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阐释学看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_nc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成名作,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喜剧。主题思想歌颂了友谊和爱情。《威尼斯商人》高歌的并不是“人文思想”,而是建立一种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这样的观念颠覆了文学史家的中心话题,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寻找其中的问题:文学家所理解的主题和本文表现的主题为什么差距这么大?用不一样的批判方法去剖析同一部文学作品,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本文从现代阐释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莎翁的《威尼斯商人》的中心主题。
  关键词:阐释学 批判 人际关系 《威尼斯商人》 莎士比亚 人文思想
  阅览国内出版社出版的国外读物和文学教材,针对莎士比亚代表作《威尼斯商人》的主题阐述,几乎都是通过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人文主义的思想。歌颂了安东尼奥的友爱和仁慈,谴责了夏洛克的凶残。对于这样一个共识,读者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模式,偏见就更少了。如果我们用现代的阐释学来解读《威尼斯商人》主题的时候,我们得出的结论与文学家们的共识就完全相反。
  一 论证的出发点不同
  一般看来,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是表现主题的关键所在。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里安排了三条线索:第一条,是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矛盾斗争;第二条,是鲍西娅和巴萨尼奥的浪漫爱情;第三条,是杰西卡带着钱与罗兰佐私奔的故事。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矛盾是剧中的主线,而后两条都是从属于第一条存在的。同是资产阶级的他们,矛盾的冲突点在于一个是商业家,一个是高利贷放款者。不过这样的工作性质从本质上来说,并不能构成实质性的冲突。从表面分析来看,夏洛克性格残暴歹毒,为人老奸巨猾,无情无义。安东尼奥则是很注重友情,为朋友倾家荡产也在所不辞。但是透过本质来说,夏洛克也并非无情。在剧中,夏洛克也有一位很要好的犹太人,他是商人杜伯尔,他们的交情一直很好。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交际圈。我们不能干扰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交际圈,所以无法从交际圈朋友的多少来评判谁对谁错。
  二 实际情况更重要
  从剧本的实际情况来看,安东尼奥和夏洛克的矛盾主要分为:
  1 利益最大化引发的矛盾
  安东尼奥是通过买卖之间的运作获取利润,属于大规模生产的经营类型。夏洛克则是将手中拥有的财产发放给债务人,然后像银行一样收取利息,基本上都是小本生意。两人都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只是运作的方式不尽相同。夏洛克一直坚守高利息的经营观念,讲究逮住一个算一个的原则。这样的盈利方式是很残酷的。所谓愿者上钩的人,都是一些走投无路的人,对于他们而言,夏洛克的经营方式多少有些落井下石的韵味。安东尼奥经商之道属于薄利多销类型,对于缺钱的人慷慨解囊,甚至无需还钱,最多收取低额的利息。这样也就使得他在周围的朋友圈中留下很好的名声。安东尼奥绝非等闲之辈,自己就拥有四条商船,财力的雄厚可见非凡,远远超过小资产的夏洛克。雄厚的资产也并非都是安东尼奥自己得来的,而是通过剥削他人为自己谋利。这个时候我们看出,安东尼奥的慷慨义举并非无中生有,深远考虑的他这么做,就是为了更多的人来买他的东西,日积月累,薄利就成了雄厚的资产。夏洛克只知道安东尼奥存放贷款,仅是单单的收取低利息就干扰了他的生意。而实际意义上,他根本不知道安东尼奥的“倾销”策略。因为夏洛克完全看不懂他的这项策略,而且没有办法用“反倾销”的策略进行还击,只能是生闷气和报复安东尼奥。因为两人的敛财方式不同,就造成了这样的差距:安东尼奥的剥削方式被称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夏洛克的剥削方式就是被人唾弃的。其实,安东尼奥的方式欺骗性更大,如果把他视为人文思想的载体,确实会造成错位的差距。归根结底,两人的矛盾冲突就是因为利益的冲突。夏洛克的表现方式很明朗,而安东尼奥这一边,则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隐瞒性。因为安东尼奥的乐善好施掩盖了他要把夏洛克挤出商业领域的目的,好让自己一手操控整个威尼斯的经济。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偏见,还有厚此薄彼的待人原则,使得安东尼奥与人文主义提倡的尊重人、人人平等的主张相差甚远。
  2 宗教信仰的差异
  除了在经济领域排挤夏洛克之外,安东尼奥在宗教方面也是极度歧视夏洛克。安东尼奥和他的朋友总是说夏洛克是异教徒,认为自己的基督教非常了得,只有他们这样的基督教徒才配与上帝对话,想通过宗教控制人的思想。凡是被安东尼奥和朋友们定性为异教徒的时候,就被剥夺了权利。安东尼奥打着“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旗号,实际实行的确是不平等的原则。这一点做的和人文主义提倡的“自由”“平等”的观念也是毫无关系。在安东尼奥的眼里,无论夏洛克是否信仰犹太教,只要是不信仰基督教,都是异教徒。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夏洛克就形成了一种“以牙还牙”的行为准则,不再有任何的人情,只认得钱。这样的性格也使得他的性格越来越坏,心胸狭隘。即使夏洛克也有善心,但是安东尼奥等人异教徒的思想根深蒂固了,是绝不会把他视为同类来看待的。在法庭上的对话,彰显出了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等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整个语言的贯穿,表达出了:你们做得了缺德事,我也可以做得。如果从另一方面分析,可以总结为:安东尼奥等人根本不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的招牌只是他们实行压迫的手段。他们眼中的平等和仁爱是有对象。
  3 种族的矛盾
  这个矛盾因素,在古今中外提到的次数最多,在《威尼斯商人》里面也不例外。夏洛克属于犹太民族。因为这个民族居无定所,散居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因为游牧生活的影响,犹太民族逐渐形成了勇敢、强悍的民族精神。在现代的发展中,金融和商业两个领域,他们的成就令世人称赞。剧中安东尼奥等人总是认为犹太人苛刻、奸诈,没有人性;跟犹太人做生意没有人情味。夏洛克为了钱财会不择手段。这样的“集体无意识”直接导致了与犹太民族之间的不可交流和沟通性。在商业方面,自然是互相拆台和恶意攻击。民族矛盾的纠纷,往往都是历史形成的偏见所造成的,然后积怨越来越深,最后,从经济的斗争就转变成了军事、政治的斗争。   三 人性的缺点
  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的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都想认定自己的存在,否定对方的存在。莎士比亚没有让这样的否定变成一种悲剧。假如,将夏洛克处以死刑,悲剧的发生也谴责了安东尼奥;反之一个道理。夏洛克有他存在的片面合理性,他的死亡肯定会让读者产生怜悯之心。这样的话,悲剧的主题一定是谴责人性的缺失,歌颂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威尼斯商人》是喜剧收尾的,本质和悲剧就不一样了。依照中国作家鲁迅所说的“喜剧就是把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以毁灭的方式给人看”。所以,夏洛克和安东尼奥身上存在着很多人性的缺陷和不正当的理念,而喜剧的作用就是把这些缺陷夸张、放大,显出他们的荒诞行为,达到一种警醒世人的效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沟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人文主义”的概念太大,对于《威尼斯商人》这样的故事情节并不适合。所以剧中的另外两条线索,表现男女之爱的歌颂之外,也突出了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但好似作为从属关系,不能改变剧本的中心思想,等于说只是对主题的衬托和补充。
  四 现代阐释学的批评
  现代阐述学的批评观点是很重视“成见”和“效果历史”、“视界融合”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的。
  1 “成见”就是被规定的历史文化语境
  这种被规定的思想就是“人文主义思想”。阐释者想要完全摆脱这样的规定很难。所以,现在的阐释者只能用人文主义思想来定性《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实际上这样的定性很容易就迷惑了读者,混淆视听,几乎成为了所有文学史家的通病。
  2 “视界融合”就是被理解者和理解者交流之间形成的“问答”关系
  理解者总是会带着问题去提问被理解者,当被理解者对于这些问题都一一解答了之后,就是所说的“视界融合”。剧中的主题、人物的性格与形象、运用的技巧等都会在问答模式中一一展现。理解者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所提出的问题也会不一样。但是被理解者从文中找到的答案几乎是大同小异,却又和理解者的结论很难吻合,这就是阐释学的独到之处。现代阐释学批评要求阐释者:第一,既要吸收过去的“成见”,使理解者和被理解者之间形成相应的“视界融合”;第二,又要结合“效果历史”,灵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读和剖析经典,做到阐释学的准确性。
  五 回顾《威尼斯商人》的阐释
  回顾《威尼斯商人》的阐释路线,我们发现在阐释学的系列策略中,留下了一些无法弥补的痕迹,过分地依赖于“成见”。因为文艺复兴的影响,使得文艺复兴的文化语境已经替代了剧中的主题思想。再次就是理解者和被理解者之间的“视界融合”,已经完全脱节,不在同一条轨迹上。最后就是在“效果历史”的抓取上,基本上沿用了过去历史批判的观点,使文学批判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的具体论证和具体反映。
  六 结语
  “人文主义”思想一直被看作《威尼斯商人》的主题,这与传统的社会历史和现实主义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人文主义”是剧中的主题思想,那也无可厚非。可是问题还是:用一种墨守陈规的历史批评方法,去证明一个没有具体存在的命题,是我们一直费解的。
  参考文献:
  [1] 李伟民:《从单一走向多元——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及其夏洛克研究在中国》,《外语研究》,2009年第5期。
  [2] 李江:《〈威尼斯商人〉与中世纪西欧的犹太人问题》,《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 胡健生:《〈日出〉中金八与〈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父亲形象塑造比较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4] 王洁华:《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中人物思维模式解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 李明清:《梁实秋〈威尼斯商人〉译本研究》,《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6] 张发生:《论〈威尼斯商人〉中的“挖坑”和“埋人”》,《时代文学》,2012年第10期。
  [7] 黄福武:《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的文本解读——兼论犹太律法的发展》,《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8] 彭佳佳:《契约与人情的较量——易装与文本证据在〈威尼斯商人〉中的作用》,《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9] 张玲:《〈紫钗记〉和〈威尼斯商人〉中的女性形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下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人文思想》,《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0] 李军:《话语与失败——〈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失败再透视》,《海外英语》,2011年第2期。
  [11] 伊姆·麦卡万,张晓梅:《〈威尼斯商人〉中的牺牲经济学——神、赠礼与莎士比亚》,《圣经文学研究》,2012年第00期。
  (白雪,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成长小说”是以青少年(主要是男性问题少年或叛逆者)为主要人物,表现一个人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如果用这个概念来对应迈因德特·狄扬《小吉姆和他的大卷心菜》,显然这篇情节平淡、感情直白的小说与“痛苦而艰辛的成长”有一定的悖违。但如果转换一下视角、放宽一下“成长”的含义再来看狄扬的《小吉姆和他的大卷心菜》,就会看出其中的“成长”元素,还有其与“成长小说”的契合点。 
期刊
摘要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动物小说里面细致而深刻地摹写了自然、动物及人的博弈,其中《野性的呼唤》可以说是这类小说的代表。本文试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对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一书进行剖析,分别从违背生态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对生态主义的破坏,以及超人哲学与生态主义的联系三个角度,指出杰克·伦敦是如何在作品中融入多重视角,达到完美作品构建的。  关键词:生态主义 异化 重构 《野性的呼唤》 多重主
期刊
摘要 马克·吐温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深刻的洞察力,曾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其作品总是以幽默戏谑的方式对现实针砭时弊。本文主要通过刍议马克·吐温本人与其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探讨作品在孩童心理和社会规范中展示出的人性与现实,并浅议其对现实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吐温 《汤姆·索亚历险记》 人性 现实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
期刊
摘要 20世纪30年代,西方文学中出现了三种乌托邦化中国形象,分别是赛珍珠《大地》中的“牧歌田园”的诗意中国,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东方乐园“香格里拉”,以及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陕北的红色乌托邦。它们或属于感伤、怀旧的“过去时”,或属于乐观、进取的“未来时”,本质上都是源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不满以及对理想异域的向往。  关键词:乌托邦 “牧歌田园” “东方乐园” “美好新世界” 
期刊
摘要 《弗兰肯斯坦》的恐怖元素基于对生命奥秘的挖掘,也基于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假设。追索神秘事物的因由是人类知性的本质特征,这种特征则会产生善、恶两重结果。当人类的求知欲望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之时,也导致人自身陷入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 虚妄 科学 人性 科学技术是人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利器。时至今日,人们早已习惯科学技术带来的翻天巨变与现代科技所打造的便利生活。然而,科学技术始
期刊
摘要 阿伦特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也有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她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其思考和写作的主要内容。理清阿伦特作品中核心概念的特质,可以进一步挖掘出其创作的核心指向。  关键词:汉娜·阿伦特 行动 沉思  汉娜·阿伦特的作品既有对思考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也有对现实生活宏大热情的人文关怀。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生活经历决定了阿伦特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写作风格。她将指涉广泛的写作内容包融于随性
期刊
摘要 乔治·艾略特善于描写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宗教道德状况,她的小说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对道德的思考。艾略特批判地继承了基督教思想并在其作品中发展了其独特的人本宗教观。本文通过对乔治·艾略特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贝德》的解读,探讨了其宗教道德世界观中的无神性:无神即人性,而人性的本质是爱“人”而不是爱“神”。爱人是一切高尚道德情操的出发点;爱人的最高境界是对“过”或“罪”的爱,爱他人也能爱自己更是
期刊
摘要 英国文坛著名大师简·奥斯汀在其喜剧小说《爱玛》中穿插了诸多性格各异的长者,这些角色在丰富本书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为读者对作品的讨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通过对《爱玛》的全面分析,解读出这些处境不同的长者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对于小说主人公爱玛成长过程中的深刻影响,并进一步发掘作者在对这些人物进行描述的过程中,对农业社会逐渐瓦解的社会环境下人际关系的近忧与远虑。  关键词:《爱玛》 长者 人际关系  
期刊
摘要 大冈升平是战后日本文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题材广泛,艺术成就颇高。本文以大冈升平的《武藏野夫人》和《花影》两部小说为中心,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战后日本社会中女性在男权文化下的现实处境,解读大冈升平小说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意识,可以看出小说中女性反抗意识的缺失,缺乏自立意识,战后的女性始终无法摆脱来自社会和家庭日本传统文化带给女性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男权文化 悲剧 女性形象
期刊
摘要 美国近现代女作家赛珍珠的《大地》和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都在讲述一个农民家庭故事的同时,见证了中国由封建制度到民国时期的历史变迁。两部作品有相同的时间背景,故事的主体也都是当时的农民,作为中国传统宗法社会最重要的一部分的孝道伦理在两部作品中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体现在《白鹿原》和在《大地》中的中国的传统孝道虽有相似,却更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映射出两位作者观察同一问题时所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