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名著是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过程,是品味人生的重要过程,也是提高文学修养的重要过程。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读书是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也是奠定写作功底的主要手段。另外,读书也可以让人明白事理,通情达理。所以,阅读名著就是在阅读人生,意义深刻。为此,本文着重研究新课改下倡导初中生阅读名著的意义,以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初中生 阅读名著 意义
【基金项目】2017年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新课标下的初中名著阅读的研究》、(zkjy1701303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221-02
阅读点亮人生,阅读指引人生,阅读优化人生。阅读是人生的必经之道,名著阅读是阅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也是品味人生的最高境界。名著就是历史和生活的写照,阅读名著就是阅读人生,就是完善人生,就是走向智慧人生的主要途径。
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原因:阅读名著是青少年优化自我、武装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渠道,名著是历史人物与典故的汇集,所以,阅读名著也意味着让初中生更加智慧、更加睿智。修身养性离不开读书,读书离不开阅读名著。
阅读名著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名著汇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故青少年阅读名著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阅读可以感化青少年的思想、领悟中华民族的民族灵魂和民族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初中生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和体会,相互交流阅读经验,从而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把阅读作为提高自我的一个人生目标。
阅读名著就是领会基本伦理道德的过程,名著中包含了基本的伦理道德和典故,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孔融让梨。这些道理都会对学生的为人处世、思想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初中生阅读名著就等于在领会基本的伦理道德,就等于在奠定伦理道德基础。
阅读名著就是树立民族意识的渠道,名著中也有关于抵御少数民族的历史故事、反抗压迫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告诉不屈的中国人:当外来民族入侵中国时,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不屈不挠是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的体现。当国内政府出现腐败无能的局面时,敢于革命、反抗压迫、建立新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的歷史发展趋势。这些民族精神以名著为载体,不断地扎根于初中生的脑海当中,从而形成坚定不移的民族意识。
初中生阅读名著的意义:阅读名著旨在加强初中生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旨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旨在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更在于引导初中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让阅读名著成为初中生修身养性的必经之道,引领人生,引领学习,引领思潮。
阅读名著就是提高人生修养,名著中最显著的就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情交往,阅读名著就是在反思自我,不断发现自己的性格弱点和心理问题,从而修身以提高自我,在生活中运用名著中的人生道理,让生活更和谐。名著也会让初中生对人生未来和美好生活产生向往,会让学生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人生哲理产生思考,不断探索人生,不断追求生活目标。
阅读名著就是提高文学修养,文学修养是青少年素养的一部分,文学修养可以让青少年成为一名文质彬彬、通情达理的贤人,也可以是青少年学会鉴赏文学作品,领悟写作艺术,把这些艺术功底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文学修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名著的阅读。
阅读名著就是奠定写作基础,名著中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描述方法、写作手段可以借鉴在生活中的作文写作当中。一些歇后语、经典故事、成语故事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也就是说青少年在阅读名著的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技巧和写作材料,从而奠定了扎实的写作基础。
阅读名著就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像《水浒传》、《西游记》这样的名著充满了反抗压迫、敢于抗争的挑战精神,里面的人物具有不畏险难、挑战劫难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人物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和意识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旦学生对某个胆大包天、力挽狂澜的人物产生了崇拜之心,就会效仿该人物的性格,久而久之,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提高。
阅读名著就是品读人生,读一部名著就如同阅读了一个人的一生,名著中人物一生的坎坷、富贵与衰落、喜怒哀乐等人间的味道历历在目,就会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就会在脑海中产生这样的人生观:人生不容易,且行且珍惜。名著中的人生坎坷也会让初中生更加珍惜生命和来之不易的生活品。
阅读名著就是提高生活能力,名著中讲述家族的兴衰史的例子不为少数,这就会让初中生对家族的兴衰产生思考和警戒,从而更加深刻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以此为警示,不断勉励自己,树立长远、高大的生活目标,主动担负起家族兴衰的责任。一旦学生产生了担当,生活能力就会得以提高。
结束语
名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风俗与礼仪的写照,初中生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的后继之人,阅读名著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民族责任,初中生阅读名著关系着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怀的塑造过程,是推动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梦稀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初中生 阅读名著 意义
【基金项目】2017年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新课标下的初中名著阅读的研究》、(zkjy1701303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221-02
阅读点亮人生,阅读指引人生,阅读优化人生。阅读是人生的必经之道,名著阅读是阅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也是品味人生的最高境界。名著就是历史和生活的写照,阅读名著就是阅读人生,就是完善人生,就是走向智慧人生的主要途径。
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原因:阅读名著是青少年优化自我、武装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渠道,名著是历史人物与典故的汇集,所以,阅读名著也意味着让初中生更加智慧、更加睿智。修身养性离不开读书,读书离不开阅读名著。
阅读名著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名著汇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故青少年阅读名著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阅读可以感化青少年的思想、领悟中华民族的民族灵魂和民族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初中生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和体会,相互交流阅读经验,从而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把阅读作为提高自我的一个人生目标。
阅读名著就是领会基本伦理道德的过程,名著中包含了基本的伦理道德和典故,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孔融让梨。这些道理都会对学生的为人处世、思想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初中生阅读名著就等于在领会基本的伦理道德,就等于在奠定伦理道德基础。
阅读名著就是树立民族意识的渠道,名著中也有关于抵御少数民族的历史故事、反抗压迫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告诉不屈的中国人:当外来民族入侵中国时,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不屈不挠是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的体现。当国内政府出现腐败无能的局面时,敢于革命、反抗压迫、建立新的时代是中华民族的歷史发展趋势。这些民族精神以名著为载体,不断地扎根于初中生的脑海当中,从而形成坚定不移的民族意识。
初中生阅读名著的意义:阅读名著旨在加强初中生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旨在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旨在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更在于引导初中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让阅读名著成为初中生修身养性的必经之道,引领人生,引领学习,引领思潮。
阅读名著就是提高人生修养,名著中最显著的就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情交往,阅读名著就是在反思自我,不断发现自己的性格弱点和心理问题,从而修身以提高自我,在生活中运用名著中的人生道理,让生活更和谐。名著也会让初中生对人生未来和美好生活产生向往,会让学生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人生哲理产生思考,不断探索人生,不断追求生活目标。
阅读名著就是提高文学修养,文学修养是青少年素养的一部分,文学修养可以让青少年成为一名文质彬彬、通情达理的贤人,也可以是青少年学会鉴赏文学作品,领悟写作艺术,把这些艺术功底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文学修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名著的阅读。
阅读名著就是奠定写作基础,名著中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描述方法、写作手段可以借鉴在生活中的作文写作当中。一些歇后语、经典故事、成语故事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也就是说青少年在阅读名著的同时,也积累了写作技巧和写作材料,从而奠定了扎实的写作基础。
阅读名著就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像《水浒传》、《西游记》这样的名著充满了反抗压迫、敢于抗争的挑战精神,里面的人物具有不畏险难、挑战劫难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人物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和意识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旦学生对某个胆大包天、力挽狂澜的人物产生了崇拜之心,就会效仿该人物的性格,久而久之,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提高。
阅读名著就是品读人生,读一部名著就如同阅读了一个人的一生,名著中人物一生的坎坷、富贵与衰落、喜怒哀乐等人间的味道历历在目,就会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就会在脑海中产生这样的人生观:人生不容易,且行且珍惜。名著中的人生坎坷也会让初中生更加珍惜生命和来之不易的生活品。
阅读名著就是提高生活能力,名著中讲述家族的兴衰史的例子不为少数,这就会让初中生对家族的兴衰产生思考和警戒,从而更加深刻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含义,以此为警示,不断勉励自己,树立长远、高大的生活目标,主动担负起家族兴衰的责任。一旦学生产生了担当,生活能力就会得以提高。
结束语
名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风俗与礼仪的写照,初中生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的后继之人,阅读名著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民族责任,初中生阅读名著关系着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怀的塑造过程,是推动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梦稀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