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农学人才培养探讨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ire6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能否成为世界强国的战略问题,新农村建设是解决这一战略问题的关键举措。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承担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农业人才的重任,本文探讨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农学专业的农业生产、农业推广、农业经营、农产品营销等课程的教学力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创新型的复合人才。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培养模式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各省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外,智力和人才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全国开设农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含民办院校)共有50所,农学专业毕业生(2008年)97740人(本科45649,专科52091),在校农学专业大学生(2008年)366827人(本科204809,专科162018),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选择大中型城市就业,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跟据中国人事部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的统计调查结果,毕业生明确选择乡镇和农村工作的仅占8.6%。而我国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低下,农村15-40岁的青壮年中70.16%仅有小学和初中文化,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比例为1:120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100[1],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妨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和成效。同时新农村建设对农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内容,如何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农学类人才是高等院校必须要思考的课题。
  1.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一致的,抓“三农”的具体工作就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从2004年开始,为了帮助农民增收,我国推出了农业直接补贴制度,对农民种粮、购买粮种、购买农机具、农业生产资料等4项进行补贴,到2009年,补贴已经达到了1230亿元;2006年进一步取消农业税,为我国农民直接和间接减负1600亿元。在医疗卫生方面,截至2010年6月,17%农村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超过2100万人,完成年度预期任务的77%。全国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农村补助标准达到了人均15元。有73%的县(市、区)已经将公共卫生机构纳入财政全额预算拨款。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自2009年年末正式实施以来,进展迅速。截至2010年5月初,参加试点的27个省区320个县和4个直辖市的部分地区已有5199万人参保,占试点地区16周岁以上农村人口总数的78%[2]。但是新农村建设不能光靠国家补贴,更重要的是挖掘农村现有资源,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需要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
  2.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类型
  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新农村建设中主要需要7类人才,分别为农业科技人才、农产品营销专业服务人才、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新农村项目规划人才、新农村自主创业人才、农村医疗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社区教育培训技术人才[3]。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每10户农民就有一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相比,我国农技推广人员比例严重偏低,县级以下农业推广部门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建设的步伐,相当部分的农村依然采用传统的“牛耕刀收”的种植方式,劳动生产率低下,要推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农村基层创业、市场营销等方面人才的养培,并引导他们在农村就业。
  3.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
  目前在我国300个地级城市中约有200所地方高等学校,这些高校是由地方政府举办的,主要设在不发达、欠发达边远地区的城市,周边是广大的农村,在办学条件上与省会大城市高校相比,在师资、校舍、设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4]。然而,地方高校连接县区,最接近农村,一方面可直接感受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农村建设诸多诉求有着较为系统、全面的认知,与地处大城市的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更了解农村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决定了地方高校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可以谋在先,做在前[5]。高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性优势,灵活调整专业布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地方高等院校的生源,尤其是农科专业的同学,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对农村的实际情况非常熟悉,也有迫切改变农村面貌的愿望,这部分同学是将来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4.新农村建设中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新农村建设中急需农村基层创业、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人才,这些岗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交际、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技能。因而,地方高校培养的农科专业人才应该是复合应用型人才,以提高新农村的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为目标。
  4.1 准确定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每所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先进、准确、合理的学校定位。高等学校的目标定位,一定要考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考虑社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重点院校尤其是“211”、“985”工程学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以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起着先导和引领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地级市都建有至少一所地方高校,其学校总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服务面向之宽,是重点高校完全不可比拟的。从这一意义来看,地方高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更多的是起到基础和支撑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人才需求主要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会技术、懂经营、能领导的新型技术应用人才,因而地方高校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为主要方向,并具有进一步发展潜力的应用性创新人才为目标。
  4.2 优化课程设置模块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学人才具备农业生产、农业推广、农业管理、农业经营、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农学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优化课程设置模块。农学类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有些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中的课程有些是可以优化、合并的。例如:《遗传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等相关课程可以合成一门新课程《作物生产学》,既增加了各课程学习的相关性,又节省了课时,以便开设新的课程或是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农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往往将作物的栽培、育种及病虫害防治等作为主干课程开设,而把农业经济、企业管理和农产品营销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农科人才需求特点,应该增加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营销等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适当的压缩传统农学主干课程的课时,以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4.3 增加流动师资建设
  现代大学都主张开放办大学,主张大学应当向社会开放,与社会增加联系,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农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应该向社会开放,除了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型师资外,适当的从优秀企业一线岗位的优秀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技术人员中聘请、聘用一部分流动师资,这些优秀的一线工作人员有丰富的社会生产实践经验,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比大多数时间呆在学校的“编制”教师具有更多的实践经验,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更贴近实际的管理、营销手段和技术。两种师资相结合,既能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将来更快的适应新农村就建设的需求。
  4.4 专业实习模式
  专业实习是本科教学体系中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把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重新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也为将来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近年来,一些高校采用了“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捆绑的模式,专门安排一个学期让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将来的毕业论文就在这次实习中产生[6]。地方高等院校的农科专业往往将学生分送到省内外各个科研单位,让学生直接参与一些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种做法既利用社会资源解决了学校本身专业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又让学生参与到了许多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值得推广。但是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农科人才大部分人都不在实验室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是懂技术、会管理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在实习单位选择过程中,还应当多选择一些企业,让学生在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从而做出优秀的毕业论文,那样能更好的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去。
  4.5 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
  农业劳动强度大、利润较工业等其它行业低,薪金较其它行业少,相当部分农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转向其它行业发展,因而部分农学专业在校学生对农学专业没有多大兴趣,对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也没有太认真的学习。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同学们清楚农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看清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献身农业的情操,养成勤奋实干,勇于奋斗的思想品质。
  5.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能否迈向强国的战略课题,地方高等院校紧挨农村,熟悉农村的情况,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新农村建设中主要需要懂种植技术、会经营管理的农学专业人才,地方高校的农科专业培养模式需要向管理和营销方面倾斜。从师资配置、课程开设、专业实习等方面均要以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复合应用人才为目的,才能完成新时期地方高校农科专业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秋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矛盾性分析与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2007,27(1):31-34.
  [2]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9-5,http://nc.people.com.cn/GB/9993042.html.
  [3]李红贤.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人才需求分析[J].职业时空,2008,12:50.
  [4]孙德彪.地方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2010,7:36-37.
  [5]王京.论我国地方高校的地方特色化办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49-50.
  [6]姚安庆,王文凯.适应现代社会人才需求,构建农学类专业实习新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5):52-53.
其他文献
进入新世纪,朝阳区统计局党组倡导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注重提高全员素质的过程中,加快了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步伐。目前,在朝阳区统计局的各个科室里、每项业务工作
【摘要】笔者针对农学专业的特点及其就业前景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建议:一是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二是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三是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四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五是巩固专业思想,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  【关键词】农学专业;就业前景;调查分析;建议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而基层农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却很少,这使得农学专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
Two more Chinese landmarks make it to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 Think of a mountain awash with paintings—you can come across just such a marvel in Guangxi Z
期刊
文章对我国当前企业融资成本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支持。
通过对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进行分析,思考了其发展趋势,并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社会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采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法,针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提出高校图书馆应以智库服务为切入点,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资源保障
项目绩效评价针对从整个项目的开始到项目的结束的全过程。项目绩效评价规范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行为,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并且,项目绩效评价还促
依靠法制推动各项基础工作的落实,是东城区各街道统计科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设的“秘密武器”。当一些基层统计部门还在把执法、普法看作是统计科的额外负担时,东城区各街道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室外环境的美感要求相应提高.合理配置园林景观中的植物,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文化栖息之地,能够大大提
如何降低群众办事成本,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让群众少跑腿等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的群众身边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徐州市潘安湖街道马庄村考察农村综合服务室时指出,一定要把村务公开和信息服务这件事办好,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近年来,濮阳市深入开展“一网通办”下“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濮阳市在电子政务外网已实现市、县、乡所有政务服务部门“一张网”,市里的阳光大
期刊