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拆弹部队》完胜:奥斯卡保守依旧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fa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8日,第82届奥斯卡奖评选结果出炉。在全球引发了观影狂潮的科幻影片《阿凡达》不敌《拆弹部队》,包括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六项大奖都被《拆弹部队》收走。
  这一评选结果引起了中国广大《阿凡达》影迷的强烈不满,称本届奥斯卡是最大“杯具”,可与第71届奥斯卡《拯救大兵瑞恩》输给《莎翁情史》的不公正性相比。抛开广大影迷的主观情绪,《拆弹部队》的获胜看似意外,但的确符合奥斯卡多年秉持的宗旨及审美偏好:坚持“政治正确性”和总体的政治保守性。
  
  奥斯卡:主流中的主流
  
  好莱坞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美国电影的旗帜。也是全世界人心目中的全球性电影帝国。不仅仅如此,好莱坞还是美国的“宣传部”,自觉自愿地执行着传播美国意识形态价值观的重任,以最生动的方式无声地影响着它势力所及范围内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美国电影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娱乐的范围。从历史上看,好莱坞与华盛顿和五角大楼在这一点上认识十分一致——对于传播意识形态价值观而言,电影是最强大的武器。
  如果说好莱坞是美国主流电影工业,制造和传播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那么作为美国电影最高奖项的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奖,则是主流中的主流。每一届的评审都引导着当年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风向。
  何谓美国的主流电影和主流意识形态,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美国犹如在镜中被折射,有的人看到的是自由开放的美国;有的人看到的是保守的、偏执的美国。美国也许没有永恒、绝对的主流,但有占相对优势的主流,那就是美国的两大政治思潮: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在美国建国后,尤其是南北战争后,分别占据了美国的半壁江山,从两党政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从近年来的美国大选,如2000年、2004年和2008年的大选都可以看出,这个超级大国已经在政治上分成势均力敌的两个部分。
  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理念在现实中相辅相成又彼此独立,在电影中也是如此。美国主流电影(奥斯卡入围及获奖片,美国大制作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就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复合体,但带有强烈的保守主义色彩,这与美国影片的制片人体系和奥斯卡评委的构成密不可分。
  尽管奥斯卡的评委日渐走向国际化和年轻化,但占据六千余名评委名额多数的依然是美国富裕并且价值观稳健的白人。他们遵循着偏向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审视经过艺术加工后反映社会的电影,他们大都不喜欢过分偏激、反叛社会的题材和电影观点。比如,评委们或许出于人权观念对同性恋者持同情态度,但对表现这类题材的电影,却很难由衷认可。2006年由李安执导的同性恋题材的影片《断背山》入围第7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候选名单,夺奖呼声很高,但时值小布什执政,美国国内保守派全面走向激进,公开反对同性恋和堕胎的风头甚健。最终保守的奥斯卡选择了反映美国社会种族问题的《撞车》。类似的例子在奥斯卡俯拾皆是。以本届奥斯卡为例,虽然《阿凡达》以其技术革命享誉全球,获得了号称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也获得了奥斯卡九项提名,但最终不敌久旱的主流意识形态渴求的伊战题材作品《拆弹部队》。这再次印证了奥斯卡的规则:要“政治正确”。
  
  《阿凡达》:“自由主义的宣言”
  
  《阿凡达》讲述的是白人英雄拯救外星土著部落的故事。下身瘫痪的前海军陆战队士兵杰克·萨利(Jake Sully)接替意外身亡的双胞胎哥哥前往潘多拉星球操纵人类基因与当地纳威(Na’vi)人的基因相结合创造出的“阿凡达”。身负刺探情报任务的杰克却在行动中爱上了潘多拉星球和纳威人的生活方式与信仰。背负两难选择的杰克在目睹自己的同胞对潘多拉的野蛮践踏之后,选择了自己的归属——带领纳威人和潘多拉星球的生灵,打败了地球部队的进攻,保卫了潘多拉星。
  影片设置的对立双方善恶分明,战争狂人Miles Quaritch上校和SecFor公司代表贪婪和侵略,杰克和纳威人代表正义的一方。影片中有大量的细节将侵略一方的雇佣兵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联系在一起,画面上甚至出现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标志。影片多处暗讽时政,借Quariteh上校之口说出了要以“震慑战术”先发制人,以“恐怖对付恐怖”,影射伊战和反恐战争的意图鲜明;又借杰克之口说出美国的一贯手法:“这就是我们的游戏规则,当别人有你想要的东西,你就把他们变成国家公敌,然后把东西堂而皇之地抢过来。”这与美国早期西扩时抢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和本世纪发动伊拉克战争时的做法如出一辙。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多处向经典越战影片致敬,很容易唤起观众对熟悉越战电影的观影记忆。
  战争狂人Quariteh上校和公司总裁Parker代表了最直白的殖民主义思想,他们最大的目的是侵占领土,掠夺财富,但他们却声称自己是传播和推广高等文明的使者。在他们眼中,将这个次等民族变成文明人是他们的使命。如果遭遇抵抗,就毫不留情地毁灭它,因为非我族类。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毫不避讳《阿凡达》的政治隐喻,他说:“伊拉克战争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生命。我认为美国人民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不知道发射导弹是什么感觉。特别是自己的国家被发射导弹是什么感觉。因此,这部电影可以帮助他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即便影片有非常人文的环保主题,反思人类的贪婪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损害,但其中以美国政府和企业、美军士兵为影射攻击对象的做法是保守派无法接受的。他们无法接受影片毫不掩饰的政治基调,从屠杀印第安人血腥扩张到发动越战,再到伊拉克战争,无一不是对美国政府的批判。保守派的影评人John Nolte将这部电影称之为“自由主义的宣言”。对于电影中左派右派善恶分明的脸谱化描述,国民评论的编辑Jonah Goldberg在接受ABC新闻采访时抱怨说“让人最愤怒的是电影中营造的文化战争的氛围,就好像右派(保守阵营)中全都是铁石心肠的疯子。”保守派同样被片中的自然神崇拜激怒,保守主义所要保守的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核心就是基督教文明。卡梅隆将上帝等同于自然的信念让保守派无法释怀。更有甚者,John Podhoretz在旗帜周刊中将电影称之为“反美主义”,他们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电影中的美军士兵战败、被大快人心地杀死的场景。
  其实,《阿凡达》已经非常的主旋律了,虽然影片带有一定的批判性,但仍然是从白人中心主义的视角出发,仍然是白人英雄拯救世界的模式。《阿凡达》对于纳威人及其文化的描述仍然是西方视野中一贯的对于东方的臆想。纳威人的长尾巴,部族男性的独辫,综合了非洲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特征的外表,接近原始祭祀仪式的宗教仪式……这些都与殖民地时期的东方印象紧密相连。这种艺术想象,《阿凡达》既不是空前也不会绝后。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就已清晰地指出,西方“……正是通过这一学科以政治的、社会学的、军事的、 意识形态的、科学的以及想象的方式来处理——甚至创造——东方的。”“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这种视角高高在上的臆想展现的仍然是西方与东方之间的一种支配关系、霸权关系。
  耗资近5亿美元的《阿凡达》引领美国乃至世界电影迈进了革命性一步,开启了电影史上的又一个新纪元。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站在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根本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其核心理念仍然是为西方文明的良性持续发展。由于用药太猛,为主流所不容。将《阿凡达》和《拆弹部队》进行对比,可知《阿凡达》败得必然。
  
  《拆弹部队》:保守的中立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选取驻守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美国军队中一个特殊的兵种——爆炸物处理控制中心(EOD)——作为讲述对象。
  主人公詹姆斯是一个完全不按正常程序进行拆弹作业的拆弹狂人,保存着所有亲手拆过的炸弹零件。他在拆弹作业中毫无恐惧感,意气用事的个人英雄主义也经常将同伴置于危险之中。最终他放弃了回到和平环境中的机会,又志愿回到了战场,因为拆弹已经成为他证实自己人生意义的终极手段。
  虽然“9·11”恐怖袭击已过去近9年,但是它带给美国人的巨大创痛仍未痊愈,而美国政府在“9·11事件”之后发动的伊战等反恐战争也接连对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造成巨大的影响。政府一些错误的政策、战略及谎言给民众带来强烈的不信任与不满,从好莱坞近年的影视作品对伊战的描述视角可见一斑。《谎言之躯》、《引渡疑云》、《决战以拉谷》、《兄弟》等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及政府本身进行了质疑与抨击。《拆弹部队》之前众多的伊战题材电影没有一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希冀。《拆弹部队》以独立制作文艺片外衣的姿态,满足了这一需求。
  提起自己的创作初衷,凯瑟琳·毕格罗解释说:“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和马德里……这些地方都受到过恐怖分子的炸弹袭击……(人们)时时刻刻都在遭受着爆炸的威胁……这已经变成了我们时代所特有的象征符号。所以我才决定执导《拆弹部队》,就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有一群勇敢的男人正在着手处理这种时代危机”,“拆弹专家……都属于那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因为他们的工作在对抗恐怖主义的战斗当中,本来就是极富争议性的”。“很多时候,他们都在我们与灾难、爆炸之间,竖立了一层唯一的保护屏障”。从这段访谈可以清晰窥见影片的创作主旨就是要突出伊战的正义性和美军士兵的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选取了看似非常中立的角度展现美国政府的外交军事行动,以及在海外的美军生活的一隅。所谓“中立”也是一种姿态,通俗点说,是另一种秀的方式,让作品看起来消除了主观,只剩客观。本片采用的是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令这种意图更加突出。影片选取的反映对象——拆弹小组——也很讨巧,他们和当地民众直接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很小,而且都是冒着生命危险解困的场景。主人公詹姆斯虽然性格有些偏执,视拆弹为挑战和享受也毫无团队精神,但是在他身上却体现出了美国士兵最多的人性之善。为了给卖DVD的“贝克汉姆”留个全尸,为了解救被安装了炸弹的伊拉克当地求助者,他都拼到最后一刻,冒了本可避开的生命危险。
  当然,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拆弹部队》不能被简单地看做是传统的主旋律影片,电影片头有一段话:“战争的狂飙突进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因为战争本身就是毒品”。通过这段话和偏执狂一般的主人公性格特征的设定,可以知道,这部电影并非传统的英雄主义影片,而是想与经典越战片比肩,挖掘战争对所有卷入的人、尤其是士兵的扭曲。詹姆斯回国后无法适应国内的和平宁静,他只有在战场上,在拆弹的极度刺激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最终他志愿回到了战场。下了飞机的詹姆斯,一脸的满足。
  其实在伊拉克,没有人生活在正常状态之下。除了拆弹疯子詹姆斯,貌似老练的桑伯恩却时刻处于恐惧中;来自耶鲁的埃尔德里奇恐惧到人生态度都有些虚无;老百姓憎恨美国士兵又会去求助于他们;恐怖分子不惜强迫自己的同胞做人体炸弹。
  作为美国国家安全外交的大事件,正面反映伊战题材的作品是被美国主流社会翘首期盼的事情,《拆弹部队》终于在等待良久后优质出现,赢得奥斯卡也是必然。影片中将美国上兵以忍辱负重的保护者和拯救者的形象呈现在国民和世界面前,让保守派如释重负。“9·11”和伊战犹如一个巨大的梦魇,成为美国人集体的心灵创伤。《拆弹部队》巧妙地触及了这个敏感的伤口,以貌似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美军士兵的正义和英勇,消除了民众对政府的长期怀疑和不信任,激励了国家的整体士气。“政治正确”,形式巧妙,又是及时雨,《折弹部队》赢在情理中。
  
  结语
  
  历届奥斯卡都倾向于关注现实,近年来尤其如此。自从“9·11”以来,伊战久拖耗伤美国的元气,虐囚丑闻,跨国公司黑幕,全球经济寒冬,所有这些沉重的现实问题都从美国电影人的无意识当中反映出来。奥斯卡的后“9·11”时代从此进入了暴力和黑暗的主题。美国电影工作者甚至将敌人在《魔戒》、《哈里·波特》等一批魔幻题材的影片中具象化,以冲散当时久久无法消除的受创心理。第80届奥斯卡时,暴力而黑暗的《老无所依》大胜,获得多项大奖。有影评人撰文指出,暴力题材在好莱坞大行其道,完全是电影工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肯尼迪总统遇刺,美军陷入越战泥潭时,大量暴力、无政府主义题材充斥银幕,时代小同,现象一致。
  《阿凡达》和《拆弹部队》其实都是反战片,前者是在虚拟的世界里反对以美国政府为代表的人类的侵略;后者以貌似中立的立场刻画了伊拉克战争前线美国士兵的行为、生存状态,让人们既看到了美国付出的代价,也看到了伊拉克的满目疮痍和美国外交政策遗留的仇恨。
  任何电影奖项的评选都无法脱离一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语境。作为全球电影工业第一大奖的奥斯卡也不例外,它首先要照顾到的是政治而非艺术方面。要获奖,其必要条件是“在政治上正确”。所谓“政治上正确”,很肯定的一点是决不能引发大规模非议,其主题、内容和故事必须符合美国的传统理念和主流社会价值观。不管奥斯卡奖的评选有多少必然和偶然的因素,奥斯卡奖80多年基本都在坚持一个原则——维护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坚守一定的政治保守性和“政治正确性”。
其他文献
从写材料的乡镇小干部升级为省报的中层领导,从恋爱结婚到离异把女儿送到国外,她一次次从男性世界突围,一直到时间停止在四十三岁这一年的这一刻。短吗?不短。长吧?不长。庸碌一生,平凡生死,却也悲壮。一 学业  那时候,村里没有幼儿园。从两三岁起,她就跟着母亲上学,比谁都早。母亲是村小的民办教师,村小有什么大规矩呢?母亲上课,把她放在讲台的一边,让她自己玩。教室用青砖铺地,倒也干净。可实在是没什么可玩的,
牛继升,中共党员,1949年出生。1978年至1985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国际政治系副主任、国际政治系党总支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  1994年2月~1997年8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1997年8月~2001年11月,任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001年底至今,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记者:2001年底,您从首都师范大
自2003年我国建立5年一轮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下简称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以来,由于事涉政府对各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和高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声誉问题,教学评估工作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和“焦点”之一的同时,一度也承受着诸如“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好大喜功”和“劳民伤财”等非议和压力。但是,教学评估工作却一直得到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参与教学评估工作的专家和被评
人往高处走,但为什么?我当然不会不明白这老话的修辞手法。仅说高处,高处有高处的好,比如站得高看得远,视野辽阔或有可能使决策英明?但也会有点冷,会孤绝寂寞,感叹“高处不胜寒”。重要的,高处被低处仰视,假设仰视者的目光没多复杂,仅是羡慕膜拜,毫无嫉妒不平的心意——凭什么是他在高处?  如果《更上层楼》单是讨论高与低的小说,我大概也能自圆其说——创作谈的首要任务不过是自圆其说。但高低不是我的本意。小说最
面对自由主义伪左翼和极右翼势力“国民阵线”的双向“围剿”态势,法国激进左翼(法共)在2016年6月第37届代表大会上成立“人民公民阵线”,希望以此推动全体人民参与政治和让政治回归本位。尽管如此,“人民公民阵线”依然需要面对种种危机与挑战。  DOI: 10.19422/j.cnki.ddsj.2016.12.017  2015年以来,法国的政治生态日趋复杂。对于法共而言,在理论与现实层面,奥朗德的
2019年4月25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分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共有来自61个国家的政党、政府、国际机构、社会组织、媒体、智库、企业负责人和普通民众代表等共230余人出席会议。在中联部部长宋涛发表主旨演讲和嘉宾致辞结束后,中联部副部长王亚军主持分组发言环节,这一环节共有18位与会中外代表分两组围绕民心相通如何更好助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政府、社
我曾在筒子楼住过一年。入职头一年。   其他还好,一直无法适应的是没地方洗衣服,只能趁中午气温高时去厕所洗。此外女厕很窄,只有一个蹲位和简易洗手池,因此只能去男厕。问题在于宿舍另一边就是编辑部,周一到周五正常办公。一次中午被男同事撞个正着,抱着一盆衣服夺路而逃的狼狈,十年后一直没忘。   但舍友是法语编辑,人非常温柔,会在我看戏回来前提早用热得快烧好水——能让我从筒子楼逃脱的,正是附近若干著名的剧
联络部副部长、“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共同理事长郭业洲同法国前总理、智库联盟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多米尼克·德维尔潘进行视频通话。  ■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同巴拿马民主革命党以“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巴执政党携手同行”为主题,举办干部网络研修班开班式。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巴拿马民主革命党总书记冈萨雷斯、巴拿马城市长法夫雷加参会并致辞,巴拿马民主革命党干
记者:坦桑尼亚革命党长期执政,政局稳定。在贵国总统马古富力的领导下,坦桑尼亚革命党开展了包括反腐败、缩减公务开支、建立高效亲民政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改革举措和成效?  姆伯格罗:1961年坦噶尼喀大陆获得独立,1963年桑给巴尔获得独立,1964年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成现在的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坦桑尼亚革命党由原来在大陆地区执政的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TANU)和在岛屿地区执
2014年8月4—6日,首届“美国—非洲领导人峰会”在华盛顿顺利召开,期间透露出的信息表明奥巴马政府正式将加强对非经贸合作提升至国家大战略的层面。从涉中国层面看,该峰会也存在着模仿与赶超中国的意味。从长远看,如果白宫借峰会带动美国商界加强对非贸易和投资的战略愿景实施顺利,那么此次峰会对作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在未来发展对非关系将形成很大的影响。  峰会回放  一、峰会规模与主题  首届“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