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柯云路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2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柯云路原名鲍国路,男,汉族,1946年11月13日生于上海。1983年3月1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人生最大爱好有三:哲学、科学、文学。
  1980年开始写作,处女作《三千万》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并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柯云路无疑是当代最杰出的政治小说家。这里所说的政治小说还并不是宽泛定义为以政治生活为背景的小说,而是指直接写政治斗争,写政治斗争中复杂的人性及权谋。
  《新星》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意义的政治小说,同名电视剧曾造成至今也鲜有过之的轰动效应,三十岁以上的人很少不知道《新星》主人公李向南的名字。 近二十年过去,《南方周末》等多家媒体再度提起《新星》时,将它称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
  《新星》在海外出版时,被称为“当代官场现形记”。
  在大陆则曾被称为“县委书记从政指南”。
  《新星》使人们普遍看到了理想主义光辉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真实故事,也使熟谙政治的人看到了地道的政治操作手法。《新星》在当年的轰动被海外传媒称为“改变了中国的某些政治格局”。
  今天重读《新星》,大概是了解中国当代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
  柯云路还是百科全书式描绘当代生活的作家。
  长篇小说《夜与昼》和《衰与荣》无疑是中国当代百科全书式描绘社会生活的代表作。
  在这两部书中,柯云路以百万字的浩瀚篇幅描绘了京都近二百个人物、几十个家庭、十几个大院,上至高官达贵下至贫民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京都活脱脱端了出来。这两部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感引起当年的畅销和轰动,不久前新浪网连载作者的新作《童话人格》时,就有网友上帖子,说当年这两部书出版时被北大清华的众多学子一夜之间抢购一空。不少图书馆中的《夜与昼》和《衰与荣》都被借阅者翻出毛边,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曾整本摘抄其中的警句格言。
  如果想了解中国当代社会,想了解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衡心理及趋向平衡的挣扎运动,想了解不同年龄段人之间的观念嬗变与冲突,想了解当代中国人性扭曲的特殊历史以及当代人的精神痛苦,不可不看这两部书。
  百科全书式地描绘社会生活,一需要广阔的社会人文视野,二需要熟谙各个阶层各种人物,三需要三言两语勾画出人物的能力,四需要将众多人物及场景结构起来的谋篇能力和恢宏气势。
  柯云路在这方面无疑是一个富有者。
  透视柯云路八十年代的创作,我们也能够觉察出其有过随从当时文学发展主流的意愿,但终因其自身的独特品质太强势而未能完全拧动自己,结果多少有些偏离文学时尚而显出孤傲一方。
  时隔近二十年,不少当时看来流畅美丽的文字已成过眼云烟。
  而《夜与昼》和《衰与荣》却让我们重温了文学作品拷贝真实生活的厚重价值。
  《龙年档案》是作者继《新星》出版十八年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政治小说。
  因为这部小说是在经历一段坎坷后出版的,被出版它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称为柯云路“重返江湖”之作。作品一出版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文学评论家对这部作品做出了积极评价。
  林为进称《龙年档案》是中国当代新英雄主义小说中最棒的一部。
  何镇邦则认为柯云路在这部作品中的叙述已经完全成熟了。
  孟繁华称该书结构之缜密、叙述之流畅、文字之明快都显示出作家重出江湖之后武功依旧的风采,其对中国政治生活的熟悉在许多小说之上,称其为中国当代的一部“政治武侠小说”。
  李冬则称柯云路回归《新星》同类题材,绝非简单的重复,演示着醇厚积累的释放和裂解,渗透着卷土重来的霸气,洋溢着创作畅销作品的轻熟和自信。
  陈晓明则称该书充分显示了权力赋予人性的活力,在叙述中将场景的奇观性推到了极端,甚至可以说造成了一个“后现代奇观”。他认为在小说已经成为一种几乎枯竭的艺术形式的当代,《龙年档案》不仅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奇观,还联想到文学的本土化资源问题。
  如果说《新星》是以一个县的政治斗争缩影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话,那么《龙年档案》就是以一个市的政治斗争缩影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正如出版者所说,《龙年档案》比《新星》斗争的规模更大,情节更曲折,而作者成熟简练的叙述几乎使很多读者读之欲罢不能,其中充斥的政治斗争与处事为人的玄机和箴言,透过种种粉墨登场的人物和故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龙年档案》地道地写出了政治权力场的博奕不是单向对应而是复杂的。
  在当代作家中,很少有人像他那般著作浩瀚,且涉及领域众多。二十多年来,除去各种散文杂谈不算,仅整本出版的著作已达一千多万字,除文学外,还涉及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成功学、写作学、经济学以及东方文化研究等。更堪称奇观的是,他在其涉及的每一领域都不附和主流,别开生面,以独特另类的姿态引起轰动效应,同时也引发了广泛争议,被舆论称为中国当代“最有争议的作家”,“最会变脸的作家”。
其他文献
小黄是一只野生狗狗,它还不到一岁,确切地说它才9个月,可是它是一只有故事的狗狗,在我家威海海边小区里面,随便问起谁,他们都能说出小黄的身世。  2009年夏天,我从北京的家来到威海的家,一来就看到租住在底层车库里的邻居刘少君在院子里喂一只黑白猫和一只小黄狗。  刘少君是从东北来的下岗工人,大约四十多岁,为了供儿子上大学,每年大多数时间他都来威海打工,干那种最苦最累相对挣钱比较多的工作,比如铺沥青等
期刊
严寒的冬天,人们都喜欢温暖的阳光。晒太阳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冬天晒太阳可以补充维生素D,还能增加人体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提高造血功能大有裨益。尤其是在防治儿童佝偻病和成人骨质疏松症方面,有着特别的疗效。但不科学的晒太阳也会给身体带来损伤。  那在冬天,该怎么样科学的晒太阳呢。下面,我们就来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1.上午6点~10点  此时红外线占上峰,紫外线偏低,使人感到温暖柔和,可
期刊
太原市政府公布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目前,太原市居家养老有3种形式:太原市老龄委倡导将居家养老引入市场化运作,社区与周边商户签订协议,一个电话可送货上门,价格还优惠;民政局推行政府买单,民政部门拿出一部分钱,给符合条件的老人发放消费卡;市计生委为试点社区提供启动资金,倡导志愿者服务。   其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农村75%的乡镇拥有一处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50%以上行政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老年
期刊
今年74岁的周良福,家住黄石港桂花湾社区。1992年退休后,周良福与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熟识他的人都会把他与“收藏”、“菲迷”、“万里走单骑”等词联系起来。周老的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菲迷”和收藏迷,收藏让他成为了一名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特别是他2002年的“万里走单骑”活动,更是被人啧啧称赞。    “收藏是我最大的爱好”    “我的退休生活其实就是在搞收藏!”面对来访,周老用他洪亮的嗓音笑
期刊
天越来越冷,眼看着窗外的飞雪,出门说话时都已经能看到白色的“哈气”了。随着天气变化,很多小毛病也随之而来,比如手脚冰凉、腰酸背痛、经常感冒等,这个时候吃什么能让自己远离这些小毛病的困扰呢?  防寒要领: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当讲“藏”。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相应较慢,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    第一回合 多吃御寒食物    焦
期刊
大家是否有发现,当我们犯了小错,或者偶尔脑袋犯迷糊时,手就不由自主搓脑门,不一会儿就茅塞顿开。专家解说,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传统中医学认为,按摩头额部,会使任督脉气血经络通畅,起到醒脑提神、健身强体的效果。尤其是“太阳穴”(位于眉目外凹陷)和“印堂穴”(位于两眉连线的正中间)这两个经外奇穴,对于神经、精神系统,可起到调整、改善作用。而且,依照经络按摩的原则,不一定要准确认穴,只需在相关部位进行揉
期刊
导语    胃胀、胃痛是现代人常见的一些症状。引起这些症状的原因除了高强度的工作、不良的生活习惯之外,情绪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当您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的时候可以通过中脘穴的自助按摩方法来缓解。同时,按摩中脘穴也对我们的日常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脘——胃的募穴    中脘穴的位置非常特殊,足阳明胃经在这里,手太阳小肠经在这里,还有腑会也在这里。除此以外,中脘穴还有一个称呼是募穴,胃的募穴
期刊
又到韭菜花开时,它没有让我感叹时光的流逝,而是让我为造物主总会给我们带来快乐而欣喜。    那天我早上7点就出门了,去菜市场采购。蒙蒙细雨时断时续,灰色的天空让空气也似乎变成了灰色,已立秋半个月了,天气依然闷热。  这座小城的人们有早起的习惯,开放的公园从早上5点就开始晨练,7点就有返回的人群了。迎着人群,我来到一家菜市场,几十个摊位却显得有些冷清。因为在公园门口和沿街百米的路边都有卖菜的,而且在
期刊
凡第一次到首都北京的人,无论是游客还是出差者,多会到天安门拍张纪念照。而立于天安门城楼前的一对汉白玉雕刻的“华表”,同样吸引了众多中外游人的眼球。因为柱身上所雕刻的精美蟠龙流云纹饰,以及柱上端安装的一头大一头小之云朵形横石,使它尤显得神奇壮观,所以不少人还专门与“华表”共影。但你知“华表”的历史演变吗?又知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又有何具体意义呢?“华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可追索到远古时代,
期刊
电影是时代精神的衍生物,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电影在红色指引的背后还裹挟着一股“质疑”与“推倒”的能量。那个文化娱乐极其匮乏的年代被终结了,却成就了中国电影界一位女星“亿万富姐”的成长童话。70年代末到改革开放初期,堪称中国电影创作新高潮,而刘晓庆的名字几乎是和那一时期中国电影进程紧密相联的。  对于大多数老一辈中国电影观众而言,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中国电影属于“刘晓庆时代”。这一时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