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的延续还是新的开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uaig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拿大著名的短片小说家爱丽丝·门罗在其小说集《逃离》中主要描写了平凡女性的平凡生活及其命运,其中对知识女性朱丽叶的情感和生活遭遇的描写更是深刻具体。本文主要运用创伤理论分析并解读其形象,通过创伤的形成和创伤的治愈两个方面揭示朱丽叶逃离背后的意义,进而深入挖掘小说的“逃离”主题,启发读者对家庭、爱情等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逃离》;朱丽叶;创伤
  作者简介:朱晓梅(1992.1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爱丽丝·门罗的代表作《逃离》是一部包含八个短篇故事的小说集。本文主要分析研究的人物朱丽叶是《机缘》、《匆匆》和《沉寂》三篇中的主人公。女博士朱丽叶因火车上的一次邂逅放弃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和教师工作,与一个有妇之夫同居生子。虽然她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最终却并没有收获圆满的爱情。晚年的朱丽叶又遭到了女儿的遗弃,身心经历了种种的失意和落寞,但在自己的调整和他人的帮助下走出了创伤,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創伤研究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影响,是主导当代西方公共政治话语、人文批判及历史文化认知的流行范式。笔者在本文中将主要从创伤的形成和创伤的治愈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女主人公朱丽叶逃离背后的意义,进而深入挖掘小说的“逃离”主题,启发读者对家庭、爱情等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创伤的形成
  朱丽叶心理创伤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她生活的家庭环境和小镇环境因素和她苦苦追求的爱情幻想的破灭。
  首先,朱丽叶的家庭生活并不和谐,一家人生活在一种古怪的孤立状态中,他们与周围格格不入,被看作不伦不类。而且她所居住的小镇闭塞偏僻,在那里女性要依附于男性生存。她的高学历和“她的智力水平往往被归入到跛子或多长了一根拇指的人的同一类里”,甚至于她的同学也把她看作书呆子。她不擅长传统女性所做的家务事,被人们当成了“怪物”。人们的嘲讽贬低使她无法获得和男性同等的社会文化地位,无法坚守自己对古典文学的选择,最终她放弃了学业和事业,选择逃离现实。
  不可否认的是朱丽叶爱情幻想的破灭也是造成心理创伤的重要因素。21岁的朱丽叶渴望着美好的爱情,但是她没有多少与异性相处的机会和经验,所以在面对温柔体贴,成熟风趣的有妇之夫埃里克时,她不顾一切地追随她以为的爱情,与其同居生子。后来埃里克的出轨让她梦想中的爱情破灭了,她认为“他不爱她,从来都没有爱过她,他一直都在蔑视她,蔑视她对他的爱,他和她一起的生活自始至终都是一场骗局”。这样的认知足以让她周围的一切全部坍塌。得不到他人认同的朱丽叶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埃里克身上。埃里克是她赖以生存的信仰。但是最终这猝不及防的打击让她没有了支撑和依靠,没有了生活的方向,心理创伤也越来越严重。
  二、创伤的治愈
  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创伤复原的基础,创伤叙述是创伤复原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创伤者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创伤叙述主要包括创伤者向他人讲述自己创伤经历或书写叙述。赫尔曼认为,受创者不能独自面对创伤,只有“在关系中”才有康复的可能。朱丽叶把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了女儿,说明她开始勇敢地面对事实。她得到了女儿的原谅,女儿的安慰“是她所听到过的任何人对她说的话里最能宽慰她也是最有温情的话语了。”女儿的理解和宽容让朱丽叶由此开始与外部世界重新建立联系,让“朱丽叶又重新进入这个世界了”。所以家庭的温暖亲情是朱丽叶走出阴影治愈创伤的重要因素。
  同时,环境的改变,身份的变化让朱丽叶产生了“移情”。晚年的朱丽叶定居在了大城市温哥华。温哥华没有了小镇的迂腐落后,接纳了朱丽叶的高學历,让她有了自我认同感,以一种完全的主动姿态主导和操纵着自己的生活,以一个独立成功的都市女性的形象出现,“几个月来的郁结情绪淘洗一空——她现在变得麻利、干练了,人也精神多了。”朱丽叶重新把全部精力投放于她最喜爱的文学上,爱的客体发生了转移,顺利实现“移情”,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获得了生活上和思想上的自由,她的创伤也得到了治愈。
  三、结语
  由于种种原因,朱丽叶奋不顾身地从家乡逃离出来,但是这次的逃离并没有让她找到自我,反而陷入了另一种不幸福的牢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她原来生活和心理状态的一种延续。而当埃里克去世后,朱丽叶从闭塞落后的鲸鱼湾搬到了大城市,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这次的逃离让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虽有遗憾,但是有了心灵和精神寄托,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治愈了心理创伤,是一次重生的机会,也是一次崭新的开始。朱丽叶的结局也暗示着尽管创伤治愈的过程是漫长艰辛且充满痛苦的,但是只要受创者采用合理的方式,仍然可以从阴影中走出来并开始新的生活。同时,笔者也希望读者可以从朱丽叶的创伤经历中深入思考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家庭,爱情和女性等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爱丽丝,门罗著,李文俊译,逃离[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2]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3]Herman J. Trauma and Recovery [M]. New York: Basic. 1992.
  [4]赵冬梅.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J]. 南京师大学报,2009(6).
  [5]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其他文献
摘 要:艾丽斯·沃克是美国著名黑裔女作家之一,《紫颜色》代表她最高的文学成就。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描写深受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的黑人女性西丽内心孤独苦闷,在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过程中认识到上帝形象的局限性,后来从泛神论的信仰观中获取了自信与力量,勇敢地为造成不幸生活的根源做斗争,成为自爱、独立、自主的女性,拥有了圆满的人生。西丽的故事不仅对黑人女性具有启蒙作用,同样对当下受压迫的女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教
摘 要:翻译中,语篇形式在意义传达和情感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舍形取义的做法会让译文大失所色。因此,在翻译中应尽可能将源语语篇的形编码到译语语篇,从而使两种语言在形式和意义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对等。本文以赵彦春英译《三字经》为例,揭示形式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同时试图探索如何在“保形”的前提下达意、达旨。  关键词:翻译;保形;达意达旨;要领  作者简介:王艳艳(1989-),女,汉族,河北邯郸市人
摘 要:夏志清和普实克都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卓有成就的海外学者,他们因《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而起论争,意识形态的分野和学术背景的隔阂,再加上个人意气作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两位硕学的视野。时过境迁,我们拥有足够的时空距离以及新锐而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应该能对涉及的问题作出更为清晰的判断。但笔者只想辨析两人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展示鲁迅研究中的歧路。  关键词:夏志清;普实克;鲁迅研究  作者简介:钟赵二
一个雾蒙蒙的天,在美丽的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遇到了一只鸟儿.它浑身雪白,散发着光芒,体态轻盈,羽毛丰满.风儿吹来,仿佛要为它抖去旅途上的尘埃;云儿飘去,仿佛因魅力自愧不如。鸟儿看着我,眼神间却透漏出凌厉的怒意。  我茫然地放眼望去,湿地中金黄的头穗莎草成片生长着,凤毛菊美艳得像日落的晚霞,娇媚的柳叶旋覆花展开笑颜,粉红的水蓼如少女的裸色双唇。池水中,莲花是那么清新脱俗,圆圆的荷叶给莲花罩上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哥特式浪漫或哥特小说是“通常以阴暗古老的城堡或修道院为背景的恐怖及充满悬疑色彩的故事(Baldick 92)”。主要特点是充满了魔力,带有神秘因素和具有骑士精神。其从属于浪漫主义。就某种程度而言,哥特小说是一种混合物,由各种文学和“开拓奇异观念,场景和事件,并想象出非自然或超自然的生物以及
摘 要:本文拟对《八月之光》和《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的种族僭越现象做以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主人公选择僭越的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结局。尽管两部作品相隔数十年之久,且两位主人公有诸多不同,但他们的结局却惊人地相似,都因种族的模糊性而经受了身份危机。  关键词:僭越;身份;拉康;自我形象  作者简介:何敏,甘肃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摘 要:在西方文学史上,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成长主题出现。可见,成长主题作为一个文学主题是相当重要的。凯特·肖邦是十九世纪末期第一位被认为具有自由和身份意识的杰出女性作家,她的代表作《觉醒》也被当今文学界称之为“顶峰的艺术”。《觉醒》讲述了女主人公艾德娜·蓬迪里埃自我意思不断成长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女主人公埃德娜·庞德烈自我意识不断成长这一线索,结合作家凯特肖邦的成长经历以及其所处
摘 要: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与徐訏的《吉普赛的诱惑》,在书写爱情的缠绵与纠葛时,也映照出主人公在高贵与卑贱、美丽与丑陋中的选择和取舍。作者在描写悲欢离合的故事中,表达出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及生命存在状态的反思。  关键词:爱情;哲理;思索  作者简介:訾西乐(1991.2-),女,河南永城人,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摘 要:《一小时的故事》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女性主义经典短篇小说。小说用凝练的语言及辛辣的讽刺手法,戏剧性的表现了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在一小时之内心理和情感的剧烈变化,深刻揭示传统社会对女性精神束缚和压迫的现实,同时也多方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凯特·肖邦;女性主义;讽刺  作者简介:李青(1984-),女,硕士, 陕西人,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  [
【摘 要】  本文对《英国教育技术期刊》1970年至2018年第3期刊发的1,777篇研究论文的标题和摘要进行内容分析,反思过去50年教育技术研究。本研究采用Leximancer这种文本挖掘工具分析每一个10年所出现的主要概念和主题,并把它們与《计算机与教育》和《英国教育技术期刊》同期被引率最高的文章的主要概念和主题进行比较。过去50年《英国教育技术期刊》常见主题包括远程教育教与学的发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