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y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实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1 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2 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用传统的方法教学“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节时,教师一般都采用让学生以列表的形式整理出船夫驾驶技术好表现在哪几方面。于是学生把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一张表格,可以说捡出了这段课文的“骨架”。但仔细想想,学生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对驾驶技术好有了深刻的感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没有细细品味每一句话,还没有好好看一看文章的“全身”呢!
  3 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3.1 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3.2 读写结合,加深理解。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比如在上《猫》这一课时,课后让学生写一写想对老舍先生说的话,学生写来写去无非是“老舍先生,你真喜欢猫啊!”“老舍先生,你真善良!”毫无意义;如果让学生想象满月的小猫来到卧室,来到厨房……它们会闯些什么祸呢?一方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小猫活泼可爱的体会,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那么喜欢猫。因此读写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是关键。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也就是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思维是学生的基本功,“学”是接受和储存信息,“思”是分析和判断处理信息,“学”“思”结合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培养学生潜心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课堂争论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关键
期刊
小学田径运动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表现,它直接反映着教练员的工作成绩,它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运动训练,为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好一支合格的运动队伍呢?我就自己二十年来的工作经验简单向介绍大家一下我的做法。  1 运动队中运动员的选才  通过多年的训练实践经验,我认为选好运动员是关键。有的运动员经过几年训练,运动成绩不
期刊
体育教学研究站是学校体育工作最基层的业务组织;是承上启下、担任引领区域内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上档次的牵头人、组织者;是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者、责任人。笔者从教三十年,担任区教研站站长己有二十个春秋,感受到体育教学研究站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这就是:  1 组织引领,措施落实,构建体育教研站的蓝图  学校体育工作的涵盖面较广,千头万绪,如何有的放矢地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七、八年级学生及访谈部分科学教师发现:在进行科学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存在大量前概念;这些前概念的成因来自于多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前概念有所认识,但是通常不能自主地、正面地利用这些前概念开展科学概念的教学。研究学生的这种前概念的形成和特征,有利于寻找解决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也符合“低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 初中科学 前概念 科学概念    1 问题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只有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人才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才能有写作的欲望,才能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直接决定或至少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
期刊
那天上《智取生辰纲》这一课的时候,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我顺便向他们询问了关于四大名著的知识点。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曹雪芹是男的还是女的?”“肯定是女的。”我还在发愣,早有快嘴的替我回答了。“你们那么肯定?”“不是,是女的。”“看名字是女的。”教室里立马争论开了。我赶忙给他们纠正,并且还附带的说了关于《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他们似懂非懂的应和说:“噢,是那么回事。”我无奈的笑笑说:“
期刊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心理意识支配的,完全不包含心理成分的动作是不可能存在的,演唱也不例外。我曾经在邹长海著的《声乐艺术心理学》一书中见过这样一句话:“歌唱是生理学的,也是物理学的,但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可见,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以使演唱中的发声运动以及非意识的自律性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演唱达到自如的境界。  我们在演唱一个作品时的艺术表现力其实是具有很鲜明的心理特征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歌者的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物理来说极其重要,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1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的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实验,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具体而生动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直接经验。《英语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课程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笔者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
期刊
【摘 要】 口语训练的四种方法是:①以读助说,读文悟法,言之有序;②以物激趣,寻根求源,言之有物;③以图明意,化冷为热,言之有情;④发展思维,说写结合,言之有文。  【关键词】 浅谈 口语 训练 方法     新课标提出:要严格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针对要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以知识为基础,发展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