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控制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和竞争力的发挥。本文重点对成本控制对国有企业的特殊意义方面来做一些思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1-0106-01
一、成本控制要明确国有企业成本的具体类型
成本控制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而在企业管理中,成本更多的是概念形式,而非实体形式。因此要明确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就要明确作为国有企业而言,成本具有哪些特定的分类。一般而言,国有企业的成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搜索成本,即寻找把国有资产交到谁手里运行效率可以达到最高,放到什么地方所要支付的成本最低;第二类是转型成本,即从原来纯国有企业转变为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的甚至是个体、私营、中外合资的新体制要付出的转换成本;第三类是新机制建立以后所要付出的运行成本。这三种成本类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特有的,至少是比较集中的存在于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因而要对国有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就必须要区分对待这三种成本对于国有企业的意义,而前提就是要考虑到这三种成本类型都容易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一)影响搜索成本的因素
1.流动性较差的整体资产。由于区域分割、部门分割以及债权股权担保的分割严重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甚至冻结。再加上改革过程中各种管理要素之间的磨合,很容易提高了搜索成本,大大降低了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益。
2.失序的改革程序。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首先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推出和摆脱亏损企业和困难企业。但实际情况是,资产质量太差导致把这些企业推出去是很难的。与此同时还带来了机会成本的损失,使原来较好的企业延误了改革的时机,也陷入了困境。
3.资产置换的封闭性太强,开放度不够。国有企业资产在置换上。或者是出于国有资产的保守主义,或者是经济体制问题,只允许本企业职工买断,而不让外人购买,从而降低了资产的利用面,提高了成本。
(二)影响转型成本的因素
首先是利益冲突带来的成本。企业的转型就是资产重组的过程,因而必然要带来利益的重组。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需要重新办理各种相关执照和证件。这些证照的办理,相应的管理部门都要按总价格的一定比例进行收费,积累起来自然就增加了成本。其次资产置换的附加条件过多。原有企业职工的安置是资产置换最大的附加条件,劳动力负担让购并企业无法承担。
(三)影响运行成本的因素
所谓运行成本,也就是国有资产在整个企业各个环节的运行上所,形成的成本形态,其核心就是产权。对产权制度的改革未必就是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唯一途径,因为实现它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方面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中,很容易受到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而形成成本保守。其次是分析企业的担保、拖欠、借款以及生产经营等情况不充分,使得不可预见性因素对产权制度改革的影响增加。最后是过高的决策分散和分红期望值。尤其是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把入股视同集资,甚至很多职工根本没有当股东的概念,成为当前最大的障碍。
只有有针对性的、有区分的厘清这三种成本类型各自的职能和问题所在,才能找到成本控制的着力点。
二、不良资产的处理是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
众所周知。不良资产是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帐,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是阻碍国有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同时也是金融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成为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更是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该如何核销过国有企业中的不良资产?库存商品、应收账款该如何处理?根据国有企业以往的经验而言。都是通过挖关系,找门路,互相谈判,讨价还价,拖延很长时间才能够把国有资产的价值定下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错过了很多改革和控制的机遇,客观上也为成本控制造成了阻碍。因此,要清理不良资产,就要最大限度的收回不良资产,严防“冰棍”效应,又要注意控制清收成本。这里以杭州市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为例。杭州市针对不良资产清理过程中出现的人工成本虚开问题,特制定了国有企业应收账款处理办法:以1998年12月底为时点,一年以上、两年以内的应收账款核销20%,两年以上、三年以内的应收账款核销40%,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核销75%。按这样的方式核销。就无需讨价还价。这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对应收账款——进行具体清算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找回许多发展机会,杜绝了以经营者与领导的关系来确定核销比率高低的做法。吸取杭州市政府的经验,鉴于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危害以及对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对成本控制的意义,需要做到这样几点:首先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提高审计质量。使其对企业的管理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各主要环节及经营成果进行审计,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使资产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凸显,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其次是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检查作用。监事会真正做到企业重大事项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建立畅通的国有企业出资者、企业和企业监事会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发现企业日常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并及时向出资者报告,将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资产损失尽力减少和避免。对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管理关系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从微观上也关系到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管理质量,可以看出,清理不良资产需要一定的成本控制,而具体的实施对策也能够直接转移到成本控制的管理过程中,如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国有法人治理结构和多方位的监管机制。
三、成本控制模式创新是保障
改革是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体制改革的方式重组国有企业中的各种资源,使之以更为合理、更为优化的组合方式重新形成组织系统,从而形成全新的企业运行模式。同样,成本控制也具有一定的模式。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成本控制的模式也要不斷的创新。
国内的一些成功的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可以有理有据的借鉴。如模拟市场核算的成本否决制。这是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的邯钢经验。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市场—倒推—否决—全员。其模式内核是建立非独立核算的二级分厂,以国内先进水平和本单位历史最好水平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对比区分组成本的各项指标逐项。将潜在的效益挖掘出来,均以市场价为核算参数对待原材料和出厂产品,进而核定出产品的内部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做到层层分解,级级落实,并实行成本否决。再如成本细分量化法控制模式。这是湖北三环集团谷城车桥有限公司所采用的成本控制模式,其程序是先设定出目标成本,而后分解目标成本,落实到各相关单位进行控制,这一点与鞍钢的经验是相同的。但两者又存在着差异:分解目标成本的依据和责任中心的确定具有不同的依据和运营背景;另外,成本细分量化法更强调了成本控制重点,进行包括全体员工存在的全方位、全流程控制,以便稳稳抓住重点成本项目。可以看出,成本细分量化法在操作上相较邯钢经验来说简便易行,而邯钢的做法则更为精确缜密。不同的成本控制模式是基于行业特点而定的。
在成本控制模式的创新过程中,通过历史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的成本控制法如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都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产品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技术不断革新,使得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所计算的成本扭曲了信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也就是说,企业面对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使传统的成本模式和控制方法受到挑战。因此就必须要创新成本控制模式,探索全新的成本控制手段,从而在面对风险更为细化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在国有企业面临的更多的挑战的经营管理中,把有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深挖降低成本的潜力,实现成本降低的基本源泉。
参考文献:
[1]何建安,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西部财会,2007(9)
[2]刘伟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杭州市国企改革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2008(3)
[3]刘彦斌,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刍议,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0)
[4]杨安,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研究,财会通讯,2008(6)
关键词:国有企业;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1-0106-01
一、成本控制要明确国有企业成本的具体类型
成本控制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而在企业管理中,成本更多的是概念形式,而非实体形式。因此要明确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就要明确作为国有企业而言,成本具有哪些特定的分类。一般而言,国有企业的成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搜索成本,即寻找把国有资产交到谁手里运行效率可以达到最高,放到什么地方所要支付的成本最低;第二类是转型成本,即从原来纯国有企业转变为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的甚至是个体、私营、中外合资的新体制要付出的转换成本;第三类是新机制建立以后所要付出的运行成本。这三种成本类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特有的,至少是比较集中的存在于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因而要对国有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就必须要区分对待这三种成本对于国有企业的意义,而前提就是要考虑到这三种成本类型都容易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一)影响搜索成本的因素
1.流动性较差的整体资产。由于区域分割、部门分割以及债权股权担保的分割严重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甚至冻结。再加上改革过程中各种管理要素之间的磨合,很容易提高了搜索成本,大大降低了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益。
2.失序的改革程序。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首先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推出和摆脱亏损企业和困难企业。但实际情况是,资产质量太差导致把这些企业推出去是很难的。与此同时还带来了机会成本的损失,使原来较好的企业延误了改革的时机,也陷入了困境。
3.资产置换的封闭性太强,开放度不够。国有企业资产在置换上。或者是出于国有资产的保守主义,或者是经济体制问题,只允许本企业职工买断,而不让外人购买,从而降低了资产的利用面,提高了成本。
(二)影响转型成本的因素
首先是利益冲突带来的成本。企业的转型就是资产重组的过程,因而必然要带来利益的重组。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需要重新办理各种相关执照和证件。这些证照的办理,相应的管理部门都要按总价格的一定比例进行收费,积累起来自然就增加了成本。其次资产置换的附加条件过多。原有企业职工的安置是资产置换最大的附加条件,劳动力负担让购并企业无法承担。
(三)影响运行成本的因素
所谓运行成本,也就是国有资产在整个企业各个环节的运行上所,形成的成本形态,其核心就是产权。对产权制度的改革未必就是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唯一途径,因为实现它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方面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中,很容易受到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而形成成本保守。其次是分析企业的担保、拖欠、借款以及生产经营等情况不充分,使得不可预见性因素对产权制度改革的影响增加。最后是过高的决策分散和分红期望值。尤其是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把入股视同集资,甚至很多职工根本没有当股东的概念,成为当前最大的障碍。
只有有针对性的、有区分的厘清这三种成本类型各自的职能和问题所在,才能找到成本控制的着力点。
二、不良资产的处理是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
众所周知。不良资产是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帐,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是阻碍国有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同时也是金融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成为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更是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该如何核销过国有企业中的不良资产?库存商品、应收账款该如何处理?根据国有企业以往的经验而言。都是通过挖关系,找门路,互相谈判,讨价还价,拖延很长时间才能够把国有资产的价值定下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错过了很多改革和控制的机遇,客观上也为成本控制造成了阻碍。因此,要清理不良资产,就要最大限度的收回不良资产,严防“冰棍”效应,又要注意控制清收成本。这里以杭州市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为例。杭州市针对不良资产清理过程中出现的人工成本虚开问题,特制定了国有企业应收账款处理办法:以1998年12月底为时点,一年以上、两年以内的应收账款核销20%,两年以上、三年以内的应收账款核销40%,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核销75%。按这样的方式核销。就无需讨价还价。这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对应收账款——进行具体清算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找回许多发展机会,杜绝了以经营者与领导的关系来确定核销比率高低的做法。吸取杭州市政府的经验,鉴于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危害以及对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对成本控制的意义,需要做到这样几点:首先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提高审计质量。使其对企业的管理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企业生产要素的各主要环节及经营成果进行审计,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使资产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凸显,加大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其次是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检查作用。监事会真正做到企业重大事项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建立畅通的国有企业出资者、企业和企业监事会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发现企业日常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并及时向出资者报告,将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资产损失尽力减少和避免。对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管理关系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从微观上也关系到国有企业成本控制的管理质量,可以看出,清理不良资产需要一定的成本控制,而具体的实施对策也能够直接转移到成本控制的管理过程中,如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国有法人治理结构和多方位的监管机制。
三、成本控制模式创新是保障
改革是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体制改革的方式重组国有企业中的各种资源,使之以更为合理、更为优化的组合方式重新形成组织系统,从而形成全新的企业运行模式。同样,成本控制也具有一定的模式。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成本控制的模式也要不斷的创新。
国内的一些成功的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可以有理有据的借鉴。如模拟市场核算的成本否决制。这是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的邯钢经验。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市场—倒推—否决—全员。其模式内核是建立非独立核算的二级分厂,以国内先进水平和本单位历史最好水平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对比区分组成本的各项指标逐项。将潜在的效益挖掘出来,均以市场价为核算参数对待原材料和出厂产品,进而核定出产品的内部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做到层层分解,级级落实,并实行成本否决。再如成本细分量化法控制模式。这是湖北三环集团谷城车桥有限公司所采用的成本控制模式,其程序是先设定出目标成本,而后分解目标成本,落实到各相关单位进行控制,这一点与鞍钢的经验是相同的。但两者又存在着差异:分解目标成本的依据和责任中心的确定具有不同的依据和运营背景;另外,成本细分量化法更强调了成本控制重点,进行包括全体员工存在的全方位、全流程控制,以便稳稳抓住重点成本项目。可以看出,成本细分量化法在操作上相较邯钢经验来说简便易行,而邯钢的做法则更为精确缜密。不同的成本控制模式是基于行业特点而定的。
在成本控制模式的创新过程中,通过历史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的成本控制法如标准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等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都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产品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技术不断革新,使得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所计算的成本扭曲了信息,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也就是说,企业面对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使传统的成本模式和控制方法受到挑战。因此就必须要创新成本控制模式,探索全新的成本控制手段,从而在面对风险更为细化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在国有企业面临的更多的挑战的经营管理中,把有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深挖降低成本的潜力,实现成本降低的基本源泉。
参考文献:
[1]何建安,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西部财会,2007(9)
[2]刘伟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成本控制——杭州市国企改革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2008(3)
[3]刘彦斌,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刍议,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0)
[4]杨安,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研究,财会通讯,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