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新课程教材增设了大量实验探究内容,同时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但在实践中却普遍遭遇内容多、课时紧的瓶颈。为了在有限的教学中保质保量的开展好实验探究,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实验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验探究;课外生物实验小组.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一、设计理念和思路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目标 之一是: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科学态度。与之相对应,新课程教材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增设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内容。要真正意义上体现新课程理念,达成新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自生物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在实践中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就是内容多、课程紧,导致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实验教学的开展。许多实验内容的处理基本是以下几种方式草草处理的:一是完全以理论讲解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二是只注重机械的还原实验操作,忽略对探究过程中六大能力的培养。
要摆脱课程紧对实验教学的束缚,笔者认为关键是如何将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也即把实验室变成教室,把教室变成实验室,在理论讲解中穿插实验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对于一些操作简单、出实验结果较快的实验是比较容易实现这一操作的。如《酶的作用和本质》。但教材中也有不少实验是无法在一堂课中解决的,据笔者的初步统计有以下内容:
必修一:渗透实验;探究某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无机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系列实验;
必修三:“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系列实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以上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如果因课时紧张而简化成教师的传授就又回到了传统生物教学的圈子中。那像这种无法在一堂课中完成的探究实验如何有效开展呢?笔者通过摸索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实验准备阶段。自愿报名组建课外生物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实验。
第二阶段:上成果汇报课。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整个实验的探究过程,实验组同学展示课前的实验结果并与全体同学进行交流答辩。
二、实施过程
下面就以《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为例简述该课程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实验阶段
(1)组建实验小组。学生自愿报名成立探究小组,一般3-4人为一组。
(2)确定探究课题,进行探究实验。根据学生的一些想法及实验条件确定课题,要求学生按以下要求操作: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写好实验报告,届时汇报交流。教师可向学生提供预习方案。
(3)准备展示材料。兴趣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用数码相机进行如实记录后,组织学生将其做成课件。有必要的话,搜集和保留实验设备和相关素材以备展示之需。
(二)上成果汇报课
教师活动:展示物质燃烧发光发热的情景和拉瓦锡等人研究呼吸作用的图片。
学生活动:小组观察视频和图片并讨论呼吸作用和体外物质燃烧的异同点。提出疑问:细胞呼吸也需要氧气参与吗?
教师活动:展示酵母菌在显微镜下的活动情景、酵母菌的结构图以及用糯米酿酒的过程。
学生活动:观察视频和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感知酵母菌的相关知识;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是否需要氧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展示讨论提纲:怎样配置酵母菌培养液?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条件?怎样判断酵母菌是否发生细胞呼吸?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展开讨论;各小组发表见解,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请两个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兴趣小组组长汇报探究实验的有关情况,用课件、图片和实物展示实验结果;
其他同学倾听实验过程,感知实验结果,然后对该实验方案提出问题或相关的改进方法,相互交流,进行答辩。
学生活动:尝试书写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反应式并请代表相互交流。
学生活动:同学谈谈参加这样的活动有何体会,把实验过程的一些片段向同学展示,以激起更多同学的探究兴趣。
教师活动:肯定并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到实验兴趣小组。
三、教学反思
(一)该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1)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
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课前实验和课中展示与交流,一方面保证了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另一面能给以学生充足的时间对实验的相关问题做充分的交流和答辩,让学生体验“小小科学家”的乐趣。让教师在保证课程进度的前提下,大胆的实施探究教学,实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增强了学生独立进行课外实验的能力
兴趣小组由教师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后,学生在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并逐步具备了进行独立探究实验的基本素养。
(3)激发了全体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传统生物教学过分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推导,忽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导致一部分同学因枯燥乏味而厌倦、因学习困难而放弃。在课堂教学中成功渗透探究实验教学,既体现了生命科学的认知规律,也增强了课堂要素的丰富度和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课前实验过程和结果做好真实全面记录
由于一部分同学并没有亲历实验过程,为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实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实验小组对实验过程和结果应真实记录,并形成课件等呈现给大家,保留好有价值的实验装置或实验材料,以实物的形式向大家呈现。
(2)教师做好全程监控和辅导
学生毕竟还处于初步实验的阶段,期间会遇到很多疑问和困难,这些都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其监控和指导。
(3)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灵活掌控
探究型课堂是开放式课堂,为了确保课程进度教师要灵活掌控时间。另外,开放的环境就容易产生突发状况,教师还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智慧。
参考文献:
1.丁远毅,崔鸿主编:《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验探究;课外生物实验小组.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一、设计理念和思路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目标 之一是: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科学态度。与之相对应,新课程教材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增设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内容。要真正意义上体现新课程理念,达成新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自生物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在实践中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就是内容多、课程紧,导致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实验教学的开展。许多实验内容的处理基本是以下几种方式草草处理的:一是完全以理论讲解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二是只注重机械的还原实验操作,忽略对探究过程中六大能力的培养。
要摆脱课程紧对实验教学的束缚,笔者认为关键是如何将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也即把实验室变成教室,把教室变成实验室,在理论讲解中穿插实验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对于一些操作简单、出实验结果较快的实验是比较容易实现这一操作的。如《酶的作用和本质》。但教材中也有不少实验是无法在一堂课中解决的,据笔者的初步统计有以下内容:
必修一:渗透实验;探究某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无机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系列实验;
必修三:“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系列实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以上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如果因课时紧张而简化成教师的传授就又回到了传统生物教学的圈子中。那像这种无法在一堂课中完成的探究实验如何有效开展呢?笔者通过摸索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实验准备阶段。自愿报名组建课外生物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实验。
第二阶段:上成果汇报课。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整个实验的探究过程,实验组同学展示课前的实验结果并与全体同学进行交流答辩。
二、实施过程
下面就以《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为例简述该课程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实验阶段
(1)组建实验小组。学生自愿报名成立探究小组,一般3-4人为一组。
(2)确定探究课题,进行探究实验。根据学生的一些想法及实验条件确定课题,要求学生按以下要求操作: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写好实验报告,届时汇报交流。教师可向学生提供预习方案。
(3)准备展示材料。兴趣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用数码相机进行如实记录后,组织学生将其做成课件。有必要的话,搜集和保留实验设备和相关素材以备展示之需。
(二)上成果汇报课
教师活动:展示物质燃烧发光发热的情景和拉瓦锡等人研究呼吸作用的图片。
学生活动:小组观察视频和图片并讨论呼吸作用和体外物质燃烧的异同点。提出疑问:细胞呼吸也需要氧气参与吗?
教师活动:展示酵母菌在显微镜下的活动情景、酵母菌的结构图以及用糯米酿酒的过程。
学生活动:观察视频和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感知酵母菌的相关知识;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是否需要氧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展示讨论提纲:怎样配置酵母菌培养液?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条件?怎样判断酵母菌是否发生细胞呼吸?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展开讨论;各小组发表见解,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请两个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兴趣小组组长汇报探究实验的有关情况,用课件、图片和实物展示实验结果;
其他同学倾听实验过程,感知实验结果,然后对该实验方案提出问题或相关的改进方法,相互交流,进行答辩。
学生活动:尝试书写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反应式并请代表相互交流。
学生活动:同学谈谈参加这样的活动有何体会,把实验过程的一些片段向同学展示,以激起更多同学的探究兴趣。
教师活动:肯定并鼓励更多同学参与到实验兴趣小组。
三、教学反思
(一)该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1)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
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课前实验和课中展示与交流,一方面保证了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另一面能给以学生充足的时间对实验的相关问题做充分的交流和答辩,让学生体验“小小科学家”的乐趣。让教师在保证课程进度的前提下,大胆的实施探究教学,实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增强了学生独立进行课外实验的能力
兴趣小组由教师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后,学生在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并逐步具备了进行独立探究实验的基本素养。
(3)激发了全体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传统生物教学过分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推导,忽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导致一部分同学因枯燥乏味而厌倦、因学习困难而放弃。在课堂教学中成功渗透探究实验教学,既体现了生命科学的认知规律,也增强了课堂要素的丰富度和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课前实验过程和结果做好真实全面记录
由于一部分同学并没有亲历实验过程,为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实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实验小组对实验过程和结果应真实记录,并形成课件等呈现给大家,保留好有价值的实验装置或实验材料,以实物的形式向大家呈现。
(2)教师做好全程监控和辅导
学生毕竟还处于初步实验的阶段,期间会遇到很多疑问和困难,这些都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其监控和指导。
(3)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灵活掌控
探究型课堂是开放式课堂,为了确保课程进度教师要灵活掌控时间。另外,开放的环境就容易产生突发状况,教师还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智慧。
参考文献:
1.丁远毅,崔鸿主编:《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