于照片拍摄,对于动态影像录制也是适用的。图像风格中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锐度、反差、饱和度和色调,每个选项的参数都有调节的空间。5D2中有五种默认的影像风格,这几个风格的锐度、反差、饱和度和色调四个参数的设定都各有不同。
通常情况下,5D2默认的标准模式,整个图像的反差比较大,饱和度偏高,色调偏暖,这种“先入为主”的图像设定也许能够让我们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比较直观的看到图像的呈现效果,但是却极大限制了后期校色的施展空间。在影像拍摄中,我们通常会选择比较中性的前期画面风格,尽可能保留更多的图像层次和细节,这样就保证了后期的校色工作效果能够得到最佳的效果。
当然,使用单反相机进行影像录制,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镜头的选择、感光度的调试,以及白平衡的设定等方面,都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因篇幅所限,此处不再做一一讲解。
作者单位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