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情感加湿”策略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教学重点,但常被教师烦琐的讲解挤出课堂中心。语文课堂应让诗歌教学回归情感本位,合理进行“情感加湿”,还原作者的情感、激活读者的情感,使文本的情感和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教学更好地进行。本文就以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为例,对“情感加湿”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缺席率”较高的版块。诗歌以情感体验为主,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解为主,读读背背的单调教学方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作者、读者的情感沦为说教。
  如何让初中诗歌教学的情感体验落到实处,笔者认为“情感加湿”是一种有效手段。所谓“情感加湿”,是指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行为,还原体悟作者的情感、激活辐射师生的情感,使文本的情感和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增加课堂中文本、学生、教师三方的情感热度,从而使教学更好地发生的一种教学策略。
  “情感加湿”能使课堂情感呈现生态活力,是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由于教学的核心要素是人,学习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教学行为是人的发展的行为,教育环境是人的思想自由的教育环境,而诗歌教学中的“情感”离不开人的要素,所以“情感加湿”策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这样不仅能使教学效果更佳,同时也能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下面介绍几种笔者在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情感加湿”策略。
  一、碰撞诗歌的情感思辨点
  所谓“情感思辨点”,是指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体悟并激活学生思考辨析能力的教学原点。这种原点主要出现在文本中,是以思维的弹性来开辟新的理解空间,实现课堂生机。
  课堂的生机首先来自于师生情感、思维的生机,只有双方的情感、思维都处于“高频共振”的状态,课堂外显的氛围才能充满活力。情感虽然和思维一样是内在要素,但在课堂教学中常比思维更外显。一定意义上,情感的活跃呈现了思维的活跃,思维的活跃也能影响情感的活跃。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准诗歌文本的情感思辨点,以“情感加湿”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执教北朝民歌《木兰诗》,笔者备课时就反复思考:诗歌本身有没有值得争议探讨的碰撞点,能提升思维的“思辨点”?学生的年龄状态会对诗歌中的哪个点感兴趣?思辨点和学生兴趣能否融合?最后,笔者采用了“辩论”这种教学行为,课堂的一个主环节就是分两大组辩论这个“思辨点”:木兰究竟是“小棉袄”还是“女汉子”?辩论题一抛出,群情振奋,探讨激烈。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激辩之中,将木兰的人物形象细读了,将写作的详略探究了,将主题的定位揣摩了。品读的过程中,属于“小棉袄”的内容,就鼓励学生用柔和婉约之情的语调读;属于“女汉子”的内容,就鼓励学生用雄壮豪迈之情的语调读,思维内化成一种实在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长出了深层的根。“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经过自身主动思考与探索获取了知识。”因此,用心研读诗歌文本,找出文本的思辨点,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学过程,整个课堂就会思维和情感双重活跃,焕发课堂的生机。
  二、培育诗歌的情感生长点
  所谓“情感生长点”,是指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体验不断生长融合的文本的情感起点。这种起点要隐含后续的种种变化,是后面课堂情感升温加湿的动力源。
  不少诗歌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单一的情感处理,不易把握作者真实的处境与状况。沿着一个情感起点不断培育,不断生长,不断丰富,贯通情节,提升思想,作者的心路历程就一一呈现还原。语文教材中,尤其是诗歌文本中,天然具有凸显三方情感交织的课堂“生长点”。用心找到并培育这样的生长点,传统课堂忽视的情感体悟,就能在课堂实践中成为现实。
  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舍身取义的情怀一直是后人学习的重点。传统教学只是贴标签讲,没能找出情感的生长点。笔者从名句问起,“这个名句中表现作者现实处境最清晰的一个字是什么?”“围绕这一个死字,你感兴趣的问题有哪些?”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文天祥为什么会面临死境?”“面对死亡,他会怎么办呢?”“他死了这么久,为什么还这么有名?”将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第一个问题的陈述,代表们自然处理了文天祥抗元的历史知识,这就把背景与作者介绍,紧扣文本自主解决了。还把几处关键语句品读了一遍,理解了关键语句的含义,不用教师代劳。第二问,学生的发言聚焦到名句上,认清了他肯定不想死,否则不会用否定句式“无死”表达。不得不死时,光照史册就如同生,所以他的生死观就是甘愿选择以死为生。
  第三问的探讨,学生们意识到,有东西比生死更重要,但是他们讲不清是什么。这时教师出示文天祥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日取义,而今而后,庶幾无愧。”让学生品读,文天祥为何不怕死?拈出“取义成仁”四字,这就是传统人格中高于生死的内涵。整个教学过程清晰简洁,逐层加深,生长自然。课堂教学找到了一个好的生长点,自行体悟了三层情感:死——凄怆之情;生——激愤之情;生死观——豪迈之情。轻松深刻地让学生靠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呈现出课堂教学中的情感魅力。
  三、比较诗歌的情感可视点
  所谓情感可视点,是指教学中紧扣诗歌意境能充分承载作者特定情感、引起师生生活经验调动的可视物。
  情感不管在现实中,还是想象中,终能可视的。这种可视呈现为传统诗论的意境,没有包容情感的景不成意境。诗歌中包含丰富情感的这些可视点、可视物,就是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重点。光靠阅读,只有景,感情体验不深。光靠朗读,能用声音还原情感,但对学生个人素质要求较高。如果教师调整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的体会,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调动审美经验,提升自己的情操。
  例如,《天净沙·秋思》的教学,教师可先在多媒体中展示枯藤、绿树、昏鸦、野鸭、流水、朝阳、夕阳、农夫及断肠人等多种意象,不断替换改组可视点,体会情景组合出的情感差别,探讨诗歌中不同名词的特点及蕴含的情感,带领学生更快地进入原诗的意境中。再以“小桥流水人家”这句为例,单看这句,很容易让人体会到恬静闲适之情,但联系上下文整体组合可视点,就能体会到一种苍凉之情,“恬静的氛围更能突显景物的萧瑟和作者个人的沮丧”。在不断比较、筛选、替换的过程中,三方的情感就融为一体。
  总之,诗歌教学不在于为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情感体验的时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深入文本,独立思考,陶冶情操。
其他文献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15日透露,据不完全统计,自1月5日“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以来,各通信管理局已依法关闭有关部门通报的淫秽色情等违法网站500余家。目前,电信行业正按
通过对4个主要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问图书馆员、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虚拟参考咨询系统
目前,合作存储图书馆是在文献快速增长以及图书馆空间日趋紧张环境下,针对低用率文献采取的存储方案。基于辽宁部分高校图书馆文献存储现状与辽宁建立合作存储图书馆的限制性
“拓展学习”这一话题不管是在过去,还是新时期新课标的背境下,各科教学都在倡导,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甚为重要。那么何为有效的拓展学习,我就教学《天净沙·秋思》后,谈几点体会,请大方之家匡正。  一、文学常识的延伸拓展  凡学生新接触的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体裁),教师都要在新授课前,指导学生去搜集有关作者生平事迹、代表作、写作背景,所处时期流行的文学样式或主流文学的样式(体裁)。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
首先阐述了高校图书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优势,并对高校图书馆完善协同创新服务提出几点建设。
游记类文言文是古代文人在领略秀美风光时的记录和抒怀,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在游记类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段等本体知识的学习,仍然是教学的重点,文章所蕴含的多重美感特征没有得到重视和挖掘,既没有体现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审美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也人为地疏远了学生和文章之间的距离。学生们一看到文言文就感到厌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因此,要求教师应对作品丰富的美感特质进行
历年全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手机阅读已成为阅读的一大主要方式,并呈持续上升趋势。经对比分析,手机图书馆具备其特有的服务对象、内容来源、服务方式和阅读目的。为了确立手机图
近日,首个企业级社区网络明晰谷2.0版在全球正式发布。华美宏大及宏道创始兼CEO陈丕宏表示,将网络2.0应用在企业里在欧美已经非常普及,公司员工利用Web20平台,进行远程沟通、协调工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其形式建立在语言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在组织信息,学生参与思想碰撞时,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接受人文熏陶,提升语文素养。不过,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沉闷、单一的教学模式,反而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搭建活力课堂?如何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何实现师生良性互动?现就此阐述如下。  一、课堂设计要深化课堂活力展现  在没有活力的课堂上,一问一答、甚至有问
在积极稳妥推进3G发展方面,四川三家电信企业上半年均开通了3G业务,目前四川共有3G用户36万户。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称,目前3G处于发展初期,存在业务宣传不足、套餐资费偏高、网络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