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中职生体育考试成绩作为统计数据加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及文献资料,结合个别访谈等途径,发现当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体育意识淡薄的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中职生 体育意识 现状分析 对策
中等职业学生作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应该拥有强健的体魄。职校生需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行为,才能具备强健的体魄来迎接社会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体育要以开展终身体育为主要教育方向,鼓励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终身化,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学生时期有良好的体育意识。那么,当前的中职生体育意识如何呢?
我对所任教的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的实际状况及准确数据加以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无锡市区多所中职学校的体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得出的结果表明:中职生体育认知总体水平较低,男生体育认知高于女生,体育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存在学生爱体育而不爱上体育课,有喜爱的运动项目但不愿意参与或者不能运用于健身的矛盾现象。
一、中职生体育意识现状
所谓“体育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学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当前中职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中职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经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碰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统计,市区内几所中职院校2010级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总体情况如下:
以上学校的体育成绩虽然及格率较高,最高甚至达到了95.8%,但据统计,60—70分这一分数段的分数占比重的70%左右。现以我校学生体育期考成绩为例:
1.考试对象:2010级新生;考试内容为段考50米,期考1000米(男)、800米(女)和球类考试(篮球、排球、足球任选一项进行考试);考核要求为以上内容三个模块全考,缺一为不及格。
2.考试结果:经各位体育老师认真核实班级人数及考试情况,2010年秋季学期整个2010级学生体育学科不及格率达到16.5%。其中部分班级的期考成绩统计数据如下:
从以上所列班级情况来看,不及格率比较高的班级有:2010维修班(44%),2010钣金版(42%),2010电商三(33%),2010营销二班(29%),2010物流班(26%)。
二、中职生体育意识淡薄原因分析
(一)心理因素分析。
华中理工大学程小虎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调查研究,只有10%的大学生有着良好的锻炼习惯,大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无规律,没有养成习惯。据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初中陈浩然老师对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占15.65%;少量参加锻炼的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的占56.44%。可见,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以致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学生对运动产生间接爱好,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爱好,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时,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然而,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的价值了解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爱好,是直接爱好,而不是间接爱好。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马上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主客观因素分析。
实践是熟悉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首先,从客观上讲,体育教材内容重复单调,学生认为每年体育课的内容都大致相同,没有新鲜感,和其他学科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客观上,显得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乏味,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兴趣都不高。另外,由于场地器材不足,难以在教学中传授和开展学生喜爱的运动,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从主观上讲,受传统文化影响,部分家长、老师和学生认为,体育好和差不要紧,关键是文化成绩要好,体育课可有可无,对于中职生来说体育成绩的好坏不会影响拿毕业证,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还有一部分学生把体育课理解成一种欢乐的“玩”,对体育课一些较正规的技术学习感到生疏和失望,易产生厌倦心理。
三、预防与减轻学生的淡薄心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在这一两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对体育课的“厌倦”现象,主要表现为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对教师布置的教学练习任务勉强完成,考核成绩、测试达标就行,甚至出现不愿意考试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地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不能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和效果。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厌倦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通过对我校学生上体育课现状的调查分析,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一)端正学生对体育课的学習态度,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正确认识。
无论从体育老师的角度还是整个学校的文化导向来讲,教师都应该抓住不同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体育活动是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明白体育的作用,从而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二)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学生喜爱的娱乐性体育教材。
兴趣是激励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发动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爱好,是促使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娱乐性教育,使学生在从事各种身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在体育教学中,“差生”是客观存在的。
在对待“差生”的问题上,体育老师应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是要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从而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在学同一技术动作或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使“差生”感到“练”有所获。同时,对“差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恰当的表扬,及时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差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差生”的范例,激发其他“差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差生”不再惧怕体育。
(四)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练习,融洽师生关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与体能,便于改进教学工作。
体育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成功地充当这一角色,才能走进学生中间,洞悉他们的奥秘,学生才能把自己的困难、苦恼、高兴或过失尽情地诉说出来,从而得到情绪的发泄和紧张的缓解。而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内心活动,才能及时而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和教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
(五)改革教学方法,多采用一些竞争性、娱乐性强的练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竞争心理人人都有,是成就感的反映,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竞争中获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竞赛方法激发学生斗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减轻学生的厌倦心理。
(六)体育老师的表率行为。
体育老师作为教育者、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教师要做到语言端正文雅,对学生指导温和、规范,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消除对体育教师的恐惧感。如果体育教师总是以粗暴、强硬的形象出现,那么学生也会将对体育教师的反感迁移到体育教学中,从而产生厌倦心理。
(七)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地安排运动量,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量比较合理,防止极端化。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提出不同要求。
(八)关注体育心理障碍,需要辅助相应的心理知识指导,教师要更好地认识学生的身体意识,提高激发學生表达身体语言的技巧。
要注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体、生理的变化会对心理的自我表达力产生一定的阻碍。他们往往羞于展示自己的体态,特别是在异性面前会害怕类似竞技运动过程中的挫败影响到自身形象,所以很多时候,一部分缺乏自信心但内心又特别希望他人关注的学生会出现逃避运动、逃避考试的行为。
总之,体育课中产生的淡薄、厌倦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在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绝不能回避这一厌倦心理,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真正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李相如,姚蕾.北京市学校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3]张弘.吉林省白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现状的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
[4]祝文钢,陆宇明.应重视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9.
[5]陈浩然.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毕业后就不再锻炼[J].中国学校体育,1999.
[6]程小虎.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8.
关键词: 中职生 体育意识 现状分析 对策
中等职业学生作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应该拥有强健的体魄。职校生需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行为,才能具备强健的体魄来迎接社会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体育要以开展终身体育为主要教育方向,鼓励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终身化,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学生时期有良好的体育意识。那么,当前的中职生体育意识如何呢?
我对所任教的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的实际状况及准确数据加以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无锡市区多所中职学校的体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得出的结果表明:中职生体育认知总体水平较低,男生体育认知高于女生,体育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存在学生爱体育而不爱上体育课,有喜爱的运动项目但不愿意参与或者不能运用于健身的矛盾现象。
一、中职生体育意识现状
所谓“体育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学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当前中职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中职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经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碰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统计,市区内几所中职院校2010级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总体情况如下:
以上学校的体育成绩虽然及格率较高,最高甚至达到了95.8%,但据统计,60—70分这一分数段的分数占比重的70%左右。现以我校学生体育期考成绩为例:
1.考试对象:2010级新生;考试内容为段考50米,期考1000米(男)、800米(女)和球类考试(篮球、排球、足球任选一项进行考试);考核要求为以上内容三个模块全考,缺一为不及格。
2.考试结果:经各位体育老师认真核实班级人数及考试情况,2010年秋季学期整个2010级学生体育学科不及格率达到16.5%。其中部分班级的期考成绩统计数据如下:
从以上所列班级情况来看,不及格率比较高的班级有:2010维修班(44%),2010钣金版(42%),2010电商三(33%),2010营销二班(29%),2010物流班(26%)。
二、中职生体育意识淡薄原因分析
(一)心理因素分析。
华中理工大学程小虎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了调查研究,只有10%的大学生有着良好的锻炼习惯,大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无规律,没有养成习惯。据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初中陈浩然老师对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占15.65%;少量参加锻炼的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的占56.44%。可见,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以致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学生对运动产生间接爱好,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爱好,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时,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然而,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的价值了解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爱好,是直接爱好,而不是间接爱好。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马上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主客观因素分析。
实践是熟悉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首先,从客观上讲,体育教材内容重复单调,学生认为每年体育课的内容都大致相同,没有新鲜感,和其他学科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客观上,显得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乏味,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兴趣都不高。另外,由于场地器材不足,难以在教学中传授和开展学生喜爱的运动,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从主观上讲,受传统文化影响,部分家长、老师和学生认为,体育好和差不要紧,关键是文化成绩要好,体育课可有可无,对于中职生来说体育成绩的好坏不会影响拿毕业证,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还有一部分学生把体育课理解成一种欢乐的“玩”,对体育课一些较正规的技术学习感到生疏和失望,易产生厌倦心理。
三、预防与减轻学生的淡薄心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在这一两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对体育课的“厌倦”现象,主要表现为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对教师布置的教学练习任务勉强完成,考核成绩、测试达标就行,甚至出现不愿意考试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地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不能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和效果。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厌倦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通过对我校学生上体育课现状的调查分析,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一)端正学生对体育课的学習态度,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正确认识。
无论从体育老师的角度还是整个学校的文化导向来讲,教师都应该抓住不同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体育活动是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明白体育的作用,从而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二)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学生喜爱的娱乐性体育教材。
兴趣是激励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发动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爱好,是促使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娱乐性教育,使学生在从事各种身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在体育教学中,“差生”是客观存在的。
在对待“差生”的问题上,体育老师应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是要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从而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在学同一技术动作或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使“差生”感到“练”有所获。同时,对“差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恰当的表扬,及时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差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差生”的范例,激发其他“差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差生”不再惧怕体育。
(四)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练习,融洽师生关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与体能,便于改进教学工作。
体育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成功地充当这一角色,才能走进学生中间,洞悉他们的奥秘,学生才能把自己的困难、苦恼、高兴或过失尽情地诉说出来,从而得到情绪的发泄和紧张的缓解。而体育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内心活动,才能及时而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和教育,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
(五)改革教学方法,多采用一些竞争性、娱乐性强的练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竞争心理人人都有,是成就感的反映,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竞争中获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竞赛方法激发学生斗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减轻学生的厌倦心理。
(六)体育老师的表率行为。
体育老师作为教育者、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教师要做到语言端正文雅,对学生指导温和、规范,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消除对体育教师的恐惧感。如果体育教师总是以粗暴、强硬的形象出现,那么学生也会将对体育教师的反感迁移到体育教学中,从而产生厌倦心理。
(七)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地安排运动量,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荷量比较合理,防止极端化。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提出不同要求。
(八)关注体育心理障碍,需要辅助相应的心理知识指导,教师要更好地认识学生的身体意识,提高激发學生表达身体语言的技巧。
要注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体、生理的变化会对心理的自我表达力产生一定的阻碍。他们往往羞于展示自己的体态,特别是在异性面前会害怕类似竞技运动过程中的挫败影响到自身形象,所以很多时候,一部分缺乏自信心但内心又特别希望他人关注的学生会出现逃避运动、逃避考试的行为。
总之,体育课中产生的淡薄、厌倦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在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绝不能回避这一厌倦心理,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真正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李相如,姚蕾.北京市学校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3]张弘.吉林省白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现状的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
[4]祝文钢,陆宇明.应重视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9.
[5]陈浩然.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毕业后就不再锻炼[J].中国学校体育,1999.
[6]程小虎.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